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下卷)


2014/9/8    热度:1801   

  开元寺(下卷)

  (紫云寺、莲花道场、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

  紫云屏

  天王殿(山门)

  拜圣亭与拜庭(拜圣亭—拜香亭、拜亭。拜庭。垂云薙草。)

  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唐·大中尊胜陀罗尼经幢、南唐·太保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北宋·天对陀罗尼经幢、南宋·绍兴宝箧印经塔)

  桑莲古迹

  紫云大殿(大雄宝殿、百柱殿、规制、妙音鸟[迦陵频伽]、五方佛、圣观音、“御赐佛像”石雕门楣石、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

  甘露戒坛(规制、第五级、第四级、第三级、第二级、第一级、正南面栅栏外、“清净法身”匾、菩提树)

  藏经阁

  功德堂

  西塔禅院

  栖隐禅院

  准提禅寺

  东璧寺

  檀越祠

  麒麟壁

  英雄合击传奇私服 传奇广告代理 中变传奇私服

  日本大铜镜

  五观堂

  诗词拾遗

  紫云屏

  紫云屏在寺大门的正对面,为寺的照墙。取“紫云”为名,是引自开元寺在唐代建寺时紫云覆地的传说。

  紫云屏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郡丞丁一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所建,天启四年(1624年)郡总宪陈亮采重建。400年来经受台风、地震而不塌。

  照墙高6米,宽15米,厚0.85米,正中嵌有一方明·泉州书法家陈于王手书的隶书“紫坛屏”三字的石匾(横排),当代书家称它“清丽端和,神韵绝俗”。

  《福建通志·广印人传》载:“陈于王,福建晋江人。工篆、隶,善诗、画,镌刻图章尤精雅绝伦。开元寺粉墙八分书‘紫云屏’,是其遗迹。”

  天王殿(山门)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

  天王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面宽五间25.94米,进深四间13.59年,面积427平方米,由30支棱形石柱支撑屋盖,为唐朝石柱风格。

  殿中悬朱熹撰、李叔同(弘一法师)书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弘一法师》)。

  殿东、西两侧各有泥塑巨大天王坐像一尊,高4.5米,怒目而视,形状威武,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

  三门外原建有东西二坊,东称“八吉祥”,西称“六殊胜”,早已废圮。

  拜圣亭与拜庭

  拜圣亭

  俗称拜香亭、拜亭,位于天王殿正中北侧。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拜庭

  拜庭位于天王殿、拜圣亭北,是一个大庭院,面积2800平方米,是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和信众祈拜之地。如今,每月农历二十六日的勤佛日,这里仍然人山人海,梵呗声声。

  拜庭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铺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树龄少则200年,多则800载。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还有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明代石雕熏香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

  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垂云薙草

  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

  《开元寺志》载:“……师号文慧(俗名王觉先,在开元寺文殊院出家,名法周,后赐号文慧),(宋)咸平初(公元1000年左右),太守宿翰尊礼师,一日翰至,相引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翰指问曰:‘古语道,紫云盖地,寸草不生,因甚而今却有?'师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翰深叹服。”

  宝箧印陀罗尼经幢

  箧,是藏物的小箱箧子;印,是不移不动、坚固不朽之意,陀罗尼经,是佛教密宗的咒语,具有藏纳三世诸佛全分之法身舍利的功德,诵念此咒能使亡人从地狱解脱。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至七年(954—960年),吴越国王钱俶仿印度阿育王造金塔分藏释迦牟尼舍利子分送各地之举,也用金铜精钢造8万4千个小塔,每塔高不及1尺,专门供藏宝箧印陀罗尼经,分送境内四方,称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塔)。因塔身涂金,也称金涂塔。

  后来,佛教信徒为了修缘造福,也采用砖、石仿筑宝箧印经塔。宝箧印经塔不管是金属的小塔,或是砖石的大塔,造型雕缕都出于一各蓝本。

  (一)唐·大中尊胜印陀罗尼经幢

  1935年夏,泉州遭特大洪水袭击,唐·大中八年(854年)尊胜陀罗尼经幢被洪水冲倒,弃于西门城吊桥下,作为水闸柱石之用,1953年被抢救移入泉州开元寺保存。1955年12月,又在泉州西门外原古经幢处,掘获石经幢构件一方,上刻束腰佛像八尊,多已风化,耳目模糊不清。1956年3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林惠祥教授将经幢像构件移至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保存。

  今保存于泉州开元寺水陆寺内的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尊胜陀罗尼经幢通高178厘米,作六角形,每面宽25厘米,每面刻字七行,行六十四字,末面题职名,字数不等。由于年久剥蚀,字多磨泐,而其中有一面刻10厘米宽的直线槽一条,《闽中金石略》以为“似当时钳于塔上者”。

  尊胜陀罗尼经幢有篇序文,是专门申明立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用意的。序文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故事,从故事经历的非凡,来说明其经能“救拔幽显,不可思议”的效用。这个故事是研究泉州唐朝佛教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尊胜陀罗尼经幢上的文字收录于陈棨仁《闽中金石略·卷1·唐·尊胜陀罗尼经幢》。其序文如下: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于此山中,□引□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

  □已悲泣□□□□顶礼,礼已举头,忽见一老□□山□□□□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忆存慕道,追访圣纵,不详劬劳,远寻遗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恶业。未□法师□将此经来不?’

  僧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

  老人曰:‘既不将经,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倒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即是。众圣广□□□□济幽明,报诸佛恩也。师取经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

  僧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至心敬礼。举头之顷,忽□□老人(缺7字)心□念倾诚,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

  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遂将其本入内,请□□□□法师(下缺13字)此经,施僧绢三十疋,其经本禁在内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远取经来,情望普济□生,救拔苦难 (下缺20字)含灵同益。’

  帝遂留翻得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汉语。僧顺贞奏:‘共翻译(下缺21字)五台山,于今不出。今前后所翻两本,并流行于代。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

  至垂拱三年,□□寺(下缺24字)留,一如上说。志静遂就三藏法师,谘受神咒。法师于是口宣梵音,经二七日,句顺□□□□梵音(下缺27字)别翻者是也。其咒句稍异于 杜令 所翻者。其新咒改错,并注其音。讫□有学者幸详焉 (下缺7字)说。其翻经僧顺贞,现在住西明寺。

  此经救拔幽显,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故具录委曲(下缺24字)

  佛项尊胜陀罗尼经

  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

  这篇序文是写印度婆罗门僧入佛陀波利,他于唐·仪凤元年(676年)来到中国五台山,敬谒文殊师利菩萨尊仪。文殊师利菩萨令其返回印度,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流传汉土”。唐·永淳二年(683年),佛陀波利取经返回中国长安,具以上事奏闻唐高宗。高宗遂留梵本经请朝廷佛教法师翻译。佛陀波利恳求高宗退还梵本经。佛陀波利再得梵本经,到西明寺请善梵、汉语的僧人翻译。所以,流传于世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有两种汉泽本,一为西明寺僧 顺贞所翻译;一为朝廷杜令所翻译。两种译本,文字“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 序言最后说:“恐学者不知,故具录委曲。”

  唐·大中八年的泉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面是题名的,题名者有三部分人。

  其一、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数十人,这些善信中有许多女施主,她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是以数字为其名的,即从一娘、二娘、三娘、五娘、七娘到十二娘不等。还有几位名字相同,仅姓不同罢了。这为研究唐朝中期泉州的社会风俗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经幢记载,募缘捐建此一经幢的善信有二百多人。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大中年间泉州佛教之兴盛。这些捐款、捐物的善信,有的是“为考妣,各舍铎一口”,有的是“奉为考妣,舍三百文” 。可见,唐朝大中间,泉州的佛教已出现世俗化的现象。这又是研究唐朝泉州佛教发展史的重要材料。

  其二,泉州地方官员题名。如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仕郎口太常寺奉礼郎骁骑尉谢孙(“心”字底),押牙吴口、押牙陈元度、押牙兼都虞侯林弘、口口、押牙口口团练管干许庶等等。薛凝的职位是官三品、阶五品、勋二品;谢孙(“心”字底)的官职则唐史未之见,可补史书职官之缺;《五代史》、《宋史》只载“押衙”官职,未见“押牙”官职,这又可补史书之缺。如此多地方官员题名于经幢,反映了泉州地方官员对佛教之倡导,有利于唐朝泉州佛教的发展。这些唐朝泉州的地方官员,各施舍布一疋,以为考妣。则知泉州地方官员当中,不少是佛教的善信。

  其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是“乡贡进士欧阳堰、沙门文中 共书”。《闽中金石略》以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但更重要的是“乡贡进士欧阳堰”,《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选举科目》皆不见其名,这又可补府、县志之缺。唐朝泉州仕进文人的为佛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二)南唐·太保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1982年8月,强台风袭击泉州,泉州开元寺拜庭巨榕折断,击倒树下的南宋·绍兴十五年 (1145年)造的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在石塔基座里,发现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石经幢。

  此经幢系王继勋建造于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王继勋,王延政从子。闽·天德三年(945年),留从效杀叛臣黄绍颇,擢任泉州刺史,请度僧、设坛,又于次年建造此经幢。

  经幢八角八面,每面宽19厘米,通高120厘米。表面光滑,竖刻76行文字,主要部分是经文,此外还刻记施舍建经幢人的姓名,以及建造经过。 经幢构件上的浮雕飞天,皆赤足裸露,身体修长,保留着唐朝飞天雕刻的风格。

  经幢上除经文以外的一些文字,据林宗鸿《泉州开元寺发现五代石经幢等重要文物》(《泉州文史》第9期,1986年12月)摘录于下:

  第一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口口宣德郎前守尚书膳部员外郎柱国赐绯鱼袋 郑元素书,都料将唐琛元、从十将林仁濬等镌。”

  第六十五行:“管内僧正临坛匡教大师赐紫守涓、管内都监长讲经论大德赐紫道昭、监寺讲经论大德赐紫惟岳、寺主大德僧惟守、都维那大德僧从善,上座传经持念口口口。”

  第六十六行:“通直郎检校尚书比部员外郎柱国赐紫金鱼袋王传嗣,舍见钱参拾阡文。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 、粮料将御史口口。”

  第六十七行:“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兼御史大夫陈匡俊,已上各舍伍阡文,转运将许延佑,元从押衙杨匡轸,右衙大将王蟠,军将唐弘益、严迅,已上各舍铜钱壹阡文口口口。”

  第六十八行:“榷利院使刘拯,舍伍阡文。管内威仪临坛大德神毅、讲赞法慧大德赐紫文展、粥院口口大德惠斌,各舍壹阡文勾当。取幢传经大德神悟,舍铜钱柒阡文。一持念大德口口。”

  第七十一行:“幢而左无对峙,遂发诚愿,始议经营。请僧于浙水募缘、召匠,于太湖采石,徙移五载,竟未成功。及太尉琅琊公……”

  第七十二行:“访萧寺遗阙之端,谓前政之何为构斯幢而不就,于是遣舟航远,泛置琬琰。俄臻选敏手以雕镌,择良辰而建置,斯则收其遗而补其阙,无量胜口。”

  第七十五行:“三十世宗祧,俾率土以共瞻,与斯幢而永固。将纪其事,爰命直书。唐·保大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建,岁次丙午 勿当元从押衙兼御史大夫 李仁检。”

  第七十六行:“功德主英谋叶义定难功臣、光禄大夫、检校太尉、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王继勋。”

  以上铭文,值得注意的有:

  建造过程。造经幢的石灰岩石,是前政“请僧于浙水募缘、召匠,于太湖采石,徙移五载,竟未成功。”后经王继勋“遣舟航远”,又“臻选敏手以雕镌,择良辰而建置”,才告功成。

  职官。铭文中记述许多官员,如“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和“光禄大夫检校尉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王继勋”等。以上官职,多为史书所缺,可为五代史职官补白。

  海交实物。铭文中如“专客务”、“充海路都指挥使”、“榷利院” 等官名和机构,反映了五代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经幢是泉州海上交通史的重要实物材料。

  佛教史迹。经幢上诸多泉州地方官员的施舍记载,从一千文、五千文、七千文到三十千文不等,这反映了五代时泉州以刺史为首的地方官的崇信佛教。经幢题名的泉州开元寺僧人,有 僧正守涓、都监道昭、监寺惟岳、寺主惟守、僧从善、威仪神毅、讲赞文展、粥院惠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道昭、文展》)

  (三)北宋·天对陀罗尼经幢

  开元寺北宋·天对九年(1031年)陀罗尼经幢,为泉州清凉院僧智贤募缘所创。

  (四)南宋·绍兴宝箧印经塔

  拜庭左右两旁各有一座方形宝箧印经石塔,通高各5.48米,形制相同。左边一座塔的须弥座上刻:“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重修。”

  开元寺这两座石造的宝箧印经塔,从下而上是基台、石函、塔柱、塔盖和刹顶。塔上的雕刻保留着印度的艺术风格。

  塔柱四面刻圆拱龛,龛内浮雕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图:

  东面是萨锤王子舍身饲虎,中间萨锤王子作大王游戏坐,前面有大虎一只、小虎四只;

  南面是提婆拔提城尸毗国王割肉救鹅,中间尸毗国王右手执刀,左手护鹅,右边山石上有一只老鹰;

  西面是阿梨陀波罗城尸毗王挖眼施给婆罗门,中间尸毗王右手持尖刀抬在头部作挖眼状;

  北面是跋陀耆婆城月光王舍头给婆罗门,中间树下,月光王低头弯腰作舍头状,左边有一婆罗门手中举刀。

  塔顶为复莲盆及多层相轮尖顶,四面刻佛的称谓。塔盖四周芭蕉形的角翅上,雕刻着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在皇宫中生活游戏的种种景象,有人物、山花、蕉叶、卷云等。

  1982年8月,强台风刮倒拜庭东边一株巨榕,榕树压倒一座宝箧印经塔。在修复整理时,发现塔腹中埋着五代·闽国最后一任泉州刺史王继勋等善信捐资雕刻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参见上文“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又清理出银质鎏金观音像,背面刻“泉州右南厢宣明坊女弟子柳三娘,与夫主梁安共舍宝塔一座,永充供奉,合家人口等增延福寿。时绍兴十五年六月日”。

  从铭方舍钱造塔的目的是“同祈平安”和“合家人口等增福延寿”,这表明了宋代泉州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桑莲古迹

  位于开元寺西长廊外侧。有唐植古桑树一株,相传为黄守恭“桑开白莲”之桑树。桑树老干被雷轰为三,仍然枝叶繁茂。

  民国年间有一枝干受台风之损,莆阳人吴春华立石题字顶之。字云:“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

  1994年秋夏台风数起,一次风雨中将支于石上老桑枝干扫落于石板地,且老伤口处有断裂,所幸未全折断,但已无法再吊回石柱之上。

  紫云大殿

  规制

  亦称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大雄”是梵文“摩诃毗罗”的意译,古印度教徒用以尊称教主释迦牟尼,意思是说他象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故凡佛教寺庙,大雄宝殿均为整座寺庙的中心。

  大雄宝殿大门正中悬挂“桑莲法界”大匾,“桑”、“法”二字为繁体异体字。这题匾概括了寺之由来,题写者不明;有说是明代晋江书法家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所书。

  紫云大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建时,“尝有紫云覆寺至地”(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故名紫云大殿。代有重修。

  1604年特大地震受毁,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大参曾樱、郑芝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郑芝龙》)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殿柱悉易以石”。原设计立柱百根,内槽因建筑需要减去六根,余94根,故又称“百柱殿”。殿内石柱和柱础石形式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柱围达二米,秀巧精致。改为石柱的原因主要是地震后大建筑物破坏甚多,短期内得不到巨大杉材作栋梁,虽石质结构柱体的抗震能力不及木结构,但不受虫蛀、雨淋潮湿而腐烂,地震时也经得住伴随的水、火等次生灾害,可千年长存。

  现存紫云大殿为明朝遗物,面积1387平方米,是省内现存面积最大、构架最复杂的佛殿。通高20米,屋顶重檐歇山式,面宽9间,进深6间。结构上保存“唐风宋韵”,采用殿堂制和厅堂制相结合的抬梁式木构架方式。殿身下部采用“明袱”做法,以粗巨石柱支承通梁。柱头以上施以七铺作斗拱76朵,分布在周围和前槽,高度几乎达柱身之半,组件皆用二等材,且全部使用水平直拱,不用斜昂,形成一个独立的铺作结构层,刚健有力。其他梁枋等水平构件也用雄巨简练的斗拱作隔架。

  殿内前檐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为浮雕蟠龙柱,是明代石雕佳作。

  平屋斗拱后尾,附刻飞天乐伎二十四尊(详见下文“妙音鸟”)。

  斗拱以上覆以天花板,殿身后槽为了横列身高6米的“五方佛”(详见下文“五方佛”),省去内柱两排跨长7米“大通”6根,凌架高悬,形成高敞空间,以利谟拜佛像,突出效果。天花板上施以“穿斗草架”,构成上部屋梁。上下层木作工艺,精粗有别,枝樘固齐,繁而不乱,功能观点十分明确。

  这样由柱网、铺作、屋盖三个结构层作重梁叠架整体组合,整然有序,为闽南现存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结构最佳的遗构之一。

  殿中铁铸香炉为清代郑芝龙供奉。

  妙音鸟

  妙音鸟,音译“迦陵频伽”,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是半人半鸟的飞天乐伎,被作为佛前的乐舞供养,不少佛经中都有记载。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录《慧苑音义》说:“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佛学大辞典》录《正法念经》说:“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神)若人,紧那罗(歌神)无能及者。”

  《佛学大辞典》“迦陵频伽舞”条:“……舞典名,译言鸟或不言乐,林邑(占城)之古乐,天竺祗园供养日,迦陵频伽来舞,时妙音天奏此曲,阿难(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之,遂流布云。”

  在大雄宝殿中,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装置了二十四尊真人一般大小的木雕迦陵频伽,都是上半身人头人身,下半身鸟体鸟爪的美丽女郎。它们分为两排,面面相对,体态婀娜,袒胸露臂,羽毛绚丽,头戴如意宝冠,背上两翼舒张,项挂缨珞,臂束钏镯,有的手捧笙、管、箫、笛各种乐器,有的执文房四宝,有的拿着宝器、吉祥物等各色供品,形态各异、翩翩若仙,在五方佛前奏乐歌舞。

  特别是,殿顶内部斗拱重叠,构造特殊,二十四尊迦陵频伽下半身镶在柱里,上半身伸出挺胸昂首,利用它们头上的如意宝冠之上的仰莲状的柱头栌斗,分别用头或翅膀大殿的通梁和横木,起到一种拱翘成托建筑构件和艺术装饰作用。

  这种既把迦陵频伽作为出跳斗拱,又作五方佛前的乐舞,更营造了佛国极乐世界气氛,匠心独具,构思精巧,三种功能和谐统一,是国内仅见的抗震独特结构 。

  泉州开元寺建成后,曾经历了两次大火,其中一次发生在宋朝,两次大火以后都进行了重修。 据史料记载,大雄宝殿内的飞天乐伎,是由两批来自德化和惠安的木工雕刻的,但这些人的详细情况并没有记载。

  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保存一本张氏族谱的复印件。族谱载:“十四世孙仕逊,字法参,官主簿,三余以木雕游寺观,所治皆绝品,如泉州开元寺飞天……”根据族谱推测,张仕逊是宋朝人,他设计并雕刻的飞天乐伎应该是在宋朝大火后。(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 张仕逊》)

  开元寺“迦陵频伽”木雕在我国比较少见,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早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制。族谱上关于“迦陵频伽”雕刻者的记载说明了三点:一、说明张仕逊是开元寺“迦陵频伽”的雕刻者;二、说明“迦陵频伽”这种形制在宋朝以前就已存在;三、结合福建云霄和宁夏银川都有发现宋代“迦陵频伽”的瓦当和瓦饰,说明宋朝时期,“迦陵频伽”这种形象在大江南北的建筑中普遍流行。

  五方佛

  佛教的大雄宝殿,一般供奉三尊菩萨,但开元寺紫云大殿与众不同,供奉五尊,即密宗的五方佛。五方佛是密宗金刚界五智所成之五如来,故又称五智如来:

  中间主佛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遍一切处,是法界“体、性、智”所成的理性和智能的集中表现,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佛教密宗奉敬的至尊至高的教主。

  两旁分别为:东方香积世界阿亻南佛,是大圆智所成,也名金刚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是平等性智所成,也名灌顶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如来,是妙观察智所成,又名莲花智、转法轮智;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是成所作智所成,也名羯磨智。

  这五尊佛像都是黄金妆身,体态丰腴,容貌慈祥,跏趺在莲花须弥座上,含目静息,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印相,富有浓郁的唐代风格。

  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的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福州鼓山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记:“紫云大殿,唐·垂拱二年(686年)僧匡护建,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因以得名。玄宗改额开元,仍(注:乃)赐佛像。后毁。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赐像。”

  唐玄宗改额开元寺时是开元二十六年(732年),密宗传来中国也已22年,深受唐玄宗的支持。密宗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那么唐玄宗赐给泉州开元寺的佛像应该是毗卢遮那佛了。而王审邽为了匹配毗卢遮那佛,所塑的四佛像应是东方阿亻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成就佛。说明在乾宁四年(897年),泉州开元寺就形成了密宗五方佛的轨制。

  据知,供奉五方佛的,除山西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外,也只有泉州开元寺了,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佛教的一种奇观。同时,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千余年来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不变,这是值得研究的。

  圣观音

  紫云大殿的后殿正中,即五方佛的背后,供奉着一尊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在这尊观音身后的焰光屏上左右有两块铭牌,上书“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上元日楼云比丘正澄奉制”。

  圣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依次是千年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圣观音在六观音中类似千手之异相,是寻常观音菩萨,容易与众生亲近。这尊观音形象典雅,面容慈祥,头戴宝佛冠,双目微闭。上穿通肩天衣,项胸挂满璎珞珠宝,胸腹处结一朵莲花,下身裙裳褶纹流畅,双手迭放脐下作法界定印。是一尊优美的佛教雕塑艺术。

  “御赐佛像”石雕门楣石

  开元寺大雄宝殿大门顶上的“御赐佛像”的石雕门楣石,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马八儿国人、泉州港主挹伯鲁马尔创建湿婆神庙的石构件,成为明代泉州开元寺的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宗教·印度教》)

  明末泉州著名僧人木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木庵》)作开元寺“六殊胜”诗,即把“御赐佛像”作为佛教之物,列入开元寺的“六殊胜”之一。

  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

  开元寺紫云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明末泉州名僧木庵曾将其称为“石柱牡丹”,作为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宗教·印度教》、《泉州人名录·木庵》)

  柱高2.7米,柱的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在上部和中部之间及中部和下部之间,则琢成十六角形。在各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在十六角形的正中部分,雕有一条花带,紧紧地扣在柱上。

  在正方形的四个面,各浮雕一个圆盘,每根石柱共有12个圆盘。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传说和图案花草,但以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居多。如:毗湿奴骑金翅鸟解救象王杀死鳄鱼、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山擘裂凶魔、阎摩那河七女人沐浴衣服被窃、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基斯那战胜雅利耶、西玛和恒河新月、毗湿奴化身、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等。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

  如毗湿奴骑金翅鸟解放象王故事,肇源甚古,可以从孟买出版的《印度宗教习俗》找到其原型。

  在婆罗门教神界内,金翅鸟迦娄那是大神毗湿奴的骑乘,是喜马拉雅山里的一种半人半鸟的神物,象征天力。金翅鸟从那里起飞,那里就成为圣地。象和鳄鱼都是毗湿奴的信士,因惹动其它神袛而被贬谪,彼此争斗不休,长逾千年。后来,象猛然想到毗湿奴大神,以鼻卷举莲花向毗湿奴求救。毗湿奴果然骑金翅鸟飞临,杀死鳄鱼,解救了大象。

  此石柱上雕刻的金翅鸟化作人形,表情虔诚谦恭,颈挂蛇形项圈,传说它经常以蛇充饥;腕带宝石玉镯,头顶刻花金冠,肩背后长着一对宽阔的翅膀,双脚作腾越状。

  又如阎摩那河七女出浴的故事。

  说的是克利希那(或译为“科里西拿”)化身成一个吹笛子的漂亮牧童。他看见七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正在阎摩那河沐浴,尽情嬉戏。克利希那一时玩心兴起,便偷窃了七女的衣裳,顽皮地躺在树顶上。众女沐浴完毕,才发现衣裳不翼而飞。她们苦无寸缕蔽体,非常着急。后來,她們发现了在树顶上的牧童,便可怜巴巴地跪在树下向牧童哀求,牧童才将衣服还給她们。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亦有九天玄女下凡沐浴時,羽衣被盜一说,巧妙之处正是这两个故事竟出乎意料地相似,实令人惊叹。

  再如石柱的另一面所刻的是十臂人狮掰开裂凶魔身体的神話。

  人狮是毗湿奴的化形,相貌凶猛,令人不寒而慄。他把凶魔希拉尼亚卡西布抓来放在膝盖上,腾出两双手掰裂其肚皮,其余的八双手各拿着象征繁荣的法螺、象征力量的圆盘、象征所有武器中最強而有力的仙杖等其他法宝。在印度古老的神話中,毗湿奴被描绘成天国的支撑者、午夜海洋的复苏者,被誉为雅利安武士之王,浑身上下装备着令人生畏的武器。

  此外,紫云大殿前面筑有宽大的露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露台边缘的束腰部分,有74方人面狮身及2方狮子青石浮雕,每方浮雕有间柱隔开。人狮或头发蓬松、四足立地、面朝前看,或头向右转、两眼雄视,或右足跷起、并持有一根状似莲花的东西。人狮的尾巴都向上高高卷起。人狮雕刻艺术是源至希腊,后东传印度的。

  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显然和开元寺的佛教建筑根本不相称。这个问题,早在廿世纪30年代就引起国内外考古学家的注意,纷纷在《燕京学报》发表文章进行考证,认定这些石雕是反映古婆罗门教的故事,不是佛教石雕。

  廿世纪50年代,泉州学者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书认为,这些古印度婆罗门教石刻,原是一座元代的泉州婆罗门教寺(即印度教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宗教·印度教》)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来了,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

  开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一方面印证了婆罗门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另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泉州对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见佛就拜的习俗,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

  甘露戒坛

  开元寺中轴线主体建筑之一,位于紫云大殿后面。戒坛是出家人受戒的场所,明末清初在我国有戒坛四处,一处是北京戒坛寺,一处是杭州昭庆寺(已湮不存),一处是被誉为律宗第一山的江苏句容县宝山龙昌寺,一处就是泉州开元寺。

  沿革

  明·释元贤(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记:

  “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先是唐时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朝例普度,僧始筑戒坛。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僧敦炤以坛制不尽师古,特考《图经》(《南山图经》)更筑之。为坛五级,其间高下广狭之度俱有表法……

  (元)至正丁酉(至正十七年,1357年)坛灾,(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应是建文二年)僧正映重构,虽壮丽如昔,而制度非复之旧矣……”

  明·太祖派正映(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正映》)主持开元寺,要辞别时,告以“清心洁己”为训。正映到开元寺后在戒坛后设“洁己堂”,挂“清心洁己”匾额,意思是说我在堂讲佛学,必先味甘露而洁身心。

  甘露戒坛遭灾最重的乃是明·隆庆间(1568—1572年)。曾一本攻福建,转攻广东,俞大猷及福建总兵官李锡与曾一本战于海上。泉州开元寺戒坛住进大批火药匠、兵器工,在坛内外设炉架灶烧火,到处熏烟堆灰。

  这种情况延至万历廿二年(1594年),寺众及僧人意见纷纷,黄文炳才率众赶走诸工匠,重修甘露戒坛。但旧藏经书大多散失,仅存十分之三。明·释元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尽驱诸匠,由是率众重修,坛复焕然……”

  崇祯元年(1628年)和尚广轮等恳请通政使周维京为主缘,募捐刻印补全藏经并安置于戒坛内。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集戒坛访甘露井寺》:

  “宝刹旃檀白玉墀,前朝胜迹至今垂。

  细寻湛露流甘处,犹似禅堂说法时。

  雨过空阶琼液满,风来净土暗香吹。

  投闲共结东林社,直拟斋心事远师。”

  注:旃檀:梵文旃檀那的简称,即檀香;湛:意为重;净土:佛教用语,指无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垢染的清静世界;东林社:东晋高僧慧义远,住锡庐山东林寺,同慧永、慧持和刘遗民、雷次宗等123人,专修念佛法门, 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掘池植白莲,称白莲社;斋心:虚心专诚;远师:指慧义远。

  从甘露戒坛内的一块碑记所述,现在的甘露戒坛是在元、明间几经火灾兵燹后,于康熙五年(1666年)按宋式重建的。 该碑记崇灌序而纪之石,侍郎陈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书额。

  明末清初开元寺和尚释元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元贤》)有诗赞曰:

  “古贤能秉律,坛构几经年。久没凡尘暗,重开瑞色鲜。

  飞花常人座,甘露每流泉。安得环与照,垂光照大千?”

  规制

  甘露戒坛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 1666年)重建的仿宋建筑。

  平面四方形殿宇,五开间六进深,建筑面积645平方米,缓坡式四重檐,最高中心作八角攒尖式屋顶。屋顶下是无梁结构八角形的如意斗拱层叠藻井,交叠上收,似回纹织锦,繁复精巧,俗称“蜘蛛结网”。藻井下为方形戒坛,上为穹窿,下为四极,象征天圆地方,佛法充塞宇宙。

  戒坛上的立柱斗拱和四周衍梁之上,雕饰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身上帔帛飘扬,造型优美,弹奏琵琶、二弦、洞萧、响板等各种南音乐器,和紫云大殿“迦陵频伽”所持的乐器,都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与南戏的十分难得的形象资料。

  戒坛方形,底层面积112平方米,总高3.7米。中坛呈圆形,藻井下分为五级,拾级环围而上,表示五分法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智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戒坛上下四周供奉菩萨神将25尊,有坐有站,造型多有与众不同之处。由于室内光线晦暗,很有一种神秘气氛。

  第五级

  戒坛最高一级,台高3.7米,供奉密宗最高神袛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

  卢舍那佛头戴毗卢帽,身穿佛衣,外罩披风,双手轻抬至胸前,跏趺在千叶莲花座上,每一叶莲花瓣上都刻有一尊6厘米大的小佛像,共1000尊,故称千佛莲台。表示卢舍那佛有宏大愿力,能应化千百亿释迦菩提(见《梵网经》)。

  莲花台下的花岗岩须弥座上刻有赞偈铭文,落款是“贻后贤沙门道沛谨撰(时)大清康熙五年(1666年)岁次丙午秋月佛欢喜,鼓山监院比丘成源重造”。

  卢舍那佛,意译净满,有光明遍照的意思,和毗卢遮佛是一佛二身。密宗认为,卢舍那佛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按诸经之说,卢舍那为毗卢遮那佛的略名,是以毗卢遮那为法身佛,卢舍那为报身佛。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甘露戒坛供奉卢舍那佛,一为法身,一为报身,正相应相合。北京万寿寺大延寿殿和五台山显通寺的无量殿都各有一尊卢舍那佛,但都未形成密宗的组合。

  第四级

  千佛莲台下是第四级,四个角上屹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尊菩萨:前左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前右是普贤菩萨(遍吉),后左是执金刚菩萨(金刚手),后右是观自在菩萨(莲花手)。

  因为他们是密宗胎藏界曼陀罗四菩萨,所以主司智德的文殊不骑狮,主司理德的普贤不乘象,观自在(观音)非女身,执金刚也不持杵,一律作合掌礼敬姿势。

  第三级

  再下是第三级,有韦驮、诸天、大楚天王、鬼子母、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分东西列成两排。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八大神将之一,因追赶捷疾鬼取回佛牙,被奉为佛教最著名的护法神,他的塑像面如童子,盔甲战袍,双手合十,臂弯上横着金刚杵。

  在戒坛第三级南面正中间,也就是在戒坛正南面栅栏外的释迦牟尼佛(参见下文“正南面栅栏外”章节)背后,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石幢,高2米。铭文记载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868年)泉州开元寺向福州鼓山涌泉寺请得释迦牟尼如来佛舍利子7颗,安奉在戒坛石幢内,以为永久供奉,但此说的真实性不可考。

  第二级

  在戒坛第二级东西南北每一方位上,都立着二尊金刚力士,合共8尊,是佛教中品位最低的护神。他们个个赤膊赤足,酱黑色皮肤,斜缠帔帛,发绾丫髻,大耳穿环,抬臂握拳,面现忿怒相,虽是清代的塑像,还恪守着印度的造型风格。

  第一级

  在戒坛第一级的束腰部位的四面,辟有64个洞龛,其中61龛供置着密宗“护三皈”、“护五戒”各种祛邪除恶,灭病消灾的61位神王牌位,另3龛是“护三皈”、“护五戒”的题目总要。

  这61位神王与东晋·帛尸梨密多罗所译《灌顶经》所列的神王完全相同,所以甘露戒坛更具密宗曼荼罗的轨制。而北京戒坛寺是三级戒台,最上摆设十把交椅,是僧徒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戒台四周束腰部位辟有神龛113个,供置的是神像而不是牌位,不具有曼荼罗的意味。

  正南面栅栏外

  除五级戒坛上佛菩萨神将外,在戒坛正南面的栅栏外,最上面趺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投身。

  下首中间是阿弥陀佛,左是寒山,右是拾得。寒山、拾得二人都是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僧人,来往交好,吟诗唱偈,状如贫子,佛教传说他二人是文殊、普贤的化身。以上佛菩萨都在1米上下。

  在阿弥陀佛下面,是一尊高60厘米的木雕千手观音,供奉在玻璃龛内,也属密宗变形菩萨。

  “清净法身”匾

  甘露戒坛前梁上,挂有行草相间、笔力雄健、气节凛然的“清净法身”题匾。此乃清代洪承畴季弟洪承畯的杰作,上款署“康熙丙午(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书”,下款署“紫山农人洪承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洪承畯》)

  洪承畯字彦灏,自号紫山农人,南安英都人。《泉州府志·明隐逸》说他“博涉书史,工诗文,尤喜临池,行草书蜿蜒遒纵如惊蛇入草、古藤挂壁,时人目之曰‘龙蛇字'”。

  洪承畴降清后,承畯赴京劝说。承畴不但不听,反而派人跟踪要杀他。承畯逃离至泉州平水庙西的“莲心庵”内,幸免一死,所以曾书“大乘莲心”留庵答谢。这4个字真像“龙蛇体”,看似“大无良心”,影射其兄欲杀弟。承畯为戒坛留下的“清净法身”4字,恐怕也含有为人之道。

  菩提树

  甘露戒坛前有菩提树,增加了法坛的佛气。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隐花果球形。树干可提取硬橡胶。菩提叶纤维网络分明,制成标本可作书签。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故此树便沾了佛气。唐·贞观年间,使者多次到印度摩伽迪国菩提树寺设供,并施舍袈裟。唐·高宗五年还曾于该寺立碑。

  写菩提树的诗,多与佛有关联。宗六禅祖、唐朝慧能大师有诗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梁·简文帝也写一首《菩提树颂》:“五百宝盖,胜光自合;十千缨绺,悬空下坠。”

  清代林氏写《菩提树》总结了此树“色相”:“智药曾培植,携来西域船。高枝成宝盖,清影散诸天。虞远留阴远,唐朝得法光。自从卢祖悟,色相总非禅。”

  藏经阁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僧录刘鉴义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钢盘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

  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二楼藏经。

  藏经阁藏经颇丰,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以宋、明刻本最珍。

  五代金银《大藏经》残页

  五代·开闽王·王审知(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

  英雄合击传奇私服 1.76复古传奇私服 传奇广告代理 超变传奇私服   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粉泥,征请开元寺义英法师恭楷缮写四部《大藏经》两万多卷,称《金银大藏经》,现藏经阁还保存有残页。

  宋、元古版佛经

  藏经阁藏有宋、元古版的佛经12部26种67卷。其中:

  时间最早的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福州东禅寺等觉院雕版的《崇宁大藏经》中的3本佛经:一本是弘一法师于1936年从日本请回的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重印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是研究福建刻书行业的重要资料;另两本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泉州开元寺到福州印造的《摩珂般若波罗密经》和《阿毘达磨顺正理论》。

  其次是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福州开元寺雕版的《毘卢大藏经》中的《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论主李长者事迹》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还有一本是泉州开元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雕版、元·至大元年(1308年)印造的《大云论请雨经》,经中有“就开元印雕”的署记。

  再就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雕印的《径山藏》中《佛升仭利天为母说法经》和《宝云经》。

  珍版《大藏经》

  最为人注目的还是藏经阁里珍藏的珍版《大藏经》,计有:

  明·洪武五年(1372年)南京雕版、崇祯元年(1628年)印造的《南藏》6745卷,清·宣统元年(1909年)帝国主义冒险家哈同之妻伽陵罗诗氏捐资用铅字排印的《频伽藏》8416卷,1931年上海缩版影印的南宋《碛砂藏》6362卷,1935年北京影印的北宋雕版的《赵城藏·金藏》255卷,晋江金相院转搏老和尚受弘一法师(参见《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之嘱向日本藏经书院请赠的《万字大藏经》7000卷,弘一法师自己写信向向日本请赠的缩印本《弘教大藏经》8543卷。以上六种共37312卷。

  近年,又收藏中华书局新版《中华大藏经》,香港佛教同仁和美国达拉斯佛教会赠的依清初福州鼓山涌泉寺刊本印赠的《华严经疏论篡要》二种,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房山石经》,台北华宇出版社的《大藏经补编》,以及圆瑛大师所著的《首楞严经讲义》等。

  其他藏经

  此外,在藏经阁里还有明末藕益大师亲笔题词的《梵王经》,元·僧如照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

  历代铜、铁钟

  藏经阁内收藏南宋以来铜、铁钟12口,最早的造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这些钟原排列在开元寺檀越祠前。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口铸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高1米余的普通铁钟,它是当初专做台湾鹿港生意的46家商号合赠给泉州南门外浯江铺塔堂宫的,钟上铭文铸有“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当时商行称“郊”),以及“日升号”、“资生号”、“瑞泉号”、“瑞源号”、“正利号”、“益源号”、“美记号”等共46家商号名称。它原是一座晋通小宫庙的铁钟,只因上面记载了泉州和台湾通商往来、商贸繁盛的史实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还有一口原布金院的元代巨型铜钟,钟面上铸有“布金院”、“至正廿四年(1364年),岁次甲辰……”和《心经》全文、梵文咒语。《闽中金石略》有文介绍。布金院废,此钟辗转存到泉州开元寺藏经阁。

  各代佛像和名家楹联

  藏经阁中还有32尊大小不一的各代玉、铜、瓷、木塑雕成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其中唐·开元二年(714年)的铸铜如来佛、明代何朝宗制作的瓷观音、斯里兰卡赠送的碾玉三方佛最为珍贵。

  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

  藏经阁中还珍藏着一幅明末清初·木庵禅师东渡日本前撰书的木刻对联,是木庵在国内现存的唯一遗墨。联曰:“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 这幅对联,每幅长208厘米,宽19厘米,当年悬挂在开元寺老精舍厅门。

  功德堂

  位于藏经阁西,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供奉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及印度高僧袒膊和尚(智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匡护、智亮》)

  西塔禅院

  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造西塔时建,延请高僧大德居住。

  宋·元佑间(1086—1094年),泉州太守陈康民改为十方禅院,延请大智文宥禅师住持,为第一世。其弟子、再传弟子中,志聪法师重建西塔院。志聪以楞严经为人讲解,妙乎空有。文喜为高行长年钜人。宗已以教名,主资圣寺,夏讲则千人集焉。庆老能文而禅,掌径山宗杲书记有声并以诗名。

  栖隐禅院

  开元寺栖隐禅院,南唐保大中(943—957年),漳州刺史董思安被副使刘从愿鸩死,其妻及子全武,在泉州开元寺营是院以荐冥福。

  准提禅寺

  俗称小开元寺,在檀樾祠东,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

  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布局似开元寺主轴建筑。原山门已废,1974年原府学棂星门移此替代。今为市文管会所在地。

  东璧寺

  在开元寺内,今古船馆所在地。始建年代未详。著名的“东璧龙眼”品种即产于寺周。

  檀越祠

  位于紫云大殿东侧,原祀黄守恭,为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和闽台紫云黄姓共同之祖祠。

  麒麟壁

  在西塔旁,有一被称为“麒麟壁”的照墙,雕嵌工艺精湛,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麒麟壁”原建于泉州府城隍庙(参见《泉州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前,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那次“修山门,移水沟”修萁时所建,1974年移进开元寺保护。

  “麒麟壁”用交趾琉璃陶镶嵌一只大型神兽。关于这只神兽,有两种解说:

  一说是麒麟,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顾盼状,下配嵌砖雕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堵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暗喻福、禄、寿俱全。

  一说是犭贪,即独角兽。传说,犭贪的胃口很大,什么都吃。它吞食了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又到人间来吞食金银财宝。后来,它看到太阳从东海面冉冉升起,又想冲过去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又一说,犭贪只是淹得半死,被路过东海的八仙救了,从此成为李铁拐的坐骑。“麒麟壁”上的犭贪,脚下踩着葫芦、古钱、犀角等各种奇珍异宝,还不满足,仍贪婪地盯着云彩中的太阳,一幅贪得无厌的嘴脸。

  日本大铜镜

  1947年,开元寺僧人在寺后园掘获一面明末清初日本大铜镜。直径78厘米,镜的边缘厚度2.5厘米,重48公斤。原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泉州佛教博物馆陈列有复制品。

  铜镜背面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树下有一头爬行的龟,拖着一条蓬松的尾巴,头伸出甲壳外向上昂举;一只鹤站在龟的前面,另一只翱翔在天空。他们构成“蓬莱图”。镜背左侧铸一行直书汉字“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

  据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研究,镜铭文中“天下一”是镜工自夸之词,谓天下第一、举世无双。开元寺出土的日本大铜镜,应为江户时代的产品。理由有三:

  一是“蓬莱图”盛见于镰仓及室町时代的和镜中,泉州出土和镜的“蓬莱图”绘画手法和作风显示了江户时代的特征。

  二是泉州和镜中央有略作三角形的镜钮,钮的左右两旁各有孔穴,以便穿绶或绳绑在架上。钮的上面有数道火焰豪光,作宝珠状,这种形式一般见于江户时代。

  三是日本江户时代的镜工有“木濑大和守藤原信嘉”,生活于后西天明历年间(1655—1657年)即德川氏第四代将军宗纲之时,相当于中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木濑大和守藤原信嘉”与开元寺铜镜工“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相比,姓、守名、名和藤原姓氏都相同,仅其名有“信重”与“信嘉”之别,说明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制作年代应该相同。

  明清时期,泉州与日本交往密切,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客商许丽寰到日本萨摩贸易,于次年返回泉州。明末清初,泉州僧人木庵、喝浪、独文、大鹏正鲲、悦山、蕴谦戒琬、雪机、慈岳等到日本弘传黄檗宗佛教,其中木庵、独文、大鹏为泉州开元寺僧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许丽寰、木庵、喝浪、独文、大鹏正鲲、悦山、蕴谦戒琬、雪机、慈岳》)

  明末,泉州海商郑芝龙到日本经商,返回泉州时曾主持修理开元寺,建生祠,立有《南安伯飞虹郑公生祠碑记》,并捐赠泉州开元寺大铁香炉。 (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关于日本大铜镜的赠送者,学界有三说:一可能是明末清初有一批日本和尚来开元寺,带来赠给准提寺的准提菩萨;二可能是到日本的泉州僧人,于明末清初携来赠与开元寺;三可能是郑芝龙由日本带来捐赠给开元寺的。

  1978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惠安白崎又征集到一面日本铜镜,背面的浮雕是松鹤图,汉字铭文为“中原摄津守光重”。

  五观堂

  廿世纪九十年代新建,是僧尼用斋之处,又称斋堂。花岗岩结构,面积500平方米,形式古朴,宏大壮观。

  石门楹联:“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注〗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三心:“贪、瞋、痴。”

  诗词拾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收录诗词五首: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寺塔对雨》诗:

  “塔间鸣雨静犹哗,冷洒高标触怒芽。

  银界虚空森乱竹,金轮迥转散诸花。

  色因秋近条条白,风自西来故故斜。

  从此与僧堪共约,天阴先赴法王家。”

  【注】闲:安静。高标:冷:点明初秋时令。高枝。怒芽:盛发之幼芽。银界:银地,指佛寺。虚空:高空。森乱竹:竹叶茂密而杂乱。金轮:佛家相信轮回,且认为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以金轮为最盛;此王在世,四方顺化,天下太平。散诸花:天女为供佛而散花。故故:频频,常常。法王:佛。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塔灯》诗:

  “飞刹风铃寂,青灯月色连。摩尼珠吐艳,舍利火藤烟。

  影外千星落,空中万象悬。绕轮纷呗颂,面壁是真禅。”

  【注】刹:佛塔顶部的装饰,也指佛塔、佛寺。青灯:原指油灯,其光青莹,故名;此指塔灯。舍利:梵语音译,意译“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灰骨烬;相传释迦牟尼死后,遗体火化,有骨结成珠状,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之风遂盛。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呗:梵文音译“呗匿”的略称,也叫“梵呗”,意译为“赞叹”、“赞颂”,即举行宗教仪式时,依曲调引声歌咏偈颂以赞叹诸佛菩萨,如佛教寺院中所唱的赞偈。面壁:面对墙壁默坐静修;《五灯会元》载,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修道面壁而坐九年。

  (明)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寺中避暑》诗:

  “自缘性僻动幽襟,不为炎蒸逼入林。

  画壁龙蛇多异相,禅房瓶钵有哀音。

  倦余褦襶差人热,饥去伊蒲损佛金。

  遂使群真妨结夏,问师何法最安心。”

  〖注〗褦襶:暑天所戴凉笠,以青缯缀其檐而蔽日。伊蒲:即伊蒲馔,佛寺素席。损佛金:损耗供佛的钱。群真:真人谓修真得道之人,群真指众僧尼。结夏:四月八日,天下僧尼就禅刹挂搭谓之;七月十五日解,谓解夏,系众僧长养之节。

  (明)周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同人集塔》诗:

  “禅室惬幽栖,香林结队齐。饥驱陶令去,酒倩远公携。

  送雨钟声暮,扳烟塔影低。大常斋更醉,不饮亦如泥。”

  (明)周廷鑨《紫云尊胜阁访僧》:

  “晨钟发孤梦,幽想不能传。忽到空中阁,真成物外缘。

  驯龙朝演法,施鸟夕留烟。别有息心处,庭花相对眼。”

  〖注〗紫云:开元寺的别称。尊胜阁:庋藏尊胜陀罗尼经的处所,即藏经阁,泛指僧人住的地方。驯龙:即驯马,《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施鸟:施食于鸟。

  另:

  明末清初·木庵禅师咏开元寺“六殊胜”诗:

  “东西石塔:团栾没缝凌霄外,窑顶光吞日月晖。八角层层空里走,风云每吐示全机。

  古龙眼井:虾蟆井底月浑吞,碧浸寒光绝点痕。绠短强来深处汲,蟠龙应笑不知源。

  祖膊真身:霜霜祁寒袒半肩,胸藏风月韵无边。戴云虎豹常驯服,浪得虚声遍大千。

  文殊墨迹:赤足匆忙下五台,手抄注脚紫云来。时人不识真狮子,屈累土神门外哀 。

  御赐佛像:石头泛海事非常,螺髻山青放窑光。烁破大唐天子眼,亲题御墨泼天看。

  支院高僧:八十余人总白拈,说黄道黑贩私盐。奈何末法多狐种,口吐莲花又被嫌? ”

  木庵禅师咏开元寺“八吉祥”诗:

  “桑树白莲:瑞现枯桑菡萏花,枝头朵朵玉无瑕。香穿长者辽天鼻,露布禅林百二家。

  紫云盖地:云垂紫气盖莲宫,密荫三千世界中。大地众生知觉悟,江南佛国独为雄。

  甘露戒坛:甘露门开势泼天,全身窑戒舍那前。坛场层级虽华彩,当甚衲僧革履穿。

  凡草不生:平白地中绝点尘,幽闲劫外不知春。灵芝产处非为瑞,况许蔓蔓野草蓁。

  石炉生烟:浑仑石鼎口生烟,馥郁氤氲匝地天。殊胜之中殊胜现,流芳千古岂徒然。

  石柱牡丹:石础花开象牡丹,无情似启有情看。南泉点破同春梦,智者岂无解返观。

  应梦罗汉:无明一发最为难,没地容身人建关。五百瞎驴穷伎俩,相随作梦借牛栏。

  白鸽听经:堂前听法智如鹫,领会翻身作比丘。却把虚空经注遍,三千狮子一毛头。”

  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手书《咏泉州》诗碑立于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山门前西侧园圃中,上覆石亭。碑高2.5米,宽1米,字径不等。行草。落款“一九六二年咏泉州,郭沫若”。诗曰: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修行并不是每天拜几百拜,每天念几千声佛,每天念几卷经,不是!那叫装模作样,那不管事,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学佛要转心、要变境界,要在这上做真实的功夫。直到自己功德圆满。什么圆满?一个恶念都没有了:不但恶念没有了,善念也没有了,心才清净。清净心中本无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从这个性德里面现出来的报身叫圆满报身。那个报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也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它不是从外头来的,依正庄严都是本来具足。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