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2014/9/3   热度:264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子二(贪境无实质)分二:一、利养等无常;二、喜赞忧毁不合理。 丑一、利养等无常: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 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 我们是希求解脱者,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者。名闻利养无有实质,且能引生极大的过患,佛经中说:“弥勒,诸菩萨当了知,利养恭敬能引生贪欲,摧毁正念。”第五品中讲过,如果正念被毁,闻思修行、慈善功德都会被毁,所以名声、利养、财富一点利益都没有。 对此,我确实有深深的体会:自己名声再怎么大,临死时一点用处也没有;所得的受用财产、众人恭敬再怎么多,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只有为众生做点事情,人身还算有价值,否则这个臭皮囊何时完结也不知道,到时虚度一生,像水泡一样破灭,名利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名闻利养断定为迷乱。”这句话,大家要永远记住!世人对功名利禄极为向往,日夜为此而操劳,假如它有一丝价值,这样做也是值得的,但其本质完全是迷乱、错误的幻觉,犹如水泡和彩虹,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一点恒常性都没有。 现在对名利乐此不疲的人,包括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呢?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财富而忙碌,真正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过来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被外境紧紧制约着,迷失本来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大家应该依靠善知识的大乘教言,反复思维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希求名闻利养,还是自身的解脱,抑或是众生的利益?总有一天,现在的一切都会过去,执著当前的财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问下面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刻:众生执著于一点,往往会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比如你执著名声时,除了名声以外,本来还有许多事物可带来快乐,但你只愿意执著这一点,心里一直惦记着,得不到就特别苦恼。或者今天别人骂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于怀闹情绪。其实除了这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点,却没有发现大片的白纸。 现在世间上的人,有些特别执著名,有些特别执著财,有些特别执著地位,都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前段时间我们附近有些部门的人调迁,有的人没有得到满意的位置,就特别伤心,好几个月都吃不下饭,觉得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平。实际上,不说禅宗或大圆满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刚才这个道理,他也不至于如此难过。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然后放在床头桌前,特别不开心时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这个黑点,旁边的白色空间那么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偏让自己这么辛苦地执著?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迟早都会过去的,为什么自己还不醒悟?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梦见了上师,上师讲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兴,刚醒来时还记得一点,但过一会儿就没有了。可能那个国王也是这样。)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们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个老臣很了不起啊!) 从此之后,他牢牢记住这句箴言,在一生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所以,有了特别好的名声和众人恭敬时,他不会生傲慢心,因为这个会过去的;沦落到穷困潦倒时,他也不会痛苦绝望,这个也会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 这些教言还是很有启发性,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鉴。现在有些人说得很高,什么“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为上、心理上,不要说大乘佛教,连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学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再谈大乘的六度万行也不迟。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名闻利养,光是口头上不行,心里还要有深刻的感受,决定以后不再追求名利。要知道,为了名声而奔波、为了财富而奔波,的确不是一个修行人。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什么样的身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看破世间八法,如果能的话,才算基本上进入了修行的行列。 为什么要舍弃名利呢?原因是这样的: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纵然我拥有丰厚的财产,名声遍布整个世界,名闻利养样样齐全,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显现,并不能任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去贪著。 有些众生财富极为圆满,如佛陀时代的给孤独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闻天子,还有四种转轮王,当代的比尔·盖茨、李嘉诚,虽然他们的财富令世人羡慕,可是死时一针一线也无法带到后世。还有些人有广大的名声,如举世闻名的明星、歌星、球星,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无论他们去任何一处,人们都会用热烈的掌声来迎接,用优美的词句来赞颂,尽管如此,他们临死时名声也无法一同携行,甚至最珍爱的身体也要在火化场处理,所以名声对他个人、对世间有什么实在意义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没什么修行境界,也没有强烈的利他心,只是因为偶尔的机会,名声突然远扬四方,依靠广告宣传等种种途径,让全世界都知道你,这又有什么用呢?世间上也曾有过很多著名的人,但他们死了以后,只是过了几代的时间,人们就把他们淡忘了。 我以前也讲过,麦当劳的中国总裁,年纪轻轻就拥有相当规模的财富,但在死亡降临时,他无法带走一分一厘。生前千般竞争、万般算计,死时却什么都用不上,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人间,自己只有随业力往赴中阴长道。如此结局,细细想来名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若能从名利的束缚中获得自在,对修行一定是有利益的。否则的话,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无论贪著什么法,名也好、利也好、人也好、财也好,不仅得不到善趣的人天安乐,连解脱的命根也会彻底断送。 当然,从根本上断除贪欲,对凡夫人来说也不太现实,但是通过大乘教言的殊胜方便法,在自相续中慢慢串习,一定会有帮助的。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而且在座的很多道友,经过长期的闻思后,心态与以往完全不相同。尤其是在学院呆了很长时间的人,到了城市里面,别人一谈到名利财富,不要说自己去希求,就连听的兴趣都没有。其实今生如此短暂,为什么要追求这些呢?来世那么漫长,但是谁都不关心,只是贪求短短几年的快乐,真是特别可怜! 在座的有些老菩萨,现在是比丘、比丘尼了,但以前年轻在家时,也可能疯狂追求过自己所贪执的对境。那天有个老出家人跟我讲:“我现在才真正地学佛了,年轻的时候太累了,追求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全是虚幻不实,一点意义都没有,直到现在才明白,晚也、晚也!惜哉、惜哉!”所以,如果修行的教言融入自心,方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丑二、喜赞忧毁不合理(赞叹和诋毁也没有实义): 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 假如有人诋毁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会毁谤我,对我的行为不满。如果有人赞叹我,那么个别人的诋毁有什么可忧愁的? 凡夫大多喜欢别人赞叹,所以有些人求人办事时,先要将对方赞叹一番:“啊!您非常了不起,处理事情十分公平,智慧相当相当不错。”讲完了以后,再说:“我今天有一件事想求您……”表面上是赞叹他很公平,实际上希望他在处理时偏向自己。可能有这种情况吧,这是我开玩笑! 作为凡夫人,受到赞叹时心里乐滋滋的,受人诋毁时,心里好像装了一块石头,始终化解不了,很长时间连饭都吃不下,这就是凡夫人的一种通病。但真正去观察的话,即使你受到无数人的赞叹或个别人的赞叹,也不要沾沾自喜,觉得普天下的人都在赞叹你。因为背后肯定还有一部分的人诋毁你,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呢?如果高兴就会生起傲慢心,所作所为失去平衡的状态,对今生来世也不利。 同样,受到别人的诋毁诽谤、不公平的评价时,也用不着非常伤心,好像天要垮下来了一样,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伤害你。尽管有个别人讥谤你,但还是有很多人会赞叹你、帮助你、关心你,没必要听了一句诋毁之语,就连生存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有些人听到片面之词后,心里极其颓丧忧伤,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也失去了信心,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萨迦班智达说:“不因赞叹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愁,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我们不要因他人的赞叹而欢喜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他人的辱骂而痛苦得不得了,对自己所具有的功德心知肚明,这就是智者的法相。所以,智者的法相并不是很多,关键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为外境所牵转。 其实,别人的赞叹,并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挖苦,也不会让你变坏,到底有什么可执著的呢?原来有本书里说:“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用为此而生喜。”这些道理真的很深。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在我的一生中,有时会听到别人赞叹,有时会听到别人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默念这个偈颂,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些人听到别人赞叹他:“你很了不起,你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啊?”就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真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脸型还跟文殊菩萨有点像。有些人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他马上暴跳如雷,非要去找那个人算账。其实这都没有必要,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对待荣辱,就算有人骂你,背后还有许多人会赞叹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功德,想赞叹的也大有人在。(师笑)所以,大家应该经常观察,尤其是别人说你坏话时,尽量不要发脾气,应当先冷静下来,过一段时间再说。因为人在冲动的时候,很多事情认不清楚,假如贸然行事,结果会弄得一塌糊涂。 当我们受到赞叹和诋毁时,应观之为空谷声。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说:“了知赞毁均为空谷声。”别人对你的赞叹诋毁,跟空谷声没有任何差别,他们说你功德无上、举世无双,就像空谷发出的回音一样,一会儿就没有了;他们说你无恶不作、坏到极点,也像空谷声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所以,赞叹和诋毁是一模一样的。 即使我们受无数人的赞叹,过一段时间,也肯定有人开始诋毁。比如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他在任总统期间,拥有无数人的赞叹、鲜花和掌声,当他上台时,全国上下载歌载舞,最后他判死刑时,全国上下仍是载歌载舞。为什么?就是因为赞叹无有实义,如果有实义,他永远得到的都应该是赞叹。 当然,倘若自己良心上受到谴责,被别人恶言诽谤,那谁也没办法救护。但若自己问心无愧,那么别人怎样说也无所谓。纵然在佛陀时代,有些戒律清净的人,也被人毁谤戒律不清净,而戒律不清净的人,反而处处受人赞叹。因此,各种颠倒的现象,在世人的迷乱心识前都会出现的。 我在这里讲课时,这些道理基本上说得来,但自己有没有做到呢?完全如实做到的话,的的确确有一定困难。但受过大乘教育和没有受过大乘教育还是有差别,从来不知道这些道理的人,当受到赞叹和恭敬供养时,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但是若明白这些道理,心一下子会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便知道:这一切都无有实质,世间上有多少名人,临死时名声又有什么利益呢? 我们每个人都受过赞叹,也受过毁谤,但不要特别去执著。有个人跟我哭诉:“别人说我是精神病。”其实按寂天菩萨的观点,凡夫人都是有无明烦恼的精神病,说你是精神病也没有什么。那天有个精神病骂我:“你是精神病!”我说:“是是是,我是被无明烦恼缠缚的精神病。我不但是精神病,还是被欲妙美酒所陶醉的疯狂者。”当自己心态摆正时,别人说什么都能转为道用,但如果心态没有摆正,别人稍微说一点点,你马上就会找他算账。但这不是大乘修行人的行为,这方面希望大家应该注意。 做事情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别人怎么评价都无所谓。兴筑巴拿马运河的高查尔思大佐,就是一个置毁誉于不顾的成功者:当年他计划修巴拿马运河时,人们对此壮举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对此,他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头苦干。别人问他对这些评论作何感想,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要紧,至于那些批评,日后运河自会答复!”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运河终于完工了,它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一万多公里!人们欢呼着,在竣工典礼上,高查尔思大佐不等人们的第二声欢呼,已经悄然离去。因为他要的并不是掌声和赞美,而是踏踏实实为人们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我们今后做事情时,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帮助、赞叹,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诋毁、阻止、障碍,但通过智慧进行观察后,只要觉得对众生有利,就应该勇往直前,不要瞻前顾后,要想完全维护别人的心态,这一点恐怕非常困难。 癸三、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无能为力,也没有必要伤心。 有情种种心,佛亦难尽悦, 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有情的心千差万别,甚至佛陀也无法一一取悦,更何况像我(寂天菩萨)这样恶劣的人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讨好世人的念头。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智者与智者共住,愚者与愚者同行,可以有这样的大致分类,但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爱好、根基、想法也不相同,哪怕是一盘菜,十个人也有十种评价,所以让大家全部满意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世界上,圆满一切功德、断尽一切过患的,唯一就是遍知佛陀,然而断证圆满的佛陀,也难以使每个众生都心满意足。从佛教历史来看,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善星比丘、给孤独施主的仆女、达玛多匝、外道六大本师等成千上万个人与佛陀作对。世界上最完美的莫过于佛陀,但是在佛陀面前,也有很多人抵抗、反对、毁谤,有人说佛陀的戒律不清净,有人说佛陀的见解不究竟,有些外道看见佛陀的庄严金身具足九种丑相……佛陀在经中也亲口说过:“世间于我有信心者,其数量如同指尖上所沾之微尘,而未有信心者,如同大地微尘。”因此,想要所有的人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个企业老板非常苦恼,他一心想利益所有的员工,希望每个人都满意,但始终无法实现愿望。不管他怎么绞尽脑汁,付出一切钱力、物力,仍有部分人与他作对,忘恩负义。所以他特别想不开,心里很受刺激。有一次他跟我诉苦,我就引用这个教证告诉他:“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你的心愿虽然好,但可能还要再次考虑。”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经常也有一些人反对。凭我自己的信心来讲,在现代的世界中,像他老人家那样一切都为众生着想,了知诸法最深密的实相,始终以慈悲心来开示、做事情,一点自私自利的心也发现不出来,为什么还有人觉得不完美呢? 寂天菩萨、法王如意宝及我们的传承上师,都是超凡入圣的大成就者,既然对他们都会有人不满,那我们这些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有些人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下面稍有几个人不听话,就开始闹情绪罢课,这是不应理的。佛陀时代都有那么多的野蛮众生,末法时代的众生里没有,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众生真的很难以一一取悦,《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有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孩,用一头驴驮着货物去赶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着驴子走,路人见了,指指点点说:“这孩子不懂事,让老年人走路,自己享受。”孩子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旁人又说:“这老头儿怎么忍心?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老头儿听了,又把孩子抱上来,两人一同骑,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说他们残酷,会把小毛驴累死。两人只好下来走路,可是还有人笑话他们:“有驴不骑,真是大傻瓜!”最后他们实在没办法,只好扛着驴子走回家。(扛着的话,更要有人说他们了。)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让众人全部满意,这个要求太高了,绝对做不到。权衡之下,大多数人认可就可以了。现在世界上都是民主选举,在一个县城里的常委里,要么是七个人,要么是十一个人,不能是双数,否则投票时一半对一半,那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是单数的话,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可以过关。因此,每个众生的业感不同,完全迎合所有人的心,就连佛陀也做不到,大多数人同意就行了。 有些菩提学会的负责人,以前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好心好意地帮人刻光盘、做事情,结果招来一顿诽谤,所以心灰意冷,不想干了。其实,一个小组有十个人的话,如果七八个人对你赞叹,一两个人不听话,没有必要为此而放弃。但若七八个人都对你不好,那可能有问题,你就放弃吧。所以,做事情应该两方面考虑。 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凡愚很难以取悦,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怎么做也不可能让他满意。他们对知足少欲、修行如法的清贫行人非常蔑视,认为这些人缺吃少穿,过得那么寒酸,简直太愚痴了;对财产丰厚的富裕行者也不满意,说刺耳的话加以诋毁:“你看这个人通过各种狡诈的方式,收取许多有漏的财产,他这样贪执财物,是不是死时也要带到后世去啊?”凡愚的本性就是如此难以相处,和他们在一起,怎么会获得快乐呢?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无垢光尊者的《厌离道歌》,当时我也翻译了,现收集于《智悲精滴》。那里面痛陈了恶性众生的斑斑劣迹,这些人对修行好的人看不惯,对修行不好的人也看不惯,反正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 我前段时间让很多人提意见,看看我讲课讲得怎么样,有些人说:“你叽叽叽叽讲得那么快,谁能听得懂?讲慢一点。”然后我就讲慢一点。有人又抗议:“你慢吞吞的,谁都不想听,我们都打瞌睡了,讲快一点好不好?”那不快不慢的适度在哪里呢?这个确实没法把握。如果我讲得稍微广一点,有人就说:“你啰啰唆嗦讲半天,我们还有事情呢,讲得少一点,不要太啰唆了!”然后我就简略一点,又有人抱怨:“你讲得这么略,肯定谁都不懂,我们除了听法以外,没有别的事情,你应该讲广一点,多引用教证理证。”后来实在没办法,怎么做都不满意,只有凭自己的能力和良心来划线了。 藏地也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家人娶了一个新媳妇,媳妇刚进门时,婆婆对她挺不错,她贤惠能干,但唯一有个缺点,就是不爱说话。后来婆婆非常不满,说她像哑巴一样,什么话都不说,就因为这个原因,非要把她休掉。她丈夫也没办法,只有听母亲的话,把她送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要翻一座岩石山,山上有一只鸪鸪鸟,(冬天特别冷时,它呆在山上;夏天特别热时,它就下来。所以,夏天穿厚衣服的人,经常被喻为鸪鸪鸟。)他们路过的时候,一直在“叽咕叽咕”不停地叫。她丈夫听得心烦,就想拿箭射死它,此时那个媳妇就唱了一首歌,歌的大概内容是:“世间上的人极难取悦,像我这个媳妇,因不说话而要赶走;这个鸪鸪鸟,因说话过多而要被杀,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的确如此,有时候说太多了不行,说太少了也不行,有些人可能建议“适中”一点,但适中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判断的结果也有天壤之别。这样一来,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困难,与凡夫愚者相处时,令其全部满意后再做事情,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我经常这样想:“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别人说什么不要管,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就应该坚持到底。” 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穷人虽是往昔业力所致,但也不能随便蔑视,否则果报相当可怕。往昔佛陀在世时,有一个难陀女,她非常贫穷,身无分文。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钱,换得一盏灯的酥油,用油灯来供养佛陀,即使目犍连以神通也灭不掉。(此公案在《贤愚经》等经典中有,我就不广说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她发了殊胜大愿。等难陀女回去后,很多眷属悄悄地问佛陀:“难陀女的发心这么广大,但为什么如此贫穷呢?”佛陀答道:“在迦叶佛的时候,她是个富有的女居士,恭请如来及其眷属到家中供养。但在她之前,如来已答应一个贫穷女人的恭请,没有答应她。于是她很不高兴,尤其对方是个穷人,更引发她的轻蔑和嫉妒。为了消除心中不满,她不惜以恶语讽刺、诽谤别人,招致五百生中受贫穷的苦报。”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轻视别人,也不要故意去挖苦别人。但是别人若对你这样挖苦,有时候也没办法,只要自己处于烦恼当中,就不会有真实的安乐。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心中有了烦恼的话,如同家中有位泼辣的妻子,始终得不到安乐。”我以前不知道泼辣妻子是什么样的,但去年有个红原的客人,我没有问他,他自己就讲起来了:“你们出家人真的很快乐,成了家以后实在痛苦,尤其是有泼辣的妻子在身边,就像是坐在汹涌澎湃的河边一样,心里很冰冷的!”现在想来,原来他是在解释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也算是一个善知识吧。(众笑) 我们做事情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是很困难的,但是从内心中断除烦恼,令心得以清净,这一点应该可以做到。现在社会上也经常提倡:“心安则众生安,心净则佛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还有个口号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社会,从我做起。”这与大乘理念也有相似之处。真正的利他之心,恐怕他们不一定懂,但即便以这种利他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出祥和之光,给整个世界带来和平安乐。 总而言之,我们做事情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也不一定受到他们的赞叹,但只要以清净心来对待,别人不满也没有关系。毕竟佛陀都不能满足所有众生,我们这样的区区小人,又怎么可能做到呢?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就要以此心态来做有利益的事情!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是修持四无量心。在修持四无量心的时候,如果没有先从舍心开始起修,慈心、悲心、喜心就有偏袒,这样所修就不是无量而是梵住,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持必须先从舍心开始,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之别,时时在平等之中,再修持慈悲喜心,才是四无量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