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七册 第九十八节课


2014/9/3    热度:677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七册 第九十八节课

 

  《精进品》讲了断除三种懒惰,第一种同恶懒惰已经讲完了,今天接着讲断除第二种耽著恶事懒惰。

  这种懒惰的本体,前面也介绍过。有些人对闻思修等与解脱有关的法没兴趣,却对世间琐事非常精进。实际上这并不是精进,反而是一种懒惰。

  辛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我们为什么舍弃无边欢喜之因——殊胜佛法,却偏偏乐于耽著散乱沉掉、唱歌跳舞、世间八法等痛苦之因?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这样的佛法,唯有通过闻思修行才能获得。观音上师在西方国家说过:“我们皈依三宝中,法宝是最重要的,因为僧宝和佛宝皆依法宝而来。”大家都清楚,修持佛法的僧团叫僧宝,修持佛法而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叫佛宝,所以,皈依三宝最重要的,就是皈依法宝。若将佛法的真理了如指掌,相续中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对三宝的信心也不动摇,就是所谓的皈依法宝。

  在这个世界上,遇到佛法的智慧,确实是最殊胜的获得。我现在是这样想,未来也是这样想。在我这一生中,该拥有的,已经拥有了;该获得的,已经获得了;该享受的,已经享受了,但对我而言,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获得是什么?就是佛法的甘露。有时候坐在木屋里,内心非常感激传承上师们。尽管自己相续中的境界微不足道,但也是来之不易,这完全是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口传和他们的方便方法。

  即生中遇到这样的佛法、这样的教言,实在是多生累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所以大家应该万分珍惜,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要知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现在这么多出家人和居士,如果没有学习佛法,可能每天都过得乱糟糟,不知流了多少的眼泪。但自从学了佛、出了家以后,听说眼泪就干了。你们很多人想一想,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磨难,依靠佛法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大家应该从心里知道,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哪里有闻思修行,哪里有讲经说法,自己就应该欢喜踊跃、积极参与。

  然而,世间上的很多人,对殊胜佛法没有兴趣,反而对杀生、偷盗等不如法行为,恶语、绮语、离间语等无稽之谈乐此不疲。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时,就没完没了地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起心动念也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因为身口意不堪能,平时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经常沉溺于醇酒、美女、歌舞中,或迷恋打麻将、打牌等,把宝贵的时光白白荒废了。

  大家应该发愿:把这种深厚的恶习尽量斩断,生生世世与佛法相应。否则,若没有佛法的滋润,即使有地位、有财产,也不一定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建立在金钱、地位或名声上,而在于内心的调整、内心的宁静。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布德哈国王和梵施国王,他们两国兵戈相加,梵施国王战败,孤身一人骑马逃入森林。王宫里的嘈杂生活,早已令他的身心疲惫不堪,在不远的地方,有一群孔雀自由自在地生活,国王见此,非常羡慕它们的寂静悠闲。当时林中有一位独觉在静修,国王看见后,顿时生起很大的欢喜心,立即用仅有的干粮供养独觉,并以此功德回向:“愿我生生世世变成孔雀!”

  表面上看来,有缘分供养独觉很不容易,一个大国王竟然发愿变成旁生,特别不值得。但后来因为他的发愿力,释迦牟尼佛讲法时有一只孔雀在旁边听,死后转生为人,很小就获得了正果。佛陀讲述这个公案时,也说他喜欢寂静,因不愿散乱而生生世世都变成孔雀,今生遇到了佛的教法,很容易就获得正果。

  前段时间,有些领导来学院视察,其中有一个领导特别不想下去,很想在这里出家。他看到修行人的木屋后,觉得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每天的修行生活非常有意义,人人好像没有心事,很开心的样子。后来他一见我就说:“我差点不是出家了!”

  的确,佛法有种宁静感,到过寺院的人,应该都有很深的体会。这种宁静来源于佛法的净心,如果心静下来,很多境界也会现前的。但若没有这样,心就像无有主张的小孩,不由自主地往外散,谁都可以引诱,每天心都特别累。其实,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下,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这是非常好的抉择。但这也要详细观察才能决定,千万不可一时冲动!

  总之,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一定要思维法义、精进修持。《学集论》中引用佛经说:“出家人必须要经常闻思修行、念诵经典,否则就不成为出家人。”不仅出家人如此,修行人也要每天思维一些佛法的意义。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里面讲了三个要点:一、人格贤善,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有远见、有智慧;二、戒律清净,不管是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都要护持好根本戒,莫与解脱有抵触;三、无垢智慧,每天要凭自己的力量,对清净的教言作闻思修行。对此大家应牢牢记住!

  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这一颂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一点勇气都没有,修行绝对不可能成功,而对治这种懒惰的精进,主要分为加行、正行、后行三个方面。

  一、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盔甲精进,对应颂中的“勿怯”,即修行任何法都不能怯弱,不然别说获得佛果,就连一件简单事情也办不成。加行精进,对应颂中的“积助缘”,助缘有四种,即信解、自信、欢喜、放舍,下文也会具体讲解。

  古代国王出征时,需要披上盔甲,具足四大军队,这样迎战才会胜利。同样,我们与懒惰交战时,首先自己不能怯懦,一定要有勇气,提醒自己:“诸佛菩萨也是由凡夫人变来的,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我为什么不能?高僧大德都能精进修行,我为什么不能?”

  二、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

  三、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己的心获得自在。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心根本没办法获得自在,如果依靠精进、正知正念的摄持,到了一定的时候,心自然会解脱一切束缚。

  通过这种方式,精勤观修第八品的自他平等(自己与众生本体平等)和自他交换(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

  此偈颂在科判中叫“略说”,实际上自他交换的教言在下一品中才讲,但在这里讲也没有矛盾。

  总而言之,依靠这几个教言,能断除相续中的自轻凌懒惰,让身心获得自在。大家都愿意变成很好的修行人,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精进,光是想而不下工夫,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精进,关键是愿不愿意发这种心。《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说,冈波巴依止了米拉日巴尊者很长时间,后来他在离开上师之前,请上师赐予殊胜教言。米拉日巴尊者沉默良久,说:“没什么可教的,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冈波巴沉默了一会儿,转身起程,越过了一条小溪。米拉日巴尊者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他的心子了,忽然大声叫道:“我有一个很殊胜的秘密教言,它太珍贵了,以致无法随意示人。”冈波巴回过头来,只见上师转身弯腰,把破衣服撩起来,露出像马蹄一样坚硬、伤痕累累的屁股,那是上师长年累月在石头上打坐的结果。“我的心子,这是我最后的教言,认真去做吧!”一个苍老的声音远远传来……

  以世间眼光看来,这是一种侮辱或者不如法的行为,但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和具证悟的上师聚合时,依靠一种表示方法,就能令心获得证悟。后来冈波巴也遵从教导,没有到处云游,而是像上师那样安住一处,精进努力地修行,最后他在噶举派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所以,上师的每一句教言、每一个指示,都能使有信心的弟子认识心的本性,或者决定一生中的修行方向。

  因此,大家一定要稳重。如果今天求这个法,明天求那个法,每天都是换一个新鲜的法,换一个新鲜的上师,自己不一定有收获。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该安住下来了,没有必要东想西想,想了也不一定有结果。

  对此偈颂各大论师颇有争议。因为正在讲精进度,突然提到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上下文有些不连贯。所以布布达论师认为,这不是寂天菩萨的原文,而是后人所加。但也有些论师认为,这是下一品的连接文。此种观点我不太认同,假如真是连接文,理应是本品的最后一颂,中间出现也未免有点突兀。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认为,这并不是寂天菩萨的原文。至于到底是不是原文,后来的修行人可以广作分析,我们这里大概了解一下颂词的意思即可。

  壬二(广说)分二: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

  癸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有些人说:“我这种人特别可怜,没有智慧、没有精进、没有境界,怎么可能成就呢?不要说佛果,连阿罗汉的果位也遥不可及!”于是自己轻蔑自己,自己侮辱自己。这是不合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精进和努力,不要说佛法,世间上的成功人士,有些人的智慧也不一定高,能力也不一定强,但因为他们的心比别人大,愿意做、也敢做,这样才会有成功。修行人也同样如此,不管你是什么根基、什么界性,千万不要放弃自己,不要觉得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什么时候死就死吧。此种脆弱的心态,是修行中的一大障碍。

  假如真能精进,迅速成就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前印度有位年过花甲的老修行人,他住在寺院里,每天不断地听闻佛法。有个叫达玛巴拉的国王,看到老人精进闻法的样子,不以为然。他特意找了一根枯木拿在手中,走到老者跟前:“你如此衰老,不如好好休息,无论你怎样精勤也不可能得到智者的学位,如是闻法又有何益?如果你能成为智者,那我也可以让这根枯木开花结果。”老人听后心中不悦,他猛厉祈祷文殊菩萨,最后获得大加持,通达一切万法,成为了不起的班智达。想起国王的戏言,老人径直去见国王:“我已经成为智者了,你可不可让枯木开花结果啊?”国王羞愧万分,无言以对。

  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自己老了,没有智慧了,只要不舍精进,殊胜因缘聚合时,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我在读书时的同学中,有些人本来智慧下等,人格也不是很好,但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竟然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们学院里面也是如此,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前途,因为渐渐就开始傲慢了;没有智慧的人如果很精进,《前行》中也说了,上等精进者有上等成就。所以,再有超群的智慧,没有精进的话,智慧最后也用不上;即使没有智慧,但非常精进的话,也会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作者在此告诫我们,绝不能以所谓的“我怎么能获得菩提”而退缩懈怠,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如《释量论》所言,佛陀断尽了一切无明障碍,彻底远离妄语之因。《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法华经》亦云:“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因此,对如来的金刚语,我们理当深信不疑。

  那么,如来是怎么说的呢?在《妙臂请问经》为主的经典中,佛陀讲过:一切众生,包括蚊虻、蜜蜂及老虎、豺狼、狮子、狐狸、犬等,都具有如来藏,若能发起精进力,亦会成就无上菩提。有些讲义解释“精进”时说:“只要不舍弃菩提心,都会证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既然旁生都有机会成就,我们哪有不证得佛果的道理呢?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宝箧庄严经》的一个教证:观世音菩萨到耶扣谋杰大城市时,此地肮脏的粪便处住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尔时观世音菩萨化为蜜蜂,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以此功德和加持力,这些昆虫最终皆成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

  有些人怀疑:“这些旁生要是能精进,那倒可以,但它们怎么精进呢?”话不能这么说,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说话必须要有理由,你有什么理由说这些旁生绝不会精进?如果昆虫依靠佛菩萨的引导都有解脱机会,我们人就更不用说了!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我们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守持净戒,听受佛法,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自己修得不太好,但跟蚊子、苍蝇、恶狗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倘若不放弃行持佛法,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怎会不得到正等觉果位呢?

  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是因为《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也叫实修生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这样的佛性,每个众生都有。有些人没有闻思过大乘教言,一听说众生都是佛,就马上反驳道:“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有烦恼无明?”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时候才叫佛陀。

  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众生,《宝性论》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对此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做过详细解释。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此外,《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及龙猛菩萨的赞颂偈、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中,对此道理皆有详细阐述。若还不明白为什么众生是佛、为什么佛还在无明中,《宝性论》也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解释得很清楚。假如学了《如来藏经》等第三转法轮的教义,这些怀疑自然会遣荡无余。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学得深一点,对深奥的教义应该生起定解和信心,不要只停留在字面上。若能如此,以后也不会有自轻凌懒惰了。

  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具有超越智慧的生物,好好修行的话,不会像石头一样,还是有成就的机会。要知道,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都是凡夫变成的,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他在因地时也当过地狱众生和旁生,但最终可以示现成佛。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又有什么理由不能证悟无上佛果呢?尤其在《宝云经》当中,细致讲述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很多经历,他们均是以同一种方便、同一种修行、同一种精进而获得了成就。所以,大家平时要看一些上师的教言,这些教言的来源是大乘佛教,故而也应该多闻思大乘经典,如此一来,必定对大乘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讲修行,修行是第一件大事。修正我们贪恋的习气,修正我们YIN逸的行为,你能够得健康长寿之道。健康长寿第一个因素是心地清净,如何得清净?寡欲就清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