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


2014/9/3    热度:563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

 

  《入行论》正在讲贪欲的过患,现在讲的是第二个问题“与他罪相联”,即贪执异性的身体还连着很多罪业。

  丑二(与他罪相联)分六:一、获得身苦;二、阻碍解脱机会;三、以比喻说明过患;四、空耗暇满;五、痛苦无义;六、痛苦无法比拟。

  寅一、获得身苦(贪著别人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事业等方面带来很多痛苦):

  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

  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

  有些人为了妻子、生计等出卖自己的身体,本想谋求一些利益,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是空手而归,一无所得,只有随业风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轮回中,今生来世都极为痛苦。

  古往今来,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以及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将自身卖给他人,以换取一点可怜的财利。成为他人的奴仆后,自己些许自由都没有,完全要听从主人的吩咐,什么事情都愿意做。本来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广大无垠大地上,谁成谁人之奴仆?”每个众生都有自主权,可是遇到贪欲的对境时,很多人没有控制能力。如《君规教言论》云:“若为贪欲铁钩缚,虽是君主无自在。”倘若被贪欲的铁钩束缚着,纵然是有智慧、有才华的大君主,也一点自由都没有。

  《吃亏是福》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上海某学校的一个女孩子,长得天姿国色,追求者非常多,但她谁也看不上,一心要嫁给有钱的老外。在一次舞会上,她认识了一个叫吉田的日本人,(不是寂天菩萨,不过寂天菩萨也是个老外。)他自称在日本开了一家肉类加工厂。他们认识后,吉田出手大方,送给姑娘的项链、耳环、戒指等首饰一应俱全。定婚那天,气势更是不凡,在五星级宾馆订了10桌酒席,每桌的标准不下5000元。(那个年代,5000元还是比较多的。)大家都羡慕她找了一个有钱的丈夫。

  (现在人的眼光就是这样,交友恋爱时不看人格,也不看内心,唯一以金钱作为择偶标准。很多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种观念,希望孩子长大后找一个有钱人。所谓的钱,就是他们追求的偶像、希求的目标,至于获得解脱,他们提也不会提,假如即生中只有一种成就,那一定是人民币。)

  不久,姑娘随丈夫前往日本。当飞机快要在东京机场降落时,她看着窗外繁华的都市,心里一阵阵激动,觉得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可是他们在东京停留片刻后,即转火车、乘汽车,去的地方越来越偏僻,窗外的景色也越来越荒凉。(在我们的心目中,整个日本非常有钱,那天我问一个佛教徒:“你们日本有特别穷的吗?”他们说:“有有有。”)姑娘一次次问吉田家在哪里,吉田默默不言。

  终于,汽车载着他们在一座农舍前停了下来,这是一所木质结构的简单房子。姑娘气愤地问:“你的肉类加工厂呢?”吉田指着一排排猪圈说:“那不就是吗?”姑娘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身在异国,想走也走不了。就这样,她从大学生变成了一个养猪女。姑娘每天以泪洗面,有一次打算卖了金首饰偷偷回国,但找人一看,所有的首饰都是镀金的,根本不值钱,最后她彻底绝望了。

  现在的社会中,这种现象相当多,很多人为了钱财、女人或者地位,落入不能自拔的网当中,一辈子都毁坏了,来世就更不用说了。对此圣者们早就洞察到了,可是世间上的迷乱众生,一直贪执眼前的利益,结果吃了大亏,误了终身。

  现在的环境非常不好,就像一个医院中,很多精神病住在一起一样,大家都没有自主,迷迷糊糊地随顺环境,别人怎么样追求,自己也如是拼命地追求,但大多数目标完全不符合实际,自己也无力扭转过来。

  因此,大家应该有一种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否则所追求的目标,就像乾闼婆城一样虚无缥缈,再怎么努力也徒劳无益,到头来只能是毁坏自己。通过闻思修行这样的论典,我们应该从迷茫中清醒过来,人生很短暂,若能清醒过来的话,还有机会重新做人,行持善法,对将来会有一定的利益。

  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

  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有些人的身体出卖给别人当奴仆后,自己一点自主权也没有,服服帖帖地任由役使,如同主人手中的工具一样。

  不仅奴仆的生活有这种痛苦,现在有些公务员也不例外。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地位很不错的领导,但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要担心下面的人,又要担心上面的人,还要担心自己的地位。他说妻子生孩子时,他在医院里一天也没有呆,因为担心工作,马上就回去了。仆人都有一两天陪妻子的时间,而这些领导或者大公司的老总,连稍微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始终随着外境和他人转,就好像是机器一样,这边转起来的话,那边也不得不转起来。但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反而认为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这种可怜的人,在社会上比比皆是。

  在古代,没有自由的仆人或丫鬟,要生孩子时,不能呆在主人家中,只有到荒郊野外、树下或山洞里,将孩子生下来。以前的藏地这种情况非常多,那些富人家中的丫鬟仆人,一到临产时,必须离开主人家,而她自己又没有家,女人生孩子既痛苦又肮脏,谁的家里也不愿意接受,最后只有到树下生子。

  佛陀时代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时也是怀孕满月后,和丈夫回娘家,途中临产,宿于树下。她一生的经历非常凄惨,《贤愚经》中也有她的公案。也许印度有这种传统吧,不仅是乞丐仆人,甚至皇室贵族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在蓝毗尼花园树下降生的。

  蓝毗尼花园,位于尼泊尔境内,现在那里仍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块大石头,摩耶夫人生释迦牟尼佛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刻在上面,令人见后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旁边有一座阿育王立的石碑,碑文是用梵文写的,根登群佩大师说,文字的意思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最初降生于此。至今已经2500多年了,这个石碑仍然保存完好。我们以前去印度时,首先拜了其他很多圣地,回来路经尼泊尔,在一个下午,朝拜了这座蓝毗尼花园。

  言归正传,世间上许多人因为贪欲,落得非常凄凉的下场。我熟悉的一个人,以前是出家人,人品和智慧相当不错,后来他喜欢一个女的,就还俗成家了,两人漂泊到拉萨、青海等地,生活条件非常非常差。他妻子生孩子时,只租了一个月租30块的房子,里面极其破烂,布满蜘蛛网,是一个补鞋人的隔壁。他们没有钱去医院,旁边有些老太太说,生孩子要吃有营养的东西,他就给妻子吃了一碗面,里面加了两个鸡蛋,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想起当初的出家生活,他感到非常痛苦和后悔。我听到这种状况后,也觉得他特别可怜,原本出家过得自在快乐,但变成在家人之后,真的跟仆人没有任何差别,完全成了生活的奴隶。

  然而,即便是在家人,生活也不见得尽如人意,毕竟兴旺与衰败是无常的。以前汉地的慈禧太后,每天吃饭时有100多道菜肴、点心。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她不惜动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后来英法等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只得抛弃一切,化装成农妇,从北京城逃走。从北京到西安,她像讨饭的乞丐似的,一路上狼狈不堪。你们看过电影的人,应该知道当时的情况。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对世间欲妙不要过于希求,如果因缘具足,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那时候也不必太过欢喜,有些人稍微有点钱财、地位、名声,就高兴得无法抑制,一旦掉落下来,又痛苦得无法面对,甚至想到了自杀。实际上,世间上的沧桑荣华,犹如秋天的白云时而显现、时而不现,没有丝毫稳固性,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自己会坦然面对一切得失。

  昨天晚上,我一个同学来电话说:“我的父亲马上要死了,给……我……加持……”听她的声音,好像也马上要死了。放下电话以后,我想:“作为出家人,遇到家人去世肯定也会痛苦,但跟那些表面上学佛,却对无常一无所知的人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大。”我当时觉得她也快死了,我得好好超度这两个。(众笑)

  欲欺凡夫谓:求活谋生故,

  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

  被贪欲所欺惑的愚夫,口口声声说:“为了生存,我必须要去战争,这样才能养家糊口。”于是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还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到战场上从军的人,发心保卫国家的非常少,为自己获得地位的比较多。我们附近的有些国家,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要服兵役,到军队里去当兵,就像义务教育一样。在他们当中,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国家的人屈指可数。即使是为了国家而消灭敌人,这种行为也没有功德可言,不像为了佛法和众生而牺牲自己。

  仅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这些人虽然贪生怕死,但仍然披甲从戎,赴入战场与敌人拼命。(“如果我死在战场上,你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啊!朋友再见……”南斯拉夫的《桥》,以前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表面上说来很漂亮,“当兵如何光荣”、“军人是人民心里的支柱”,实际上就是把生命作抵押,而在那里为自己奋斗。

  《法华经》云:“汝等莫贪欲,贪如木鳖果。”世间上的所贪对境,其实跟木鳖果没有什么差别[26],唯有愚者才会对它有兴趣。圣天论师也说:“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以习气而选择异性为生贪境,甚至猪、狗等旁生也会,所以除了极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谁会贪执这些呢?

  当然,有些人为业力所迫,有了家庭以后,生活压力特别大,既要供孩子,又要照顾老人,有时候不得不在外面当仆人。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因为实行计划生育,孩子还是比较少,这无疑给夫妻双方带来沉重的负担——要养孩子,还要照顾两边的父母。有时候看来以前倒好一点,一家有好多孩子的话,大儿子养父亲,小女儿养母亲,从个人来讲,生活压力不太大。但就整个国家而言,现在稍微好一点吧。过去在汉地、藏地,每家的孩子特别多,当时在我的同学中,有些人家里有十个孩子,有些有五六个孩子。

  那天有个道友去一个居士家,发现他们有四个孩子,认为特别可怕。其实这也不算多,康熙年间,江南有一个姓郑的小吏,虽然收入不菲,却破衣烂衫,显得穷困潦倒。一日,长官见他衣冠不整,说他有意装穷,有辱脸面,将他训斥了一顿。他委屈地辩解道:“小人实在因家境贫寒,并非有意装穷。”上司问其故,他说出一番惊人的话来:“小人有子女36人,每月的俸禄连穿衣吃饭都非常勉强。”

  长官大惊,转又训斥道:“你一个小吏,为什么娶那么多小妾?”“回大人话,小人只娶妻一人,并无小妾,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胡说,一个人哪能生36个孩子?”“小人18岁娶妻,每年均生双胞胎,如今小人36岁,故有子女36人。”长官有点不相信,到他家一看,不得了!家里像一个大杂院,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一屋子孩子。此事在当地极为轰动,后来禀告皇上,称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观。

  所以,见到四个孩子就啧啧称奇,这可能是少见多怪。青海也有一个女人,生了20个孩子,许多记者从很远的地方专程到那里去采访。其实这也没什么可采访的,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个众生生很多众生是正常现象。我讲什么呀?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好,下一个颂词。

  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中观四百论》也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世间上的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贪欲的支配下,不惜采用偷盗、抢劫等非法手段。现在很多刑事案件,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我们平时看报纸、看电视,新闻中报道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冲突,无一不是因追逐财利女色所致。今天这个领导贪污了多少万,判了死刑;明天那个老总因为某种原因而跳楼自杀;后天某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悲剧的来源去观察,全部是贪心在作梗。

  现在很多贪污分子,本来贪心的种子没有断,面前又摆着特别喜欢的人民币、美金,这个时候,就像在贪吃的小孩面前放很多糖一样,周围没有人的话,小孩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就悄悄地吃吃吃,最后被父母发现了,开始狠狠地打。若能早点知道贪欲的来源及过患,这些人应该会有一种控制能力。

  因此,判死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应该从教育上抓,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否则,众生的欲望不断在增长,有多少个公安武警也无法根除各种非法行,毕竟根没有断的话,果会不断地生出来。

  《赞戒论》中说:“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死。”愚者为了取悦女人,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切所愿,反而最终冻死、饿死、判死刑、关监狱。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的监狱不够用,每年都要新修一个?因为腐败分子、贪官污吏越来越多,多的原因就是教育上没有爱的传播,没有人性道德的弘扬。

  刚才有个道友说:“您以前赞叹鲁迅等是不合理的,他们的文章,对人类的伦理道德无有任何促进,反而有退化的作用。”我说:“我的赞叹,并不是对他们的一切全盘接受、盲目崇拜,只是说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对佛教的研究,在某个层面上还算不错,但这不代表他们与释迦牟尼佛或者大成就者等同。”

  其实别人说的也对,因为比较著名的人说出来的话,相当有权威性,可以带动很多人。比如有些领导把自己的欲望说出来后,大家都觉得这种道理值得借鉴,自己也就拼命地追求,根本不知取舍方向。甚至有些人为贪欲所蒙蔽,不仅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本颂讲的只是今生果报),来世的痛苦也在等着他。

  曾经有一个船夫,经常在江上接送来往客人。某日他遇到一个巨商,因为觊觎他的财产,便趁狂风大浪之时,将他推入江中,此事谁都不知道。后来这个船夫成了大富翁,开始娶妻生子,可是儿子从小就视他如仇人,关系一直不好。有一次他去问乩仙,乩仙判说他于某年某月某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所做的事情理当扪心自问。他大惊失色,才知道儿子原来就是那巨商的转世。后来他以各种因缘离开家乡,死的时候极为凄惨。有些智者在分析时说:“他夺人钱财不能自用,今生中不得好死,死后阴司的帐还没有算呢。”

  所以,大家有一点控制能力的话,希望不要特别贪。我遇到很多很多居士,他们给老板、领导做事时,上级强迫自己干坏事,明明知道那是非法,如果陷进去,对今生来世都不利,但在他的手下也身不由己,不干的话就会被开除。这种现象非常多。但不管怎么样,懂得这些道理后,生活还是要过得简单一点,不要随顺五浊恶世的潮流,行为越来越不如法。

  寅二、阻碍解脱机会: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积累财产、守护财产、耗尽财产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及苦因[27]。《亲友书释》中说:“被称为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财产的执著相当可怕,包括很多大学生,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几乎没有想过以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为人类造福。而是快要接近毕业时,成天考虑“我能不能找到有钱的工作”、“会不会找一个好看的对象”、“我怎么样发财”、“哪个人有钱”……一直都是需求这些。老师也根本不考虑怎样培养人才,而是终日以打麻将、赌博打发时光。

  前不久我接触了一些老师,确实看到了当今教育界的某些状况。很多老师整天混日子,随随便便得过且过,只要把工资拿到手以后,对孩子、对人类一点也不负责任。这样一来,现在孩子成长的氛围是:父母从小就灌输要发财,老师鼓励的是赚钱,领导也是赚钱赚钱……我们人活在世上,除了赚钱难道没有其他目标吗?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有良知、有智慧的人,希求的绝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帮助所有众生。

  要知道,财富从开头到结束都充满痛苦,华智仁波切也说:“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前两天,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死了,他的几千万家产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他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人间,所以没来得及写遗嘱。其实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名声,积财、护财时肯定痛苦,不是担心被别人偷了抢了,就是一直舍不得用,但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一生中几乎没有享用的机会。

  现在提倡两个文明一起抓,但物质文明是有一点进展,精神文明却毫无起色,二者完全处于失衡状态。这样的话,社会到底有没有发展呢?换一个角度来看,物质生活虽然大幅度改善,但人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强,如果缺乏知足少欲和断除贪欲的佛教理念,恐怕会越来越不择手段地追求所欲。

  如今有些状况已经病入膏肓,我们在小范围中传授佛法,不一定能扭转过来,但大家至少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不然的话,自己也可能落入这种可怕的陷阱中。米拉日巴尊者说过:“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被吝啬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乃着敌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我不希求魔之财。”

  因此,解决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别无他法,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希望很多居士在教育孩子时,从小不要让他重视钱财,在他脑海中种下不好的种子。当然,让他出家,有这样的因缘倒很好,其实出家人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唐代有位智则法师,他身上只披一件破僧衲,屋里只有一张床、一个钵盂、一把勺子,其他再也没有东西了。他出门时根本不用关门,他常说:“出门时门要锁,箱子要盖紧,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扰乱道业,整日忙碌而散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修行人真的非常洒脱。

  出家人在吃住穿方面根本不愁,从这方面讲,我觉得出家还是非常自在。那天我们同学二十年后聚会,大概有三十九个人,其中只有两个人出家。我们出家时,老师和同学都担心我们吃不好、穿不暖,有些人好心劝我们,有些人也给一点钱,说留着以后补身体用。但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年,大家再次相会时,他们有些在家人过得虽然比较可以,但都没有我们两个自在。我们在二十年中没有受过任何刺激、痛苦,过得平平淡淡,从脸色各方面看,我自己感觉有一定的差别,很多人也是这样说,我们老师当时由衷地赞叹:“出家真的很伟大!”

  佛陀在律藏中说:“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然而现在有些人声称:“出家、在家一模一样,在家也可以好好学佛,我对出家非常反对,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不需要出家。”倘若正如你所说,出家、在家都一样,那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贤劫千佛,为什么全部以出家身份而成就?有些在家人不要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好像自己更胜一筹。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

  当然,在末法时代,也有个别出家人不护戒规、贪得无厌,整天奔着大城市和大施主去。诚如《正法念住经》所言:“贪执财物之比丘,内心恒时外散乱,彼等日夜皆无修行之机会。”贪执财物的这些比丘,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财物,修行不可能有丝毫进展,就像米拉日巴的一个故事中所阐述的一样。但是,真正的出家人相当伟大,他的生活也非常快乐,在家人考虑得比较多,而出了家以后没有这些痛苦,故大家应该随喜出家的功德。

  那么作为出家人,既然已经出了家,一生中就要发愿善始善终,假如你业力深重,有些行为不如法,则应该好好地忏悔,发誓以后变成很好的出家人来度过一生。寂天菩萨这部论典所讲的这些道理,真的是非常珍贵,大家要尽量融入自相续,这样,修行肯定有很大的进步!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