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丹霞寺规划构想
2014/9/8   热度:210
南召县丹霞寺规划构想 一、项目概况 丹霞寺是南召县的核心文化旅游景区之一,寺院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因寺院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而更名为丹霞寺。南召丹霞寺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并称为豫西南地区三大千年古刹。 整个寺庙坐北向南,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呼应,寺院山门前还有一条九龙河呈S状流过,这一切都使得丹霞寺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越。 据文献记载,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开山祖师为唐代临济宗著名的丹霞天然禅师。至北宋崇宁四年(1105),禅僧德淳又将寺院翻新增高,且购置田产,据山占水,日渐兴盛。元朝末年,因遭兵乱,被焚殆尽。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禅僧谭宽又在寺院废墟上修建庙宇一间。明正统元年(1436)自然禅师又竭力筹划重修。明嘉靖二年(1523)僧性寿又加以扩建,丹霞寺得到了中兴,面貌焕然一新。“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昔之漫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寺院再次被毁。清初,砥中和尚清理遗址,重修寺院。接着静庵、冕珠二和尚继其志,焚香修道,竭力劝助,经过重修,庙宇更加辉煌。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翠柏成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被列为南阳古八景之一,丹霞寺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僧众达300多人,寺产也大大增加,民间至今流传着“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丹霞寺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50余亩,有殿堂房舍140多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方丈室、天然祖堂等。寺院西南面400米处,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现存元代砖塔八座,清代石塔四座。 目前,丹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 二、寺院现状与问题 丹霞寺具有较好的开发基础。 首先在于寺院有较为原真性的历史遗存,寺院整体上较为完整,加上古树名木的点缀,使寺院本身具有较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其次在于丹霞寺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禅文化和丹霞天然禅师的文化,两者都有深入开发的空间。尽管登封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祖庭,但是少林寺发展主要是靠“少林武术”,少林寺并未对禅文化做深入的挖掘,这为丹霞寺留下了广阔的开发空间。经过深入挖掘和精心开发,丹霞寺完全可以在禅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成为具有区域独特性的宗教文化景区。 第三是丹霞寺具有开发的资源条件,主要表现在寺院生态环境和空间条件的优越上。寺院及其周边区域环境清幽:“寺后一峰风兔岩千仞,左右两峰夹立,旁近诸峰朝拱”;“山峦秀丽盘旋,状若凤翅,清泉环绕其麓,如急湍声......”;“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也。”唐代孟效有诗云:“松色不肯秋,玉色不肯柔。登山须正路,引水还直流。白鹤负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远,策杖相交游”。清流环绕,古树成林,更有丹霞地貌景观的点缀,这都使得丹霞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寺院四周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具备成为一处大型综合性宗教文化景区的空间条件。 当然,最大的基础在于丹霞寺的开发得到了南召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在于南阳万家园集团对南召旅游的大投入,大决心和大勇气,还在于南召县人民群众对于丹霞寺这座千年古刹重光的热情期盼。 丹霞寺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首先表现在区域大环境不太理想。南召作为一个后发型的旅游目的地,面临着周边县区强大的市场竞争;同时,从南召县城到丹霞寺的主要旅游交通通道还不顺畅,路面较窄,经过的村庄多,全性隐患突出,可进入性较差。 其次是资源方面也存在相对劣势。寺院建筑尽管具有原真性,但是整体上显得破败,内部供奉佛像也较为粗糙,可观赏性不强;历史上留下来的佛塔过去很多,但经过历史上的破坏,仅有十几座佛塔幸存到今天,其余则早已荡然无存。 第三是环境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寺院山门正前方就是一个村庄,对整体寺院的景观开发设计和以后经营管理均构成不小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寺院与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最后是市场劣势。长期以来,河南旅游给人的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河南省较为知名的有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和开封大相国寺,这些寺院都已全国闻名;南阳区域内也有淅川香严寺、西峡燃灯寺、镇平菩提寺等。这些寺院都对丹霞寺构成了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是,这个劣势是相对的,是可以改变可弥补的。 二、规划目的与重心 关于丹霞寺开发的目的,项目组在多调研、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一是要在禅文化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突出丹霞天然禅师和禅文化内涵;二是不拘泥于现有的寺院范围,而是要以现有寺院为圆心向四周发展,打造一处以寺院为基础的禅文化旅游区,使丹霞寺成为南召旅游业的核心景区之一。 因此,本次规划的着力点在于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文化内涵的转变,即由当前以寺院观光为主的宗教文物旅游向以寺院观光与禅文化体验相结合的佛教旅游文化转变; 二是旅游空间的转变,即由当前以寺院为全部向以寺院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大景区的转变。 三、四项基本理念 (一)挖掘禅文化,打造新看点—营造寺院文化氛围 丹霞寺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于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禅文化,尤其是开山祖师丹霞天然禅师,留下了众多公案故事,这些故事在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同时,有些故事读来也津津有味,是丹霞寺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更为有意思的是,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高僧辈出,公案故事众多,这也是丹霞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丹霞寺禅文化开发是决定本次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挖掘禅文化,设置禅文化的新看点是本次规划的基础理念,丹霞寺新增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主要依托禅文化主题展开,营造寺院浓厚的禅文化氛围,最终树立“丹霞寺参禅、少林寺习武”的市场形象。 (二)建设禅修院,突出现代禅—创新寺院文化模式 在河南佛教旅游的实践中,佛教景点往往给游客造成单调的印象和枯燥的心理感受。同时,不少佛教寺院开发存在误区,导致佛教核心文化的僵化、庸俗化或丧失,“佛教文化”旅游实际上成为“佛教寺院”或“佛教武术”旅游。如靠着少林武术名扬全球的少林寺,正因为其盛名而饱受商业化侵蚀。古诗中描述“碧溪锁少林”,现在的少林寺已没有古代的文化意境。在少林武僧以武扬名的同时,少林寺的禅风正在迅速消逝。 少林寺的失误为丹霞寺预留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因此,丹霞寺要创新寺院文化产品的模式,要走文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项目组认为应在传统寺院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禅修院,突出禅文化静心、修身的入世功能,教授禅宗教法、开展禅文化活动等,主要针对中等以上收入的社会群体。这就摆脱了寺院传统上的单一门票经济发展模式,走高端旅游与大众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禅修院的建设将对丹霞寺及南阳地区的文化、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使丹霞寺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影响力上更上一层楼。 (三)原寺重保护,提升是关键—提升寺院文化品位 丹霞寺作为历史名寺,遗留了较为丰富的物质遗产,寺院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对于现有的寺院,要突出文物保护意识,尽量不扰动现有的建筑,能不增加新建筑就一定不要增加,一些建筑物的基址要清理挖掘,弄清其历史上的名称和功能,以石刻说明即可。总之,最大程度地保存寺院的历史记忆,营造古朴、幽静、雅致、诗意古寺氛围。但是,寺院保护要注意及时对危房进行修缮,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分清旧与破的区别,旧是品位,破则是衰败。寺院保护要旧不要破败。 丹霞寺由于历史上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寺院的基本建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山门仅为一牌楼,且方向与中轴线不一致,景观化效果差,不利于进一步开发;寺内新建之建筑从风格上与古建筑差距较大,影响寺院的整体感;寺院缺乏钟鼓楼、僧堂、五观堂等禅寺的基本建筑要素等。 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现有寺院进行文化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寺院周边新建佛禅文化景观,形成新的看点,以新旧结合的寺院文化营造丹霞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四)青山拥古寺,碧水绕丹霞—美化寺院自然环境 丹霞寺周边自然环境基础良好:左边的青龙山险峻陡峭,右边的白虎山平缓圆柔,寺后山坡宽广,松柏成行;寺前的九龙河水量丰沛,水质良好;寺前侧空间古树成林,意境清幽;而九龙河南岸的丹霞地貌也为寺院增添了地质方面的景观。从整体上看,丹霞寺山环水绕,植被茂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具备良好的环境基础。 尽管丹霞寺的自然环境基础良好,但是,当前却缺乏环境整治,这些良好的环境基础并没有得到提升,环境效益和视觉效果均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规划要对丹霞寺自然环境进行精心整治,通过蓄水、绿化、美化和景观化手段,使丹霞寺实现“青山拥古寺,碧水绕丹霞”的整体景观意象。 四、整体思路 (一)丹霞寺开发的四项原则 l 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佛教文化当成了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佛教旅游开发的目的定位于服务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其经济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却忽视了佛教旅游的社会功能,忽视了其对佛教自身的提升和促进功能,导致一些地区的佛教景点出现了不良的功利化倾向。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是旅游景点吸引力的渊薮。佛教旅游的文化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它可以引申出社会教化、艺术欣赏、宗教感召、历史知识和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丹霞寺的旅游开发缺少了文化性,就不会产生强大的旅游吸引力,而缺少了经济性,没有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赢利模式,丹霞寺的旅游事业就缺少活力。经济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因此,丹霞寺的旅游开发要注重经济性与文化性的对立统一。 l 神圣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佛教景点的宗教文化本质规定了佛教旅游的神圣性特征。佛寺国土庄严、礼仪规范、戒律严整,禁忌众多。如民间“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就来源于僧人无事不得在大雄宝殿内及四周聊天、闲逛等。丹霞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注意保持宗教的纯洁性和神圣性。而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却有观光、朝圣、祈福纳祥、文化体验、求新求奇等,其中绝大多数是慕名而来的普通观光游客,这就要求丹霞寺还要能够对一般旅游者产生文化吸引力,开发的文化项目要能够被游客理解和接受,这就决定了丹霞寺旅游开发必须具有通俗性。 神圣性的缺失会导致佛教自身的功利化和庸俗化;通俗性的缺失又会导致丹霞寺“不食人间烟火”,失去其大众吸引力。丹霞寺开发过程将注意二者兼顾。 l 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丹霞寺历史上佛教文化的积累十分丰富,具有很高水平和重大价值,丹霞寺开发的旅游项目应向旅游者传递积极的教育内容。佛教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思想;佛教的生态观念、和平观念、慈悲观念对当代社会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佛教文化是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建筑和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中也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如源于佛教的成语和词语中,有个叫“胡说八道”的,就来源于早期西域胡僧说佛教的八正道,一般人听不懂,于是叫胡说八道;其它如心心相印、河东狮吼、借花献佛、步步生莲、一尘不染、想入非非等等,也都有极具趣味性的传说和故事;佛教比喻、禅宗公案有很多直接就是幽默故事。 丹霞寺的旅游开发应是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它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l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丹霞寺旅游开发必须植根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从注意从佛禅文化的母体上汲取丰富营养,要对禅文化进行筛选、设计和开发,最终成为佛教旅游文化产品。 同时,丹霞寺的旅游开发又要具有创新性。丹霞寺的项目设计不是禅文化的简单拼凑或综合,而是在禅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基础上的新创造。丹霞寺旅游开发将注重在继承禅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新项目、产生新景观、增添新价值、具备新意义,拓展旅游活动的新空间,最终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