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五节课


2014/9/3    热度:465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宣讲护持正知的方法。“观察三门状态”中的“观察身体所做”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观察心之动态”。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紧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离开了正法的柱子,定会给自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危害。

  我们的心就像一头狂象,如果没有通过修行来调伏,对今生来世都非常不利。在古印度,国王手下专门有驯服狂象的人,他们通过铁钩、绳索等工具,将狂象训练得十分听话,身体也变得极其调柔。然而对于驯象者来说,能调伏的只是大象的身体,并不是大象的心。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久远之前有位国王,他有很多狂象,于是专门安排人来驯服它们。有一次国王准备到森林中打猎,让驯象者给他一头驯服好的大象当坐骑。国王骑着大象来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气味,便开始疯狂地追母象。国王顿觉天翻地覆,心生极大忧怖,万分紧急之下,只有抓住一棵树才得以脱险。国王非常气愤,回宫后找驯象者算账,驯象者说:“实在对不起,我确实已将其身体驯服,今天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它的心没有调伏。”“为何你不调伏它的心?”“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调伏众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像我们这些人,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但它的身体我已经调伏,您若不信可亲自一试。”于是派人把大象找回来,在它面前放一燃烧的铁球,命它用鼻子将此卷起。尽管燃烧的铁球烧坏了大象的身体,但它仍乖乖地把它卷起来。见此情景,国王终于相信了驯象者的话。

  其实,身体的驯服,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这也是调伏了身体,获得一种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园里的海豚或其他动物,经过一番训练后,身体照样也可以调柔。但是心要获得调柔的话,必须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间人是办不到的。

  颂词中以狂象为比喻,狂象若没有调驯,的确非常可怕,但如果真的驯服好了,人们怎么样运用都可以。印度有些驯服过的大象,可以帮人驮东西,人们准备骑它的时候,它就规规矩矩地跪下来,让人在背上坐稳后,它再慢慢地站起来。现在动物园里也有些大象,能做跳舞等各种各样的表演,这些调伏以后的身体极为听话。

  我们的心也是同样,没有通过修行调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强烈的贪嗔傲慢时,简直跟发疯了没什么两样。现在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大案,有些官员贪污几百万、几千万,听起来就觉得他贪得无厌,人生短短几十年,这些吃也吃不完、穿也穿不完,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还有些人生起嗔恨心时,也是丧失理智,行为令人难以想象。昨前天附近的县城上,听说两个人在一个小馆子里吃饭,吃完饭后不给钱,饭馆老板就挡在车前,不让他们走,没想到他们竟开车把人压死了。钱也不给,人也压死了,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人简直丧心病狂,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被烦恼控制,心就像狂象一样野蛮粗暴、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最后即便知道错了,也为时晚矣。这种现象在世间中应该非常多,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当然,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时候心可能没办法安住,刚开始也有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肯定会有进步的。否则,你虽然身体在修行人的行列中闻法,但心里一直胡思乱想,起心动念没办法控制,那听多少法也没有多大意义。虽然自己在屋子里闭关,但不断涌现贪嗔痴杂念,天天都在数日子——“我发愿闭关一百天,现在还有九十九天、九十八天……”,这样的闭关苦不堪言,实际上跟坐牢没什么差别。相反,假如你心获得了自在,或者虽没有获得自在,但平时能观察自己的心,则无论住在哪里,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会觉得非常快乐。

  所以,学佛的人跟世间人应该有所不同,第一个是观心方面不同,第二个是行为方面不同。而心和行为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管走路还是吃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如理如法,心里也要有正知正念,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知就像绳索一样,将我们心的狂象拴在忆念善法的柱子上。”

  总之,我们的心应该调柔,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随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心,一天当中尽量增上善妙爱心,减少相续中的不良杂念及恐怖习气。作为一个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千万不能肆意妄为,随随便便损害众生,这一点极为重要!

  下面讲这种观察自己的心态,实际上与禅定离不开: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心,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一缘专注指心专注于一处,从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缘专注,佛经云:“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们得不到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这就是高层次的一缘专注。修习禅定者,心应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乱于色声香味等颠倒外境,念念观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缘善不善何种对境。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刹那也不散乱,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随时用正念来守护自己、观察自己,经常安住于所缘当中,这并不是特别困难。此处的所缘,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禅宗那样,闭着眼睛以毗卢七法安坐(当然这样也可以),只要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念念不忘善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

  禅净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制心一处”,究竟而言,这些宗派是一体的,峰昭禅师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如果我们“念念恒观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观察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闻思也好,这都是最殊胜的窍诀。《华严经》云:“若能念佛心不散,则当睹见无量佛。”念佛有两种,一是心里来忆念,二是口里念佛号,若能时刻观想忆念佛陀、持诵佛陀的名号,此人即可睹见无量佛,这种缘分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修净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没什么得不到的。”千万不能这样想!这种机遇实际上非常难得。有些年轻人觉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如意宝是无价的,不管什么人拥有,都是他的一种福分。我看现在年轻人念佛的比较少,老年人念佛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哦,他已经老了,该念佛了”。实际上也不一定人老了才念佛,寿命无常,死期随时都可能到来,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么大,我们凭什么不念佛?平时各种杂念不断涌现,自己根本无力对治,在如此恶浊的末法时代,闪闪发光的佛号具有无比的加持力,我们为什么不念?所以,年轻人不念佛,一点理由也没有!

  至于闭关禅修方面,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再三强调过:“一般来讲,年轻人如果有机缘,应该先好好地闻思,多听一些佛教道理。”现在大多数人缺少佛教的基本知识,基础打得一点都不好,因此年轻人应想尽一切办法追随前辈的高僧大德,多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听闻对自己未来有利的法要。广闻博学这些知识之后,修法、念经、观仪轨也会非常方便。我们平时也看得出来,那些闻思过的修行人,言谈话语处处流露出佛法的内涵,有了这样的佛教水平,他自己也不会误入歧途,陷入颠倒的邪道当中。

  当然,作为一个禅修者,可以按照禅宗的窍诀来观修,也可以按印度善天论师所讲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产生善法的念头,则应随喜,使之增上;如果处于无记状态,应迅速改变使之趋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恶念,必须断掉,重新向善。”所以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并非看他的地位如何,他拥有多少寺院、住持多少道场。假如修行一点都不好,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实际上也没有用。反之,若能经常禅修观心,修行相当好,纵然没有寺院也没有眷属,在路边当乞丐要饭,也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所以,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别人对他的恭敬程度,看不出他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上师了不起,他的弟子遍布整个世界,东方也有、西方也有,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所以他肯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不一定!弟子多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所致,现在那些明星歌星,崇拜他们的人也相当多,但在他们的境界中,有没有断除贪嗔痴的功夫?离开人间时的状况如何?恐怕大家也非常清楚。

  当然,我们并不是毁谤起那些真正德高望重、拥有相当多眷属的高僧大德,但所谓的佛教,实际上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只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种姓不太高贵,也是真正的修行人。相反,如果对众生没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终高高在上,认为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么功德都没有,那不管你在家还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这一点,是佛陀给我们划的标准线,并不是我们对谁看不惯,或者故意毁谤某个人。现在许多佛教徒没有取舍的智慧,经常以一些相似的理由来认定高僧大德,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有古代善知识那样的断证功德,那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他、不恭敬他、不崇拜他,但在有些问题上,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

  我十分羡慕以前那些老修行人,他们不管身处喧嚣的城市中,还是住在寂静的深山里,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己:“我是不是修行人?我在做什么?”可是我们现代的修行人,相续中有这种正知正念吗?很难说。那天有位佛教徒告诉我:“那个人修行不太好,他天天都是什么什么……”后面这些话我就不说了。所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谁是真正的修行人。虽然有些人也有假装的威仪,但一般来讲,若长期跟这个人交往,应该能看出其内在的一些境界。

  子三、开许放松之时: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前面一再强调了我们平时心应该专注,身体要像大树一样稳重,走路只看一木轭许,这些要求非常严格。但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倘若实在无法做到这样的威仪,大慈大悲的佛陀也开许可酌情而为。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看到佛教的条条框框定得非常严格,稍有违越就算犯戒,便认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没有丝毫的灵活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如贪心、嗔心、邪见,以及触犯根本戒的情况外,微细的支分律仪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开许。

  当然,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不管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不开许。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开许杀生,但是汉传佛教不开许,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只是他孤陋寡闻而已。就我个人而言,对汉传佛教基本上了解一二,对藏传佛教也研究了很长时间,应该说二者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差别,凡是汉传佛教所遮止的,藏传佛教也不开许。

  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佛陀开许一些事情。比如在遇到天灾人祸、猛兽恶人的生死关头,佛陀也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规规矩矩的——房子起火了,还要如如不动地在旁边坐禅;洪水或地震来了,也要目不斜视、缓缓而行,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险,戒律中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如卫塞节、佛陀诞生日、佛陀转法轮日,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现在汉传佛教中,有时候也举行一些大型的佛教文艺晚会、佛教音乐会。有些大上师坐在中间,两边分别排列着比丘、比丘尼,大家一起共唱《三宝歌》。国外的汉传佛教,也举办过规模庞大的国际性佛教晚会。从表面上看来,“出家人高声唱歌,这种行为不太如法”,不懂道理的人可能这样想,但实际上这是佛陀所开许的。包括我们藏传佛教也是如此,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夏天都举行“金刚娱乐法会”,大家在草地上一起做会供,唱金刚歌、跳金刚舞,以此遣除违缘,并使许多众生趋入了佛门。

  颂词中的“心散亦应安”,跟藏文翻译有一点差别,藏文是“无能随意行”,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心无法专注,在不违背大戒条的情况下,也开许我们的心稍微散乱一下。尤其是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有时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佛经中说,以前文殊菩萨经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宫里,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当时文殊菩萨现出家相,这种行为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这种善巧方便,后来度化了许许多多的众生。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对歌舞戏剧不应该感兴趣,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前也产生过这样的分别念——“唉,出家人怎么在那边光头唱歌,多不庄严!”其实这是自己不懂佛的密意,应该说只要对众生有利,不管有头发也好、没有头发也好,声音好听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最关键的。在藏传佛教中,以前华智仁波切造过《莲苑歌舞》[22],专门写两只蜜蜂的爱情故事,并融入了很多诗学的戏剧性表演。麦彭仁波切著有一些金刚歌,上师如意宝也造了八吉祥舞。(当然,这些内容与世间歌舞肯定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看了会有这种感觉,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表面上看来都是歌舞,可能会有这种想法。)汉传佛教中,也有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作曲的《三宝歌》,憨山大师的《醒世歌》等等。

  现在的汉传佛教经常以文艺歌舞为方便,吸引很多人融入佛教大团体。那天我在南方遇到一位高僧,他说自己的寺院每个月都会开佛教音乐会和佛教歌舞会,专门给大家表演,那时候皈依佛门的人就比较多。确实如此,有时候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来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但如果说这里有唱歌跳舞,很多人都愿意参加,这也是跟众生的习气爱好有关。所以,对于高僧大德们的善巧方便,我们不但不应该生起邪见,反而应该由衷地随喜。

  当然,大多数人还算好一点,但有些人特别保守,只接受自己传承的行为,比如是住山禅修的人,就认为坐禅是最如法的,除此之外,所有的弘法利生手段他都不接受,也看不惯,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度化众生有各种方法,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一个念颇瓦不能超度、通过唱歌却超度成功的公案:以前塔尔寺有位蒋扬夏巴上师,一次他到某个地方去超度两位横死的姑娘。在超度的过程中,上师首先念了很多密宗的超度仪轨,但从他表情上看,好像没有成功。于是他入定一会儿,然后开始唱藏地草原上的情歌,据说他的声音特别好,一直在那里大声地唱歌。(当时他好多弟子都接受不了,认为上师该念的超度文不念,却一个劲儿地唱情歌。尤其我们藏人有种习俗,人死了以后,千万不能在那个时候说说笑笑、唱歌跳舞,否则别人最痛苦的时候你那么开心,人家会跟你打官司的。)唱完后,上师的心比较平静,再念往生法超度,最后作回向算是已经圆满。后来他的弟子大胆问:“您今天的行为怎么如此反常?”上师回答说:“众生真是非常可怜!这两位姑娘生前是名扬一方的歌手,她们的中阴身被四处的歌声所吸引,我怎么样念经她们也不理。我只好投其所好,唱歌将其勾召过来,最后才超度了她们。”可见,那些真正的大成就者显现上唱歌跳舞,做一些别解脱戒中不允许的事情,有时候不但不是障碍,反而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当然,我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每天都以“可舍微细戒”为借口而唱歌跳舞,那肯定不合理,这是哪一部佛经都不开许的,大家应该清楚它的界限。

  本来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过布施百年的功德,因为六波罗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胜下下,即布施与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较大;持戒与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较大……但并非始终如此,这也有一种灵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某些戒律也可以暂时舍弃,这是佛陀所开许的,《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善说海》中也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它而妄说没有看见。”还有,《毗奈耶经》中讲道: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如果你看见了那只野兽,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你可以说:“你看见虚空没有?”“我看见了。”“那你看见手指没有?”“看见了。”猎人说:“我不问你手指和虚空,只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猎物?”你可以观想胜义中一法不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样的方便妄语,在戒律中是开许的。

  原来这里有个人出家,他家人知道后就来学院抓人,要他必须还俗。我们有些道友也是回答:“我没有见过这个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或者一边观想另一个人,一边说妄语欺骗他们。按理来讲,佛教徒说谎是不对的,但在有必要的时候,欺骗别人也应该合理。

  然而,有些居士为了发财,动不动就说:“佛陀开许有时候打妄语也可以。”便在搞生意的过程中,天天说妄语骗人。这是不允许的!你说妄语是为了自己赚钱,这又不是布施,也没有什么功德,这种妄语不能说。当然,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无畏布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为了放生而说妄语,或者衣服没有披好,为了救众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别如法,这些都是开许的。原来有个人就说过:“我每次参加放生或者去别人家听课,家里根本不允许,但如果说是到舞厅或去外面搞一些坏事,我的父母就很高兴,又给我钱又给我开许。所以我经常骗父母,用这些钱来放生,实际上我没有去那些地方。”其实你们也可以这样,为了放生有时候骗父母,有时候稍微偷一点他们的钱,这一点也是可以的。——我这次讲《入菩萨行论》是不是让大家干坏事?有些人可能听完后,就盯上父母(不信佛教的父母)的钱包了,但这也是为了帮助他们,为了救护众生生命,偷盗、说妄语、说离间语,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

  下面讲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坚定誓言,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要三思而行,首先有个周密的计划,考虑好刚开始将面临什么问题,中间会不会遇到违缘,做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最初说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如果各方面谨慎观察考虑好之后,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堪布根霍在《入行论》的讲义中说:“比如要学习《入菩萨行论》,之前要详加思维学习这部论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决定下来后,中途就不要变来变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则你两件事情都成不了。”现在有些人觉得《入行论》好懂,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有些人觉得它特别困难,想要再换一个口味,这些想法都不太合理。你好不容易才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发完心以后,中间就不要轻易改变,先把这个学完后再看其他论典,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

  但现在好多人并非如此,今天跟这个上师学、明天跟那个上师学,今天尝尝这个味道、明天尝尝那个味道,每天都是变来变去、换来换去,结果一无所成,自己也是特别伤心。所以我们考虑妥当之后,千万不要想其余的事,而应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现在有些人学《入行论》学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违缘就轻易放弃,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圆满,其实你求得再多,自己没有消化能力的话,对自他的相续也没有用。因此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当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一个时间内听三四堂课没有问题,那我也没有意见,但你要看自己有没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门课,不要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学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学成。俗话说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时,觉得一只脚一只脚踩地太慢,两只脚同时抬可能快一点,那你肯定会摔跤的。

  有些人真的特别着急——“我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五部大论我要同时学,弥勒五论[23]也同时进行,显宗密宗我同时修,五加行[24]一起来!”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有些人发心也是如此,这里也发心、那里也发心,最后两件事都一无所成。《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很多论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好了以后,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前后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

  为了提醒这些人,龙猛菩萨在《智树论》中也讲述了一则寓言:有个女人到别的地方去,路上遇到一群强盗,将其身上财产抢光,甚至连衣服也没有留下。女人在荒野中赤身裸体,特别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片树叶遮挡密处,一直坐在那儿不敢出来。此时,湖边来了一只狐狸,嘴里含着一块肉,它看到湖边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就把肉放在岸边,跳下水去抓鱼。结果它一下去,鱼就全部沉到了湖底,返回来后肉块已被乌鸦叼走了。正在这个时候,那个裸体女人就一直在“嘿嘿嘿”地笑,狐狸有点生气,不高兴地说:“你东看西看什么,嘿嘿哈哈笑什么?”女人笑它道:“我东看西看就是要看你啊,你嘴里含着的肉飞到虚空中了,想抓的鱼也沉到湖底了,我就是要看你呀。”狐狸于是给她唱了一首歌,但歌词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说了[25]。

  刚才那只狐狸,原来它有一块肉,但看到湖里的鱼以后,本来打算一举两得,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两件事情都泡汤了。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背诵的时候,这里也背一点、那里也背一点,本想三部论典同时进行,结果一部论典也没有背下来,这种情况经常都有。所以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学三部论典,重点最好放在一部论典上,如此才能学有所成,这也是做事情的一种窍诀。

  若能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26],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27]。“不正知”则是正知的违品。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当然,这个颂词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我原来在《广释》中也分析过),由于印度梵语的版本不同,此颂还可译为“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意思是说,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这样解释也可以。

  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好的论典,以后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能不能按照这样去行持?虽然我们都是人,但以前没有学过这么殊胜的教言,人该做的事情有时候根本不懂,大家学了《入行论》以后,希望能如理如实地次第而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造不善因,是三恶道的业因,所以五逆十恶的业因,各个人都有。可是,作佛、作菩萨的善因,也是每个人都有,这是佛常常说的。我们十法界的业因统统都有,将来我们到十法界,在哪一个法界去受生?我们当然希望生天享天福,更高的希望,是希望作佛、作菩萨,得大自在,得大智慧。我们这个业因全都有,关键在缘上;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随哪一个缘?如果我们随顺佛的缘,那你这一生决定作佛;如果你还要随顺烦恼的缘,随顺自私自利,随顺贪嗔痴慢,随顺十恶业,你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一切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纵然受了不善果报,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纵然是别人毁谤我们,欺骗我们,我们上了当,我们也不能够怪他。为什么?他只是个缘。我过去生中造作不善,所以今生才会受恶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