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九十二节课
2014/9/3   热度:304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九十二节课 本品的内容,是宣讲如何修持安忍。对这个问题,不但要在文字上搞清楚,更应该在意义上经常下工夫。正如昨天《闻解脱》中所说,佛法不要仅留在文字上,也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否则就成了一种口头禅。 当然,从文字上看,我们很多道友非常不错。昨天年末考试时,几百个人一起圆满地背诵《入行论》全颂(共十品,一千多颂),这种场面十分惊人。就我个人而言,也觉得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僧众把所有颂词全部背完,真是由衷地随喜。一般在城市里或其他佛教团体中,像我们这样通过研讨、辩论、笔考,非常严格地学习《入行论》,基本上是没有的。仅仅是词句上的背诵,恐怕很多人也做不到。 前段时间,听菩提学会有些学得不错的人讲:“我们这里上等者是背前四品。”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那里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啊!你们现在全部背完了?”“全背完了。他们背这一部好像非常简单,同时还背了《量理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好几部论典。一年当中,有些人背三部,有些人背五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是这样。当然,学佛还是跟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看你们这么多人背得这么熟,内心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但话又说回来,仅仅是背颂词,没有思维意义是不行的;仅仅是思维意义,实际行动中没有行持也不行。如果你将《入行论》全品背得滚瓜烂熟,像念观音心咒一样流利,但遇到敌人时实在忍不了,拿着刀子杀别人,这样的话,背下来也没有用得上。 所以,你们词句上的背诵和研究,我是认可的,也非常随喜,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将每个颂词的含义,在心相续中反复串习,真实地修持。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从功德上讲,虽然众生与佛陀有很大差别,但众生能作为所缘缘,令我们生起佛陀的功德——身体具足相好圆满,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相续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种智慧等。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须依赖众生的助缘,仅以这一点,就理应供养众生。 慈悲的佛陀、殊胜的法宝、珍贵的舍利,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能力,而我们周围的平凡众生,也具备这种功德,依其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所以我们看见敌人时,不要生起嗔恨心,认为他是菩提道的绊脚石。佛陀在经典中说:“修行遇到了什么样的违缘,都应将其转为道用。尤其是依靠众生这个对境,更能使我们成就佛果功德。”《华严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众生越多越好,千万不能离开众生。大城市里的人也不要对众生起厌烦心:“我要到寂静地方去,人密密麻麻的,这么多,实在不愿接触他们。”“我单位的人、家里的人,一个比一个恶劣,我要离开他们到清净的寺院里去。”不能这样!你既然发愿度化众生,一定要跟周围的人搞好团结。这次学习《入行论》以后,听说很多家庭过得比较快乐,原来天天闹离婚的,现在关系挺不错,原来家人不学佛的,现在看到对方的改变后,也产生了好奇心,慢慢开始研究《入行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修学大乘佛法的确离不开众生,就像车轮一样,倘若没有前轮或后轮,车子没办法在路上奔驰。同样,我们修学菩提道,既要有上面的佛陀,也要有下面的众生,没有这两者的话,成佛之日遥遥无期。 当然,表面上看来,众生与佛陀给我们的感觉不相同。寺院里的佛像多么慈祥,令人一见就生欢喜心,很想在其面前求加持、求悉地。而怨敌与此完全相反,听到他的声音、见到他的样子,心里就怒火中烧,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但实际上他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就像核桃一样,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打开以后,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若只注重外表的粗糙行为,而断然舍弃一切众生,永远也无法品尝到其中的醍醐美味。 世间上的事情,有些好像是违缘,实际上是带来顺缘,而有些好像对修行有利,其实却有莫大的损害。因此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只要对方是众生,都应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以温和的语言来交谈,心甘情愿做众生的仆人。世间人常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真正是每一个众生的公仆。只要翻开《大藏经》,我们就会发现,佛教徒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菩提心的来源就是众生。 昨前天有个江门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以前口口声声讲菩提心,已经讲了几十年,但每一次接触众生时,都是用恶心来对待,没有生起过真实的悲心。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才感觉到什么叫菩提心,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边说一边哭,并问要如何报答恩德。我说:“这倒不要紧,报答恩德以后再说,你先好好地学习。”我看他也不像是假装的,应该是一些真心话。 总之,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宁愿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就是发大乘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在实际行动中,大家也应当身体力行。 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分二:一、当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过。 卯一、当恭敬之理由: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无有虚伪狡诈的众生至亲,唯一就是诸佛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饶益无边众生,日日夜夜为众生操劳,除此以外,没有私人的事情,也没有亲戚朋友的事情。我们发心时也说:“我今天出生在如来的家族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家族的事业应该分清楚。以前婆罗门种姓有婆罗门的事业,商人种姓有商人的事业,同样,我们是佛菩萨的种姓,就应继承佛菩萨的事业——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没有其余事情可做。 佛陀是没有狡诈、没有虚伪的众生至亲。世间上的亲人非常虚伪,比如两个人谈感情时,互相承诺:“我永远喜欢你,我永远爱你!”但这种山盟海誓是不可靠的,当他对你特别执著时,可以将之付诸于行动,一旦他在外面有了别人,马上跟你反目成仇,甚至杀了你也愿意,这就是世间所谓的情与爱。世间的交情也特别假,当你大权在握时,逢年过节就高朋满座,客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你失势败落、名声一落千丈,所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佛陀与之完全不同,他的爱是无有任何条件的,如同阳光一样[39],将慈悲的温暖普洒整个大地,不分种类、不分种姓,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无条件地赐予保护。 佛陀的恩德非常大,如果佛没有降临人间,转法轮给我们降下这样的甘露妙法,恐怕轮回旷野中迷失方向的可怜众生,现在也不知道去向,生活没有着落。世间人常说:“我家的孩子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对象,生活没有着落。”其实这不一定是生活没有着落,只要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肯定有着落。但若没有遇到佛法,我们这些可怜众生还要迷茫在轮回中,这才是真正的没有着落。而如今佛陀降下了佛法甘霖,大家又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妙法,将来一定会获得解脱。这份深恩厚德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除了令众生欢喜以外,没有别的报答方式。 以前上师如意宝拜见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师时,也说:“我为了报答您的恩德,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利益众生是对上师和佛陀最好的报恩,大家在实际行动中,倘若能够帮助众生,就是对上师的一种报恩。有些人说:“上师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准备寄一点茶叶,但通过什么方式呢?”寄茶叶倒不一定,因为上师也不是茶口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有一点能力,尽心尽力、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样就是报答了佛的恩德,也是报答了上师的恩德。 如果是世间人,要报答他的恩德,可以给他财物名声,但佛陀根本不需要这些,佛陀具足一切功德,就像转轮王一样,财富名声地位等样样圆满,而我们众生就像乞丐,一个乞丐想帮助转轮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真要报答佛恩的话,对身边众生做些饶益的事情,这才是佛陀最需要的。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大家要经常发愿不害众生,尽量饶益众生,这就是报佛恩的一种行为。 以前华智仁波切拜见上师如来芽的遗塔时,也发了三个大愿:“在所有的未来世中,愿我不受恶友的影响,愿我不伤众生一毛孔,愿我生生世世不离正法光明。”像华智仁波切这样的大成就者,尚且都要如此发愿,那我们以后不管是朝寺院还是拜上师,发愿时也要想到这三点。 其实发愿很重要,发怎么样的愿,最后会得什么样的果,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引用过一个公案:有个织布的人,他通过修行而得成就,最后现前了本尊。本尊问他:“你需要什么悉地?”他回答说:“别的不需要,我只要一套织布的工具。”有些卖面包的人,到寺院里也是“愿我的面包生意好,多卖出去一些”,而做其他工作的人,也主要愿自己的事业成功。这些发愿都不太好。作为一个修行人,发愿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对今生来世才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让上师欢喜、让佛陀欢喜,而佛陀和上师最欢喜的,就是利益众生。发愿一生中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这里面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誓愿。《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利益众生的这颗深心,奉献于一切刹土中的佛陀,这才算是报答了佛陀的恩德。所以,自己平时发愿时,应想到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将此心奉献给十方诸佛菩萨、传承金刚上师。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也唱道:“上师,您宏大的深恩,我永远也报之不尽,只能以利益众生的方式来报答。”因此,想报答上师恩德的话,就应发愿去利益众生。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佛陀为了我们,宁愿舍弃身体入于无间地狱,所以,我们只有利益众生,方可报答这种恩德。佛传中说,世尊因地为月光国王时,在鹿野苑布施自己的头,当时他对树神说:“我之头颅于此树下已布施过九百九十九个,加今此一回,正好一千。”世尊是海尘婆罗门时,也曾发下五百大愿,其中一愿就是:“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想一想,这五百大愿当中,有多少愿是以欢喜心来代众生受地狱之苦,我们为了一个众生种下善根,会不会下这么大的功夫?不要说十大劫受地狱之苦,就算十年中感受人间的痛苦,很多人也不愿意。 我们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时候非常不好意思。平时有些人叫我是上师,但我想:“不要说上师,连一个好弟子的法相,我也的确不具足。”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师矛盾又可笑。”如果真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说在十大劫中为了众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哪怕在十年当中,坐监狱也好,杀害我也好,什么痛苦都愿意接受,只是为了给一个众生播下善根,我有没有这个胆量,有没有这个勇气?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因此,对释迦牟尼佛的这种精神,大家应该好好想一想。 既然只有利益众生,才可以回报佛陀的恩德,遭受再大的伤害痛苦,我们也要安忍下来,唯一行持利他之事。现在野蛮的众生遍天下,我们不受毁谤挖苦是不可能的,但当受到这些时,一方面要忆念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行为,同时也要忆念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无论亲人还是怨敌,对我赞叹还是毁谤,我都发愿让他们暂时获得快乐,究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誓言。 我们学佛的人,最关键的问题一定要认清楚,倘若对此一无所知,那是非常可惜的。身为一个佛教徒,若整天想着人天福报,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大乘密意经》中说:“不畏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不害怕地狱,不求人天福报,只是为了利益众生,全心全意地希求解脱,对自己的事情一点也不关心,这样的发心相当重要。 有些人在做事过程中,经常担心会不会遭人诽谤、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就干脆不接触人,或躲起来当个普通人。不应该这样!自己的胆量要大一点,释迦牟尼佛在弘法利生时也会有人毁谤,我们遇到这些违缘,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因为别人不高兴,就失毁自己的菩萨行。现在的末法时期,几乎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众生,稍微出现一点困难,就开始退失信心,不愿意利益众生了。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大乘修行人,只要是众生的事情,就应该大胆地站出来,大胆地承担下来,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 众生的怙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了群生不惜舍弃头目脑髓以及身体,而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凭什么在众生面前如是傲慢,不善待众生呢? 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功德巍巍,我们凡夫相比之下无异于萤光对日月。但尊贵的佛陀尚且为了乞丐、病人或旁生而奉献一切,满足他们暂时的愿望,究竟让他们得到利益,我们如此卑微的修行人,什么功德都没有,相续中充满各种烦恼,在众生面前又有何可傲慢的呢? 《毗奈耶经》等经典中说,佛陀在世时,看到僧团里有病人,就亲自熬药服侍;外面有些可怜的众生,佛马上施以援手;一些旁生被大水冲走,佛陀也去救它脱离苦难。不像现在的有些上师,自己高高在上,就像国王一样指派下面的弟子,做什么都要恭敬自己。而佛陀完全是身先士卒,自己先去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的崇高行为。 现在有些人的傲慢心特别强,稍微有一点功德,看见可怜的众生就不理不睬、傲气十足,这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甚至世间人也不一定看得惯。全球公认的有些智者,为人确实令人羡慕,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让众人相当佩服。而我们藏传佛教当中,个别所谓的高僧大德,佛教的知识也没有,世间的知识也没有,只是跟别人说:“我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不能违越我的命令,否则以后会下金刚地狱。”以这种方式来压人,可能不太合理。 不仅是现在,以前清朝的时候也有。《影尘回忆录》中讲道,清朝的皇帝差不多都信佛,尤其对密宗信得很切。有一次康熙皇帝到热河,拜见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那时候蒙古的传承,基本上是藏传佛教),随身保驾的是白将军,他是个汉人,对佛法一点也不相信。礼拜的时候,活佛在法座上端坐,皇帝在下面恭敬顶礼。白将军看皇上拜的时候,活佛在上面不还礼,不理不睬的,眼皮也不翻,一副傲慢相,不觉怒从中来,跑到法座上,抽刀就把活佛的头砍了,弄得尸横宝座,血溅法衣。 这一闹把事情搞砸了,所有的喇嘛把康熙皇帝劫持着,蒙古人听说后,也要出兵造反。他们的要求,就是要白将军给活佛偿命。白将军说:“他是什么活佛!我们皇上给他行礼,他连动也不动,睬也不睬,连世间人情都没有,这还叫活佛吗?”但他们却说:“不管你承不承认,他是我们最尊贵的活佛,你不能因为自己不信,就把我们的活佛杀死!”横说竖说,无论如何要白将军抵命,蒙古政府也要马上出兵。白将军看事态不好,恐怕连累了皇上,才答应给活佛抵命。后来康熙皇帝非常伤心,一边流泪,一边答应把他斩首。 当然,这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我感觉当时的有些活佛在某些行为上不太合理。藏传佛教中,真正的活佛就是众生的怙主,但有些人也许从小没有受过教育,很多行为无法令人生信。以前的活佛制度有两种,一是从小接受佛教的正规教育,长大之后对众生确实有利。但也有个别的寺院,从小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只是让活佛给别人摸顶加持,真正去亲近他时,他异常傲慢,好像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佛。但真正的佛陀对众生是怎么样的?他自己相续中又有什么功德?通过这个公案,你们也可以思维一下,佛教徒对佛教和众生应当怎么奉献,某些事情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 我们藏族有句俗话:“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有些人相续中没有少分功德,但在众生面前却非常傲慢,而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们圆满一切断证功德,显现上非常谦虚地利益众生,相比之下,完全可以看出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其实一个人的修行好坏,能从利益众生方面加以衡量。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上师法相时也说,只要上师具备了菩提心,不具足其他的法相都可以。因此,佛法到底是什么?就是利他的一种智慧。凡是损害众生的行为,绝对不是佛法,这一点务必要搞清楚!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幸福快乐,佛陀会示现欢喜,如果伤害众生,佛陀就会悲伤。因此,令众生欢喜,诸佛自然愉悦,倘若加害众生,佛陀便会伤心难过,也等于是伤害了佛陀。 当然,从实相上讲,布布达论师说:“众生供养佛陀也好,砍杀佛陀也好,实相上都是平等的,佛陀不会有分别之心。但在现相上,我们恭敬众生,佛陀会生欢喜,如果损害众生,佛陀也会显得悲伤。”佛断证圆满、证悟一切实相,对他来讲,欢喜和痛苦的分别念是没有的,而在众生面前显现时,这些现相的确是有。比如在律藏中,有些弟子如理如法,佛陀就会大加赞叹;有些弟子不听话,行为上不如法,佛陀就显得不高兴,进行严厉的呵斥,或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这是佛陀随顺众生的一种示现。尽管是示现,但对我们迷惑众生来讲,应该让佛陀生欢喜心,不要厌离我们,倘若佛陀不悦,绝对得不到任何加持。虽然从中观义来讲,佛陀的悲伤和欢喜是一种显现,但是观待迷乱的众生,这也是一个事实。 为了让释迦牟尼佛欢喜,让阿弥陀佛欢喜,让诸佛菩萨欢喜,我们理应对众生做有利之事。汉地的蕅益大师说:“杀生即杀自性佛,放生即放自性佛。”从了义的角度而言,三宝的本性不受任何损害,上师也是佛陀的化现,从入定智慧来说,上师无有利害分别念。但从显现上看,我们放生或饶益众生,上师就会高兴,杀生、做害众生的事情,上师显得不高兴。所以为了让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生喜,我们应尽量地帮助众生,永远断绝损恼众生的行为,发愿乃至生生世世,不杀害任何一个众生。(在《悲惨世界》的结文中,我也从内心中发了一些这方面的愿[40]。) 现在有些修行人,一边杀害众生,一边想修法成功,这是非常荒唐的。他们到馆子里点杀一些动物,吃了一顿美餐后,回去就在佛前供香供灯,祈请佛陀加持他马上开悟,这是绝不可能的!如同你把母亲的儿子杀了后,拿一点礼品到母亲面前去搞关系,母亲是不可能快乐的。 我们平时修不了很多法不要紧,但千万不能伤害众生,应该尽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的佛法,不一定是你眼前什么都看不见,全部是光明一片,而是内心对三界老母有情有着不可比拟的大慈大悲,这才是大乘修行人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这种心的话,你表面修成了什么样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不一定是正道!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譬如,一个人全身上下被火燃烧,纵然在他面前弹奏动听的妙音,摆放诱人的佳肴,堆积如山的钱财,他心里也不会有丝毫快乐。同样,佛陀将所有的众生视为己身,如果我们伤害了众生,那凭什么取悦诸佛? 以前在藏传佛教中,有些偏僻的地方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念了一些仪轨后,就开始杀旁生,接着把肉供养给僧众。对此,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严厉地批评道:“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所以,利益众生是令佛欢喜的最好方法,假如伤害了众生,不管你是以什么理由,布施也好、供养也罢,佛陀都不会高兴的。 有些佛教徒经常搞不明白这些,他们请一位活佛,就到海鲜餐厅里大吃一顿,原因是上师的身体不好,吃海鲜对身体特别特别好。听说有些上师也真的去了。这样的话,这位所谓的上师和他的弟子是不是对佛陀报恩德?大家也应该值得观察。 我非常佩服汉传佛教自古以来的吃素传统,这么多的佛教徒全部是以素食为主,直接或间接利益了无量众生。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我们今生对佛教做大贡献、利益无边众生,若没有前世的殊胜善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故意伤害众生,肯定不会让诸佛菩萨欢喜。你们平时应该多看传承上师们的公案,翻阅一些大乘的甚深经典,从内心中发下誓言:“今后哪怕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不害任何众生。”有了这样的发愿力,对自己修行非常重要。大家以后作佛事时,也千万不要害众生,如果害了众生,尤其是直接或间接害了众生的生命,这个佛事肯定不能成功,佛陀也不会欢喜的。 以前噶当派的教言中讲过,有一位上师圆寂了,每年开纪念上师的法会时,都要杀害一些众生,后来有位弟子说:“我们上师是佛的化身,不应该开这种法会。”于是把法会取消了。表面上看来,不让开上师的纪念法会,这种行为似乎大逆不道,但另一位大德却赞叹说,他是真正继承了上师的遗愿,只要牵涉到害众生的行为,都不会是上师的意愿。 作为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供养承侍上师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伤害众生,一定要马上断掉,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育,也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这种慈悲教育,任何世间的教育中都没有,其他宗教虽然也有一些慈善行为,但像佛教这样普利天下一切众生,是根本没有的。因此,以大慈大悲饶益无边众生,是佛陀生起欢喜的根本因素之一。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社会,制造事端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天下大乱,灾难频繁。灾难与动乱,是谁造成的?就是说是非人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检点:这些人当中,有没有我在里头?现在还有一些颠倒的人,专门喜欢听是非,这不是一个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人,看到人家讲是非,会立刻离开。他这一个动作,是帮助是非人觉悟。说别人是非的人,如果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他一看到人家这种态度,他就会觉悟,知道自己错了,自然会收敛。说别人是非,批评别人长短,这是造罪业,我们知道,他的前途决定在三恶道。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他的心贯注在道上,决定不说别人是非!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