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放生


2015/5/22    热度:1668   

如何正确放生

  如何正确放生

  目前,随着佛教信众日益增多,放生,特别是有组织的放生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但最近出现的几则盲目放生的新闻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比如,据报道,十余名北京游客到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放生从市场上买到的数千条蛇。这一做法引起当地人恐慌,全村男劳力均放下农活加入“打蛇行动”。再比如,有报道称“泰山上本来没有松鼠,2012年1月当地市民出于好意,将小商贩当宠物出售的松鼠买来到泰山放生,在近年来松鼠缺少天敌的情况下,泰山松鼠竟繁殖成灾。因为松鼠啃食核桃等果实,有果农的核桃减产近一半甚至绝产。”还有报道指出,盲目放生外来物种,比如巴西龟、清道夫鱼等,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

  这些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不仅让人们对盲目放生行为予以谴责,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佛教放生文化的质疑。如何正确理解放生文化,怎样引导佛教信众科学放生,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XC法师。

  放生:蕴含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放生的起源以及所蕴含的佛教文化理念。

  学诚:佛教放生文化源于佛教经典和古代高僧的大力倡导。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放生兴盛于隋唐,天台宗智者大师曾舍财作大放生池,沿海渔民受到感化,自愿捐弃捕鱼之业,沿海四百余里尽成放生之地,存活生灵亿万之巨。其后历代高僧大德亦多劝世人戒杀放生。

  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众生、普度众生的宗旨追求。

  记者:如何正确理解放生文化,放生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学诚:放生在中国的盛行是佛教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网开一面”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佛教则基于因缘果报、众生平等的系统理念,更进一步倡导彻底戒杀并积极护生放生,落实于戒律并编制放生仪轨,历代众多高僧大德带动护生放生,文人居士也大力倡导,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教,以《鸟》为题作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近代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师徒二人合作完成《护生画集》,形成了丰富的护生放生文化。

  放生文化的意义在于践行、涵养仁恕精神、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就能从根本上消减滥捕滥杀,对于促进生态平衡、人心良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放生应基于护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趋向,应当周全考虑,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特别应注意社会关系协调,注重理念宣导,化导他人戒杀护生。

  放生文化应与时俱进盲目放生者需要反思

  记者:最近几则盲目放生的新闻事件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人们对佛教放生文化的质疑,这对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其实是不利的。佛教信徒是否应该对这样的放生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

  学诚:放生的根本意趣在于启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法规,社会上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日益加强,这些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因此,佛教放生文化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创新,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如今,放生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道德行为和信仰行为,而是更多的具有了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因此,组织参与放生活动就不能仅仅从个体的角度、道德的角度、信仰的角度看待,必须考虑到可能由此引生出来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这是佛教放生文化亟待加强建设的地方,也是佛教放生者们需要深入反思的方面。

  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任何时代都应积极肯定的正面价值。我想,在当今时代,广大佛教信众应该好好思考的是,通过什么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启发社会上人们爱护生命的善心善行,应当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形式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事实上,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放生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适应调整。从古代到现代,放生文化的改进与革新也是必然的,也是需要肯定的。

  现今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古代有很大不同。过去放生一般不会带来生态的破坏,而现代社会中的放生,特别是大规模的放生很容易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可能引发更多的动物伤害。古今时代缘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农业社会,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生态平衡比较稳固。现代工商社会,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生态平衡比较脆弱。

  (2)古代交通不发达,捕猎和放生都是就近进行,不存在物种入侵的问题。现代社会运输发达,贩卖的动物多经过长途运输甚至跨境运输,这种远离原产地的异地放生容易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3)古代中国社会佛教信仰氛围浓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护生放生,赎物放生更多的是一种教化行为和手段,不能简单的用商业行为来看待。现代社会佛教信仰氛围相对淡薄,放生者容易把放生看作单纯的商业行为,并掺杂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功利企图,而没有真正体会放生的信仰意义。

  (4)古代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捕猎贩卖者多是为维持生计,没有形成组织性,不存在规模效益。而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贩卖行为具有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影响巨大。

  对古今时代机缘差别的忽略,以及对生态影响等宽广缘起考虑的欠缺,是盲目放生者需要反思和改善的。

  记者:“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目前大规模买卖动物甚至买卖野生动物放生的行为有可能对动物造成更大伤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学诚:买卖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比个人行为能够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对动物予以尊重和保护,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买卖动物不但严重损害了动物的生存权利和自由权利,也对自然生态造成沉重破坏,更侵蚀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一些皮制品、骨制品及化妆品等的买卖带来大量野生动物乃至珍稀动物的捕杀。如果没有买卖,确实会极大减少动物的伤害和环境的破坏。佛教徒放生如果进市场购买动物,也会牵连进一步的采购与捕捉,因此必须谨慎对待,应注意避免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买卖链。

  目前在爱护生命方面,消除和禁绝社会上非法的野生动物买卖是当务之急,是能够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放生”,佛教徒应该以各种方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其他保护组织,从自身做起,并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为地球上所有生命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佛教徒要树立正确的放生观念

  记者:中国佛协作为全国性的佛教团体,是否已经关注到由大规模盲目放生而引起的这些问题。中国佛协在引领信众正确理解放生理念,真正做到科学放生、杜绝盲目放生方面将采取什么措施?您对佛教信徒有什么样的建议?

  学诚:中国佛教协会已关注到大规模盲目放生引起的社会问题,准备大力宣导教育佛教徒避免盲目放生,并由此机缘更深切认识佛教契应时机的问题。

  以往佛教界曾经进行了一些努力,引导信众科学放生,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还很不够,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引导教育力度,需要更多的宣导渠道,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放生观念。同时,放生活动要尽量争取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己化人,避免造成对立。

  社会人士提供的建议是非常宝贵的。可以看出,社会上人们对于放生的精神内涵还是普遍肯定的,但是放生的具体操作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对于相关的舆论意见我们予以高度的尊重和重视,真诚的希望类似事情不再发生。

  对于佛教信徒,我想说的是,现今是科学化、商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共业问题的影响效应远大于个人问题的简单叠加。在这个时代,不能只考虑个人是善心善行就好,还要考虑行为本身在社会共业环境中的牵连作用、扩散影响,关顾到更广大的缘起,让我们的善心、善行更加广大圆满。

  在放生中应本着一颗真正慈悲护生的心,在个人生活中随缘尽力去做,不应刻意追求数量和表面效果。不要在动物市场上赎买,不要选择奇异陌生的物种。

  日常生活中的护生行为可以多留心、积极去做,例如把飞到房中的鸟放出去,雨后把爬到路上的蚯蚓捡回花坛等。对贩卖野生动物者,可向动物保护组织或公安部门报告,由他们解救动物,而不必购买。有条件者可参与动物保护组织、资助动物保护项目。另外可多种形式宣传戒杀护生、健康素食等理念,劝化世人戒杀护生。能劝得一人戒杀、吃素,就避免了很多生命被害。

  有人希望通过放生求得身体健康、免除灾难等,那么这里的用心、发心就很关键,用心纯正、发心广大,功德就大,数量多则未必功德大。如果反而对生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不但没有功德,还有很大过失。因此,放生尤须谨慎而行,不可轻忽放任。

  记者:关于放生,您最想对佛教信众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诚:与时俱进,契理契机,行为世范,慎思随缘。

  中国佛教故事网 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故事 感应故事 智慧故事
  恭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的教学和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个阶段是转恶为善,第二是转迷为悟,第三是转凡为圣。虽然有三个层次,但以“转迷为悟”为主。世法跟佛法,古时候都讲教化,化就是转变,化是变化。教导你了,你还没有转变,还是老样子,这个教是白教了,没有收到效果,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成绩可言。转不是一天转过来的,逐渐逐渐转过来的。每天都有一点儿小的转变,累积到几年、几十年,就会有大转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