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与佛教的融合


2014/9/8    热度:541   

  论武术与佛教的融合

  薛传发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借助中华传统武术作为载体并在中国广为流传;然后通过慧能对佛教自身进行改革,以及佛教禅宗的世俗化,从而促进武术进入少林;为研究佛教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武术佛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迅速由寺院走向民间,与之相应,寺院武术也随着佛教大量走向民间,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内容,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也因其吸取了大量的佛教理论,从而发生了质的飞跃。

  2佛教以武术为宿主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开始,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由于佛教宗教道德主张与中国固有道德观念的差异,长时期中,其传播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抵制。三武一宗灭佛、韩愈谏迎佛骨等,都是用于这种抵制的著名事件。

  因此,佛教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它必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到宿主,才能得以生存。佛教认为生即是苦,要通过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于佛主左右。这类不修今生修来世,缺乏忠孝思想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违,未能扎根流传。至中唐,慧能对达摩禅法进行改革,提出“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今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修炼方法以佛教戒、定、慧为本,兼融儒、道,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由于禅宗教义符合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理和传统文化习惯,逐步渗入社会各界。而中华武术是以儒家、道家为思想核心,那么中华传统武术自然成为佛教在中国的宿主,佛教也就可以依附武术、融入武术在中国广为流传。

  3 佛教禅宗的世俗化促进武术进入少林

  隋唐以后,得力于佛教教义和思想内容的世俗化,适应了普遍国情,禅宗得以在中国立足并逐渐取代佛教其它教派。随着禅宗世俗化的进程,不许杀生的戒律已有相当的松动。比如印度佛教严禁僧人掘土垦地种庄稼,因为耕作会危及蚯蚓、蚂蚁的生命。然而禅宗怀海大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却抛开这些禁忌,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规定僧众必须参加生产劳动。

  为了迎合中国士大夫的特殊心态,避免和旧有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禅宗教义迅速向儒家思想靠拢,使佛教宗教道德接近于儒家的人伦道德。宋代著名禅僧契嵩提出:“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YIN,次四日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YIN,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把佛教“五戒”和儒家“五常”观念相比拟(也算怪事,对得又恰好这么巧)。仁学讲“爱人”,与佛教的“慈悲”虽有相同之处,但孔孟讲仁却从未无条件、无原则地规定什么“戒杀”.相反,由“仁”的核心民本思想出发,主张对那些罪大恶极者,人人都有权利惩治甚至诛杀。如孟子就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也,未闻弑君也”。连国君也不例外。向“仁”靠近,就意味着不再是绝对戒杀。

  禅宗改造佛教教义,顺乎中国国情的世俗化倾向,在少林寺表现非常明显。少林寺大雄宝殿东南明代《小山掸师行实之碑》背阴,便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上边是赞,下边是图。图是释边、孔子、老子三者合体像。赞文说:“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农、墨、名、法、纵横、小说、阴阳、医、杂九流诸家,亦“各有所施”。强调:“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佛教教律打开了一条门缝,这就为武术进入少林提供了可能性。没有禅宗世俗化的前提,这些事都是难以想象的。有了可能,又有了需要,武术进入少林,才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4 佛教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为解除生老病死等人生痛苦,佛教以缘起论为指导,吸收了古印度瑜伽禅定的修行方法,形成了以戒、定、慧三学为内容的宗教信仰体系。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土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其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和修行实践为中华传统武术提供了新的营养。众所周知,中华武术重要代表之一的少林武术,即源出佛门古刹少林寺。少林武功发端于少林寺建寺之初,长期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人为主体而传习,在发展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武术及民间武技、气功、养生等内容,以后逐步形成为以佛教禅学为核心,以“禅武归一”为特点的武术流派。除少林功夫外,由南宋末年峨眉山白云禅师开创的峨眉派综合佛、道两家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术之精华,形成了养生与武术相结合的修炼体系。

  太虚大师曾经指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学是中国佛学的核心。少林武术运用佛教的禅定方法为其武功基础。其功夫可分为内外两种:外功专练刚劲,如打马鞍、铁臂膀等,与禅定似无太大关系;内功为强身健体之术,克敌制胜之本。谚云:“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所说的“功”指的就是内功。内功炼气炼柔劲,于外可力抵千钧,于内可祛病健身,属武术气功,与禅定关系密切。《少林拳法秘诀》开篇即是“气功阐微”,强调武功“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气功有炼气、养气两说。炼气讲究姿势、调息、运气,是在佛教禅功基础上吸收道教及民间气功而形成的武术内劲气功。《少林内功绝技》一书介绍的内功,即是打坐,坐定排浊之后,意(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7页)守丹田,或数息、调息,摄心入定。

  5 结论

  佛教的兴衰对中华武术的融合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武术理论与佛教禅宗的结合,同时,也使得寺院习武目的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修炼,以习武健身为主要目的,提倡“禅武一体”、“以武悟禅”,使得武术与禅宗的关系更加密切。

  出自: 《科教导刊 》 2009年30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世间法的善根有三条,“无贪、无嗔、无痴”,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修的。翻过来,贪嗔痴叫三毒,三毒烦恼,有了这个东西不得了。 贪,果报在饿鬼道;嗔恚,果报在地狱道;愚痴,果报在畜生道,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你失掉人身,三恶道去了,你才知道这个病毒的严重! 世间所有一切的恶,都是从贪嗔痴生的;世间所有一切的善,都是从无贪、无嗔、无痴生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