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八十四节课


2014/9/3    热度:905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八十四节课

 

  现在还是讲“修承受痛苦之安忍”。前面已经说了,我们在漫长轮回中遭受过各种痛苦,但由于没有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对自己和他人无有丝毫利益。如今大家有缘值遇大乘佛法,理应从内心深处发愿:“以前我一直随轮回顺流直下,再这样下去的话,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现在遇到了殊胜论典和善知识,什么时候解脱,当然要依靠自己的因缘,但我绝不会再沿着业和烦恼的道路跑了,应该逆流而上,向解脱的方向迈进。”这种修行的方向,每个人都要确定。

  世间上的芸芸众生迷惑颠倒,对前后世这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犹豫不定。还有些人,包括出家人和修行人在内,虽然相信前后世的存在,却不知道如何修行才能解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现在大家已经醒过来了,明白原来走的那条路是错的,所以要发愿往解脱的方向前进。这样发愿以后,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痛苦、灾难、折磨,但这并不是特别可怕,也不是特别严重,下面就阐述这个道理。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修安忍的痛苦并不那么严重,而且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所受的无义之苦不可计数,现在修安忍的苦行能成办广大利益,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

  作为一个凡夫人,对安乐都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感受修行的痛苦及遭到怨敌的侮辱诽谤。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旁生的役使之苦比起来,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持、无吃无穿,或者遇到了各种怨敌,这些痛苦简直微不足道,为了解除大痛苦而付出小代价,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安忍的痛苦并不是特别可怕。

  另外,安忍还能成办大利益。比如我们冒着严寒每天听一堂课,或者怨敌进行诽谤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欣然接受,这种善业的果报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修安忍,对生生世世都有无尽的饶益。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仙人、龙王、鸽子等修菩萨行,为了利益众生,他每次遇到逆境时,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种种苦行。(希望大家在学习本品的同时,多阅读《释尊广传·安忍品》,内容大概有一百多页。若将此处教言与那些公案结合起来,对自相续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时,魔王波旬幻化出五百位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加害,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分分秒秒在仙人面前说不悦耳言词,对其进行恶语中伤。但仙人始终以慈心对待他们,从无生出半点恶心,且只观这些人的功德。

  换作是我们的话,不要说五百个人五百年中害自己,哪怕一个人一天中找麻烦,自己也会大发雷霆。假如有人早上敲门,无缘无故地诽谤自己,中午又来故伎重施,晚上再来时,有些人就忍无可忍了,一开门便破口大骂:“你有毛病啊?上午来时我是在修安忍;中午我虽然很生气,但也没对你怎么样;现在半夜三更你又来,简直得寸进尺,你认为我是好欺负的吗?……”挽起袖子,就气势汹汹地要打人。其实,作为大乘修行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仍要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安忍。

  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战争等频频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己遇到怨敌时,心若能不随外境转,住于安忍的境界中,生起不如法的心态马上用殊胜窍诀来对治,这就是最快乐、最圆满的修行。世间中这种行为亦令人颇为赞叹,来世的出世间功德,那就不用广说了。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以欢喜心来接受一切损害,尤其当别人无故加害时,理应为了众生的利益心甘情愿地忍受。佛经中明确说过:“众生因贪欲在地狱旁生及罗刹界中受过无量痛苦,而佛子为了获得菩提,面对断头砍肢、殴打杀害等痛苦,有何不能忍受呢?”所以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方向,其次一定要坚忍,只要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利,什么事情都要乐于接受。《经庄严论》中也说:“具有大慈大悲的大乘发心人,对众生有利的苦行,应当值得忍受。”

  大家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做。什么最有意义呢?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行为、利益众生的心态,非常非常的珍贵,哪怕你相续中生起一刹那间的利他之心,行为上做出一次的利他之举,这也是黄金买不到的。人的身份不重要,发心才最重要,这样的发心,最好能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然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受过大乘慈爱方面的教育,始终灌输的是以我为中心的各种知识。按理来讲,如果从幼儿园开始,老师经常教一些利他的道理,让小孩看一些利他的画片,养成帮助众生的习惯,然后小学、初中、高中不断地串习,那么长大以后,他的行为一定会利益众生的。毕竟对每个人来讲,青少年时的教育对一生的影响特别大。

  现在家长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要求。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没有知识的人,不要说对社会和人类做贡献,就连自己的饭碗也成问题。但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关心孩子的心地培养,如果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读完大学或工作以后,突然要改变原来那套理念,那是相当困难的。现在有些知识分子,从小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后来在工作或读研究生时,偶尔的因缘开始学佛,但由于以前的观念根深蒂固,经常怀疑前后世会不会存在?业因果真的不错乱吗?极乐世界确实有吗?……许多疑虑一直缠着他的身心。因此,在佛教徒的家庭中,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心地培养,随着孩子爱心和慈悲心的成长,才会对家庭和人类有非常大的利益。

  壬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别人赞叹敌人,实际上是自己和他人都享受安乐的一种因,理应值得接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假设有人赞叹你的敌人,从而获得了随喜功德的安乐,那么意识啊,你不应当对此忍受不了,你不是整天都喜欢快乐吗,为什么不赞叹敌人也令自己同样快乐呢?

  他人赞叹你的怨敌,肯定对方有某些方面值得赞叹。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人要赞叹别人,必是看上了对方的学问人格、智慧敏锐等功德,产生一种羡慕之心,怀着恭敬去赞叹,双方都会感到快乐愉悦。按理来讲,我们听到后也应去随喜,让自己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然而,大多数人却是一听到赞叹自己,就喜出望外:“我虽没有这样的功德,你既然赞叹的话,我也不得不接受,不过别人也这样赞叹过我……”但若把赞叹转到敌人身上,自己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语气也马上变了。凡夫人经常有这种习性,实际上这是非常颠倒的。

  这里的反驳方式,并不是一个人教诫另一个人,而是意识进行自我提醒:“心意啊,别人对你赞叹时,你非常高兴,但听到别人赞叹敌人时,你为什么不接受这种快乐呢?”这一点,每个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当人家赞叹我或者我的亲友时,心里感觉特别舒服,但当赞叹我关系不好的人时,从语气中也听得出来,内心好像被石头压着一样难受,嘴里一直不承认:“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只是你可能误解了,这种赞叹不太适合他!”

  实际上,敌人如果没有这种功德,别人赞叹你不乐意也可以,但若这些赞叹合乎事实,你却千方百计地予以否认,这种行为不太高尚。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判断一切,麦彭仁波切也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我们每天在发心时都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既然如此,别人仅仅拥有被赞叹的快乐,你都不愿意接受,那每天这样的念诵是真是假?你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了殊胜的愿,但实际行动中却处处让人失望,那是不是值得惭愧?

  我以前上学时认识一个人,他每次听别人称赞他的亲友就非常高兴,自己也在旁边帮忙赞叹,而他家里有一些世仇,学问很好,文采也不错,别人一赞叹的话,他就满脸怒容。所以,好多同学不敢提那个人的名字,一提的话,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当然,没发过菩提心的人,有这样的心态也情有可原,可是我们发了心的人,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包括怨敌在内也应希望他获得快乐,诚如《法华经》中云:“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假如怨敌通过别人的赞叹获得快乐,连这个我们也不愿接受,那我们发的是什么愿?

  修学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母亲。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没有其他的境界,自己也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尤其你对敌人的报复心非常强的话,那还需要修自他交换,依靠这方面的教言来调伏自己,不然的话,你离大乘的距离恐怕不可以里计。

  作为凡夫人,谁受到赞叹都会非常高兴。那天有个人说:“我在一些上师面前当过侍者,讨上师欢喜的窍诀,就是一定要赞叹上师,整天在上师面前说‘你的名声不错,事业广大……’”这样言不由衷、夸大其词,我想可能也不太好。麦彭仁波切讲过:“纵然是对根本上师,也不能用捏造虚构的语言来赞叹。”在世间上,对自己恩德最大的莫过于上师,但是赞叹上师的时候,也应该实事求是,不能用一些诗学的夸张词句来赞叹。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四种特点:第一、“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人享用美酒或不净行等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第二、“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第三、“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第四、“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世间人都喜欢快乐,但快乐的源泉,应该从内心上来寻找。我看过一位台湾学者写的《漫步人生花园》,里面说有个富翁,恒时为痛苦所折磨,他四处寻找快乐,询问了很多人。后来有个人告诉他:“如果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把他的衣服要来穿上,你的痛苦就会销声匿迹。”于是他很努力地去寻找。有一次在寂静地方找到个修行人,看起来很自在,他上前问道:“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修行人说:“也算是吧。我现在没有丝毫痛苦,整天过这样的修行生活非常快乐。”富人迫不及待地请求:“我是一个到处寻求快乐的人,听说你有一件衣服,谁穿上就可以摆脱痛苦,请赐给我吧!”“我什么衣服也没有啊!”听了修行人的回答,富翁终于明白了——快乐的源泉,原来并不在于外境。

  此书作者在故事后面说:“真的是这样啊,财富、地位、美貌、才华,并不会给人快乐。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辆非常豪华的奔驰轿车,里面有一位年轻而美貌的姑娘在哭泣。当时我心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又如此年轻美丽,她为什么如此痛苦呢?看样子,快乐的确不在外境,而是取决于自心。”

  这些世间的公案,若结合于我们的修行,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成千上万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上、名闻利养上,每天都在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到头来,快乐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站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触目所及的,都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安乐,但他们最终所得到的,能比得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乐吗?恐怕有点困难。因此,快乐不在外境上,若能通达《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快乐将会永远跟随。

  其实赞叹别人的功德,不仅可给自己带来快乐,也是高僧大德们摄受眷属的一种殊胜方法。噶当派的传记中说,在仲敦巴时代,有个人叫克·用忠尊哲,他整天都诽谤仲敦巴,但仲敦巴整天都赞叹他。后来到了晚年时,他被仲敦巴的菩萨行所感化,到拉热神山拜见仲敦巴,忏悔自己的业障。当时很多弟众也非常随喜仲敦巴的胜行。

  所以,如果赞叹他人的功德,不但于己无损,反而会令事业越来越增上。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赞叹霍西的曲恰堪布,而曲恰堪布讲经说法时,经常对我们学院和法王颇有微词,虽然不算真正的诽谤,但也有一些批评的语言:“他(指法王如意宝)今天又跑到哪里去啦!”“听说他在学什么印度的论典,现在是末法时代,谁会精通这些啊?”但是上师从来都不计较,一直说:“曲恰堪布在石渠求学时,他的性格就喜欢批评别人,他批评人家是个好事,但他的弟子们最好不要学,因为不一定有他的境界。”因此,赞叹别人,在利他的四摄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假如说赞叹别人而使他获得快乐,这一点你不能接受,你厌恶他人获得快乐。那么你也不应该给下属等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因为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受快乐。如果怨敌被赞叹的快乐你不愿意,而下属得到薪资的快乐你愿意接受,这是不合理的,二者相同之故。如果这两种快乐你都不愿意,那也不应支付下属酬资,但是这种做法,会毁坏你的今生来世。

  如果苛刻对待下属,不给他们支付工资,他们就会马上罢工,不会无条件地为你发心,此举不仅让你现世中吃到苦头,而且按因果规律,你该给的财物没有给,来世的安乐也将因此而失去。同样,你嫉妒、嗔恨怨敌,不乐意他们获得赞叹,想让他们处于痛苦之中,这种做法也不会超越因果规律,即生中你不会快乐,因嫉妒心而造作各种恶行,来世也会痛苦不堪。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尽量断除自相续中的嫉妒心,跟任何人都和睦相处,随喜别人的和谐快乐。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凡是自己的眷属、自己的人,希望他们都快乐无病、发财升官,而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赞叹他们的话也不愿意听到,他们获得任何待遇,自己也觉得不舒服,这种心态在大乘上是说不过去的。所有的众生,不管对自己好还是不好,丑陋的还是美丽的,富裕的还是卑贱的,都是我们的发愿对境,希望他们快乐幸福,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朝思暮想的就是家庭快乐、生活幸福,天天都在为此而奋斗。可是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加入大乘佛教团体后,这种想法应该转过来,倘若发心和行为一点都没有变,还跟原来一模一样,那连显宗大乘的资格都不具足,学密宗更是可笑之事了。现在有些人一提起神通神变就兴致勃勃,始终认为自己的境界非常不错,但真正用大乘的标准来衡量,别说密宗至高无上的境界,就连显宗基本的利他心也差得很远,平时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是差劲得不得了。

  我个人就是这样,虽然接受过这么多佛法,但凡夫人的习气不是一两天就能改过来的,尽管也在修行中不断地调伏相续,但不可能马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己与真正的证悟境界还是差得非常远。可是现在的有些人,还没有正式皈依之前,好像已经开悟了,在大大小小的场合中一直胡说八道:“我有如何如何的境界,你们不要去听课,跟着我学就能解脱……”这些人也有一些歪魔邪力,不少无有头脑的人就跟着他们转,非常可怜。所以,现在依靠善知识的殊胜教言来引导众生的人寥若晨星,我们若不发心帮助他们,离真正的解脱恐怕非常遥远。

  在修行过程中,自己的嫉妒心一定要注意,不管是对怨敌也好,手下的人员也好,假如心存嫉妒,必将毁坏今世和来世。

  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中记载道:有个婆罗门,他的妻子没有生育,其妾生了一个男孩。妻非常嫉妒,趁人不注意,用小针刺入小孩头顶,孩子不久就死了。妾悲痛欲绝,后来知道是妻所为,于是受八关斋戒,并发誓要报仇。妾七日后命终,于七八世中转生为妻的孩子,容貌端正、聪明伶俐,但都是小时候夭折,妻哭之甚哀,比妾丧子时哭得更厉害。后来一沙门(阿罗汉化现)告诉了她前因后果,妻才恍然大悟,遂向沙门求戒,沙门让她明日到寺院受戒。次日她在去往寺院的途中,妾化为毒蛇挡道。沙门严厉地做了呵斥,令二人解怨释仇,忏悔怨结。(蛇死后便生人中,妻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嫉妒心不仅能摧毁来世,对今生也有极大的危害。唐朝有一位名叫慧期的僧人,他道志寡薄,妒贤嫉能尤为突出。当时有位品行高洁、功德巍巍的义本大和尚,为众僧开坛授戒,因慧期戒腊不足且德行浅薄,未被请入传戒阿阇黎十师之列。他勃然大怒,心怀嫉恼对传戒制造违缘,后来以此严重恶业,即生中感得双目失明等果报。

  古今中外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不管是男众女众,很多人在地位、学问、名声、财产上,对别人的嫉妒心特别可怕。不过在我们学院中,大大小小的上师与法师,彼此之间非常融洽,这也源于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本来,成千上万的人居住在一个寺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这些现象,很多人也感到非常稀有。在世间上,即使一个小团体和小组织,上面有上面的矛盾和嫉妒,下面有下面的矛盾和嫉妒,大家经常处于一种烦恼的状态,而我们这里却感觉非常快乐,虽然不敢说是“最快乐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上师与上师之间,最好不要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得到快乐、得到利益,心中应当数数随喜。如果实在生不起随喜心,自己也要克制自己:“我是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对别人有嫉妒的恶心。”尤其是千万不要因嫉妒而发恶愿:“今生我比不上他,来世我要变成恶魔专门害他。”然后一边受戒、供养僧众,一边发恶愿,那这种愿肯定会成熟的。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第一、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第二、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第三、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这就是噶当派、萨迦派以及我们宁玛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缘。

  总之,在修行过程中,宁可自己死了也可以,但千万不能以嫉妒心来发恶愿。现在有些佛教徒,跟老板的关系非常不好,就千方百计到藏地来学诛法,因为他听说原来米拉日巴的诛法很厉害。(米拉日巴最后很成功,但你这样不一定成功。)以前四川某城市里有个人,他到学院里来整天求诛法,有一天中午到我家,我就问他为什么,他把原委详细说了——有个人跟他关系不好,他很想来藏地学诛法以后,回去把他害死。发心若是这样的话,那一切都完了,你不学佛也可以,但不要发恶愿!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我有功德时,我希望他也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我的敌人有功德时,我心里就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讲,愚者听到别人的赞叹,不管自己有没有这种功德,都会照单全收,自己非常高兴、得意洋洋。而作为智者,听到赞叹不会马上动心,无论在何时,都会保持冷静的头脑去观察,对一切赞叹淡然处之,不会随之或喜或怒。

  不仅如此,大多数凡夫还有一种习性:听到别人赞叹自己的名声、财富、功德、学问,心里就会很快乐,同时也愿意赞叹者生起这种快乐。而此人一旦换了个口气,又去赞叹你关系不好的怨敌,那你的心里马上受到刺激,想方设法找毛病,暗示该人并没有什么功德。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接受别人的快乐,同样对待你的怨敌,你马上不认可别人的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功德的本质上有差别,还是你的分别念有问题?

  打个比方说,大家一起把《入行论》的颂词全部背完,其中有个人跟你关系不错,别人赞叹他,你会感觉很好,听起来也很舒服。而另一个人与你关系不好,别人赞叹他,你马上就不快乐:“他背得不太正确,当时有很多地方是混水摸鱼……”那么分析这种情况,他们背的论典都是《入行论》,赞叹者是同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功德随喜,对另一个人的功德也随喜,而你一者接受、一者不接受,这是为什么?你自己本来愿意快乐,但赞叹敌人功德时,那种快乐你却不愿接受,这是一种矛盾;赞叹你的时候,别人的快乐你认可,可是赞叹敌人时,别人的快乐你不认可,这也是一种矛盾;或者说,敌人如果赞叹你,你愿意他得到快乐,而敌人被别人赞叹时,你却满心不高兴,这又是一种矛盾。其实《入行论》的颂词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分析,内容会更加深刻。

  我经常想,《入行论》的这些教言,不管是对山里闭关的人,还是学院中闻思修行的人,或者是城市里整天忙忙碌碌的人,都是适用的。只要学习了这部论典,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会减少许多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快乐、拒绝痛苦,若想今生来世得到这样的境界,学习《入行论》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以前藏地好几所大的学校开了《入行论》的课程,那些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面对痛苦时,有一套自己的境界,与别人共事时,也有一种自己的原则,周围的人都觉得:“那个学校里出来的人,即使当了国家干部,心态、为人处事及道德水准也相当不错。”这就是《入行论》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体现。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最初发菩提心时,你是愿一切众生都快乐,现在众生自己获得了快乐,你为什么要生嗔恨心呢?

  前几品中,我们曾祈请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六道众生为自己作证,发下坚定誓言:“从今天开始,为令一切众生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安置于如来正等觉的无上果位,我一定要努力求证菩提。”既然发了这样的誓愿,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快乐,我们理应值得随喜,千万不能有不高兴的心态,否则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打妄语,与当初的誓言背道而驰。

  古人云:“承诺容易,实行极难。”做任何一件事情,答应下来很容易,也很爽快,真正实行起来,可能会有重重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既然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当众生不同程度获得快乐时,一定要从内心中生起随喜,不管他跟自己的关系如何,心里必须要这样想。然而,我们的我执烦恼非常可怕,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谁都愿意欣然接受,而一旦牵扯到其他众生,通常都会置之不理,这种想法务必要舍弃。无论遇到什么人,只要他获得幸福、快乐、发财,都要由衷地随喜他。

  现在很多人恰恰相反,与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在单位里得奖了、发财了,大家就聚在一起祝贺;而关系不太好的人升官了,就两三天都吃不下饭,觉得简直没有天理。当然,这种行为在世间上是正常的,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讲,绝对不应该这样做,任何人只要获得了快乐,我们都应该不吝随喜。不管是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他有健壮的身体,我们就“随喜随喜”,他有很好的轿车和财富,我们也“随喜随喜”,不仅仅口头上这样说,内心中也这样想,若将此习惯逐渐融入日常修行中,定会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有些人认为:“我虽然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但实际中肯定做不到。”这种说法不合理!当初你也没有发疯,别人又没用枪来逼着你,发心纯粹是你自愿的,现在动不动就背弃承诺,这是可怕的愚者行为。每个人应该想一想,既然你自己发了心,就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赞叹别人的快乐。假如实在做不到,应当觉得非常惭愧,马上去励力忏悔,只有这样,修行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学佛,怎么个学法?要用佛的标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学佛。一定要用佛做标准,不可以用人做标准!我们学佛,把自己所有一切违背自性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这叫“修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一切造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佛只用三个字,“身、语、意”,全部包括了。修行非常重要,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刻刻要有高度的警觉!自己念头一起,要知道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要知道这个念头该不该起。就算是善念,最好第二念就要立刻换成“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