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萨:入菩萨行广释 著论之因(索达吉堪布 讲释)
2014/9/3   热度:604
乙二、(论体)分三∶丙一、著论之因;丙二、真实论体;丙三、圆满结尾。 丙一分四:丁一、礼供;丁二、誓愿;丁三、谦虚;丁四、使生欢喜。 丁一、(礼供): 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圆满的佛陀、法宝和所有的僧宝,及一切应礼之处,我在此都恭敬顶礼。 这是作者在论首的顶礼句,顶礼三宝及一切应敬礼之处。“法身善逝佛子伴”在原文中的顺序为“善逝法身佛子伴”,依次指佛法僧三宝。 “善逝”,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据《释量论》的解释,具圆满断证功德的量士夫为善逝。从断德而言,善逝指圆满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这点可以分三方面:端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端严而逝:佛陀已断除一切我执烦恼障,如相貌庄严之士夫,无有瑕疵,此断德圆满庄严非其它外道所能及;不退而逝:佛陀已断除二十种随眠烦恼,如同已患过天花的病人,病愈后,永不再染此病,这种不再退转的断德境界,已经超越了得预流、一来等果的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逝:佛陀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习气种子,不剩丝毫障垢,如同一个盛满甘露的宝瓶,无一丝空隙,这种境界已超过了声缘罗汉。从证德而言,善逝意为圆满证得一切种智,也可分三方面:端严而证、不退而证、无余而证。端严而证:指如来已证得二种无我,此证德圆满,端严无比,超越一切外道;不退而证:如来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此实相智慧无有退转,超一切得预流、一来果之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证:如来已无余证得三乘义门,可以摄受三种种性的众生,超越了一切声缘罗汉。如简略的解释,印度帝贤大师曾说:“善逝者,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大乐智慧”,华智仁波切亦言:“善者,依安乐之菩提道,逝者,证大乐无上之佛果。” 在佛宝前恭敬顶礼供养,功德是不可言喻的,《赞佛功德经》云:“若人于善逝,虽作少供养,暂得人天乐,究竟证大觉。”虽然释迦世尊在我们这些浊垢厚重的众生前已显现了涅槃,但我们若能内心虔诚恳切地忆念佛陀,在佛陀的法像前作顶礼供养,每天哪怕只是供养一杯清水或一朵花,也一定能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和究竟的圆满佛果,《百业经》和《大悲妙法白莲经》中,这类公案是最好的实证。 “法身”在这里指法宝。法宝称为法身,可从两个层次来解释。一、从究竟而言:《大乘起信论》中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在《华严随疏演义钞》中也有“同体三宝”的观点,皆云远离一切戏论、究竟寂灭的法身,藏有无量功德,故称为法宝,这是显密二宗共许的观点;二、《宝性论》中有一句偈子“当知法身有二种”,二种法身指证法身与教法身,其中教法身又分为“种种法身”和“甚深法身”,种种法身即广如大海的教理佛法。依据这个教证,暂时的法宝指一切佛的经论教法,乃至我们口中念的一句观音心咒都包含在内。 寂天论师在此恭敬顶礼一切法宝,在法宝前恭敬顶礼供养,有无量功德,这在《随念三宝经》中有非常详细的宣说。 “佛子伴”指僧宝。“伴”字有一起及所有之意。佛子分为三种:身佛子、语佛子、意佛子,以释迦佛而言,身佛子即是亲生子罗睺罗尊者;语佛子指诸声缘弟子,他们从佛传达教法的语言中得到证悟,如我们看舍利弗尊者的传记,尊者说他从佛口化生;意佛子指通达佛的意传深法、证得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萨。如《入中论》中云:“从此由得彼心故,……生于如来家族中。”证得胜义菩提心的修行人,方是意佛子,才是真正的大乘僧宝。此处佛子指意佛子,以文殊等八大菩萨为首的无量登地以上之大乘圣众。除大乘三宝外,寂天论师亦恭敬顶礼一切应供的福田,如一切声缘、开示佛法之善知识、佛塔等等。颂词中的“我”指顶礼者——寂天论师,他以三门顶礼:身化微尘数,普现于一切应礼境前以恭敬之身姿礼拜;语出无量音声海,以一切殊妙言词,宣赞三宝功德;心以意念三宝种种功德而礼。 龙树菩萨说:“作者于本师,礼赞非无果,本师及论典,令生敬信故。”论首加上顶礼句,能使后学者了知造论者的本师及教法源流,生起恭敬心。作者礼赞圣尊,亦能增上自福德,排除造论违缘等,有多种必要。 丁二、(誓愿): 今当依教略宣说,佛子律仪趋行方。 现在我要依经教,简略地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这是本论的立宗句。立宗即是成立造论的宗旨,作者说:现在我要依靠佛陀教法,简略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在此很简明地陈述了他造论之宗旨(目的):宣说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今当依教略宣说”是说他宣讲此论的方法。乍看之下,这句话说我是依靠佛陀教法来宣说,而不是自己发挥创造。其隐义暗示后人,造论讲法必须要有依据,不能凭分别念去臆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言。我们著作、讲述、辩论一定要依经教,依据如来及其化现的高僧大德所说经论,只有佛陀和善知识的教言,才堪为依据。《入行论》是根据《学集论》的内容而成,而《学集论》是从一百零五部佛经中摘抄而成,所以在此作者说自己是“依教略宣说”。 造论者当时已彻悟空性,但仍是依据教典而著论。同样,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这些先贤大德造论说法的严谨态度,以身示范给后人,诸位当善思之,铭刻于心! “佛子律仪趋行方”,“佛子律仪”即菩萨戒,包括三个:一、摄律仪戒,即是共七众别解脱戒,断除性罪、遮罪的律仪;二、摄善法戒,即是由身语意积聚诸善的学处;三、饶益有情戒,即是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之戒。这三条也就是大乘菩萨所有的修学次第与法门。“方”即“方法”,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按《入中论》所说,有“广大入”和“甚深入”两种方法,从广大入而言:入菩萨行即为广博地闻思教理;从甚深入而言:为深入修持六度万行。 《入行论》的颂文意义非常深奥,我只是很浅地解释一下,给大家抛砖引玉,打开一下思路,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反复思维,如能在今生中把这部论很透彻地理解,临终时一定会很有把握。 讲完了造论的方法和目的,那么是为谁造这部论呢? 丁三、(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这部论没有宣说什么特殊的创见,诗文声韵我也不很精通,因此不敢存有利他的念头,而是为了修炼自心才撰写此论。 在传这部论之前,僧众要求宣说“以前没有过的法”,因而此论从文字方面可以说是以前从未宣说过,但从内容上讲,“此论未宣昔所无”——以前没有讲过的内容本论一点也未有宣说,这是在论义上的谦虚;“诗韵吾亦不善巧”,这是文句上的谦虚,作者说他在诗文修辞及韵律方面不善巧,但纵观全论,颂文中充满了精彩、恰当的妙喻,平淡而贴切的言词很容易让阅者趣入深奥的大乘教理。如果说这部巨著的作者不善巧于诗韵,难道说那些如鹦鹉学舌般的世间诗人善巧吗?! 在印度,文字方面非常优美的论典有不少,如马鸣菩萨造的《三十四本生传》,是一部释迦佛传记,在藻饰声韵方面是典范之作,在印度非常出名。藏地华智仁波切的诗作也是藏文诗歌中之典范,如《莲苑歌舞》等。汉传佛教的大德如寒山、拾得、莲池、憨山等等都有传世杰作。尤其是憨山大师,文笔隽秀,如他二十七岁时作的铭:“……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侵。”堪称绝世佳作! 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自己不善巧诗韵还是要去造论,为什么呢?因为造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脱,不能太注重修辞,如果一部论的文辞胜质(内容含义),那便是劣作,这句颂词隐密地宣说了这个窍诀。 作者说这部论的内容都是诸佛以前讲述过的,没有任何自我创见,诗文声韵方面我也不善巧,所以我不敢存有利益他人的念头。在原著中“未敢言利他”这句是“亦无利他心”,可能是译者不敢这样直译。这是叙述造论资格、发心上的谦虚语,在印度和藏域,造论者有三个等级:上等是证得见道位以上、亲得本尊摄受、精通五明;中等是已得本尊摄受并精通五明;最下的也要精通五明。作者说自己是凡夫,没有什么独创见地,又不善巧文辞,所以不敢说有利他的念头。 若对众生无有利益,造这部论用意何在呢?“为修自心撰此论”——为了修炼自己的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所以我撰写了此论。这句谦虚词,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理解。这是在间接地说明:造论必须以利益众生和修行为主,不能有染污心。从下一个颂词我们将知道这部恳切动人的醒世杰作,完全是作者菩提心的流露。佛菩萨和古德们都非常谦虚,相反,凡夫是非常傲慢的,《父子相会经》中说修行人最大的违缘是傲慢和脆弱。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傲慢、脆弱懒惰这两种烦恼,很难成功。 印藏两地的高僧大德在解释这一偈时,都解释这是作者为了隐藏功德而说的方便谦词,没有一个人说他没有利益众生之心。 一味谦虚也不行,论主又怕我们这些凡夫因此而不愿意学习,所以又用心良苦地宣说此论的功德。 丁四、(使生欢喜):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由于依循此论修习善法的缘故,我学佛的信心也得到了暂时增长。如我一样善缘具足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有缘见到此论,也许能够获得法益。 虽然我一点也没有利益他人之心,但自己常常依靠这部论修习善法,使信心得到暂时增长。或者可以这么说:我自己造这部论典并非没有意义,遵循此论不断地修行愿、行菩提心,我相信信心一定会得到增长。因在造论的过程中,自心要详细观察,依据教证、理证进行严密地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加深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增长了欲信、净信和不退信心。“暂”在这里有很深的含义,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解释:第一层意义是指次第性修习这部论,使自己的智慧、信心暂时得到增长;第二层:“暂”这个字,隆莲法师依义译为“万一”,指信心智慧不断增长,究竟上是对众生有利的。由这个“暂”字,我们可以理解:依循这部论修习,信心、智慧越来越增上,而信心是道源功德母,在此基础上,饶益众生的成佛事业一定能成功。 说了对他个人的利益后,又说“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根机、意乐与我相同的学人,如果想修学大乘菩萨行,见到这部论典,也许能得到利益。这句话中,才真正道出了他造本论之目的:让见到此论的后人获益!这位悲心深切的菩萨,为了沉溺轮回中的愚痴众生,以他彻证法性、淹贯三藏的智慧,在此委婉而恳切地说:后代有修学菩萨行的大乘弟子,如能学习此论,一定能获得利益,因为这是自己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实修磨练,粹取出的大乘佛法精髓。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阿弥陀佛极乐国衣食自然,住的房子是七宝宫殿,地下是琉璃地,路上铺的是黄金,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他们的生活环境。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极乐世界的天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极乐世界的人,容貌、相好都跟阿弥陀佛相同,所以那个世界是真正平等的世界。信愿行,是佛教给我们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念佛念到烦恼刚刚伏住一点点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你自心变现的,娑婆世界也是自心变现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