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二品 道智(索达吉堪布 译)
2014/9/3   热度:977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二品 道智(索达吉堪布 译)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分二: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己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 生道智之所依支分: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一法——道智支分。])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庚一、本体: 生道智之所依分支的本体是圆满能依道智的殊胜条件。 庚二(分类)分三:一、遣除违缘之支分;二、成办顺缘之支分;三、圆满作用之支分。 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经中直接宣说的意义是为了调伏属于道智之眷属的欲界色界诸位天人相续,使之堪为法器,本师佛陀放射自性光芒令所有天人的异熟生光黯然失色,从而摧毁他们的现行我慢,这说明以此为例的隐义生道智的所依,必须是断除了现行烦恼者。间接从肯定方面说明住于大乘加行道胜法位者断除了现行烦恼而堪为道智的所依;从否定方面来说明世间离贪者没有断除有顶的现行烦恼而不能作为道智的所依。 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分三:一、缘之差别发心;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 壬一、缘之差别发心: 境决定… 缘的特点就是发无上圆满菩提心,因此说明对境必须决定。间接从肯定方面说明具有发心的大乘加行道者堪为道智的所依;从否定方面说明不具备发心的诸位离贪阿罗汉不能作为道智的所依。 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 …普遍。 因的特点是说明苏醒种姓这一点必须决定周遍。间接从肯定方面说明大乘加行道者依靠苏醒种姓的力量,决定能生起道智,凭借此理也说明究竟决定是一乘;从否定方面说明暂时没有苏醒种姓的诸位补特伽罗不能作为道智的所依。 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 本性… 助伴的特点就是说必须具备不断慈悲本性烦恼的方便。间接从肯定方面说明能依智慧的自性道智也要与助伴悲心本性的方便双运;从否定方面说明小乘道只是相似的智慧而不具备悲心的方便。 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 …及事业。 作用的分支:说明殊胜方便智慧的道智具有成办他利方便的殊胜作用。它从肯定方面说明了尽管具足殊胜方便智慧的道智究竟作用是了知真实际,然而非时不会现前而要修行果不住之涅槃;暂时的作用是将没有摄为眷属的众生摄为眷属、已经摄受的众生令他们成熟、令相续成熟者得以解脱,以此来成办他利。它从否定方面说明诸位声闻缘觉修行究竟果的作用低下而堕入寂灭边,也说明暂时利他的作用低下而只为自利修行。 可见,承许这里的不断自性烦恼的意思是真正烦恼障的观点存在着先已历经下乘的菩萨圣者没有道智分支尤其是三清净地等不具足道智分支的过失。承认是所知障的观点显然是认可不刻意修行对治之资粮修行和顶加行等等。承认是一种随眠的观点也脱离不了前面两种过失。另外,不作为所断烦恼障的主体的讲法也超不出前面的过失。特别是讲解成为了自利不作为所断的主体等等,那么就需要承认不刻意断所断二障、不刻意修对治诸道等等过失无穷无尽。 因此,《慧海请问经》中云:“世尊言:‘慧海,一切结生尽已脱离,然投生世间此者,即是诸菩萨以大悲善巧方便……’说明对于以悲心自性故意入于世间之八种善法,取名为烦恼。’慧海白佛:‘世尊,若是善根,何故是烦恼?’”此经中通过诸如此类问答的方式说明从结生三界作用相同的角度而安立为烦恼。此经又云:“是结生三界,而不是心随烦恼。”这说明不是真正的烦恼。“慧海,虽已尽离一切结生,然投生世间之此者,即是诸菩萨以大悲善巧方便、智慧摄持,不为染法所害,解脱一切烦恼之束缚故,亦为有情宣讲正法……”按照这其中所说的密意,由于以悲心趋入轮回利益有情的方便作用与烦恼相似,故而取名为烦恼。它的必要:一般来说,凡夫离贪者虽然断除了下地烦恼却没有断除上地的烦恼,因此他们是不由自主地结生于轮回中;而作为菩萨圣者尽管暂时没有断除烦恼,但并不是以烦恼牵引投生的,而是善巧依靠方便大悲力自由自在转于轮回的方便法。分别而言,声闻缘觉如毒般断除为了他利想趋入轮回的心态,因此不善巧方便,菩萨们精通乃至轮回存在期间故意流转轮回的方便。尤其因为声闻缘觉阿罗汉流转轮回之因的烦恼全然断尽,所以暂时堕入寂灭边;住于清净地的菩萨们虽然灭尽了烦恼,却精通不住寂灭边而以悲心故意转在轮回中的善巧方便功德。其中声闻缘觉暂时不善巧方便而不具备大悲,如毒般舍弃想转于轮回的心态,因此堕入了寂灭边。一旦他们的大乘种姓苏醒现前慈悲方便即刻发无上菩提心而步入大乘道,并且为利他而故意转于轮回等等。如是所说的圆满道智之功德等的所有甚深要义只是住地大菩萨的行境,而一般人显然难以如理如实了知,暂且广述至此即可。 己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分二: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分三: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 圣者声闻道之道智: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二法——弟子声闻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因抉择分。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癸一、本体: 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的本体是以无缘的方式了知共同声闻之道。 癸二(分类)分二: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 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 修行共同声闻之道证悟人无我所摄的四圣谛十六行相的道相是所缘。 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 …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行相的特点:通过证悟三轮无缘的途径来彻底了知所知的差别——共同声闻道。 对此,《般若经》中宣说了所知声闻道有二十六种行相,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的如病(因)、如痈(集)、如箭(生)、如罪(缘)四相;苦谛集谛共同的行相是逼切、坏灭有法、变动、速灭、可畏、染病、危害七相;灭谛的无我、寂灭、离、空、无相、无愿、无现行七相;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共有以上二十六相。 圣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这里的所知声闻道是“求寂声闻由基智……”中所说的基智所包括,结合从基智之差别角度所说的无常等十六相。因此,所知声闻道是基智所摄,以不缘的方式了知它的现观是道智所摄。因此,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总而言之,《中般若经》中说:“须菩提,诸位菩萨当生起声闻道、缘觉道、佛道之一切道,当了知一切道。彼等亦当圆满,亦当行彼等道之事,未满愿、未成熟众生、未修行佛刹,不能现前彼等之真实际……”按照这其中所说,为了摄受三种姓的所化有情,应当了知一切道;为了自相续圆满三乘的一切断证,要通过以三轮无缘的方式证悟基智所摄的三乘诸道的甚深智慧来了知真实际。助伴要以不断道的自性烦恼的悲心方便,通过在非时不现前的殊胜方便智慧摄持而在自相续中生起道,并且以这种方式圆满三乘的断证,超离相似道,对于三种种姓中所说的道,我们也要了达。了达这样的道是菩萨独有的特法,依此所了知的道也是与声闻缘觉共同之道的基智所包含。因此,如果没有如理分析,就不会通达般若的甚深密意。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等之理由。 癸一、真实宣说: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 (圣者声闻道之中,)由证悟色等法性的实相空性之本体无二无别为加行道暖位。由证悟色等有法之差别事无所得,承许是顶位。 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 忍位对于色等有法的差别法证悟了不住常无常等道理;证悟色等四谛的有境十地等的智慧也不住即是第一法位。颂词中出现的动词是为了表明经中直接宣说的意义,以此也能通达其隐义。 癸二、彼等之理由: 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如果有人问:必须要证悟以上境、有境之一切法的理由何在呢? 由于照见境之实相的正量佛陀出有坏以如实现见的遍智量来了知而并没有照见在胜义中境有境所摄的任何法存在的缘故。 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 缘觉道之道智: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三法——麟喻独觉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因——抉择分。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分二: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 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 独觉种姓者依靠以前资粮道的身份,凭借积累百劫资粮的威力而以最后有者的身份证悟甚深智慧自生的本智甚深体性现观,因为现前了尽智无生智的菩提。无说甚深之特点,以最后有者的身份也不需要依赖其他善知识所宣讲的教授,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经中才明显地宣说道之补特伽罗麟角喻的本智超胜声闻菩提,具有甚深性。 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 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 无说甚深的特点:如果某位所化众生,对于任何所诠的意义,想要如理如实听闻(到底是如何宣说)。在他们面前,虽然不是以声音言词讲说彼彼所诠义,但以往昔的宿愿而只是以身体的形象向那些所化有情如是显现意义。 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认识到本体所知缘觉道无所得,他们证悟所知所取无自性所摄的缘觉道胜过声闻就是因为证悟了所取无自性而远离所取是外境的分别;缘觉低于菩萨是由于没有证悟能取无自性而未远离能取是心之分别的缘故;所依的差别:具有中根断证的种姓。我们应当知晓由这三种差别摄为所知麟角喻独觉正道中的殊胜道就是所缘。行相的差别,如前面一样类推“行相不可得,当知缘觉道”。由此可知,所知缘觉道是属于“求寂声闻……”缘觉引入寂灭的方便基智所包括。了知它的道智是“诸乐饶益众生者……”所摄的道智,而并不是基智,因此要区分开来。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 通达(开显)了显现色等的有法唯是名言假立(无违相)即是加行道暖位;顶位通达了色等空性之法性胜义无增无减;忍位由通达色等双运本体现空何者也不执著;通达色等平等法性无生灭相的特点即是世第一法位。以上从了知缘觉道不可得的加行道为主的角度宣说了四种。 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见道道智:道智十一法中的第四法——大乘见道。])分三:一、略说本体;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三、摄义。 壬一、略说本体: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 菩萨道之见道道智的本体是现见不共菩萨道无所得的现观。所缘之差别:即是四谛,从界的角度来说,由缘下界断治之四谛与上界断治之四谛的差异,行相也有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此忍、智每一个都分四刹那,经中说了知菩萨道的这一道智,是证悟见道功德的十六刹那智慧。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一、苦谛之四相;二、集谛之四相;三、道谛之四相;四、灭谛之四相。 癸一、苦谛之四相: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 互无能所依:原译为“无互能所依”。], 现见欲界之苦谛的无间道境(真如)与有境(诸智)无二无别,相互之间无有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不承许有差别,证悟了这一点就是苦法忍的智慧;同样,证悟了现见欲界苦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广大胜义的实相,是法智;证悟了现见上界之苦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而无有能量的实相,即是类忍;证悟了现见上界苦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犹如虚空般无量的实相,即是类智。 癸二、集谛之四相: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 证悟了现见欲界集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无常断二边的实相,即是集谛法忍;证悟了现见欲界集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自性涅槃的实相,即是法智;证悟了现见上界集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无取无舍的实相,即是类忍;证悟了现见上界集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具备慈心等方便的实相,即是类智。 癸三、灭谛之四相: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证悟了现见欲界灭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法性空性的实相,即是灭谛法忍;证悟了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证得究竟(佛陀)果位的实相,即是法智;证悟了现见上界灭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对治遍摄一切净法的实相,即是类忍;证悟了现见上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遣除所断疾苦的实相,即是类智。 癸四、道谛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 证悟了现见欲界道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灭除对涅槃执著的实相,即是道谛法忍;证悟了现见欲界道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具足十方诸佛守护之功德的实相,即是法智;证悟了现见上界道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具有(不杀害众生等,自己安住并将有情安置于一切相智的境界中)成办自他二利作用的实相,即是道谛类忍;证悟了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具有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作用的实相,即是道谛类智的智慧。 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以上就是道智的见道忍、智的十六刹那。 一般来说,关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虽然《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摄抉择论》、中观宗各派都有不同说法,但是千万不要把《般若经》的密意与下面宗派的观点混淆起来,必须按照解释佛经密意的祖师龙树、弥勒的意趣来讲解。 按照龙树菩萨的意趣,现量见到对境空性胜义涅槃法的智慧没有不同刹那的差异,因为所证的法性没有差别的缘故。《六十正理论》中云:“现法即涅槃,亦所作已辨,设若法智后,于此有差别,有为法极细,谁计自性生,彼即非智者,不见缘起义。”月称菩萨在《六十正理论释》中说:“现见无生涅槃也是它的体性,因此只是一种现观而已。”所谓的法智也并不是法忍法智中所分的法智,有法世俗所摄的三谛与法性胜义(灭谛)无二无别的实相,称为了知灭谛涅槃法。月称菩萨说:“所谓法智者,即称为涅槃。”又说:“因为了知法之对境即称为法智的缘故,现见三谛缘起的体性无生涅槃也就是它的体性。”然而,从(引导不同根基众生的)必要角度而承许有十六种反体分类。《六十正理论释》中说:“如此,修道十六种,为了欲求解脱者安立道,是为了知真如进一步修习经观察而安立的。真如只是一个本体而已。” 弥勒菩萨的意趣就是承许隐义现观次第断治的反体有十六种,就像见道的一个智慧,以有法的差别而从反体角度分为两种无我智慧一样,见道对治的一个智慧,从所缘的角度来说,证悟有法四谛的实相有四个反体。这四种反体一一从界的角度,以上界下界谛的差别,都分为法、类两种反体,共有八种;从断除所断方式的角度,见道的一个无间道同时断除所有见断,因此由所断的差异,从断除上下界谛的颠倒执著反体的角度来说有八种忍;断除它的解脱道从断的反体角度来说,有十六刹那忍智,而十六刹那并不是次第生起的,这一点务必要明白。 虽然其他论师说:一般而言,十六智慧是合理的,而说成十六刹那不合理,但是以第七品的刹那加行证明这种说法是不一定的。从所断的反体而言,理所应当安立为十六种忍、智,比如见道对治的一个智慧从断除所断四种分别的反体角度,在第一品中安立了见断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第五品中安立了见道四种顶加行。为此,本论刚刚讲的第二品中以及下文即将讲的第三品、第四品的差别相和不退相、第五顶加行品的见道忍智都是从十六刹那的角度来宣说的。彼等均是分成对治、所断的十六种反体,没有一个说是十六刹那本体次第生起。尤其是在第五品见道顶加行品当中,“一刹那之忍,所摄此见道”直接说明了所有无间道本体由一刹那忍智所摄。由此一来,解释般若密意的二大祖师意趣要点完全一致。此外,也有人认定第五品(顶加行)的忍唯一是苦法忍,尽管它同时断除一切所断,然而在它的后面,法智等无间道与解脱道的自性忍、智的所有智慧是次第生起。也有诸如此类的观点。 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分二:一、修道之作用;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 辛一(修道之作用)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壬一、本体: 修道作用的本体是具有大乘修道的殊胜作用。 壬二(分类)分二:一、能依修道之作用;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 能依修道之作用: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五法——修道功用。])分二:一、暂时之作用;二、究竟之作用。 子一(暂时之作用)分二:一、成办顺缘之作用;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丑一、成办顺缘之作用: 遍息敬一切。 1、内在的因——心拥有自在而普遍息灭分别妄念。 2、敬礼外缘——宣说取舍的善知识等一切大德。 丑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能胜诸烦恼,祸患[ 祸患:原译为“ 怨敌”。]不能害。 3、能克胜贪心等烦恼之因。 4、果痛苦之祸患不能侵害。 子二:究竟之作用: 菩提… 5、能成就究竟果位圆满菩提。 癸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供养依。 6、安住于如此修道的所依补特伽罗连所住的处所也成了供养之依处。 修道道智总共有以上六种作用。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分二: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分三: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三、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 胜解修道:道智十一法中的第六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彼之功德。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总说本体;别说彼之分类。 丑一、总说本体: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 胜解修道的本体是殊胜胜解的修道后得智慧,对于智慧波罗蜜多的对境,胜解为自利法身的源泉;胜解为二利不住涅槃的源泉;胜解为利他色身的源泉。我们应当了知有以此为例的三种胜解。 丑二、别说彼之分类: 各有下中上,别别为三品, 以上三种胜解每一种,各有根本分类的下中上三品。三品的每一品分支的类别又以下下、下中、下上等再分为三种,如此一来,胜解中自利胜解有九种,二利胜解有九种,他利胜解有九种,三类九品合计共有二十七种。 子二、宣说彼之功德[ 宣说彼之功德:即是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七法——胜解修道功德。]: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 如此般若波罗蜜多,令处于如理如实诸胜解位的胜解修行者菩萨生起欢喜的缘故,圆满佛陀赞叹根据对境胜解的差别,由三类九种的角度,承许对自利胜解位评说功德的九种赞事、对二利胜解位九种如理恭敬,以及对他利胜解位的九种称扬。 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 回向修道:即道智十一法中的第八法。])分二:一、略说本体;二、广说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 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 回向修道的本体是殊胜回向的修道后得智慧,所回向的资粮差别是普皆回向一切善根;能回向本体的差别就是依靠殊胜方便智慧;回向果的作用是回向成为最胜道果之因。 子二(广说分类)分三: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 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分二:一、智慧资粮;二、福德资粮。 寅一、智慧资粮: 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1、所回向的智慧资粮就是证悟三轮无所得的殊胜资粮。 2、对所作的本体不加分别道无所得的行相,对作用相不加分别,心具有不颠倒的体性。 3、对于对境的有实法不加分别,故而具有证悟远离我等(即无我等)的行相。 寅二、福德资粮: …佛福品,自性念行境。 4、具有佛陀之善根福德资粮的资粮自性通过随念来普皆回向的行境。 丑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 有方便无相。 5、方便的特点就是具备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的方便。 6、智慧的特点即是三轮无分别相。 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分二:一、总作用;二、别作用。 寅一、总作用: 诸佛所随喜,不系于三界。 7、顺缘:佛陀通过随喜的方式而垂念。 8、并不是属于违品欲界等三界的相似回向。 寅二、别作用: 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 9、为宣讲道的所依十善等小士道而回向。 10、为宣讲暂时道预流向等中士道而回向。 11、为宣讲究竟道无上菩提大士道获得最终无上圆满菩提果位而回向。 也就是说,回向成为以上三乘对三种种姓的所化众生开示捷径之因(即是除上述以外)的其余三种回向,因为具有回向无边无际一切有情无尽利益之因的作用,所以是产生无量大福德的体性。 回向共有以上十一种。对此,圣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关于回向的分摄方式有所不同,暂且不作广述。 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随喜修道:道智十一法中的第九法。]: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 随喜修道的本体是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由它具有随喜自他一切善根的方便和不分别三轮相证悟无得的智慧,对于自他一切善根的对境,以无比欢喜的心情欣然随喜,这就是此《般若经》中所说的修随喜作意。 一般来说,成为诸位菩萨后得福德资粮的修行差别虽然有无量,但这里从胜解、回向、随喜三个角度来宣说的原因是,按照《现观庄严论浅释·明义疏》中所说:“摄义:胜解作意是源泉,犹如由纯金中出现金条一样,现行积累福德……”所有福德资粮一开始没有生起依靠胜解而生起;回向能令其普不失毁;随喜能令其增长。因此,我们要明白从这三者的角度能圆满一切福德资粮。 胜解、回向、随喜的界限,通常而言,相似的胜解、回向、随喜是从资粮道就具有,但(这里是指)修道所摄,这三者每一种都有下、中、上等九品的次第,所以下下品在二地后得时具有一直到上上品在十地后得时具有,这是经和本论的意趣。在其他注释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分二: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 修行修道:道智十一法中的第十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丑一、本体: 修行修道的本体是大乘修道无间道的殊胜智慧。 丑二、分类: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 1、本体的差别:入定中修行万法无自性的智慧波罗蜜多体性。 2、法相之差别:成为修行(殊胜)遍智所有方便支的法相。 3、行相之差别:通过息灭执著所缘相而不现行一切所缘相戏论之法。 4、所缘之差别:布施等所有道法也以无分别助伴摄持而无所缘。 5、果之差别:能成就大利之无上果位——圆满菩提。 修行修道共有以上五种。关于如此所有差别,要按照《般若摄颂》中所说的“若无智慧无目此五度,无有向导不能证菩提;何时尽以智慧而摄持,彼时堪为具目得彼名”来理解。 这样的修行修道的界限:在二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无间道中依次具足。 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分二:一、宣说二道之顺缘;二、宣说二道之违缘。 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分二:一、外缘;二、内因。 寅一、外缘: 依佛… 外缘就是通过修行令佛欢喜来依止佛陀。 寅二、内因: …及施等,善巧诸方便, 加行的差别是普遍修行布施等六度;意乐的差别具有善巧寂止等诸方便,这是通过胜解而在自相续生起刚刚讲的修行修道的因缘。直接宣说了是修行修道的因,间接也成立是下文即将阐述的清净修道的因。因为这些是直接因——无间道的因,由此也就成立是直接果——解脱道的因。为此,我认为圣解脱部与狮子贤二位论师的论典中直接间接的说法密意完全一致。 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分二:一、总违缘;二、别违缘。 寅一、总违缘: 诸法衰损因,谓魔所魅著。 作为违品——正法贫乏之因,总的来说就是被违缘恶魔笼罩、控制相续。 寅二、别违缘: 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 开始入道的障碍就是不信解深法;中间修正道的违品就是执著五蕴等;最后道趋至究竟的违缘就是被恶友所摄持。 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清净修道:道智十一法中的第十一法。])分三: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 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 一般而言,关于清净之自性,诚如(《释量论》中所说:)“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色等的实相自性清净,所断一切客尘由因——无间道来断除;果法解脱道的智慧,是客尘清净,这就是说,色等一切法的实相自净清净之体性,二种清净只是从反体而分的,对境的本体无有异体,心也不可分割。为此,果法解脱道的本体是清净的自性,这是经中予以宣说的。 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 如果有人认为:从宣说清净的本体不可分割中引申出来,四子圣者的清净差异各个分开不应理。 四圣者的清净分类,是从断除贪等所断一切客尘烦恼障、所知障的一部分所知所取分别障、三乘道的所断障这样障碍的所有种子次第,而分为弟子声闻、麟角喻独觉、佛子菩萨地的三种清净,超过他们完全断尽二障及习气的缘故,佛陀的清净是最究竟的断德。可见,四圣者的清净并不是此处的修道,但是关于引申义的道理,在《般若经》中有详细说明。 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 丑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寅一、本体: 清净修道的本体即是大乘修道解脱道的殊胜智慧。 寅二、分类: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 (作为对治的)修道九地中,所断的差别:三界九地的一切俱生所断所摄的分别,按照从行相角度分成上上等九类垢染的次第,也是由解脱道的自性清净修道对治——下下二地直至上上品十地的清净修道之间的九种修道来清净,它们从依次清净九种垢染的角度而有九种清净修道。也就是说,三界九地所摄的一切上上品所断综合起来,在二地予以断除,直至所有下下品所断综合起来,在十地予以断除。我们务必要了解这种道理。也希望依此通达断除这些所包括的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要点。 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 由断诤斗中,道能量所量, 有人辩论道:所断与对治的行相相违,对治由下品而生起的道,所断由上品而灭尽的方式,这种所断与对治的安立不应理。 答辩:就像洗涤衣服上的污垢一样,由此能摈除辩论所断与对治之行相细粗相违等的一切过失,承许修道即证悟能量智慧与所量所知对境的实相无生大平等的道智,作为三界所断的对治。直接说明遣除清净修道之详细分类的辩论,间接也将了悟到声闻缘觉的相似清净与佛陀的最极清净的道理。阿阇黎主要着重间接意义的讲解。而没有通晓此理而误解直接、间接的讲法者,显然已经舍弃了直接意义的清净修道。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般若现观庄严论第二品句义释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行相…
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
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当知此三种。
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远离…
生大福为性。
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此是胜解因。
恶友所摄持。
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弥陀经》讲“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执持名号有事持、理持。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说,无论是事持还是理持,念到见思烦恼断了,都叫做“事一心”。事持跟理持是方法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样的。念到“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就叫做“理一心不乱”。什么叫做事持?依照经上讲的方法,二六时中执持名号,这句佛号不间断,这就叫事持。什么叫做理持?理持是真正通达实相了,像《观经》所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与般若空慧相应,这个念法,叫做理持。“一心不乱”,完全是持名功夫浅深的问题。念这句佛号即使与空慧相应,有的时候,他还得不到一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