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慈云寺
2014/9/8   热度:566
天镇慈云寺 贺儒庆 逯廷 天镇县慈云寺坐落在县城大西街路北,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缮,寺院坐北向南,占地5600平方米,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建筑结构 寺院设三进院落、四重大殿,是以中轴线为准的对称式古代建筑群。 金刚殿为慈云寺之首。面阔3间,进深4椽,单檐悬山顶。前檐下置木栅窗棂,廊柱四根,设通檐栅栏,中柱上装厚重的双扇板门。前檐置半高木栅栏,风格厚重古朴。其后墙开通“过门”,中柱间装有四扇槅扇门,上部为椒眼,下部为装板。 天王殿。面阔3间,单檐悬山顶,进深4椽袱,殿内梁架尚保存明制,其五步梁和平梁上施瓜柱,柁峰支撑梁头,成为本殿的构建特色。殿前面中柱上装四扇橘扇门,左右侧间置木栅窗棂。其后墙亦开通过门,装四扇槅扇门。 释迦殿面阔3间,进深3间(11.5米),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棋七踩,平身科七朵,单翘三下昂。殿前檐下四柱间各装有6扇槅扇门。释迦殿的东、西配殿,均为三开间,三椽袱,悬山式,前檐出廊,明间中柱间装四扇槁扇门,次间置窗。 毗卢殿在寺院最北端,殿体雄伟,冠於全寺。四面出檐较大,较好保护墙体。檐下柱头斗棋九踩,单翘头四下昂,如花朵展放。次间置门,三付双扇木板门,质地厚重,均钉有五道九扣门钉,稍间设窗,木栅栏为窗棂,十分庄重威严。脊板下有“宣德五年重修题记”。 殿内倚东西山墙各置二层木质壁藏楼阁1座,楼阁之下为经柜,各有6面。楼阁系小型重檐歇山顶,仿木建筑,斗棋出昂,构思奇巧,制作精良,是明代小木作品中的佳品。 殿东厢配有方丈寮3间,西厢法师寮3间,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廊,檐下置斗棋。明间置槅扇门,次间设窗棂。殿院内东西配殿,为悬山顶,前檐出廊,明间置槅扇门六扇,次间置窗棂。 钟、鼓楼在寺院中轴线两侧,为遥相对称的二层建筑。这种两楼檐下皆置斗棋,五铺作双抄,檐上瓦顶为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制作手法,十分简炼,把辽金元少数民族的构建特点:审美情趣和汉文化的中匀对称巧妙地糅和,虽用材较大,但形成了钟鼓楼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山西省现存元明两朝钟鼓楼中仅有的一例,全国亦罕见。钟楼上层横梁上悬一口800余斤重的铁钟,铸于明宣德七年(1432),质地精良,音质洪亮,声传10余里。钟体分八面,分铸梵文、祷辞、“佛”字、八卦图、布施名录,以及“明宣德壬子年铸”字样。 二、彩塑造像 慈云寺的塑像精美。全寺原有佛像480余尊,现殿内有大小彩塑73尊,其中石雕1尊、木雕3尊,余为泥塑。 金刚殿塑墨迹和金刚二像,身高4米。暴眼圆睁,眼角上吊,方口厚唇,身披铠甲,一人握剑、一人执鞭,凛然正气,威严中不失厚重,一副护法守门的豪气。 天王殿正中有笑对三界的弥勒佛,双耳垂肩,腹大如臌,以夸张的手法将弥勒佛法相特点明显突显。弥勒佛后背为韦驮菩萨,右手压杵而立,披挂战袍,脸相愠恂威严。该殿四角,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位,各设佛经中的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均为坐立形象,披挂各自盔甲,手执宝器,脚踏八魔,以红、黑、粉诸脸谱,细腻的彩塑,颜丰色富,表现了佛经中的法身。四躯天王均高达4米,在殿内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东配殿即观音殿,主塑观世音菩萨,坐在“朝天吼”上,坐东向西,冉冉执拂,其左胁侍菩萨,手执节鞭,紧跟着善财童子;其右胁侍揭蒂,手执戟,随八部龙女之后。其余是十六尊者均为立侍,左首八位,右首八位,喜怒哀乐,各秉一己之法相。 西配殿的地藏王菩萨坐西朝东,头戴菩萨冠,右手压左手而扶腹,双腿跏趺而坐莲台之上,慈眉善目;身后焰光之处,左右各立垂髫小童,亦恭立莲台。左胁侍有道明和尚,披袈裟,右手执九环禅杖,左手托钵而立;右胁侍闽公张老,胡须飘然,笑面沉思,右手执尘尾,左提混元伞而立。道明后是十殿阎君中的五位,坐北向南,尾后是立着的黑判官,右执朱笔,左捧生死簿,凝目欲点;张老后是十殿阎君中的又五位,坐南向北,尾随着二个小鬼,手执牙棒、尖钗,獠齿外露,尖头竖发,煞是“鬼”像。 释迦殿内坐北面南者为释迦牟尼佛,膝盘跏趺,右手对照左手心於腹上,以“吉祥”相端坐莲台;西列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列坐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三尊佛像均为“吉祥相”,法相丰满。释迦牟尼莲台之下,左胁侍阿南尊者,右胁侍伽叶尊者,均自为手印。在3尊坐佛前,又各置造型较小的木雕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脸相平静,目光慈祥。整个正殿内,幔帘悬垂,金光融融,一种超脱俗世的肃穆氛围,十分强烈。释迦牟尼佛背光后,有一倒坐观音,坐南面北,手持净水瓶和甘露枝,塑形相对较小,左右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毗卢殿主尊毗卢遮那佛,其左圆满报身佛、其右应身释迦牟尼佛。主尊毗卢遮那佛左右各一胁侍菩萨;圆满报身佛左胁侍韦驮菩萨,释迦牟尼右胁侍吕驮菩萨,都依佛经中三十二相塑形绘彩,各有法相手印,佛像鲜明。主尊毗卢遮那佛,披右袒袈裟,结跏趺坐,右脚包压在左脚上,身躯平直,面容丰满慈祥,取“吉祥”坐式。右手胸前抱握左拳,左右手食指相拱,头戴法冠,取毗卢印。左列释迦牟尼佛,右列圆满报身佛,高坐莲台,亦为“结跏趺坐”,显得“安稳”而“不疲极”,手印各持法相。毗卢殿三佛莲台、法相和背光直抵殿后墙椽子,法身高大,脸相丰满,神态雍容高贵,佛感很强,以吉祥的现状寄托未来。 普贤殿主尊是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坐西面东,身坐六牙象,为半跏趺坐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 文殊殿,主尊是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坐东面西,为半跏趺坐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 三、壁画彩绘、经幢、碑刻、楹联及其他 慈云寺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珍贵彩绘壁画。释迦殿内的壁画,原为明代遗存,正面是十二圆觉菩萨,西山墙和东山墙是佛、天众、菩萨众、日月星辰、帝王、天神等。壁画高5米,总长36米,面积180平方米,画中人物众多,着色绚丽,线条流畅,相貌各异,执兵器、法器、朝笏等,历历可观,甚至人物髭须都有表现。在观音殿、地藏殿内壁绘有明、清山水素描,有花草、山石、松鹤等。毗卢殿正面斗棋和前檐檩间隙泥眼,画有结跏趺坐佛像,因年代久远,或彩漆剥落、或漶漫不清,仅个别数尊依稀可辨;释迦殿前斗棋和檩间隙泥眼,画的彩色坐佛,虽不明晰,但基本造型轮廓一目了然,殿后墙泥眼却是佛传、花卉,彩色可辨。大雄宝殿后墙泥眼绘的莲花清素淡雅,运笔流畅。 慈云寺内现存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碑一通,其正面为重修慈云寺的《重修古刹记》,背面为《慈云寺东西铺面并香火地亩碑记》,为研究慈云寺历史和产权的重要资料之一。 大雄宝殿前檐下,竖立“大雄宝殿”匾额,其左右横悬“英灵万古”、“山河闲气”二幅匾额,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仓慌从北门逃出皇宫,从怀安县进入天镇县驻跸慈云寺后,分别敕赐“英灵万古”、“山河闲气”两幅匾额。大雄宝殿后墙的通廊过门,门楣题一横匾为“童真妙体”。 慈云寺个别殿内题有题额、楹联。地藏殿前檐下有一长方匾,楷书“救济超生”,殿内地藏王菩萨法像左右红幔帘上,楷书一副联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藏王法像后墙壁上隶字联“红日无私一般照,苍天有眼两样看”和“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殿右山墙的即5位阎君背后,有一副隶书联:“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殿左山墙另5位阎君背后,也有一隶书联:“眼前富贵如春梦,盖世英雄落一空”。观音殿前檐下悬楷书横匾“慈拯苦扼”。殿内观音菩萨法相前大红幔帘上楷书:“白莲台上现如来,紫竹林中观自在”。释迦殿前檐中门下横悬楷书匾“觉海慈航”,殿内善人送释迦牟尼帘幔楷联“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横批“调御丈夫”。毗卢殿中央大日如来佛帘幔上一副楷书联“诚心向善,此处即是灵山;有意焚香,何必远求佛地”。在客堂,楷书联“无恩无怨迎上客,不喜不忧送佳宾”。 慈云寺土木建筑中,砖雕精美。在墙的墀头、殿院间的通道门楣,比比皆是。大雄宝殿左右过道掖门砌瓦门楣,为仿木楼阁式砖雕;释迦殿院通毗卢殿院的左右“月亮门”,释迦殿后墙的月门,天王殿后墙的过门,砖雕花卉、鸟兽、云纹等生动、精细,多是明代作品或者清乾隆年间补作,很有艺术欣赏和佛传寓意价值。尤其是毗卢殿脊有一组完整又有特色的琉璃制品,为雕刻花卉和豸、獬、凤凰等云龙禽兽造型的饰品饰物。殿脊中央砌置一大琉璃葫芦瓶,瓶径近1米,瓶上嵌入铁铸莲花三枝,莲叶上栖一铁制候风鸟,为全寺至高点,也为标志性物件之一。释迦殿脊也是一组完整的砖雕,莲花为主的佛传花卉造型,雕工细腻,质感很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你是在演戏,没有真正的夫妻和儿女,你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我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多为对方考虑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