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拜占庭镶嵌画与敦煌壁画的差异
2014/9/8   热度:871
浅析拜占庭镶嵌画与敦煌壁画的差异 蔡倩倩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宗教艺术,作为两种宗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拜占庭镶嵌画和敦煌壁画体现了中西方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针对基督教艺术精神象征性和佛教艺术世俗审美性两种不同的艺术原则,将拜占庭镶嵌画和敦煌壁画中诸多形式要素在形态意义和美学意义上进行比较。 关键词:拜占庭镶嵌画;敦煌壁画;宗教;艺术;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05-01 一、拜占庭镶嵌画与敦煌壁画宗教背景 公元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疆域延续发展,形成了具有古典艺术的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的抽象装饰特质的拜占庭艺术。早期拜占庭艺术已与古典艺术分路而行,开始在建筑、绘画及其他造型艺术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模式化的艺术形式一直为君主和教会所延用。其绘画艺术主要体现为镶嵌画艺术,所谓镶嵌画,就是将彩色玻璃、石头和大理石组成的小方块,镶进泥灰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镶嵌画充分体现了光与色的形式美,使信徒进行庄重的的宗教仪式时,能感受到来自天国的神秘光辉。 东汉时期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盛行起来,君主和人民的重视使得石窟壁画、佛寺道观壁画迅速发展。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壁画最为丰富,艺术成就最高。当代一位日本艺术家说:“从敦煌早期壁画中可以看到埃及墓中壁画的风尚,看到拜占庭艺术的风尚,看到罗马艺术的风尚”。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的宗教艺术一样,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 二、不同的信仰 基督教教义中重要的一条是上帝创世说,世界上一切均是上帝创造的,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须全心全意为上帝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山川大地、飞鸟走兽、树林草木。基督教美学家认为,美源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本体,人类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因此画家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真实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不能歪曲上帝的形象。与西方基督教绘画真实的再现客观事物不同,中国的宗教绘画对人物的形体不讲究准确的比例,不注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现出变幻之美、朦胧之美的深邃意境。 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是出自实际利益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对于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敦煌人来说,这类渴望和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其宗教信仰的世俗性、功利性也更为明显的体现在敦煌壁画里。所以敦煌壁画很多题材都是表现脱离现世,寻找极乐世界。对于基督教而言,情况完全相反,信徒超越世俗之外感受天主的真实存在,上帝是万物主宰,生命万物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这种信仰是纯粹精神性,并且由于精神至上而强烈排斥肉体和现实享乐。因此脱离现实、无任何功利目的,是基督教精神信仰的基本特征。 三、艺术表现形式比较 (一)绘画材料的比较 作为拜占庭艺术典型的成就,镶嵌画以彩色玻璃为主要材料,在制作中,彩色玻璃“大多不与壁面平行,从而通过不同角度的碎片造成光的折射,使壁面产生斑驳闪烁;尤其是随着观者视点的移动而时隐时现,造成神秘、梦幻般的效果”。镶嵌画独特的变幻、神秘、闪耀的特质暗示宗教精神的诸多品质,是基督教精神的最理想表现形式。 敦煌壁画的绘制材料则不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画家用毛笔及矿物颜料去描绘理想中的情景。中国的审美文化不崇尚神秘之美及宗教狂迷之境,更关注现实的世界,因此用通俗的艺术材料来表现,体现中国独特的世俗审美情趣,这种简单朴实的艺术美与极其梦幻神秘的镶嵌艺术完全不同。 (二)画面色彩的比较 表现宗教力量的基督教绘画艺术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形式,以教会或君主的名义,或是具体的绘画模式限制画家的绘画形式和主题,色彩方面亦不例外。镶嵌画 “鲜明的颜色与黄金的光泽的诱惑力,仅仅是光泽全部力量的外在象征” 。它的色彩构成不仅为了视觉效果,更是具有象征性的含义。为了产生神秘的幻觉效果,镶嵌画艺术家将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统一在金色调之下,使基督形象隐现于永恒的金色荣光之中,造成基督于天国赐福的幻像。每种颜色都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如象征神圣纯洁的白色,代表死亡的黑色,表示干净超越的蓝色等等。从整体上看,最重要的是金色,象征着上帝的荣光和人类的精神生活。 敦煌壁画的色彩不同于彩色玻璃具备闪耀的色彩、用矿物颜料在石窟上以晕染法表现各种造型艺术,自然生动的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敦煌壁画赋色单纯鲜明、色彩明快活泼,具有民间的审美趣味。壁画整体体现平衡、均衡、协调、融合的审美特征,其古朴的特质不似镶嵌画,用金色以绝对的权威统帅全局,它以稳重的土色协调全局。 因此,在色彩意义上,镶嵌艺术是象征基督教精神的色彩,敦煌艺术则是表现世俗审美情趣的色彩。前者以胜利般的姿态体现了西方秩序之美,而后者则以平和的方式体现东方的和谐之美。 (三)技法的比较 为了把信徒引入圣像中,镶嵌画常使用反向透视,类似于散点透视,不表现三维空间,没有深度没有阴影,所有形象出于同一个平面上,以形象的宗教身份构图,因此耶稣的形象总是大于使徒和先知,人物表情肃穆,用眼神传达精神力量,使信徒产生尊敬之意。从圣威塔尔教堂的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中,我们看到一些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人像挺立,形体修长,面无表情,眼神庄重,身后是象征永恒和荣耀的金色,程序化的人物形象似乎超然于世,暗示一种永恒的存在。 佛教壁画常以空间转换形式表现内容,同样不强调透视和三维空间,不求物象正常的比例关系。与镶嵌画不同在于,绘者凭直感和印象勾勒形象,没有严格的模式,不要求形似,以神取胜。对于自然景物的刻画,往往只勾勒大概,却不抽象化,极具装饰性。例如:敦煌257号洞窟的《九色鹿经图》则多以土色为底色,用线定形,用叠加晕染等方法赋色,使得画面色彩丰富,极具生动性,构成和谐的旋律。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基督艺术要求表现出张力、严峻、肃穆之美,而佛教艺术则强调柔和、流动、安逸之美。 (四)造型的比较 镶嵌艺术中的造型有严格的模式和象征意义,体现着宗教精神之美。《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反映了基督教的造型准则和审美理想,所有人物形象都无姿态动作可言,宽大的衣服掩盖了躯体的形态和结构,使身体呈现出不真实之感,形体被掩藏在永恒之中。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圣像是标准的正面造型,依据严格的程序制作而成,这些规定性使造型显得古板、沉闷,没有生命之美,只有内在的精神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佛教艺术的现实性使得敦煌壁画中的造型大都赞美真实的生活美。画家将真实自然的人体之美赋予诸神,人物容貌端正,面目清秀,身姿曼妙,举止优雅,符合生活美的形态,体现了世俗的审美观念。物象很少呈正面,多以侧面像呈现,这是因为“半侧面像使人物五官赋予变化,具有优美的形态和立体感,并创造了一条富于变化和节奏感的轮廓线,深刻的表现出人物的神情风采”。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造型的细心揣摩和对生活的体会,出于这种艺术源于生活的艺术原则,使得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具备了不朽的生命力。 四、总结 在中西方的历史上,宗教艺术都曾风行一时,那时侯的人们宗教热情高涨,将丰富的想象力,热烈的创作激情投入宗教艺术之中,创作出无数的艺术珍品。宗教艺术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之中生长起来,为中西方文明结下丰厚的果实,丰富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中西方宗教艺术极高成就的拜占庭镶嵌画和敦煌壁画,在人类艺术史的发展中,及艺术形式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取向、文化意蕴的开拓等各方面,为人类提供鲜明的灵感和积极的启示。 出自: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2010年10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别动肝火,绝对不生气。也有人说,如果不生气,人家来欺负我,得寸进尺呢?这个情况是有的,我们可以装着生气。假生气,一生气,事情就办好,办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运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