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兴国寺
2014/9/8   热度:250
寻声兴国寺 文 / 归田 兴国寺离我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脚程,却被事务纠缠,无暇登临。 星期六,携妻前往,生怕电话铃声搅了心愿,为公做事,星期天未必属于自己。 过洛河大桥及桥南小市,拾路而上,便可看到一座仿古大殿,这就是兴国寺。 迎面一座殿堂,临北一处僧房,几块随意靠在墙壁上的早已模糊了字迹的断碑,三鼎香炉,一口饮马槽,几乎就是兴国寺的全部。 今日初十,没有香火。大殿的门紧闭着,僧房的锁紧锁着,没有人可以拜问,只有我和妻在这孤寂的半山腰里凭吊历史的苍桑,追问南寺晓钟的悠远声响…… 兴国寺(民间亦称南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周广顺年间,距今有1050余年的历史,是卢氏古八景之一——南寺晓钟。 史料记载:该寺座落在县城东南的洛河大桥南端,处高台之上,与县城遥遥相对,后有文山相衬。寺内殿宇雄伟,古柏苍翠挺拔,寺西侧有一钟楼,上悬一大铁钟,口阔四五尺,高六七尺,每日昼夜均有和尚撞钟报时,其声嗡然,余韵颤动悠扬,可闻十余公里,每当晨曦微露,薄雾罩寺之时,洛水两岸,万籁尚寂,洪钟忽鸣,声荡县川。后历朝历代不断扩建,规模最大的一次要数明朝成化年乙巳正月至弘治辛亥十月,时达六年之久。扩建后的兴国寺,山门、前庭、廊房、后殿等建筑星罗棋布,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古诗云:“古寺依山起,南临洛河水。远流千派接,近岭两峰连。玉殿当宵寂,金钟向晓传。花宫朝望处,几缕石楼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寺院。 今日的兴国寺,已没了昔日风彩。寺院不存、古柏不见,故乡引以自豪的金钟更不知去了哪里。 2004年下半年起,周围的南窑、范村、黑了宿、王村、衙前等村的群众发起了集资重建兴国寺的倡议,当地群众及社会各界集资15万余元,邀请湖北大冶古建公司进行了精心设计,拟建造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等,目前仅建成大雄宝殿一座。想象着殿宇雄伟,古柏苍翠,山门、前庭、廊房、后殿等建筑星罗棋布,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的颂词,看着眼前这一亩左右的巴掌之地,我对选址者的意图倍感迷茫。这自然不会是兴国寺的原址,原址在哪里?铁钟何去? 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证明旧址就是现在的洛河大桥南头,包括现洛河大桥南端的全部市场及水泥厂老厂区大部。这也刚好印证了古书所记的处洛水南岸高台上,与县城遥遥相对,后有文山相衬的说法。由于桥北修建的以坝代路加高了北岸坡堤,使得桥南桥北看上去高低一样,所以不见了南端高台。据说,范村、衙前村的李家家谱里对当时集众募捐、修建规模、重修年代、所处范围都有详细记载。当年的兴国寺殿内供有佛祖神像和哼哈二将、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菩萨等塑像,香火极旺。后来怎样毁灭,不得而知。 为了寻找古寺遗迹,第二天,我专程来到寺院旧址,留连在南窑市场的角角落落,古寺的影子荡然无存,只有南边的小桥依稀留着古老的印痕。 钟楼上的铁钟据说解放前被转移到了旧县城城墙的南楼上,大炼钢铁时可能被填进了钢炉,成了日产N吨钢的陪葬品。 新寺建成之后逐渐兴起了二月八庙会,时间取的是佛祖生日,因殿前广场太小,摊位全摆在殿下一百多米处的平台处,有民间剧团搭台,香客也在此时多了起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忏除业障从哪里落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善护三业。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若以真心真信去求,就一定会有感应。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可断疑生信、忏除业障。平时忍辱是消业,好事让别人,辛苦自己承担,这个消业增福慧,比什么都快。这一生中,绝对不得罪任何人,绝对不与人结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