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佛塔探寻


2014/9/8    热度:762   

  内蒙古佛塔探寻

  杜倩萍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斗争中,创造了各自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地面上残留的各类遗迹,都是这些文化的最好见证。

  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在这些古迹中,有古代居民生活居住的遗迹,包括遗址、洞穴和城郭等;有古代营造的建筑物,包括长城、陵墓、宝塔、庙宇、官署等;有各代诸族的艺术作品,包括壁画、岩画、雕刻等。这些富有浓郁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迹不仅可以印证历史文献记载,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拟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遗迹宝库中的一个分支—内蒙古佛塔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塔的起源和分类

  塔为佛教的产物,它起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传入而来到中国的。印度最初建塔是为了保存或埋葬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塔的起源有许多传说,都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这里不一一赘述了。塔在印度原称为“堵坡”(梵文Stupa的音译),或称“塔婆”(梵文Topa的音译),我国古代则通常把它称作“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它是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物。后来,台座部分增高,而覆钵、宝匣和相轮则相对地缩小了,传入中国后,称为塔。它仍用以藏舍利或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覆钵、宝匣和相轮安置在塔顶,塔顶高耸,直冲云霄,四周用金属相轮匡匝,表示巡回九天。尖顶下安放宝瓶,有的储存舍利。瓶下台基做成莲花托盘,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静崇高境界。这种三位一体的标志,称为“刹”。我国的佛寺屋顶上也装饰有这种“刹”,所以古老的佛教寺院也叫“古刹”。而塔的台座部分则成为塔身。刹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对塔起了装饰作用。

  我国最早的塔当追溯到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信仰佛教,西域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带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正式传播佛教。当时的朝廷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据考证,那时白马寺中主要的建筑就是一座高大的方形木塔。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塔了。从此以后,宝塔开始在我国流传。

  塔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从大塔底部截面形状看,有四方形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十二边形塔和圆形塔等;从立体层数上看,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塔;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从建筑形式上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及塔门、宝箧印经塔等。

  内蒙古塔的类型和建筑特点

  从建筑形式上看,内蒙古的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和覆钵式塔(喇嘛塔)四种。

  (一)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在我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型最为高大。因为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所以给它取名为楼阁式塔。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气势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早期的楼阁式塔都是木结构的。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明显地表现出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一层的高度。放眼望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层的楼阁。

  第二,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结构楼阁相同的门、窗、柱子、额枋、斗拱等部分。其形制与木结构相仿。

  第三,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结构一样,只是从砖体塔身内挑出,而不是从木梁柱内挑出。

  第四,塔内部均有楼层,可供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塔内有砖石或木制楼梯,供人上下。楼阁式塔的楼层,一般均与塔身的楼层相一致。一些有暗层的塔,内部楼层较塔身外观层数还要多。这是与密檐式塔相区别的特征。密檐式塔与此相反,外部檐多而内部楼层少。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楼阁式塔有两座—巴林右旗古庆州白塔和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

  1.庆州白塔

  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古城遗址内西北角。原来的寺院建筑早已不存。庆州自辽初开始营建,金代仍沿用,皇统三年(1143年)废弃。塔的建筑年代约为辽代的重熙年间(1032~1055年)。

  塔的形制为八角七层楼阁式,总高50米左右。塔下为一八角形台基,每边长10.34米。塔内原有阶梯可以攀登上塔,因第一层的阶梯早已拆除,改建为经堂,以致不便上达。塔的外部为典型的仿木结构楼阁式,每层都用砖制作出柱子、枋檩、斗拱、门窗等部分。每层正面当中辟拱门,第一层侧面作直棂假窗。塔身外表雕饰着佛像、天王、力士、飞天等,并有经幢、狮子、象、人物以及其他各种花纹的雕砖。塔身外面各层还悬挂着许多面铜镜,阳光照射,光亮夺目。塔刹也为铜制镏金,更增加了塔的光彩,数十里外即可遥见。

  2.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在呼和浩特市东20公里,京包铁路白塔车站东南5公里。该塔是一座八角七级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现在除塔顶及椽损坏外,塔身保存尚好。现存高度除塔基座被淤土掩埋部分外,地面以上至塔残顶高42米,基座周长约49米。塔内围绕塔心有螺旋形砖梯两路可登顶部。原来塔身每层外表加砌腰檐,腰檐上曾有栏杆。檐下采用柱头及补间斗拱装置。采用斗拱是为了出檐深远,增加外貌美观,并保护建筑物自身免受风雨侵蚀,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在塔身的其他装饰方面,我们还能看到当时民间流行的直棂窗子、球纹格子门和镶嵌在基座上的牡丹花鸟兽纹雕砖等,另外还有菩萨、力士雕像,等等。塔内现留有元代游人题记“宣教寺宝塔”,可证明其曾是宣教寺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关于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但从建筑特点和雕塑艺术手法来看,它应是辽代晚期的建筑。白塔在金代曾进行较大的维修,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塔内第一层墙上嵌有金代石碑,刻有修塔人的姓名。塔内各层壁上保留有金、元、明、清各代游人的题记,其中有些还墨迹如新。这些题记除大量使用汉字外,还有蒙古、藏、契丹、西夏、女真、八思巴等文字,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往。

  (二) 密檐式塔

  这种塔是古塔中较为高大的一种,其高度、体量均与楼阁式塔差不多。但是它的外檐层数最多,在我国古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征是:

  第一,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楼层。

  第二,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檐子之间的塔身,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的结构。早期的密檐式塔还设有小窗,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有些密檐式塔为了采光通气的需要,在檐与檐之间开设了小孔洞,但与内部的楼层不相契合。

  第三,大部分是不能登临眺览的。即使有的设有楼梯,能够登上,例如嵩岳寺塔、小雁塔等,但也不是为登塔眺览用的。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多为实心,不能登临。

  第四,第一层塔身,是全部塔身的重点,大多饰以佛龛、佛像以及门窗、柱子、斗拱等雕塑装饰。将佛教内容、建筑艺术手法都集中表现在第一层塔身上。随着密檐式塔的发展,装饰由简到繁,日趋富丽。唐、宋密檐式塔的装饰较为简洁,辽、金密檐式塔则华丽得多。

  在内蒙古境内,密檐式塔遗留的最多,且大多保存完整。

  1. 辽中京大塔

  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大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城延续到明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又因其外表为白色,故称白塔。全塔高80.22米,基座每边14米,因是八角形,周长为112米,对角直径36.6米。从高度上讲,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县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属全国第三高塔;从体积上看,属全国第一。

  辽中京大塔的塔基(大塔地面及其以下部分)呈龟形。龟头朝南,龟尾朝北,两边有四只脚形,大塔正好建在大龟的背上。塔座(大塔地面以上的最下部)高度16.21米,呈须弥座式。塔身(塔结构的主体)高10.99米,与塔基一样,亦是正八角形,每面宽13米。巨大的塔身位于塔座平台上。塔身每面的转角雕成小塔形砖柱,砖柱基部有仰莲座,其中部和顶部均有仰莲纹饰。三个仰莲中间为两段素面。素面上有楷书,上段写的是释迦牟尼佛祖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和用他的舍利建造的塔名,下书该面的菩萨名。大塔塔身每面正中都有高大的佛龛。佛龛呈券拱形,龛内浮雕一高大坐佛。大明塔的塔檐为叠涩式十三层塔檐,又称为十三天。这段的总高度为39米,几乎占了全塔高度的一半。第一层檐头与第二层檐头相距约3.5米,第二层以上,相邻各级檐头之距离都在2.4~2.7米之间,越往上越小。第十三层檐下每面只有7米,正好是底部各面的一半。这样收分较小、高度又大的密檐,显得格外协调雄浑。大明塔的塔刹底部,一般塔的覆钵变成了砖砌小塔,形状近似大塔,高4.7米。小塔的南、北各有一佛龛。

  2. 辽中京小塔

  小塔位于辽中京外城,即内城南门—阳德门西南500米处。小塔从建筑艺术的风格看,是典型的金代作品。全塔高24米,底面呈八角形,底座每边长3.3米,为砖筑实心十三级密檐式塔。1960年从发现的纪年砖上知该塔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此砖现存内蒙古博物馆。

  小塔塔座下无土台,平地而起。最下层是须弥座,高2.7米,其结构精美。每面上方正中雕有伏狮。伏狮两旁即转角上雕有力士。伏狮与力士全为蹲伏式,其粗矮健壮的身材显得魁伟有力,似竭尽全力背负仰莲座以上各部。力士与伏狮上部有砖雕通周单瓣仰莲。仰莲至第一层檐以下为佛龛部位,即塔身部。塔身东、西、南、北四正面有拱砌的券拱佛龛。龛上有宝盒,龛内佛像全部掉落无存。看来此塔是先建龛,后雕好佛像镶到里面,不像大塔那样用塔身之砌砖直接雕刻,因此易于掉落丢失。其余四面佛龛是浮雕而成,龛内各雕1.66米高的两胁侍。胁侍立于莲台之上,头的上部雕有飞天,线条流畅自然,人物相貌清秀,生动逼真。塔身的转角全雕成圆柱形,各级间塔体除磨砖对缝外,全以四层叠涩砖垫托。诸层覆面以砖代瓦叠砌。

  塔刹也为小塔式,南面有小佛龛。刹顶为砖雕日月宝珠和火焰。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日月宝珠和火焰被震落。1984年,人们对大塔和小塔一起进行了简单维修,主要是对各檐和塔体进行粉刷。小塔塔身正南面佛龛两侧有阴刻蒙古文字,每面一行,竖写,字宽8厘米、高80厘米,译成汉文是:“小塔圣地是你信徒们鉴赏之处,修行善境是你信徒们布舍之地。”

  3. 辽上京半截塔

  半截塔也叫残塔,因其只剩塔座、塔身,残缺不全而得名。该塔位于上京城外西南角上,南临老哈河,北依土山城,此地原为辽代园圃之地,因此其周围建筑遗址颇多。半截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底座平面为正八角形,为实心砖塔。从残余部看,亦为密檐式建筑。塔座已残破不堪,坐落在高约5米的土台上,残高14米,上面对角直径12.3米,南北对面直径10.8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两侧有雕刻云纹二朵,龛中原有佛像,现已无存,但有痕迹。根据痕迹分析,此塔上的佛、云朵为预先雕成后又粘上去的。其余四面雕胁侍,转角为浮雕圆柱形,柱有柱头铺作两朵,全为斜拱,为双抄五铺作。南面上部有瓦条脊纹15道,再上有砖砌斗拱。大檐已无,顶部有东西6.56米、南北4.94米、高0.46米的四层长方形砖台一个。根据推测,砖台外围原为互相勾连的一道木拉筋,被后人拆下。塔座南面破出一洞,洞内下部为塔宫,看来是早期已被打开的。此塔形制、雕饰风格近似小塔。顶上还有部分角梁及椽子,全是柏木,上下两根叠压。使用的沟纹砖共有七种规格。

  4. 武安州白塔

  在武安州(今内蒙古敖汉旗东白塔子村)城址北隔河对岸的高冈上,保存着一处辽代寺院遗址。遗址南侧临河处,屹立着一座八角密檐式佛塔,现存11层塔檐。塔身每面为砖雕竖棂窗,塔自下而上的第一、第二层檐为砖砌仿木结构的斗拱,每转角斗拱间各有两朵斗拱,均为单抄四铺作。塔檐向上斜,收分大。此塔建于辽代早期,塔外抹白灰,故称“白塔”。此塔因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近年来又向西北倾斜了3度。残高30余米,每边长8米。

  5.万寿白塔

  万寿白塔位于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城址内的中轴线偏北,始建于辽代晚期,为砖砌八角空腹十三层密檐式,高31.2米,基座每边宽4.47米。塔座上半部有砖雕,分3层。下层为仿木结构的斗拱,单抄五铺作,一挑出花拱,两转角斗拱间,两朵补间铺作。花拱单砖立出,中间为栏杆式,每面隔成上、下两层,共六横格,下层格内砖雕飞龙和缠枝花,上层为“万”字,上为仰莲,现均残破。塔身每面侧为圆柱,正中一小佛龛置泥塑佛,龛两侧为砖雕胁侍,胁侍顶端及龛上侧均为华盖。上两角各有1个飞天。上为横额,额上为仿木结构斗拱,两转角斗拱间为三朵补间铺作。十三层依次叠收,最上第二层亦砌出仿木结构的斗拱。塔刹为仰莲式,只剩刹杆,铜宝珠已无存。

  正面塔龛下面及第二、第三层檐间镶嵌两块蒙汉文石碑。第一块汉文为“万寿白塔”,为明万历二十八年秋立;第二块为万历三十一年立。

  在内蒙古境内,存留的密檐式塔还有辽上京(巴林左旗)的南塔和北塔。

  (三) 金刚宝座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是佛塔中的一个分支,为尊仰佛的侍从力士—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每一座塔象征着一尊金刚。上建五轮金刚塔,有的还用五种颜色来象征(白、青、黄、赤、杂),故又称“五塔”、“五轮塔”。这种塔的形式往往是在高大的台基座上建造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圆顶小佛殿。它的基本形体起源于印度的“菩提伽耶塔”,但传到中国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塔的基座,相对地缩小了基座上的小塔。塔上还增加了中国建筑中的琉璃瓦罩亭。塔身各部所雕的斗拱、柱子、椽飞、瓦垄等,都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整个宝座的高台,也反映出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传统特点。这种特殊形式的建筑在敦煌石窟的隋代壁画中已经出现,但最早的实物见于明代,我国目前现存五座这样的金刚宝座式塔。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的慈灯寺(俗称五塔寺)内有一座金刚宝座舍利塔。它建于清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间(1727~1732年)。塔以雕砖作为主要饰面材料,在边缘和转角部分镶以白色条石,在塔的挑檐和塔刹部分用光彩的琉璃作为装饰,塔通高16.5米。金刚座平面呈“凸”字形,砌筑于高约1米的台基上。下层是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身下半部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刻工细致,字体工整。座的上部有七层短挑檐,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金刚座南面凸出部分开有拱门,门上嵌有“金刚座舍利宝塔”字样,用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拱门内为无梁殿,东南隅设有通向座上的阶梯。座上设置五座方形舍利宝塔,中间的小塔七级,四隅小塔各五级。五座塔身上都密布着佛像、菩提树、景云等雕刻。造型比例适中,工艺技巧精细娴熟,显得玲珑秀丽。

  这座金刚座舍利塔的北边照壁上还嵌有一幅“天文图”石刻。它直径1.5米,用线雕手法刻成,图上所有星象都用蒙文注明名称,从外圈起标明十二宫天干、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度方位角和二十八宿。图中的纬线二十八条,但并非赤纬,系二十八宿的指示线,将二十八宿间隔开来,从外圈标明的二十八宿位置,即可查找各宿中的星座。各星座依据星光的亮度表现各星的大小和光芒。从图上蒙文铭刻得知,这幅天文图是清雍正三年时根据钦天监制的天文图刻制而成的,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用少数民族文字标注的唯一一幅天文图,也是我国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天文学的重要文物之一。

  (四) 覆钵式塔—喇嘛塔

  到了元代,统治阶级把西藏喇嘛教(藏传佛教)作为主要宗教,使政权和宗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喇嘛教建筑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喇嘛塔。由于经常以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当做这种塔的塔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覆钵塔。覆钵塔的覆钵之下,建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承托;覆钵之上安置塔刹。半圆形覆钵基本上保存了坟冢的形式。这种塔的装饰重点放在台基和塔刹的造型上。塔刹的造型各有千秋,有的如圆帽垂珠,有的如两耳垂环,有的形似仰月,有的则头顶宝珠。明清的喇嘛塔变得更为高耸、挺拔、瘦长,并除去了花瓣,改为数层方涩,宝盖以上不用宝瓶而累叠月盘、日盘和宝珠。有的喇嘛塔还用了几万两黄金贴身,金碧辉煌,珠光宝气,价值连城。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席力图召内坐落着一座双耳喇嘛塔。席力图召在明代原是一座小庙,从清代初年起陆续扩建殿宇,现已成为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喇嘛塔在席力图召的东南隅,建于清康熙年间,全部用汉白玉石砌筑,总高15米许,又称白石塔。塔的形制为覆钵式,塔下石台上为一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座子四角立凌空石雕龙柱,为喇嘛塔中所少见。须弥座上砌四层石台,上置覆钵形塔身,其上立石刻“十三天”和华盖与仰月宝珠。塔身满布雕刻,并用彩色勾勒各种图案花纹,异常精丽。在相轮部分,从宝盖垂下两个镀金铜饰,使其造型比其他常见的喇嘛塔更为完美,是内蒙古现存喇嘛塔中第一巨制。

  另外,在内蒙古境内的喇嘛塔还有位于呼和浩特的清代额木齐召喇嘛塔、乌审旗的清代乌审召八角喇嘛塔和乌审召圆形喇嘛塔、阿巴嘎旗的清代汗白庙石造喇嘛塔、包头的昆都仑召喇嘛塔等。

  结语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契丹、蒙古等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民族,其文化是属于游牧文化类型的,他们的建筑除了毡房即蒙古包外,几乎无其他特色可言。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本文所列举的内蒙古地区古塔的实例可以了解到,契丹、蒙古等族在建筑方面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契丹所建立的辽代,以漠南为中心,大兴土木,构筑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楼阁殿堂,巍然屹立;府库寺塔,拔地而起,使昔日茫茫草原变得繁花似锦。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力和战火的破坏,这种建筑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留存至今的大量辽塔,似乎还在用其高大雄伟的身躯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诉说着辽时的辉煌。

  古代蒙古人因游牧生活的需要,经常迁徙,其住处为可随时架设和拆卸的毡帐,即以后俗称的蒙古包。其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毡帐的结构和内外部的装饰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出现阶级和贫富分化。富有者,特别是贵族和封建主的住所,由普通毡帐发展成为形制巨大的豪华“帐殿”,有的深广可容纳数千人。13世纪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蒙古地区,宫殿、邸宅、园亭、寺院、佛塔的建造逐渐增多。蒙古族吸收其他诸族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对本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有所创新和发展。其特点之一,就是既有外地传来的高大建筑形式,又有与蒙古游牧经济传统紧密相关的独特风格和建筑技术。由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广泛的交往,中原、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建筑艺术对蒙古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蒙古地区逐渐开始建造“藏式”、“汉藏混合式”、“汉式”的建筑。汉式建筑非常注意屋顶呈三角形、四角形或多边形,房顶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装饰,殿堂外壁常饰以彩画雕刻。藏式建筑的特点是多数呈方形,正面虽不华丽,但显得雄伟壮观,墙壁多用白色,建筑多用石料,有时也用砖结构。

  而内蒙古的佛塔也基本上是受中原和西藏乃至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并糅进了蒙古建筑风格的特色。这些古塔气势雄伟,造型比例适中,线条柔和,装饰手法富丽堂皇,细致优美,并用琉璃、砖、石等材料,雕塑各种人物造像及图案花纹,是汉、契丹、女真、蒙古及西域诸族工匠精心制作的古典艺术建筑,也是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璀璨结晶。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自: 《寻根 》 2010年1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信”摆在第一!净宗法门讲“信愿行”,第一个是要相信自己,第二个是要信佛。一定要信佛!信佛要常亲近佛,现在佛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样亲近他?我们每天读经,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这是亲近佛;我们每天念佛,念佛就是亲近佛。现在学佛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信佛的人很少。什么叫信佛?佛在经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深信不疑,佛教我怎么做,我就要百分之百地做到,这叫信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