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传说
2015/5/22   热度:253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 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 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 去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 (《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慢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 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传峨嵋山是普贤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 萨、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 人颇受排挤,奏知汉明帝。据《国史旧闻》第一册五0二页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 于白马寺,使与摩腾、竺法兰二人塞法”。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 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尚未完全烧尽,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 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 再加上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 ,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 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叫做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 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 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 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完 全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 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 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华严钞》载:“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公元62 7-805年)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不可悉记。”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 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多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 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公元574年)、唐武宗会冒五年(公元845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所谓“三武一宗”, 由于他们不信佛,曾经四次大灭佛法,全国不少佛教寺庙遭到了毁坏,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几 乎被焚毁殆尽,仅留下一座边远小庙南禅寺。后来,唐宣宗虽大兴佛法,五台山因元气大伤,难以复原。 到了北宋,台内、台外寺庙仅存七十二所。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信奉佛教。这三个皇帝留在五台山 上的“天书玉札”就达三百八十多轴。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又有所恢复。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 因果故事 | 感应故事 | 宗门故事 | 名人学佛 | 成败故事 | 哲理故事 | 智慧故事 | 身边故事 | 生活故事 | 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均有其数:寿有其数,福有其数,禄有其数,数尽则亡。有一些人,在有钱有势的时候,肆意挥霍浪费粮食,不懂得珍惜粮食,结果晚年很惨:一则禄尽早亡,二则贫困交加,晚境凄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