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2014/9/3   热度:279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正式开课之前,顺便给大家说一下。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但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比较差。尤其是做人方面,显得不太如法。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学习《二规教言论》,很多人的行为还是有改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希望以后也能如此。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法王如意宝曾讲过一个殊胜教言,这个教言分为三点:一、对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对中等者要和睦相处;三、对下等者要慈悲爱护。具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场合,对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得罪;对与自己地位、学识等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像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扰乱别人的心;对下等者不能欺负,也不能有傲慢心,应当以慈悲心来爱护他,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我个人而言,虽然自己做人很差,但这辈子一直以这个窍诀作为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口头上讲得很好听,但实际行动中连不学佛的人都不如,非常差劲。所以,希望大家要将这三句窍诀运用起来,平时在学佛的团体中,务必要做到上敬下合。 寅二、破佛说之理由: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颂加上下面的两颂,慧源论师等认为不是寂天菩萨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还有些论师认为,颂词的顺序有所不同。暂且不分析这些观点,我们只了解其中的论义就可以了。 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34]、《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小乘的三藏是齐全的,就像三个仓库一样,涵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一切法要的句义皆包括在这三藏当中。然而大乘无有这些,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语。” 在佛陀圆寂之后不久,声闻十八部与大乘宗之间一直有各种辩论,时至今日也没有停止。国家与国家之间、佛教团体与佛教团体之间,小乘宗和大乘宗有公开辩论,也有私下辩论,但现在的辩论不像以前那样严重了。其实不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都承认三法印,也承认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跟外道比起来,修学佛道的人有殊胜缘分,这样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但很多人不了知这一点,经常随意诋毁大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35]: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正如《经庄严论》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现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为自己的智慧有限,动不动就反对大乘般若空性,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评价一件产品,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厂产生的、产品的质量如何、由什么部分组成,一个一个必须了解清楚,才有资格判断它是不是假冒产品。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就随随便便辨别真假,这是不允许的。同样,评价大乘也是如此,只有凭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长的时日去研究,才能通达大乘的甚深空性义,进而被它吸引住,对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如《正念经》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 现在很多人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密宗,都是趋入愚者之道,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智慧和悲心的人会油然而生悲悯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对大乘佛教不了解的人,喜欢信口开河,但逐渐深入了解之后,就不会肆意诽谤了。这样的人不仅凡夫人中有,圣者显现上也会有。世亲论师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较清楚,他最初于印度那烂陀寺出家,持戒严谨、精通三藏,成为一名小乘智者。后来,他听说哥哥无著菩萨造了许多大乘论典,精通大乘空性的法义,他就开始诋毁大乘法门及大乘行人,并造颂嘲讽道:“呜呼无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论典大象驮。” 哥哥听到后,为制止弟弟继续造谤法恶业,便派了两个弟子到弟弟处念诵《十地经》及《无尽慧所说经》。他们到了那里以后,在早晨及黄昏时分诵这两部经,诵经之声被世亲论师听到。刚刚听闻时,他若有所悟地说:“大乘法门诚可谓因善妙、果散逸。”听到黄昏时,他终于深有感触地说:“大乘法门不论因果都非常善妙,看来我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过,这都怪我那不知遮拦的舌头!”于是准备找刀,割去舌头以示忏悔。无著菩萨派来的两位弟子急忙劝阻:“要想忏悔的话,你哥哥那里就有忏悔的方法。” 于是世亲论师到哥哥那里去,听受了许多大乘教言。当时,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无分无离,犹如人与人谈话一样,关系比较密切。世亲想靠哥哥的关系拜见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请示之后,弥勒菩萨说:“他诽谤大乘佛法非常严重,即生中见我是不可能的。但他若广造大乘论典、持诵咒语精进忏悔,可于来世见到我。” 世亲生起极大的后悔心,觉得自己的智慧在大乘面前相当微薄,根本不如哥哥无著,于是造了一首偈子说:“兄长如龙王,我似求雨雀,龙王虽降雨,无法入雀喉。”虽然龙王整天给我降下大乘的雨水,可是我小麻雀的喉咙特别细,这么多的雨水没办法吸收。意思就是,大乘的千经万论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小乘行人要接受的话,相当困难。就像有些法师讲课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教证理证,但听者的“喉咙”太细了,一点也接受不了,听完就忘光了。那天有个人说,他听课时对教证理证了如指掌,可是下课后忘得干干净净,也许就是世亲论师所说的吧。 世亲论师是不可多得的圣者,被世人喻为“第二大佛陀”,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在整个佛教历史上,他对弘扬佛法的贡献特别大。即便是这种人,显现上刚开始也不接受大乘,就像汉传佛教的弘一法师一样,最初比较排斥密宗,晚年才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历来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早年对某些观点不接受,甚至产生极大的邪见,但这不一定是他的根基差,而是说明大乘教法甚深莫测、难以通达。 所以,没有了解大乘之前,千万不能轻易诽谤。外面个别对密宗不太了解的人,应该到密宗寺院实地看一下。当然,并不是所有修密宗的人都好,但非常如法的修行人,他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我认识一些老修行人,他们从来没有诽谤因果,对小乘的戒律和取舍护如眼目,对时间也极其爱惜,早上三四点钟起床,一直念经、磕头、忏悔……可是现在有些人认为自己开悟了,对什么都不执著,其行为根本不像一个修行人。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你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几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我知道一个老居士,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信心非常纯,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百分之百正确,有些地方不懂的话,就发愿想通达它的意义。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 我们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你是持形象的佛教徒,还是对佛法有不可改变的信心和智慧,并以此摄受无量众生?大家不妨好好观察一下。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比如说,小乘认为轮回应该舍弃,涅槃应该求取,而大乘声称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轮回即涅槃、涅槃即轮回;小乘说五无间罪是定业,不可改变,而大乘认为忏悔之后可得以清净;小乘认为万法皆无常,而大乘认为报身是常有不变的法;小乘认为虽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显现不空,而大乘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无有自性……大乘这些观点并非摄于小乘三藏,所以我们不承认大乘教为佛语。” 中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这个推理至关重要,现在许多人都犯这个毛病,比如说“印度《奥义书》中有火供、火施等词语,这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所以藏传佛教来源于婆罗门教”、“学密宗的有些人疯疯颠颠,甚至会发疯,所以不能学密宗”……这些推理非常可笑,如果一可概全成立的话,那我们可以同等理来反驳——“显宗也有发疯的人,所以显宗也不能学”,“《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好报,这在显宗中也有,所以显宗也来源于婆罗门教”,或者“显宗中说人身皆苦,法轮功也这样说,因此显宗都成了法轮功”等等。 现在很多人不学因明、不懂中观,用因明的术语来说,以一概全有“不遍”之过。有些高等学校的老师、哲学系的教授,自己都是雾里云里,怀疑重重,还带什么研究生、博士生,实在是误人子弟。所以系统的闻思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很正规的闻思,一切的不知、怀疑、邪见都会迎刃而解。有个居士就跟我说:“我以前问过很多傻瓜的问题,现在听了课以后,特别不好意思!”确实,你没有学习佛法时,会有很多很多愚痴的问题,虽然这种疑问是合理的,但系统闻思非常有必要。对佛教徒而言,这绝对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这个,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仪式也没有用。现在很多地方办一些佛教杂志,对劝人行善有一定的帮助,但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开会、举行仪式。尽管这也是善事,但最关键的是要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学习三藏十二部。 总之,小乘宗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的空性义,与自己的论藏也不相违,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弥勒菩萨又云:“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学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话,那不妨学习殊胜的大乘教义。尽管小乘《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将五蕴全部抉择为现而无实,但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讲得最清楚。 我们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时,可用同等理来驳斥他。这种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学好因明,这样,无论你在什么人面前,均可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智慧,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在中国古代,灭佛运动大多跟道教有关,唐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教失败,佛教胜利。有一次,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征诏僧道各七人,举行盛大的辩论。当时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师,道教的代表是李荣道士。李荣道士先立洞义[36],再由慧立法师问难:“洞义者是否对万法通达无碍?”李荣答:“是的。”慧立法师又问:“老君对万法是否通达呢?”李荣说:“当然通达。”慧立法师继续问:“既然老君于万法通达,为什么他在《道德经》上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有障碍,如何能通达万物呢?” 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紧,他说:“久闻法师大名,今日能与你辩论,深感荣幸。我们同为出家人,理应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这种行为,是因明中的“应付”之过。) 慧立法师毫不客气地说:“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可是今天我们先要分明邪正,个人的问题暂且不谈。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但你头发不剪,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这种怪模怪样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 李荣怒道:“你以为剃头就好,如果好的话,你为什么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师问:“为何要剃眉毛?” 李荣说:“都是毛的缘故。” 慧立法师以同等理反驳道:“如果是毛,就要剃头发,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种毛,为什么把头发盘得像角一样立起来,却不把胡子也立起来呢?” 李荣又无话可说,慧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获胜。 其实他们的辩论挺有意义的,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见一个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断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为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这是一个推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论,就有刚才李荣的过失了。 所以,讲经说法也好,思维法义也好,闭关修行也好,一定要通达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观的甚深教理,否则到头来,修行的人修错了,辩论的人辩错了,讲经说法的人也讲错了。有些人的逻辑思维不太有条理,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闻思佛法、广闻博学。上师如意宝也要求我们,在年轻时必须要放弃万缘,精进闻思;到了老年以后,已遣除了对佛教的一切怀疑,方可在寂静处安心修行。大家理当奉行这样的教言。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 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是: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 《经庄严论》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门和禅定无量无边,未断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观宝鬘论》也说:“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讲义中说舍利子与目犍连分别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们用尽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无法衡测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叶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义,这是非常正常的,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迦叶尊者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实则为大乘菩萨。藏传佛教中有七代传承,即佛陀将佛法交付予迦叶,迦叶又交付予阿难,然后是草衣、啸虎、黑色、大善见等等,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详细记载。汉传佛教的禅宗中也说,佛陀于灵鹫山拈花,迦叶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将衣钵交予,迦叶成为禅宗初祖。但此处是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破斥的,迦叶尊者虽是传承祖师,但对大乘深广法门的通达,确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十地菩萨尚不能完全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我讲《智慧品》的前一天,实在是受不了,当晚就离开了学院。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说,广大甚深的法门,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应当生起欢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随意诽谤,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应该像那个老居士所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肯定正确,只不过是我自己智慧不够,太笨了”,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样才不会无端造业。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我们看见毒蛇的时候,也叫毒蛇为“比丘”[37],这也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辩论比较多,这次我们不展开讲解,但大体的意思是说,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这一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中,运用七教三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总之,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前面也讲了,真正证悟空性时,是“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圣天论师说过:“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外境无我时,三有轮回的种子才会灭掉。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现见空性方能解脱,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缘。因此,以这些经教来推理,一定要证悟万法空性。 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有些法师认为,汉传佛教没有比丘戒的传承,比如净土法门法师引用藕益大师和弘一法师的观点说:“宋朝以后就没有比丘了,现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又退比丘戒,持沙弥戒。”“我们示现出家的身相,统统持的是五戒十善。” 对此观点,闽南佛学院的济群法师并不认可,他评论说:“蕅益、弘一大师是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不是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够了。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在汉传佛教中,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应该有比丘戒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从南宋一直到现在,无数的大德在给别人传戒,这岂不是自欺欺人?传戒师不可能明明知道没有戒体,却仍然给别人授戒,欺骗一代又一代。其实,纵然一个传承不清净,得不到戒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传承获得戒体。像我们藏传佛教,《三戒论》中讲过,戒律有三大传承,有从拉萨传下来的,也有从多康传下来的。所以说,汉地没有真正比丘的断言,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虽说弘一大师认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传比丘戒的人数不够;还有人说传戒师自己破戒,没有过午不食,一边吃饭一边给人传戒,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明传戒师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传戒师只要没有破四根本戒,相续中都是有戒体的。 弘一法师的那些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说的。如果随随便便引用,以此毁谤汉传佛教所有的比丘,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传承真的断了,那汉地律师应该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断的、断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谁若举行三坛大戒,就应该受到十方佛教徒、广大四众弟子的谴责,但这种情况从来也没有过。 我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汉传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应该道听途说,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代表所有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师们,应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下,否则,许多人诽谤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净的人面前,说他没有得戒、他的传承不清净,这种过失特别大,律藏中说相当于毁坏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场合中弘扬戒学很有必要。当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这也未尝不可,可是在给别人开示正道时,言辞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妄下结论,想什么就说什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对做人的道理不讲了,讲什么?讲怎样赚钱,讲求怎样消费,天天在搞贪嗔痴。这个要发展下去,这个世界怎么会不遭大灾难?灾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来的,从贪嗔痴慢来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贪心感得是水灾,嗔恚感火灾,愚痴是风灾,傲慢不平是地震。所以要知道,世道兴衰、吉凶祸福,在乎一切众生的好乐。众生喜欢正法,人心向善,吉福就现前;大众喜欢搞贪嗔痴,凶祸就现前。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观察世道人心,现在社会大众的脑子想什么,口里说什么,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社会的吉凶祸福,乃至于这个世界将来的吉凶祸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