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一节课


2014/9/3    热度:354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一节课

 

  现在宣讲的还是护持正知正念的方法: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此处也是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我们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心门。颂词的意思是,有些人惧怕伤痕的小小痛苦尚且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保护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大山摧毁身体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的伤口呢?

  平时我们也知道,有些人身体受伤、开刀或者输液,在那个时候,特别害怕别人碰到,担心伤口感染了或者不能愈合。其实如果用智慧来观察,伤口被别人碰到也不一定就感染了,即使因伤口感染而死去,我们赡部洲众生的寿命本来就是几十年,迟早都要离开人间的,死只不过是重新开始另一段生命而已。但如果对没有好好护持自心的疮伤,这个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处处都能产生烦恼,导致自心疮伤的外缘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里产生非理作意而造恶业,比如说杀害众生,不管是动物也好、人也好,佛经中说死后就会堕入众合地狱。那里有两座山变成自己以前杀害的众生头像(如果杀过牦牛,就会看到是牦牛的头像),自己因业力所牵来到两座山中间,当两山互相碰撞时,自己被夹得粉身碎骨,如果真的死了倒是好,但两山分开时又恢复如初,像前面那样反反复复地感受着巨大痛苦。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我们没有防护好自心的伤痕,以贪嗔痴随外境而造了业。

  这里所讲的众合地狱,有些论师认为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实际上其他地狱以及饿鬼、旁生的无量痛苦,都是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心、没有以正知正念来观察三门所致。因此,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善于守护自心,身上的伤口没有防好并不是很大的遗憾,而心里的疮伤没有妥善保护,才是千古遗憾的大事。以前上师如意宝说:“我们不论做什么、想什么,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个修行人。”比如我今天想离开寂静的地方到城市里去,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是什么,作为一个修行人,我这样去对自己有没有利益、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发心是不是自私自利?如果是的话就立即停止。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对治烦恼方面,有过一些非常好的实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观心的话,开始是个很好的修行人,但过了几十年以后,可能就退化变质了。

  尤其是我们出家人,这种身份非常难得,有关教言书里说,得到王位并不困难,而获得树立佛幢、持梵净行的出家身份,是千百万劫难遭遇的。倘若没有珍惜而以外境散乱失去了这个机会,那是相当可惜的。我们藏族有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出了家,守护不好戒律又还俗,还不如早一点死了好。”因为你出家以后,如果没有破坏戒律而离开人间,所去的方向唯一是善趣,但如果你的形象都变了,为了今生的存活而造作恶业,那活在世上也意义不大。因此我们身为出家人,一定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戒律来衡量要求自己。

  当然,光是一个戒律的约束也不行,还必须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懂得般若空性或者密法的甚深窍诀。现在有些寺院根本没有闻思修行,光是念一点佛、做一点善事,有时候看起来确实有点悲伤。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持梵净行的修行人,如果没有闻思修行,不懂得佛法的正理,所作所为就会与佛的教言背道而驰。尽管表面上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看起来非常庄严,但心里不知道断烦恼的方法,没有对治贪嗔痴的方便,别说是现在的时代,就算是佛陀时代,出家人的烦恼生起来时,若未以佛陀的教言作为对治方便,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所以发心出家非常伟大,但没有讲经说法、没有闻思学习,这就非常遗憾了。各地的寺院道场应该要有闻思,要学习佛法,懂得修行,如果没有这些,寺院修得再金碧辉煌,吃的穿的再样样齐全,我觉得也不是太重要。因为我们出家不是为了舒适的环境,也不是希求世间的快乐,而是要调伏自己的心。为了这个目的,大家应该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真正懂得调伏心的方法以及修行的重要。

  现在有些居士皈依多年,自己也受了一些戒律,但是最基本的见解、行为、修行都不明白。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不知道怎么修行、怎么守持居士戒、怎样以在家身份来弘法利生。光是以佛教徒的名义来勾心斗角,将很多关系搞得乱糟糟的,这就失去佛教徒的身份。

  因此,作为居士,应该对自己有一种要求,什么要求呢?首先是戒律的要求,其次是见解的要求,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必须要具足。如果没有具足因果正见,表面上再怎么吹嘘自己,实际上也没有多大意义。

  如今在一个大城市当中,真正能传讲基础法门的人不太多,许多人都不知道怎样依止上师、观想轮回的痛苦、皈依佛门发菩提心。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讲一些梦、一些境界,“我看见什么,我听到什么,我知道什么……”其实,这对我们佛教徒来讲,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应该依止鹰鹫,它几十由旬以外的尸体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个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她都了如指掌。所以知道一切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你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现在许多人没有机会去佛学院,也很少接触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虽然想学佛法,但往往遇人不淑,以致见解修行都被毁坏了。最近,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居士通过不同途径问我:“我们以前依止了这个上师、那个上师,但现在看来好像依止错了,现在该怎么办?”大家都非常着急,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弊病,进而对藏传佛教生起邪见。

  其实这种想法非常愚笨,坦白地说,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只不过是个别人的过失而已。当今可能有一些所谓的活佛、上师,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有些居士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就马马虎虎、莫名其妙地去依止了。应该说这两种缘起都有问题,上师的动机不太好,弟子的心态也不太好,两种不太好的缘起结合后,二者就结上法缘了,什么给你灌顶啊、传法啊(传法倒不知有没有,现在传法的人很少,很多人需要懂得佛法的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彼此都看不惯,背后就说对方的过失。这样不太好!首先谁也没有被猛咒或美酒迷醉,互相都有观察的时间,上师应该详细地观察,弟子也应该详细地观察,一旦你已经依止了,就没有必要再去毁谤了。

  当然,依止后又去毁谤的人,我分析有两种,一是上师根本没有过失,只是他自己喜新厌旧,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凭自己的感觉选择上师。这种人再怎么说上师的过失,对上师来讲可能也没有什么。只是他自己心不清净,什么都看不惯。这样的人即使依止了一百位上师,也会觉得没有一个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另外一种人就是福报不够,遇到了一些不是真正的上师。那现在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想这是佛法的过失,佛教没有任何过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也没有找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真实过失,这一点毫无疑问,纵然在成千上万个智者面前,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当然,个别人的行为确实有点问题,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今后你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小心谨慎,不要一听说哪里来了个上师,就轻易地前去依止。要知道,所谓的依止,最起码需要两三年以上的观察,假如从来都不了解这个上师,则应该先去了解一段时间,两三年后觉得可以了,再去听法或者接受灌顶。

  有些人问:“那这样的话,失去了机会怎么办呢?”如果你遇到的是个骗子,失去了机会也没什么可惜的;如果真的是位善知识,过一两年后,你再去找他也是可以的。其实了解一个人不是特别困难,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很多上师也有名片和自我介绍,通过这些材料慢慢了解,如果你觉得他确实非常了不起,那就可以去依止,依止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去诽谤了。

  有些人依止完以后,喜欢到处说:“这个人原来对我怎么样,我对他怎么样,我们关系好的时候如何如何,现在……”从世间角度而言,这样没有人情味也不太好,以前明明是你自己愿意这么做的,当时你是不是已经陶醉了、迷糊了?所以对依止的上师最好不要说过失,而应当观清净心。同时还要明白,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佛教的过失,佛教高深莫测,凡夫人想要寻求过失,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依上上师的过程中,以前依止错了的,不要说别人过失,重新做人就可以了。今后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遇到一个上师要先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结上法缘,这样才是智者的做法。

  当今这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尤其是在汉地,受骗上当的女众比较多。好多女众刚开始的时候心情特别急,通过种种恭敬方法来依止上师,后来什么事情都无法收拾,后悔莫及也没有用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对人、对法、对财物都不利。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详详细细地观察。我原来也讲过,即使是公司招聘工人,也要看他有没有身份证、这个人可不可靠,哪怕只请他做一个月的工,也要多方面地调查了解。既然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依怙处,那就更需要这样了。然而现在有些人,不需要注意的地方,就特别特别注意,而应该注意的地方,往往敷衍了事,以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苦果。所以大家应该要学会取舍!

  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

  假如护持正知正念,令其达到稳固阶段,那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了。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倘若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令自己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那么无论是处于嗔恨心严重的猎人、屠夫、黑社会等恶人群体中,还是贪心强烈的妓女窝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律仪的人,始终不会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自己的道心永远也不会退失。

  当然,这是已经到了非常不错的稳固境界时,才可以随便住在不良的环境中,自己的行为和善心才不会退转。这一点,许多高僧大德的公案都可以证明,比如佛经中的迦叶比丘和金色比丘尼,一个屋子里住了十二年,彼此都没有毁坏戒律[10],后来成为佛教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持戒大德(此公案在《极乐愿文大疏》中有,我在这里不广说)。在汉传佛教中,六祖惠能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混迹于猎人群中,十五年来与猎人为伍,但六祖经常为他们说法,看见落网的生命就马上放生,道心少许也没有退失。同样,我们藏传佛教当中,这样的事例也为数不少,记得在我的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位喇嘛,戒律清净为大家所公认,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就连三宝的名号都听不到,那种恶劣的环境里,他的戒律仍然纤尘不染,后来得到大家的交口称颂[11]。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人若真正具有正知正念,即使环境再怎么恶劣,对他也不会有丝毫影响。有些高僧大德的慈悲心相当重,为了度化众生而住在城市里面、恶人群中,但他根本不会被世人同化,所思所想全部随自己的大悲心而转,没有点滴的自私自利及贪欲嗔恨心。

  跟他们相比,普通的修行人就不一定能做到这样了。前段时间的一天中午,我家来了两位法师,他们说:“我们想学一点汉语,准备以后到汉地去弘扬佛法,你看怎么样?”我说:“如果发心是利益众生,将来也能真正地弘法利生,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汉地的人非常多,一个大城市里有几百万人,但寺院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而藏地一个小县城大概三四万人,周围的寺院就有四五十个,所以相比而言,汉地非常需要佛法。倘若真有人发心去讲经说法,那确实值得随喜。”但另一方面我也有一些顾虑,我说:“如果你们发心非常强、悲心特别重,以后可能会因缘成熟的。否则,大城市里的诱惑力特别特别强,一般的人到了那里会怎么样也不好说。所以我今天不敢说‘好’,也不敢说‘不好’,你们自己祈祷三宝好好抉择吧。”我这是两方面的考虑,如果修行没有成就,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中,又没有以正知正念来守护的话,以前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不管是戒律、智慧、见解都相当不错,但凡夫总是随因缘和外境而转,如果遇到外境而没有用好他们的智慧,那恐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有时候特别羡慕那些住山的修行人,虽然即生中没什么名闻利养,但自己的修行是会圆满的!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已经有了正知正念,智慧等什么都具足了,从此以后住在恶人当中也可以,女人当中也可以,什么环境对我来讲都是无利无害的。”说是这样说,但以前我们这里也发现过一些人,最初大话说得特别不错,后来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中,道心就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因此作为一个凡夫人,应该像《大智度论》中所说的那样,开始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注意的话,虽然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恶劣众生的染污心非常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他们拖下水,所有修行毁于一旦。

  因此,我们修行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大话。现在有些人经常喜欢谈自己的境界,“我看见什么,我听见什么”,一说的时候,好像以前的高僧大德也没有他这么多功德。但真正跟他接触时,就连佛教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甚至前世后世也不一定承认。其实,真正的修行人非常谦虚,根本不会将自己境界轻易示人,对外面表露“我能看见什么,我能听见什么,我已经获得了佛的授记,观世音菩萨天天跟我面对面说话”,这些胡言乱语是不会说的。而那些极为浅薄的愚者,往往得了点皮毛就挂在嘴上,正如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所言:“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所以,我们身为修行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就什么都敢做。因果是自己承担的,谁也分担不了,这一点务必要记住!

  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我宁可失去所有的名声、地位、财富,别人对我的恭敬、供养、赞叹,以及我特别珍爱的身体,房屋、轿车、电器、手机、装饰物、化妆品等生活资具,甚至我特别执著的身体和语言所造的善根,或者以自私自利的动机而造的善根,这些全部毁坏也无所谓,但什么东西不能失毁呢?唯一就是众生利乐之源、一切佛法成就之根本、犹如如意宝般的菩提心。

  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当然,不学佛法的人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为了生命可以舍弃佛法,为了财产可以舍弃佛法,为了名声可以舍弃佛法,甚至有些人为了养活自己也舍弃佛法。

  现在有种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居士和出家人为了生存而把佛法作为买卖品,经常贩卖佛像、佛经、佛塔,这是非常有过失的。有些人恐怕是不懂因果,有些人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实际上,如果将这些卖佛像、佛经、佛塔的钱自己使用,过失是极为严重的。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用这些钱财过活。

  前一段时间也有人问:“如果以前毁坏过佛像佛塔,现在应该如何忏悔?”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里面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12]。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以前如果卖过经书,(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佛教徒卖经书,且以高价在卖,用这些利润来买房子装修,或者给孩子做学费等等,这样非常不好!)现在就要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有些人问:“那我纯粹是为了弘扬佛法而卖经书,可不可以呢?”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也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能不能这样做呢?自利和他利是要分清楚的,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就想为了自己牟利。可能有些人确实不懂,但有些人即使懂了也觉得无所谓,根本不把因果当一回事。

  世人为了身体,宁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为了保住生命,在身上截一部分肢体也心甘情愿;但是为了保护佛法,按理来讲,舍弃生命也是应该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是佛教徒的重大责任。可是现在的佛教徒,虽然大多数非常不错,有些人的发心和精进,我们出家人听起来也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就连一个在家居士都不如,有时候真的不好意思。但也有一些人打着佛教的招牌,成天搞一些自己的利益。这样没有必要!你要学佛,就要如理如实地学,最好不要依靠佛法而堕入地狱。堕地狱的因,外面的社会上比比皆是,不需要用这种方式!

  作者在这里也讲了,其他的善法都可以舍弃,但万万不能舍弃菩提心。我们在有生之年再怎么样困难,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要记住这一点,白天晚上再三地劝勉自己,务必要坚定这个誓言。否则,若没有好好修持菩提心,其他的善根修得再好,功德也不是特别大。华智仁波切曾说:“有些人在短暂的人生中不修持这么重要的菩提心,整天装模作样地修什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积累一些身体和语言的善根,请你们这些人食用九大城市的不净物!”这个教言并不是诽谤有些修行人,而是在提醒我们修心的重要性。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我们在十六七岁之前,不具备学习的能力;六七十岁以后,想学也学不进去;中间这么短的时间内,要通达所有的学问恐怕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最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最根本的法要上,这就是菩提心。佛陀也说了,宁可舍弃生命,舍弃财产地位名声等世人所希求的一切,唯一有个东西不能舍,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菩提心相当于是如意宝,国王的国库中有了它,便会安排人时时刻刻守护着。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上师的窍诀知道了菩提心的珍贵之后,也应当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来看护它,不能让烦恼的盗贼偷跑了。若能如此,我们临死前对解脱还是有希望的。

  刚才已经讲了护持学处必须要护心,而护心的方法就是守护正知正念,下面分三个方面来宣说: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

  庚一、教诫护持正知正念: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这里,作者寂天菩萨诚心诚意地向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不论是当年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众生合掌,劝请我们:只要想护持自己的心(前面讲了要护持戒律,一定要护自己的心),就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守护正知与正念。

  当然,寂天菩萨向我们合掌,并不是对我们这些凡夫人生起极大的信心,有些论师解释道:“寂天菩萨之所以合掌,不是我们现在的行为让他特别感动,而是为了让我们学人高度注意正知正念对守持戒律、护持自心的重要性。”有些上师遇到特别的关键问题时,就一直合十祈求大家“你们一定要如何如何”,同样的道理,当年寂天菩萨也是通过他的修行体悟,认识到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凡夫人,如果没有护持自己的心,以后的修行是不会圆满的。知道了这个关键问题后,他老人家诚恳地劝请我们一定要护持自己的心,而护心最关键的,就是守护正知正念。寂天菩萨曾说:“我们应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守护根门,于白天晚上三时当中,务必要护持自己的相续。”阿底峡尊者亦是如是强调的。

  前面也讲过,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但在《大乘阿毗达磨》中,对它的对境、形相、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宣说。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正念应该具足这样的条件。比如说,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听说有些居士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不去社会上的各种娱乐场合,杜绝一切无意义的交际往来,从现在开始他的行为有所调整,这就是正念。因此,正念是忆念善法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一定要认识。

  所谓的正知,《般若经》中是这样定义的,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知道自己在坐着、在说话、在做事、在睡觉……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所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这叫做正知;始终不忘行持善法,就叫做正念。正知正念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现在有些人,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参加讲考也好,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问他“什么叫正知?”“正知就是一种善法。”“什么叫正念?”“正念就是正见。”将学到的佛教名词乱用一气,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物理、化学等世间学问中,每个字也有它严格的用法,假如你没有用对,很多事情就乱套了。再比如器械说明书中的术语,你若随便加上其他的意思,用法就完全不对了,到时候你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宣讲佛法或者著书立说时,一字一句应该谨慎,不能随随便便乱说,甚至解释一个正知正念,也有它固定的专用词语,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此,寂天菩萨在印度那烂陀寺合掌祈请大家:要想真正守持菩萨戒,永远变成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要护持正知正念。当然,假如连正知正念都没搞懂,以其来护持戒律是根本不可能的。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倘若没有戒律,就像是空中建花园一样,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但要护持戒律的话,务必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三者来进行护持。”这是护戒的一种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护持自己的戒律和道心。

  世间上有些人,今天是个非常好的佛教徒,再过几年以后,就根本不去寺院了,也跟佛教团体没有关系了,天天都忙他的世间法。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失去了正知正念,以致修行半途而废。因此,我非常希望凡是皈依佛门的人,临死之前不要退失对三宝的信心,而不退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正知正念。如果没有正知正念,那就没有自觉了,没有自觉的话,凡夫人不可能做什么好事。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能失去正知正念!

  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被病魔缠身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有些教言书中也讲了,身体强壮的人一旦染上疾病,就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一下子就不能动了,甚至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有些人即使有点小感冒,也两三天一直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平时爱开玩笑的人,生病之后也无精打采、萎靡不振,这些都是病魔所致。同样,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正知正念,着了烦恼的魔,也没有力气成就各种善法。

  有些人着了嗔恨的魔,对某人生起嗔恨心,在嗔恨心没有消失之前,让他背书、修心、听课,干什么都不能成功。有些人对某个对境产生贪心,在没有办法对治之前,做任何善事也软弱无力。前一段时间,我问几个人:“你们学习的状况怎么样?”有个居士就说:“那个人肯定学得不好,因为她在谈恋爱。”他这样一说,我觉得说得太过分了,也不一定是这样吧。后来想了一下,也确实如此,假如白天晚上的心思都在那上面,学习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所以,一般在家人当中,贪心、嗔心、嫉妒心等烦恼非常多,只要烦恼缠绕着你的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就像一个人生病以后,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同样,如果自己的心被烦恼所扰,没有获得自在,即使坐在闻法的行列里也没有用。有些出家人特别想家,白天也想晚上也想,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做梦跟家人团圆过中秋节,(今天是中秋节,是吧?)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平时上课时法师再怎么讲,他也听不进去,肯定在那个时候正好睡觉。所以寂天菩萨有些颂词的内容,希望大家还是要再三地琢磨。

  当然,如果烦恼没有控制我们的身心,那我们在善法方面就有一种勇气、一种力量。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一个班里有七八十位出家人,有些人亲近善法,平时的情绪很稳定,这说明他相续中的烦恼鲜少;有些人两三天内还可以,后来今天生病了,明天心情不好了,后天又如何如何了,说明他要么有身体的病,要么有心里的病,不管怎么样肯定有病!有这些病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的,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大多数都是这样!

  因此,大家应该记住寂天菩萨的这个教言,作为一个凡夫人,始终一点烦恼都没有,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经常学习一些高僧大德的行为,那你到临死的时候,假如没有严重的烦恼病来缠绕,应该会有一种勇气的。以前色达有位活佛非常了不起,他去印度求学的经历也相当感人,他生前发愿每天念两万遍莲花生大师心咒,后来在六七十岁接近圆寂时,他实在拿不了念珠,就让别人在旁边计数,直至临死前每天的咒语都没有间断过。我还见过一些高僧大德,明后天圆寂的,今天去看他,精神还非常不错。不像我们有些人,人还没有死,死相就已经现前了,一提起善法,什么力气都没有,总是奄奄一息的。听说外面有些学习的人,提起《入行论》或者因明,就开始打瞌睡,一讲到世间上乱七八糟的事情,他便醒过来,跟大家有共同语言了。这就是烦恼魔已经缠住了自己的心。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以那些高僧大德为榜样,尽心尽力地学习他们,一旦相续中生起了烦恼,马上以正知正念进行断除。这样不断地下工夫,实际上也不是特别困难。

  这次学习《入行论》,很多人的贪嗔痴烦恼、恶劣习气应该有所改变。藏传佛教中有种说法:“这个人的行为非常不如法,可能从来没有听过《入行论》。”《入行论》似乎成了调伏身心的一部论典。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夸大,学过这部法和没有学过的人,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你们听完以后,所作所为应该有些变化,这也是我的一个希望!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拜佛,求佛加持,佛加持你什么?加持你开悟。你读经明理,道理明白了之后,你知道应该怎样做人,知道应该怎样处世。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要修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永远无间断地在学习,这是菩萨行,因此,经不能不读。 “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用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一切的作为,是以这个为标准。我们每天读经、念经,用意在哪里?读经、念经是对照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论所说的不相应,要改过自新,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