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者称药师名,戒还得净


2015/5/22    热度:301   

昔有一比丘,往游西域,欲请问得戒源由,发足到天竺。

适见一人阿罗汉,即请问僧尼得戒不得戒?

阿罗汉言:‘我是小乘圣者,不知菩萨僧尼等戒得不?汝在暂住,我上升兜率,奉问弥勒。’

即入定向天,具问僧尼并得戒请灵验。

弥勒即取金花云:‘若边地僧尼。取金花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

发心既讫,得花安手,其花入掌中,高一尺显现,以此为验。

复问:‘若受戒已更有犯者,如何还得所失?’

弥勒答:‘若声闻法,犯性戒现身难得。若大乘法,此事不难。东方有土名净琉璃,佛名药师。以本愿故,破戒称名,必得净戒。’比丘闻已,后说此事,闻者信受矣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 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忧郁症怎么来的,我们要懂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活的,又没有人教他,也没有看到一个好的榜样,怎么不患忧郁症?他怎么能够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哪个人不喜欢?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人“常生欢喜心”。孔孟教人,《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喜悦,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亲近善人,亲近圣贤,亲近仁人(仁义之人)。为什么?仁义道德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如查不亲近圣贤,不亲近善友,肯定你每天接受的是烦恼的薰习。烦恼日久天长不断地薰习,你怎么会不起烦躁?你起心动念决定是跟贪嗔痴慢相应。烦恼引导你,你的思想见解怎么能得其正?当然是邪知邪见,忧郁从这儿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