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清山与百福庵
2014/9/8   热度:331
蒋清山与百福庵 蒋清山,又名蒋迪南,字运石,号烟霞散人,江南进士,曾任河南祥符县知县,明亡后不愿继续为官,于顺治二年(1645年)至百佛庵隐居。蒋清山喜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士大夫皆雅重之,与有名的理学儒流胡峄阳是契友,与隐居崂山的莱阳名士孙笃先结为至交。 蒋清山一生致力于重建百福庵,其自述是:“余幼住此山,古迹仅存,余荒地耳,因发愿力修整殿庵······”。 百福庵位于惜福镇东部铁骑山南峰“石城顶”之阳。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百福庵,在县东南二十里。有萃元洞,宋宣和年建。”由此可知,百福庵始建于公元1120年,迄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百福庵初建时,庵的规模很小,仅以“萃元洞”而传名。原来,“萃元洞”不是一处山洞,只是一块巨石中空,后经略加凿饰,形成一个矮小的石中屋。石洞面南开门,高1米多,长方形,门额上镌有“萃元洞”字样。洞内空间不规则,东北角有一神龛,洞内潮湿昏黑,难以住人,但相传百福庵却是由洞内居住的两个尼姑之缘兴建起来的。又传宋徽宗时提出僧道合一,时奉佛教,洞内供奉百余尊高低大小不一的铜铸菩萨、罗汉等,曾得名“百佛庵”。 百佛庵经元、明两朝的风风雨雨,得以沿袭发展下来,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时,江南明末进士蒋清山因不甘“满人”的异族统治,抛却河南祥符(今开封)县令职位,更名蒋迪南,潜入百佛庵隐居,当了道士。此人学识渊博,对庵有作为,渐晋住持之位,更潜心修道,研读收藏大量经典书籍,使百佛庵一时成为崂山十一个藏书院之一,时人誉称谓“蒋迪南书院”。随着其统筹庙事,又多主持扩建庵宇并成规模,百佛庵也就改叫“百福庵”了。 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两个爱好笙、笛、箫、管等乐器并能歌善舞的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携带金银细软,千里迢迢,来东海崂山,潜入修真庵(今崂山区王哥庄),出家隐居山林之中,后来在蒋清山的帮助下迁居百福庵,从此百福庵就一天天热闹起来,并在此隐居了16年之久。 百福庵是外山庙,距惜福镇和城阳、即墨较近,交通方便,香火甚盛,是外山派道家音乐胜地,又是当时著名的藏书院之一,藏有大量经典书籍。而修真庵是内山派庙宇,不准响动吹奏乐器。蒋道士为让养、蔺二人能认真研究道家音乐,便邀请她们到百福庵挂旃静修。养、蔺二人接受邀请,于当年秋迁居百福庵内之“萃元洞”(现仍完整存在),并出资扩修石洞,一洞为居室,一洞供神像。蔺卿也以保护人身份同时来到百福庵。不久,蒋道士迁到通真宫(童公祠)主持庙事,蔺卿他们三人仍住在百福庵内。 百福庵分前后二院二殿,前为倒座殿,祀菩萨,全石料砌筑,殿外石柱上镌写:“张家李氏”等字样;中殿穿堂,祀“三官”;后殿为硬山式,高约六七米,重梁起架,出檐,四柱石撑顶上饰雀替,朱漆门窗,门面南下筑石阶十余层,内祀玉皇大帝。白垩涂壁,彩绘壁画,青砖铺地,外观气势宏伟。西侧建仓廪、膳室,院内一井,常年不涸。 百福庵,早前每年正月十六日逢庙会,善男信女赶会人众,香火极盛,庵中香烟缭绕,笙钹齐鸣,山下乡村以“行宫香会”形式组成队伍,吹奏乐器,执掌旗幡伞盖,抬着内坐神像的纸扎花轿,浩浩荡荡,赴庙赶会,举行祈祷仪式,焚纸烧香,磕头祈福。最后把纸扎花轿焚烧,完却表达的心愿才觉安慰。午后仍怀虔诚心绪各回乡里。 百福庵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战争的洗礼仍坚固如初,1939年日寇侵华占领青岛后,庵内驻守抗日游击队,麦收时遭日本鬼子飞机轰炸,扔炸弹两颗,一颗落大殿门路口,炸翻阶石,轰起一条约吨重的石条腾空又落于檐上,仅损数小瓦,余均无损,可见其构筑坚固之牢。另一颗炸在院前竹园中,仅伤两名游击队员,其余道众人等均无恙。 解放初期,庵中众道被易地安置,其中一年轻者名孙志素还俗后留住倒座殿。 20世纪60年代,百福庵辟为农中,“文革”间,神像、供器、经卷、庵堂装饰物均毁。90年代庵址仅存颓垣、框架,院内井泉犹在,院南翠竹葱茏,新添百福庵渡槽流水汩汩,养、蔺坟地及附近的纱帽石、马槽石、黄道石等景点犹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拿敬佛的心去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对佛恭敬,对人不恭敬,那就错了。我们对人不敬就是对佛不敬,我们对佛的礼敬里面就有欠缺,就不圆满了。对善人要敬,对恶人还要敬,为什么?善人、恶人都是人,善人、恶人都有佛性,善人、恶人将来都要成佛。真心待人处世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样样都要觉、事事都要觉、时时要觉、处处要觉,觉而不迷,这就叫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