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2014/9/3    热度:474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独觉地。

  什么是菩萨地呢?略语说:

  初持、次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最为後。

  有十种法可以全部统摄大乘菩萨道和果。是哪十法?第一是任持,第二是相状,第三是分类,第四是修习无上大觉过程保持乐意甘愿的精神状态,第五是在修习无上大觉过程中能具备不同境界所必须的修养并保持不退,第六是求无上大觉的人受生在各种不同生身环境中都利益众生作佛事,第七是摄取软化引度众生,第八是修习无上大觉进步过程中的境界阶次,第九是求无上大觉人的行为,第十成就无上大觉必须具足圆满的佛法。

  什么称作任持?指诸菩萨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觉悟的种子本性、最初发心,以及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这称作任持。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诸菩萨以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觉悟种子本性作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须的圆满佛法,种子就具有生发获得大觉的功能,具有生发大觉证获佛果的力量,从而能够证获至高无上真正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因为诸菩萨以最初发心作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须的圆满佛法,对布施、持戒、安忍、勤勉、静虑、智慧等六种度达彼岸的法门,对从福德、智慧方面的资粮,对一切觉悟佛道的分支法门,能够勤奋修学,所以说最初发心,是诸菩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行的任持。因为诸菩萨以一切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须的圆满佛法,完满证获至高无上真正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所以说那一切所修行的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是圆满大觉的任持。

  处在无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由於没有菩萨的种性,虽然有最初发求无上大觉的心和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努力作为依托,但肯定不具备圆满成就至高无上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由此道理,虽然没有最初发心、没有修习证获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佛法,如果具有求无上大觉的种性,应当知晓这人相对於不具有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得称作能任持。又处於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如果不发心、不修习菩萨必须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佛法,虽然具有生发获得大觉的功能,但是不能快速证获至高无上的彻底觉悟智慧;与这种状况相背反的,应当知晓能快速证获至高无上的彻底觉悟智慧。又这求无上大觉的种性,已经说过称作任持,也称作证助,也称作种因,也称作依托,也称作阶梯,也称作前导,也称作根性舍宅。如果论说到求无上大觉种性具有人的最初发心、修习证获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佛法,应当知晓也是如此。

  什么是菩萨种性?指概略说有二种:第一、本性具有菩萨的种性;第二、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本性就具有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指诸菩萨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总体特殊优越而具有如此种性相状,它是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这就称作本性具有菩萨种性。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指前世反复修习善根累积到後世所得到的种性,这称作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所谓种性的意义,这二种都涵盖。又这种性,也称作种子,也称作界,也称作性。又这种性,没有能将习积的种因生成果,就称它为细,因为没有果;习积的种因已生成果,就称它为粗,这是因为它能与果俱为存在。

  诸菩萨成就的种性,尚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的种性,何况其他一切有情众生的种性!应当知晓菩萨的种性是至高无上最为优胜的种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概略说有二种净:第一是烦恼障除净不存,第二是所知障除净不存。一切声闻、独觉的种性,只能使人达到烦恼障除净不存,不能使人达到所知障除净不存。菩萨的种性,理当使人达到烦恼障除净不存,也使人达到所知障除净不存。因此,菩萨种性是超越声闻、缘觉的,是最无上殊胜的。还可以由四种事知晓菩萨胜过一切声闻、独觉。哪四种事呢?第一、根性优胜,第二、行为优胜,第三、修法优胜,第四、结果优胜。说根性优胜,是指菩萨的本性根利,独觉的根性中等,声闻根性一般,这就称作根性优胜;说行为优胜,指的是诸菩萨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使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悲悯世间众生,使诸天人获得更超卓的利益安乐,然而声闻、独觉只从事利益自己的事,这就称作行为殊胜;说修法殊胜,声闻、独觉只是在五蕴、十八界方面、十二缘起方面、善恶因果方面能善巧修习,而菩萨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一切明处方面都能善巧修习,这就称作修法优胜;说结果优胜,声闻只能证获小乘声闻觉悟智慧,独觉只能证获小乘独觉觉悟智慧,只有菩萨能证获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就称作结果优胜。

  原典

  本地分中菩萨地①第十五

  如是已说独觉地。

  云何菩萨地?嗢柁南曰:

  初持②次相③分④,增上意乐⑤住⑥,

  生⑦摄受⑧地⑨行⑩,建立⑾最为後。

  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何等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乐,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摄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性⑿、最初发心⒀及以一切菩提分法⒁,是名为持。何以故?以诸菩萨自乘种性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⒂,是故说彼自乘种性,为诸菩萨堪任性持。以诸菩萨最初发心为所依止、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於六波罗蜜多⒃,於福德资粮、智慧资粮⒄,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学,是故说彼最初发心,为诸菩萨行加行⒅持。以诸菩萨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依止、为建立故,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圆满大菩提持。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虽未发心、未修菩萨所行加行,若有种性,当知望彼而得名持⒆。又住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发心、不修菩萨所行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与此相违,当知速证。又此种性,已说名持,亦名为助⒇,亦名为因,亦名为依,亦名阶级(21),亦名前导(22),亦名舍宅(23)。如说种性最初发心、所行加行,应知亦尔。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此中义意(24),二种皆取。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麤,与果俱故。

  若诸菩萨成就种性,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性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25)净,二所知障(26)净。一切声闻、独觉种性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性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於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者善巧胜,四者果胜。言根胜者,谓诸菩萨本性利根,独觉中根,声闻輭根,是名根胜;言行胜者,谓诺菩萨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胜义利益安乐,声闻、独觉唯行自利,是名行胜;善巧胜者,声闻、独觉於蕴界处、缘起处、非处中能修善巧,菩萨於此及於其余一切明处能修善巧,是名善巧胜;言果胜者,声闻能证声闻菩提,独觉能证独觉菩提,菩

  萨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7),是名果胜。

  注释

  ①菩萨地:求得无上大觉的境界。本地是本论从法相唯识立场阐扬大乘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本论中最厚重的部分,包括卷三十五至卷五十的上半。菩萨地由四持瑜伽处构成,即第一、初持瑜伽处,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共二十八品。初瑜伽处有十八品(种性品、发心品、自他利品、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施品、戒品、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慧品、摄事品、供养亲近无量品、菩提分品、菩萨功德品);第二、瑜伽处有四品(菩萨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瑜伽处有五品(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瑜伽处仅有发正等菩提心一品。本注释因篇幅有限仅选录种性品、真实品中的部分段落。

  ②持:任持,意即能承当持守不变。

  ③相:菩萨相状,有五种:哀愍、爱语、通猛、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等相。

  ④分:分类,菩萨分为二种类型:在家分、出家分。本论认为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胜得多。

  ⑤增上意乐:菩萨修习佛道利益众生直至证无上正等菩提都保持乐意甘愿的精神状态,本论列有十五种乐意:最上、遮止、波罗蜜多、真实义、威力、利益、安乐、解脱、坚固、无虚妄、不清净、清净、善清净、应调伏、俱生等乐意。

  ⑥住:即菩萨住,在修习菩萨道过程中能具备不同境界所要求的修养,保持不退失。本论列有十二种住:种性、胜解行、极欢喜、增上戒、增上心、觉分相应增上慧、诸谛相应增上慧、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无相有功用、无相无功用、无碍解、最上成满菩萨等住。另加超出以上的如来住。

  佛家说菩萨修行有二时,一是住时,即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也就是侧重自我精神的修习;二是行时,即为济度众生不遗余力,侧重於利他的实践。

  ⑦生:菩萨受生在各种不同的生身璟境中利益众生作佛事。本论列五种生:除灾生、随类生、大势生、增上生、最後生。

  ⑧摄受:又常作摄取,意即摄取教化引度众生,使他们归依佛门。本论列有六种摄受:顿普、增上、摄取、长时、短时、最後等摄受。

  ⑨地:菩萨修道进步过程中的境界阶次。本论将前面述及的十三住分为七种地:种性地(种性住)、胜解行地(胜解行住)、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行正行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增上慧住、有功用无相住)、决定地(无功用无相住) 、决定行地(无碍解住)、到究竟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

  ⑩行:菩萨行为。本论列有四类:波罗蜜多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熟有情行。

  ⑾建立:指成就菩萨行作为佛须具满的佛法。本论列一百四十种佛法: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种力、四种无畏、三种念住、三种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

  ⑿菩萨自乘种性:菩萨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菩提的种子本性。

  ⒀最初发心:最初生发修学菩萨道的心。

  ⒁一切菩提分法:觉道的种种分支或法门。最基本的法门有三十七菩提分法,通称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欲、勤、心、观)、五根(信、进、念、定、慧) 、五力(信、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⒂无上正等菩提:至高无上真正非偏邪彻底觉悟的佛智。

  ⒃六波罗蜜多:复指前文的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即度,由生死此岸度达涅槃彼岸的法门,此处指证无上正等菩提的方便门。

  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省称为福资粮、智资粮,意即从福德方面资助证无上正等菩提的资粮,从智慧方面资助证无上正等菩提的资粮。其实福、智资粮也具体指六波罗蜜,施、戒、忍是为福资粮;慧是为智资粮;精进、静虑可通福、智二资粮。

  ⒅行加行:从事证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修行。

  ⒆望彼而得名持:相对於无种性补特伽罗,有种性的补特伽罗得以称作任持。

  ⒇助:对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的帮助,即证助。

  (21)阶级: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进步过程的阶梯。

  (22)前导: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的前导。

  (23)舍宅:能证无上菩提的根性所在的舍宅。

  (24)此中义意:这种性的概念内容。

  (25)烦恼障:又作惑障。指妨碍至菩提之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之烦恼而言。

  (26)所知障:又名知障、智障、理障,即在认知思惟方面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具体指各种错乱颠倒的观念和思惟方式。

  (2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即无上正等正觉,又作无上正真道、无上正徧知、无上正偏道、无上正觉、无上正等菩提。阿,a,无。耨多罗,nuttara,上。三藐,SamYak,正。三,Sam,徧、一切。菩提,bOdhi,道。意译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此也即指佛智。正等,既可以理解为真正平等,也可以理解为真正无偏邪。

  译文

  又诸菩萨有六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由於具有这些相状,使别人知晓他们真的是菩萨,说的是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乐意布施,对各种现有的能够布施的物资,都能恒常不断一律平等地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内心喜欢布施,没有追悔意思;布施物资虽少,但能平等布施;布施慷慨无余,不是略加施舍;没有什么可施,深怀惭愧羞耻。常常喜好称赞别人布施、劝说别人布施,见到能布施的人,从内心感到喜悦。对德尊望重应受人供养的人,从座上起身恭敬地奉侍。在从事使乐意作恶的有情众生断绝恶行,能在此世、他世获得无罪安乐的利益事中,对来请益的人、不来请益的人都用合理的文辞为他们宣说。如果诸有情众生畏惧王贼、水火等,就布施无畏心,能在种种经常极度恐怖的现象中,随时致力地济拔他们。接受别人寄放的财物,不差少瞒掉:如负别人债,始终不抵赖:对於公共财物处所,也下欺瞒。对被种种宝珠、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等宝物迷倒的人,能用正理开悟他们:尚且使别人不对财宝欺瞒,何况自己当要作的!他们的本性喜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心裏感到能以巨大资财布施他人是很好的享受,乐意以巨大资财布施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不是只满足於有点施舍就止的狭小法门。在诸世间的酒色、赌博、歌舞

  、倡妓等种种种子变现的迷执情欲事中,能很快厌弃,深感惭愧。得到大财宝尚且不贪恋迷执,何况得到小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在成就因贪婪、瞠怒、痴迷所生身、语、意的不善行为中,不怀杀戮的暴恶心;对诸有情众生,不以身、语恶行使人受到损害恼心:虽然作下了恶行,很快能後悔,常生羞耻惭愧心,不生欢喜心。不用刀、杖、手、石块等恼害有情众生,对诸有情众生,本性常怀慈爱心。对於应恭敬的人,随时从座起身恭迎奉侍,合掌问候,当前礼拜。同在僧众中要修习和谐敬爱的清净行,所作所为机敏迅捷,不是愚笨迟钝,善於使同道人顺心相和。经常行先含笑,容颜舒和眼睛平视,远离皱眉忧愁,先向人发语问候。对有恩於自己的有情众生,知恩知报。对来求请的有情众生常真诚正直地相待,不以迎合欺诳的手段推谢。按法度谋求财资,不是用非法手段谋求财资,更不是用凶恶戕杀手段。本性常喜乐修习得福的事业,对别人修福都能奖励帮助,难道自己不作吗?看见、听到别人受苦,即杀缚、割截、捶打、怒责诽谤、逼迫恐吓等苦痛,感到超过自己所受的苦,感到比自己现前遭受的这些苦还要沈重、比自己後世受到的苦还要沈重,有了少些罪就现出恐怖,何况有更多罪!别人作种种应作的事……都要和他们共同从事:别人作种种……非

  法的事,就不和他们共同从事。善於制止别人作不应作的事,即所说的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名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对他人使自己遭受利益欠缺不怀怨恨加害心,也不施报复;如果别人对自己规劝和辞谢,很快能接受,始终不生恨,不长久地怀怨。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特别勤奋,早起晚睡,不是极好沈溺在睡眠逸乐中。对从事自我的修行、度济他人的善事,勇敢抉择乐意从事,不生松懈懒怠心;思惟抉择进修佛道的慧巧方法,要择取能使自己达到至极成佛境界的。对所从事的一切事业,决定不栘;如果还没有全作、还没有达到至极境界,始终不中途懈怠废止退缩屈伏。在修彻底觉悟证获至极真理中心无法弱,不轻蔑自己;发勇猛无畏心:我现在有力势可能证获至极真理。或进入众人中,或与别人互相论战,或面临种种难作的事业,都没有畏惧。能在导引度济有情众生的大义大利的事务中,尚且毫无倦意,何况作小事?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对於法义能精细思惟,心没有散乱。见闻住於寂静山岩、山林水边等禅修者,能远离轻狎的恶习、远离不善众生,能随寂静的环境安坐静虑;一生起在寂静处安坐静虑的心念,就是出离家居、远离尘世的人,常对出离家居和远离尘世深怀爱慕。本性少烦恼,种种障碍清净修行的烦恼轻微、粗重的偏执观念见解不顽固。到远离尘世的处所思量在内心起相进入定境界,心一点也下会被种种偏邪执迷的寻思纠缠扰乱。对待那些怨恨类的,都能速疾深怀慈心不栘,何况对待亲近类的和不怨不亲类的了。看见或听到受苦的众生被种种苦痛逼迫恼心,就起大悲心,对那些众生尽自己力能随时加以拔救济度,使他们脱离众苦。对诸众生,本性乐意惠施利益使他们安乐。在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和驱赶抛弃等种种苦难中,都能安然忍受。他们本性聪敏,对於佛法能接受、能保持、能思考:形成对所听受思考的佛法有力记忆後,对很久以前所作所说的事,自己都能记忆,也能使别人记忆。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证悟佛道所必须的种种智慧;能进入一切明处境界;根性不顽固迟钝,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偏邪见解:对那些远离众欲横流使人放逸的处所的清净行有力地思惟抉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应当知晓这些称作能推知菩萨种性的粗相。对於诸法实性理义的决定,只有佛世尊才能究竟的把握现前。由於诸菩萨的所有种性,本来与此六种度达彼岸的相状相应,能成就贤善洁净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法,所以菩萨的种性才能够成为证得难得的、最胜的、不可思议的、坚不可摧的无上如来果位的因,菩萨是符合真正道理的:其余的种性要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就不符合道理了。

  具有种性的菩萨,只要没有被与洁净法相违悖的四种随烦恼的全部或部分昕污染,他们的本性就与洁净的度达彼岸法相应;如被污染,如此洁净法都不会显现。他们或者一时生在诸恶趣,作为菩萨虽然生在诸恶趣中,由於具有菩萨种性的势力,应当知晓他们与其他生在诸恶趣的众生有很大的差别,意指那些菩萨虽然久处在生死中,或时时生在诸恶趣裏,或者暂时生在恶趣裏,但能迅速解脱;虽然生在恶趣裏,但不像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那样遭受猛利的苦痛;虽然遭到轻微的苦,却能生出非常强的厌离心,对生在恶趣受苦的有情众生深怀悲心。如此等事,都是由於佛种性中的大悲种因所熏发的,所以应当知晓具有种性的菩萨虽然生在恶趣裏,但是与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差别。哪些称作与具有种性菩萨的洁净六度达彼岸法相违阵的四种随烦恼?指放荡贪逸的人因前世反复招惹种种烦恼,本性形成猛利的长期烦恼,这就称作第一种随烦恼性:又愚痴不明智的、不修慧巧修行法的人依附恶行的朋友,这就称作第二种随烦恼性:又被尊长、头领、王贼、仇敌等拘押逼迫的人不能自在,心念迷乱,这就称作第三种随烦恼性;又资养自己生存的物资有欠缺的人,颤恋自

  己的身命,这就称作第四种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然具有种性,由於四种原因也不能迅速证获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哪四种原因?指诸菩萨先未能遇著诸佛、菩萨及善友为他们宣说彻底觉悟的无颠倒的道义,如此称为第一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但是他们作颠倒的执见,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作颠倒的修学,如此称作第二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但是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行缓慢,懈怠懒惰,不能形成勇猛炽烈的奋进状态,如此称作第三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学也能勇猛奋进,但是他们的种种善根还未成熟,资助彻底觉悟的资粮未得完满,未能在长期修习积成所有觉悟的分支法门,如此称作第四种原因。如此菩萨虽然具有了求无上大觉的种性,由於因缘欠缺,也不能迅速证获无上大觉:如因缘俱全,就能迅速证获。没有菩萨种性的人,虽有一切种类但仍欠缺证获佛果的因、一切种类的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有一切种类的生趣差别,应当知晓仍决定了不能证获彻底觉悟。

  原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桕,成、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本性乐施,於诺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问性能於他平等分布①。心喜施与,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②;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於诺尊重耆宿③福田④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诺有情怖於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於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证;於共财所,亦无欺调。於其种种末尼⑤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⑥;街不舍他欺调於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於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於诸世间酒色、博戏、软舞、倡妓种种变现耽著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街不贪著,何况小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栢。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輭品不善身语意业⑦,不极暴恶;於诺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於诺众生,性常慈爱。於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⑧,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⑨。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於恩有情,知恩知报。於来求者常行质直⑩,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诺福业,於他修福街能奖肋,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於是等苦过於自受,重於法受⑾,及重後世,於少罪中街深见怖,何况多罪!於他种种所应作事……悉与同事;於他种种……非法事不与同事。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於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性自翘勤⑿,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於所作事⒀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竞。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末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於诺广大第一义⒁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於彼。或人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於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街无深倦,何况小事?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於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⒂者,常於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诺盖轻徽,虫重⒃赢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⒄,心不极为诺恶寻思之所缠扰。於其怨品街能速疾安住慈心,况於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这恼,起大悲心,於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於诺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槟等诺苦难中,悉能安忍。其性聪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成俱生慧;能人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顽钝,性不徽昧,性不愚痴⒅;徧於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性虫相⒆。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由诺菩萨所有种性,性与如是功德相应⒇,成就贤善诺白净法(21),是故能与难得(22)、最胜(23)、不可思议、无动(24)、无上如来果位为证得因(25),应正道理;余不应理(26)。

  种性菩萨乃至未为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惟与如是白法相应;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显现。或於一时生诺恶趣,菩萨虽生诺恶趣中,由种性力应知与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谓彼菩萨久处生死,或时时间生诺恶趣,虽暂生彼,速能解脱;虽在恶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如余有情生恶趣者;虽触徽苦,而能发生增上厌离,於生恶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种性佛大悲因之所薰发,是故当知种性菩萨虽生恶趣,然与其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何等名为种性菩萨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谓放逸者由先串习诺烦恼故,性成猛利长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又为尊长、夫主、王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具种性,由四因缘不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谓诺菩萨无末值过诺佛、菩萨真善知识为说菩提无颠倒道,如是名为第一因缘;又诺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於诸菩萨正所学中颠倒修学,如是名为第二因缘;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於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而於加行方便慢缓,懈怠懒惰,不成勇猛炽然精进,如是名为第三因缘;又诺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於诺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亦於加行勇猛精进,然诺善根犹末成熟,菩提资粮未得圆满,未於长时积习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为第四因缘。如是菩萨虽有种性,因缘阙故,不得速证无上菩提;若具因缘,便能速证。若无种性补特伽罗,虽有一切、一切、一切种(27),当知决定不证菩提。

  注释

  ①平等分布:对一切有情众生不分品类一律平等地布施,即不管对象是亲是怨、是胜 是劣、有德无德,都怀平等心行布施。

  ②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意即自己财物无论少时、多时都慷慨布施,不留余地,不是 装模作样让出少部分施人。

  ③尊重耆宿:即尊宿。耆(音其)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④福田:佛家将应受人供养的人与法称为福田,就像农夫的田地,一旦耕种(礼敬供养侍奉)就能收获(得福),所以福田也即应供者。

  ⑤末尼:即摩尼(Mani) ,译作宝珠、如意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⑥能正开悟:能从正理上加以开悟,即使人不迷执宝物。

  ⑦本性成就輭晶不善身语意业:本性因贪、瞠、痴所起的身语意的不善行。—‘品,世俗尘染范畴。

  ⑧修和敬业:同在僧众中要修习互相和同敬爱的梵行。和敬,又称六和:不和敬,一 般指身和敬、语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行(或学、利)和敬。

  ⑨善顺他心:善於使其同道人顺心,而不致使互相违悖诤斗。

  ⑩於来求者常行质直:对来求请助济的人常以真诚正直地相待,即有力相助则不遗余力,无力相助就说明实情,不怀厌烦心。

  ⑾法受:现前领受那些苦罪,即现法所受。

  ⑿翘勤:特出的勤奋。翘,此作特出、杰出。

  ⒀於所作事:所作的佛事,即自己的修行和度济他人的种种善事。

  ⒁广大第一义:无上究竟大菩提,即彻底觉悟获至极真理。

  ⒂出离远离:出离家居、远离尘世。出离即出家;远离即离绝诸欲恶不善法,获初静虑。

  ⒃蛊重:指执有我、我所执见,粗重背袱使人难以觉悟。

  ⒄思量自义:自己内心起相进入三摩地境界。

  ⒅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本性根性锐利,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我、我所。

  ⒆能比菩萨种性麤相:能推知菩萨种子本性的粗相。比,比较类推。厅相,指六种菩萨相状与诸法实相真理义相比,不过是粗的,即现象性的。

  ⒇性舆如是功德相应:本性与如此六种波罗蜜多相状相应。

  (21)贤善诸白净法:贤善洁净的诸法,即六种波罗蜜多。

  (22)难得:如来果位,须经过三无量劫积集资粮才能证获,所以称作难得。

  (23)最胜:因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以谓为最胜。

  (24)无动:如来果位坚固不可摧伏,所以谓为无动。

  (25)证得因:只有菩萨种性才是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即其他种性(声闻、独觉)不可能成为证得如来果位的因。

  (26)余不应理:如说其余的(声闻、独觉)为证得因就不符合道理。

  (27)一切、一切、一切种:一切种类不能证得的因缘、一切种类的无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一切种类无菩萨种性有情众生的多种生趣类别。此处三个一切不是以重言强调一切之全,而是分别从三个方面强调,从而排除了无种性补特伽罗证如来菩提的一切可能性。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哪怕造小小的恶因,都会留下种子,将来都会有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缘果报,他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真实的智慧,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