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六十课
2014/9/3   热度:633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六十课 下面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道友们要认真学习断除十不善业的道理,如果能通达这些道理,即便暂时没有任何修行的境界,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现在有些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观世音菩萨给自己讲了什么,自己在梦中见到了什么,等等,这是非常可笑的。听到这些人的语言,我总是不禁怀疑:像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们传记里都没有的稀奇事为什么会发生在现在某些人身上?这些人话虽然说得很大,可是遇到一些对境时却无法将违缘转为道用,产生很多自相的烦恼,甚至造下极大的恶业。其实,一个人修行是好是坏,通过他取舍因果的粗细就可推知,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因果法。 在座的各位要抓住机会努力学好因果法,这次我们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于有善缘、有信心者来说,这样短期的学习也足以终生受益了。 以前藏地有一位修行人,他年轻时曾朝拜过一位上师。最初,他的傲慢心比较重,并没有打算求法,只因为那位上师的名气比较大,又是他弟弟的上师,所以才去拜见。但是当他见到上师后,立即对上师产生了强烈的信心。次日,他向上师告辞并希望上师以后经常护念他。上师问:“你到这里后感觉怎么样?”他说:“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上师说:“既然这样,那你不要回去了,就在这里住下来吧。”他说:“不行,我要回去一趟,现在我什么口粮都没有。”上师说:“来这里的弟子很多,他们都没有事先做准备,你一个人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他听从上师的话住了下来。从那时起,他形影不离地依止了上师七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经常做令上师欢喜之事,曾对上师做过许多次大供养,单单马就供养了七十四匹。上师对他也非常欢喜,曾三次对他说:“愿你一切如愿以偿。”他从上师那里获得了以大圆满为主的一切法要,成了一位事业广大的上师。 如果上师说“愿你如愿以偿”,没信心的弟子也许根本就不在乎,甚至还会想:上师很狡猾,他这样说可能是让我高兴。我对发心人员说“谢谢”时,有些人也以为我故意说好话,他们回答道:“我并不是为了‘谢谢’才给你发心的。” 这位修行人依靠特殊的因缘得到了珍贵的佛法,不仅利益了自己,后来还利益了其他有缘众生。现在我们学习佛法的机会很难得,希望大家以此因缘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现在我们讲的十不善业听起来很简单,但落到实际行动上却不那么简单,真正以这些道理衡量自己时,好像所有的恶业都造过,所以大家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学习这些教理非常有必要。最近有人问我:“某上师说不需要闻思,只要一心念佛就行了,我现在该闻思还是该实修?”我直截了当地说:“你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担心相续中的罪业,而且也能一直定下心念佛,那直接修行也可以,否则还是要闻思。”我并不排除某些特殊根机的人只要直接念佛就万事大吉了,有些大圆满根器的人也只要修一个窍诀就能解决生死大事,但大多数的众生还是需要闻思。如果很多人真的不需要闻思,那我也不用费力气讲大量的教证、理证和公案,我也会直接传一个净土的修法或者一个密法的窍诀,这是很容易的。所以,大家还是要按次第闻思修行,这样才比较稳妥。至于有些上师的说法,我们也不完全排斥,但应从其他方面理解他们的密意。 下面开始讲忏悔三种意恶业——贪心、害心和邪见。 壬三、忏悔三种意恶业: 贪心害心与邪见,发露忏悔意三罪。 在三种意恶业之中,我们首先讲忏悔贪心之罪业。 贪心是指贪图他人丰富的财物、强大的势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辩才、美丽的容貌等,并想:若有办法让我拥有这一切,那该多好啊! 人们所贪的对境不尽相同,有人贪钱财,有人贪地位,有人贪勇气,有人贪辩才,有人贪色,但不管怎样,都是对某种对境有欲求心。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看到别人有好车,自己也想有,看到别人有豪宅,自己也想有……不管见到别人有什么,自己都想拥有,这都是贪心在作怪。虽然贪心有很多种,但一般来说,贪心主要是贪图他人的财富。如《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常行不善行,彼人于昼夜,心常不清净。”(如果有人以欺诈的行为获取他人的财物,这就是大贪心,由于经常行持不善业,这种人的心昼夜恒时不清净,始终处于贪执、忐忑不安或者闷闷不乐的状态。) 产生贪心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明了所贪对境的虚妄本质。《宝积经》说:“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意思是,因为不知道有漏法的本质而产生非理作意的邪念,由邪念而产生贪著,由贪著而产生烦恼;如果了知有漏法的本质,就会产生知足少欲的正念,有了正念就不会产生贪著,没有贪著则烦恼也不会再产生。 其实,拥有许多固然很好,但即便无法拥有也没必要苦苦强求,否则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感受巨大的痛苦。无垢光尊者说:“执著越大,痛苦越大。”确实如此,如果对任何对境贪执过大,在愿望无法满足时都会产生极大的痛苦。现在很多年轻人之所以轻生,就是因为对有情的贪执太大,实在得不到对方时就只有选择自杀。 挽救这些贪欲者的办法就是佛法,如果掌握了佛法,就能消除内心的贪执,一切烦恼也会自然消失。很多人在没学佛时,对某些对境特别贪执,由此感受了很多痛苦,而在学习佛法之后,尤其是学习空性法门之后,对财富、地位、名声等都看得很淡,不像从前那样特别贪执了,由此也避免了很多痛苦。所以我们要以佛法的智慧泯灭自己的贪欲。 在一切贪心之中,贪上师、僧众的财产属于大贪心,其过患特别严重。很多商人为了谋利而对寺院或僧众的财物产生贪心,其过患如前所讲的强夺、偷盗僧财的过患一样。还有的人贪图买到上师的牛马等信财亡财,并想从中获取利润,如果以此获得了少许利润,则罪过会像饮毒一般非常大。 在藏地,信众经常向上师供养牛马等牲畜,有些商人为了赚钱,经常购买上师的牛马;在汉地,有的寺院有很多地产,有些商人看到有利可图,便和寺院的大和尚合伙用这些地产做房地产生意。这些商人的过失非常大。当然,那些出家人也有过失。我们在前面说过,三宝的钱财绝不能混用,供佛款只能供佛,印经款只能印经,供僧款只能供僧。可是很多出家人不懂因果,觉得三宝的钱财和世间的钱财没有区别,可以随便使用,结果造下了很多罪业。道友们在这方面应该认真取舍。 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假设依靠上师谋取了少许利润,后果也将像服用毒药一样。邬金莲花生大师说:“上师财如哈拉毒,谁若享用则丧命。”哈拉是一种剧毒的毒药,只要食用少许便会立即死亡,上师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享用或者偷盗少许,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浪费上师的财产也不合理。《事师五十颂》中说:“上师财物护如命。”因此,我们不能浪费上师的财产,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上师的财产。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在为上师发心的过程中,连上师开许的财物都不敢享用,这也是没必要的。其实,只要上师开许了,享用上师的财物完全是可以的,而且不但可以享用,还要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凡是上师赐给的东西都要接受,不然会破坏缘起!”开玩笑。 凡夫人非常容易产生贪心,很多人甚至看到别人有一尊佛像或者优质的物品,便将它拿在手中从头到尾瞧个不停,暗想:如果我能拥有这样的物品该多么好啊!我以前也是这样,有时候在亲戚家里见到一个漂亮的碗,就拿在手里一直摸来摸去,后来亲戚看出来了,就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吧。”上学时,如果别人有一个好文具,我也会想:如果我有该多好啊!不过,这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不太希求财物了,也许是自己年龄大了,也许是修行境界高了吧。 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尽量克制自己的贪心,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约束。现在有些出家人为了获取钱财,在施主面前说很多赞叹财富的话,让施主生起很多烦恼。一个居士对我说:“有一位出家人很羡慕我的车,他试探性地问:‘这辆车坐起来好舒服啊,你花多少钱买的?’我说:‘二十多万。’‘二十多万啊!——我们那里没有这么好的车,我也很想买一辆……’”谁都能听出这个出家人的意图,这样的语言就是五邪命中的旁敲侧击。现在有些贪心大的出家人经常向居士化缘,让居士产生很大的厌烦心,很多居士甚至不敢接电话,一看来电就明白:这是某人的电话,他肯定又要化缘,我还是不接这个电话了。 《僧祇律》里有一个公案:从前佛陀在一处旷野安住,当时有五百比丘在那里建房,他们经常去城市化缘。一天早上,城里的一个商人到店铺开门营业,他见到对面有一个比丘走来,商人想:这个比丘一定是为盖房子来化缘的。于是他关上店门,从另一条路回家。比丘见到后,便绕到那条路上截住了商人,对商人说做善法有何功德,布施僧人房舍有何功德,等等。最后商人没办法,勉强布施了一点钱,但心里很不痛快。商人想:如果我开门营业,还会有比丘来化缘,这样连本钱都会亏光,还不如关门保住本钱。于是他就回家了。妻子见他回来,便问:“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这么懒惰怎么挣钱养家糊口?”商人便把原委告诉了妻子。后来,舍利子尊者到城中乞食,当他来到这家时,商人的妻子对他作了恭敬供养。尊者善言慰问道:“近来你家境况如何?”她说:“光景不是很好。”尊者问:“为什么?”于是她把丈夫的经历告诉了尊者。舍利子回去后向佛陀汇报了此事。佛陀便唤来那位比丘,问他是否强行向施主化缘,那位比丘承认了。世尊告诫诸比丘:“今后,不能为房舍向施主强行化缘,否则会令很多有信心的人退失信心。” 接着,世尊讲了一个故事:过去世有一位比丘在森林中修行,森林中住着很多小鸟,它们成天唧唧喳喳叫,吵得比丘非常烦躁,于是他问佛陀(这是以前的一位古佛)怎么赶走这些鸟。佛说:“你每天早上向每只鸟要一根羽毛,每天晚上再向每只鸟要一根羽毛,这样它们就会离开。”比丘依言而行,众鸟害怕羽毛被拔光,果然很快都离开了。(施主的钱相当于鸟的羽毛,可能有些施主对钱比鸟对羽毛的执著还大。) 世尊又讲了一个故事:往昔有五百个仙人在雪山修行,其中一个仙人的威仪特别如法,那位仙人的住处附近有一个水池,池中的龙对仙人的威仪非常有信心,每天仙人结跏趺坐时,龙都要在仙人身上缠绕七匝并以头覆盖他的头顶。除了吃饭时以外,那条龙一直都这样缠绕着。仙人因为被龙缠绕,日夜端坐不得休息,身体瘦弱,还患了皮肤病。仙人很厌烦那条龙,便问别人怎样赶走龙。一个人说:“龙的喉间有宝珠,如果你向它索要宝珠,它就会离开你。”仙人依计而行,果然那条龙以后再也不来了。讲完这两个故事后,世尊告诫比丘:“旁生都讨厌向它索要东西,更何况人?所以今后不要过多地向施主求取。” 因此,出家人要控制自己的贪心,对化缘和募捐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果自己没有强迫别人,别人在没有烦恼的情况下主动作供养,那我们也没有必要遮止,你可以随缘接受供养,但是切忌强行或频繁地向施主化缘、募捐,否则会让很多施主产生烦恼。 我以前多次强调过,禁止在菩提学会进行任何化缘。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有些学员本来想好好学习佛法,可是今天有人介绍一位上师,明天又有人介绍一位上师,每天都要捐款,最后实在无法承受而不得不退出学会。以前我去国外时也发现,有些中心每次传法都要募捐,后来很多信众逐渐远离了这些中心。因此,为了保护正常的闻思修行,菩提学会严禁任何形式的化缘。我们学院也是如此,建院二十多年来,从未搞过任何募捐,以后也不会搞。道友们今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什么人容易产生贪心呢?一般来讲,恬不知耻、贪得无厌犹如饿狗之人容易生贪心。一方面,没有羞耻的人容易生贪心,另一方面,生贪心也会让人丧失羞耻心,即便是比较有智慧的人,产生贪心后也会丧失羞耻心。《正法念处经》中说:“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及不放逸。若人乐贪。不乐知足。为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犹如痴狗。还自食吐。”这里讲得很清楚,若人为贪欲所诳惑,则会毁坏自己的善法,如是之人就像吃自己呕吐物的痴狗一样无有羞耻。 一般来说,贪心主要是由欲望引起的,也有以杀死敌人并占有其财产的嗔心引起的。贪心除了本有的过患外,还会导致害心、杀生、不与取、妄语、恶语等很多恶业,因此,其过患非常严重。 贪心有何等果报呢?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贫穷可怜,虽有财富也易毁尽,而且由于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愿一无所成,生于恶劣的环境,常成为具贪心者。《华严经》中说:“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世间人和修行人的痛苦都来自贪欲。古人有句话:“贪则近贫”,意思是若有贪心则会接近贫穷。从字形上看,“贪”和“贫”也很接近,有人将这两个字的关系解释为:今天贪心,过一段时间就会分给你贫穷。 其实,贪欲就是一种愚痴,而愚痴和智慧如同水火不相容,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有贪欲的。《佛遗教经》中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当然,此处的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这是一种超越世间的大智慧,如果仅是世间的智慧,那有些人学问越多,内心的贪执却越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贪心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尤其是若对有福德者的财富生起贪心,进而产生害心,则下场会和往昔的顶生王一样悲惨。顶生王本来获得了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权势,但他不满足,还想独自拥有三十三天的一切,因为产生了这样的恶念,结果当下耗尽自己的福德而堕落到南瞻部洲。临死时,有人问顶生王:“如果别人问起您是怎么死的,我们该怎样回答?”顶生王说:“就说他是因为不知满足,才落到如此地步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拥有佛法的智慧者以外,很少有人能知足少欲。《法句譬喻经》里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叫多味写的国王,他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发善念,想作无遮大布施,于是他按照婆罗门的规矩,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佛陀观察到度化这个国王的因缘成熟了,就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国王面前。国王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盖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说:“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还不够娶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国王说:“我再给你三撮。”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他走了七步后又回来。国王问他为何又回来,他说:“光有妻子还不够,还要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国王说:“再给你七撮。”婆罗门走七步后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这些子孙还要钱。”国王就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后又退还了。国王非常奇怪,问他为何还不要,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有再多的珍宝也不够,生命非常短暂,还不如放下一切,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国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偈曰:“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国王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踊跃欢喜,便从佛受五戒,后来得到须陀洹果。 婆罗门说的是事实,在世间有再多的钱也不够。很多出家人有这样的感觉:出家前好像什么都需要,有再多的钱也不够花,可是一旦出了家,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以外,似乎什么都不需要了。因此,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现在的人表面上很富裕,特别是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现在很多大城市的人非常富裕,但由于没有佛法的智慧,始终无法填满贪欲的大坑,所以他们实际上非常贫穷。 现在有很多可怜之辈因为不克制贪欲,不以自己拥有的财产为足,还贪图他人之财,结果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财产。我们看几则公案: 有一只狐狸在溪边找到一块肉,它又看见水里有鱼在游动,便想先去吃鱼,于是它放下肉去抓鱼,结果鱼钻到了水底。狐狸没有抓到鱼,原来的肉也被乌鸦叼走了,最后它什么也没有得到。 有一个老太太养了一只母鸡,本来母鸡每天下一个蛋,但她嫌不够,想要鸡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拼命给鸡喂饲料,因为鸡吃得太肥,最后连一个蛋都不下了。 还有一只狗衔着一根骨头到河边,它见到河里也有一只狗衔着骨头(是它自己的倒影),它想把对方的骨头抢过来,于是放下口中的骨头跳进河里。当然它扑了个空,当它湿淋淋地爬上岸时,原来的骨头也被别的动物偷走了。 很多人的情况和这些故事没有区别。有些人本来有一些钱,为了赚更多的钱,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放高利贷或者搞投机,结果不但没发财,连老本都收不回来。有个人对我说:“我在银行有一笔存款,我想把它投入一个公司做一笔大生意。您帮我打卦看能不能赚钱?”我听了他的话很害怕,心里想:算了吧,还是别冒险了吧。很多人都想发财,但除了少数有福报的人以外,大多数人都无法如愿以偿。 其实,如果自己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对眼睛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生起贪心又有什么用呢?有些人因为眼福不浅而无所不见,心似损耗鬼一样无所不求,可是由于自己福德穷尽,最终将一无所获。人的眼睛肯定能看到很多花花绿绿的东西,心中也会想到很多东西,但真要得到这一切是不可能的,所以生贪心没有任何意义,应该对现有的财产知足。 《大庄严论经》中记载,往昔有一个贫穷的优婆塞,别人经常讥讽他贫穷,可是他却知足为乐,而且说偈曰:“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这个优婆塞说得很对,知足少欲的确是世上的第一等财富。(优婆塞说无病是最大的利益,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身体很健康,他们是拥有了第一利,可是我的身体不好,今天这里不行,明天那里不行,但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人应该坚强。) 无有贪心者即便如乞丐一般身无分文,精神却十分富足,而不知满足的贪心者即便物质上极为富裕,精神却极为贫乏。如《亲友书》中说:“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马鸣菩萨在《佛所行赞》中也说:“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即便不论佛法,从世间来看,不贪财也是一种美德。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宰相,有一个宋国人送给他一块玉,他拒不接受。那人问他为何不收,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玉,则你我都失去了宝,不如我们各有其宝。”以前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现在有没有不爱钱的官呢?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了,所以可想而知天下能否太平了。 大家应该明白,世间的财富无有实义,没必要为它而生烦恼、造恶业。《正法念处经》中说:“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唯有愚痴者,能作如是恶。”经文的意思是,世间的财富即便多如山王,也像秋天的白云一样无常,为什么要为这些无有实义的财物造恶业呢?只有那些愚痴无智的人才会为之造恶业。 总而言之,贪心的过患极其严重,若能断除贪心,则会获得许许多多的功德。首先,断除贪心者能转生于善趣,如佛经云:“城邑或静处,他人所属物,不生贪心者,彼士转善趣。”其次,断除贪心者转生于善趣时,若转生到天界,会成为不同于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果转生为人,则钱财稳固,谁也不会对其产生抢夺之心,而且钱财富足,始终花不完。相反,如果前世贪心特别大,即生中钱财会如流水一样很快流逝。有些人带了很多钱出门,还没怎么买东西,打开钱包已经是空空如也,这不是有谁偷走了他的钱,就是自己生贪心的果报。 不贪者不仅来世不转生恶趣,成为财富丰裕者,甚至即生中也有获得功名富贵的。《坐花志果》[39]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很穷,过年时连买年货的钱都没有。除夕之夜,他在路上拾到一个包,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银钱。他没有见财忘义,而是坐在路边等候失主。不久,一个老者和两个少年形色仓皇地走来,经询问确认是他们丢的包后,穷人便把包还给了他们。当天晚上,他梦到自己本来死后要堕入饿鬼,但因为拾金不昧,不但不会转生为饿鬼,而且即生可享大福禄。后来,他果然考上进士而且当了大官。 在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应当断除贪心的道理,今后希望每个人认真观察自己,看自己是贪得无厌者还是无贪无欲者,如果是前者,就应该用佛法的宝剑斩断自己的贪欲。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首先要建立自信心,从迷心里面去开悟,然后在境界里面自在地受用。我们要改善环境,必须从内心里面去改,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我们失去自信心,到处求鬼神、求佛菩萨,这都是迷心逐境,决定不会有幸福。我们在六道里面升沉,造善业就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就三恶道受报,善恶之报,丝毫不爽。一般讲,人在四十岁之前受前生业力影响大,四十岁之前的果报是前生修的。有些人年轻时侯就发达,那是前生修的。如果他发达的时候,胡作妄为,不好好修福,中年以后逐渐就会衰败,甚至晚年潦倒不堪!四十岁以后是今生的力量大,前生的力量很薄弱,所以在四十岁是很大的转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