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2014/9/8    热度:1263   

  浅谈敦煌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苏惠萍

  [摘要]敦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它既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又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畅通丝绸之路、保全河西的关键。因此,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27-02

  1986年,敦煌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79年,敦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分析了敦煌之所以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敦煌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与雄浑朴厚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用他们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毅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今敦煌地区最早的居民,相当于夏代玉门市火烧沟类型文化的主人,此后又逐渐演变为玉门市骟马类型的文化。近年来,敦煌境内零星出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彩陶、石器、铜器和金银器,表明当时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墓葬、遗址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证明生活在敦煌的先民们以畜牧业为主,有专家考证属于羌人;从石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种类来看,已经有了分工较细的手工业;从遗址出土的石锄、石磨、酒器和粟类考证,农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从遗址中发现的不属于当地生产的珍珠、玛瑙珠、海贝、蚌壳等饰品遗物看,其与外界有贸易交流关系。

  敦煌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他们游牧于敦煌和祁连山一带。此外,敦煌地区还有乌孙人和塞种胡。大约在秦朝末年,月氏击败乌孙占据了敦煌。秦汉之际,北方强大的匈奴先是打败东胡,然后西击月氏,河西走廊及敦煌归入匈奴统治下。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安定边防,打通国际交往的通道,于元狩二年(前121)发动了对匈奴的攻击,歼敌4万余人,得匈奴祭天金人。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在河西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和玉门关、阳关,并划玉门关、阳关为敦煌郡管辖,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遂成为中外交通的咽喉要道。

  曹丕伐汉建魏,分置河西为凉州,敦煌郡归凉州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被前凉、前秦所据。东晋咸康元年(335),前凉张骏又分敦煌为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置沙州。兴宁三年(365),前凉被前秦所灭,凉州郡县悉为前秦所管辖。敦煌郡是前秦凉州的属郡。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敦煌太守李暠建立西凉国,自称凉公,管辖着西海、建康、凉宁、祁连、酒泉、会稽、晋昌、凉兴、广至、敦煌共十个郡。永建元年(421),被北凉所灭。

  北魏太延六年(439)灭北凉,敦煌为北魏统治。北魏初期的敦煌管辖范围最大,北魏末,敦煌罢镇,置瓜州刺史,管辖着敦煌、效谷、寿昌、晋昌、常乐、会稽、凉宁七个郡。

  557年北周灭北魏,敦煌属北周所辖,北周并敦煌、效谷、龙勒等县,更名为鸣沙县。隋大业初年(605),复置敦煌郡,改鸣沙县为敦煌县。唐武德二年(622),改敦煌为西凉州。唐太宗贞观七年(685年),分全国为十道,改敦煌为沙州,受领着敦煌、寿昌二县,隶属于陇右道。唐德宗二年(781),吐蕃占领敦煌长达70余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义潮率民武装驱逐了吐蕃统治者,依次收复了伊、瓜、沙、肃、甘、兰、河、岷、鄯、廊等州的大片土地。唐天祐三年(906),张承奉举事,在敦煌建立“西汉金山国”,后张氏后嗣遂绝。州人推沙州长史曹议金继掌州事。这一时期,张、曹两家世守此地达198年,在拓疆守土、保境安民方面建立了不朽功业。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敦煌被西夏占领。1227年元灭西夏后,在敦煌设沙州路,隶甘肃行省。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将瓜、沙一带居民下令全部东迁。明灭元后,永乐二年(1404),敦煌设沙州卫。嘉靖十八年(1539),明政府两次封闭嘉峪关,敦煌又被吐蕃占领。

  清康熙中叶,又开始经营敦煌,设立沙州卫。雍正四年(1726),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户。乾隆二十四年(1760),将沙州卫改升敦煌县,直至辛亥革命后县名始终未作改变。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敦煌撤县改市。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狭长的走廊与广阔的西域诸国的交通要冲。其西接西域,东接中国,处在古代中国早起对外开放的窗口;扼据两关,雄视西域,是丝路之咽喉、西边之锁钥。

  秦汉以前,敦煌是古代各民族必争之地。西汉武帝时,为争夺西域曾多次以敦煌玉门关为基地向西域派兵。太初元年至四年(前104至前101),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先后几十万人马均在敦煌玉门关会师盟誓,把敦煌玉门关作为伐宛基地。宣帝时外交官长罗侯常惠、破羌将军辛武贤在解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中均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中国的凿井技术也是由辛武贤通过敦煌在伐宛过程传到了中亚一带。

  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交、贸易、文化与科学技术交流的世界口岸。那时的敦煌正如《汉书·西域传》所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旅贩客,日牧于塞下。”隋唐南北朝时期,多次的商品交易“万国博览会”就在敦煌召开。

  北魏时,敦煌常遭邻国侵乱,战争不止,有人建议朝廷放弃敦煌,但韩秀却陈述:“敦煌之立,其来已久……一旦废罢,则关右荒忧,烽警不息,边役繁兴,艰难方甚。”因而,敦煌得以保存。武则天时期,为使敦煌与西域交通畅通,加强兵力争夺“安西四镇”,每次用兵都以敦煌为指挥基地。因此,这一时期“敦煌地方最为繁忙,是兵站、粮站,也是庸役人力的补给站” 。

  唐代的敦煌既是西域交通的总枢,又是国际贸易市场。内地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器等,先在这里进行交易,然后运往西方。而西域各国的金玉珠宝、奇禽异兽及各种畜产品也在这里交易后,再运往中原。可见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突出的政治地位

  敦煌这个名字,是汉武帝建郡时命名的。当时为郡的治所,相当于地区行政级别,管辖敦煌、龙勒、效谷、广至、渊泉、冥安六县及阳关、玉门关两关。

  东晋咸康元年(335),前凉王张骏将敦煌、高昌、晋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已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设置为沙州,州治在敦煌。沙州之名最早始见于此。沙州之设,提高了敦煌的行政地位,扩大了管辖范围。隆安四年(400),敦煌太守李暠建立西凉国,定都敦煌。拓疆东至建康,西至鄯善,北达伊吾,南邻鄯州海。

  唐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义潮率领各族人民一举推翻了吐蕃贵族,收复沙州。至此,“西进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断绝近百年的东西交通,从此又畅通无阻。

  1226年,蒙古军击败西夏攻占沙州,在敦煌置驿站抵玉门关,以保障西域的畅通。并升沙州为路,设沙州路总管府,将瓜州也改隶沙州路管辖。

  明朝为经营西域,在肃州以西至哈密,次第建了“关外七卫”。其中罕东卫(敦煌南湖乡、肃北一带)、沙州卫(敦煌古城)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直接担负着西域防线军马粮秣的供应基地,敦煌不保,则明朝的西域防线就无法存在。

  清康中叶以后,因敦煌人口日繁,商业也日益兴旺发达。原筑卫城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又筑新城。各朝帝王都十分重视西北交通和敦煌这个战略重镇,常以宗室诸王驻镇沙州。

  四、灿烂的文化艺术

  敦煌地上地下文物保存十分丰富,共有文物点241处,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9处、市级35处。公元1世纪,佛教由敦煌传入中原,首先在这里开花结果,孕育了举世闻名的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文化和艺术,对中国宗教、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以敦煌遗书、石窟艺术、敦煌史地为主形成的敦煌学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被列入国家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促进了文化交流,繁荣了科学文化事业。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瑰宝,吸引了无数中外人士前来寻幽探奇,更使敦煌蜚声遐迩。

  [参考文献]

  [5]敦煌市志编辑委员会编纂.敦煌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2]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3]王尚寿,季成家主编.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Z].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4]苏惠萍.敦煌胡俑与丝路贸易[J].丝绸之路,2010,(2).

  《丝绸之路》2010年第4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没有磨难,你就无法修忍辱; 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所以受人欺侮、伤害、干扰时,应视其为训练慈悲心的可贵助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