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五十四节课
2014/9/3   热度:301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五十四节课 《智慧品》中“遣除争论”分五个方面,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今天是第二个问题。 讲《智慧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闻思修行上面。本品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但由于内容相当深奥,个别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对这些道理无法通达。昨天也讲了,这个内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听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内容有一点佛学基础的话,基本上每天的课可以当堂消化,但这一品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现空双运等甚深术语,纵然一百年中精进思维,若没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缘,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进,也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4]。所以,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的所有内容,就算是里面的个别术语,没有前世因缘的人也不一定能通达。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诸佛菩萨面前积累的资粮如何。假如你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极大的信心,那说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识面前闻受过大乘佛法。没有学过这样的空性法门,即使你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得很清楚[5]。因此,空性法门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必不可少。 遇到这个法需要一定的福报。有福报的人,即使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无我空性的种子,依此而毁坏三界轮回的根本。圣天论师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所以学习这个法的功德非常大,谁能突破这个关,其他的积累资粮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极个别法师在讲《入行论》时,到《智慧品》就跳过去了,马上接着讲《回向品》。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入行论》重视的虽有一部分法师和居士,但很多人对空性法门学修得不够。因缘没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时候,智慧就没办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看颂词的内容,字面上理解以后一定要发挥。 当然,发挥的时候,不要改变讲义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实在解释不了,就随便讲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来应付,这是不合理的。对寂天菩萨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过再三祈祷、再三闻思,真正了达它的本义。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本品的很多颂词都有隐藏的疑问,大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不管是寂天菩萨、月称论师、龙猛菩萨,都不会否认火是燃烧的、水是潮湿的。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轮回就像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觉之后,一个法也找不到。同样,瑜伽士虽承认显现是“有”,但并不认为它是“实有”。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最大的辩论。 现在有人也经常问:“《心经》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吗?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佛教徒也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一点,世间哲学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学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个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国外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昨天的河与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条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时候,只不过以分别念而执为同一条河。诸法的体与相之间,世间人尚有一定的观察,更何况说我们修行人了。因此,一切万法只是如幻如梦般的显现,根本没有堪忍不变的本体。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在《定解宝灯论》讲义里,很多上师也引用过,他说:“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显现,但你真正去观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这一点,始终认为显现的本体实有。一个人死了,大家都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如果认识到诸法无自性,就不会这么执著了。 可怜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执著一般的法,甚至连梦幻般的法也认为是实有。我在《儿童佛教课》中曾引用过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公主,长得比较不错,父王十分疼爱她,她要什么,父王就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宫院子中的积水跳起许多水泡,公主见了非常喜爱,于是向父王要求说:“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装饰头发。”国王说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娇来,说得不到便要自杀。(以前的公主有时候特别讨厌。) 国王吓坏了,只得召集全国的巧匠,命令他们给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轻的工匠特别苦恼,对此无计可施。这时一个老工匠说自己有办法,国王非常高兴,就叫公主亲自当“监工”。 老匠人对公主说:“我只会穿鬘,不太懂水泡质量的好丑,请公主自己挑选,选完了之后,我好给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较笨,便兴致勃勃去选水泡,结果忙了半天,一个也没拿到。最后她累得筋疲力尽,一转身跑入王宫,向父王说:“水泡虽然很好看,但它是虚伪不实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对水泡、露珠、阳焰不会如是执著,但觉得人、名声、地位应该贪著,要么追求名声的“头饰”,要么追求地位的“项链”,其实也跟这个公主一样。在证悟中观境界的瑜伽士眼里,名声、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样,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但许多人不懂诸法的显现存在,但其本体一无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识也是虚妄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瑜伽士和世间平凡者有一定的争论。 当然,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显现是否存在。因为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大乘还是小乘,都认为显现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显现是否实有。大乘佛教徒认为显现如梦中的大象,实际上一点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间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世间与出世间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作者站在中观的立场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这个道理在下面也会观察,“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世间上成千上万的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32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说:从前,有个长者的儿子结婚不久,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些酒来,我与你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那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别的女人,还娶我干什么?”丈夫听了很奇怪,就去酒瓮那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说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争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个婆罗门来作证。婆罗门到酒瓮那儿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气愤地说:“你既然请了别的婆罗门,现在又把我找来,分明是羞辱我。”然后气呼呼地离开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长者供养,听说这事后也来观看,看到瓮中的比丘尼后,以为长者还供养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气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听说了此事,感叹道:“世人愚昧,以虚为实。”就去他们家,拿一块大石头砸了酒瓮。众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难当。 所以,我们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时,应该观察它到底是实有还是虚妄。其实,这种显现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必要对一切太执著了。 当然,这个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学两三天、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书叫《雪洞》,介绍了英国一个女修行人到喜马拉雅山,独自在山洞里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长期苦修的经历还是很感人的。我有时候想:“我们不要说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个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为在学院里长期熏习,所以经常拿转经轮、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短时间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上师说:“来,我给你摸顶!嗡班扎尔萨埵吽。”然后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师再厉害、再有加持,随随便便加持一下,你马上就“啪——”开悟了,没有那么简单。有些初学者特别幼稚,觉得“我在上师那里加持三四次了,还没有开悟怎么办哪?”所谓的开悟,他认为就是在梵净穴开一个洞,不是这样的。开悟实际上是对一切万法断除执著,这才是一定的证相。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有义理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81岁的老年人说:“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我们专门坐在大象的脚印里拍照片。法王当时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拍个照留念。)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胜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胜义是以圣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择的,胜过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学习这部论典后,一定要知道,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常讲,世间难事有两种,一种是登天难,一种是求人难;登天难是比喻,求人难是实在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再发心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善知识的引导,对于一个学佛人成功失败,那是真正的关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在第一个小段里面,佛就教给我们要亲近明师。接受明师的教导,这是学佛头一个条件。明师不是他名气很大,这个“明”是光明的明,这个老师有修有证,那才是个明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