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和琅山嘉佑寺


2014/9/8    热度:296   

  佛教圣地和琅山嘉佑寺

  ■ 臧胜阳

  和琅山在殷汇白面山南,也作和龙山,是一个名见经传却被世人所忽视的“佛教圣地”,池州南唐刺史王继勋赠给和龙山住持守讷大师的七绝一首名为《题妙空岩》:

  北面山南灵庆院,茆斋道者雪峰禅。

  只栖云树两三庙,不下烟萝十五年。

  猿鸟认音呼唤易,龙神降伏住持坚。

  谁知今日空岩畔,独出医王阐法筵。

  灵庆院始建时并不叫该名而是叫寿昌院,当年首讷大师来自福建、途经江西,沿古徽道顺秋浦河而下,来到白面渡旁,见此处风景秀丽,遂卓锡于此,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道场。也难怪当地人盛传当年地藏王菩萨从高丽而来,想在此栖身,因和龙山五条龙脉驮不动他,而乘云驾雾去了九子山。诗中所提白面山在秋浦河畔,因山上石头颜如雪而得名,白面山北有一山峰,如斧削雷劈,此处即是当年岳飞劈剑处金灯崖,因白面山下白面渡灯火通宵、山峰辉映,故名金灯崖。

  古秋浦有如洞庭、潇湘之美,“商船泊岸如鳞次,昼夜人流似海喧”。白面渡“日望千人作揖,夜看万盏明灯”,站在和龙山顶可望见古殷家汇老街,九弄十三弯,老街上鸿门处曾有石狮一对,旧有“青狮克白面,铁链锁沙洲”之说,因白面山状如白额猛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称赞“殷汇像个金銮殿”,这也难怪金乔觉、守讷大师都曾在此做过道场。昭明太子萧统、晚唐诗人杜荀鹤均在此驻足观光、赋诗垂钓。宋人蒋之奇有诗云:

  白面峰峦碧玉堆,故人卜筑在崖隈。

  难寻荀鹤旧时宅,尚有昭明古钓台。

  浦槛名花红胜锦,一溪流水绿如苔。

  七闽千里倦行客,两眼眵晕向此开。

  七闽千里倦行客,指守讷大师。翻阅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五灯会元》,方知守讷大师是福州人,原文载:“池州和龙寿昌院守讷妙空禅师,福州林氏子。”《五灯会元》为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宋朝释普济将《景德传灯录》等五种重要灯录,汇集删简而成,共二十卷,传灯即为以法传人。

《五灯会元》记载:“有一位僧人问:‘来到龙门如何凑泊?’大师说:‘立命难存!’”意思为不入佛门不明佛性,也就连立命之地都没有,表现了守讷大师很高的悟性和十分渊博的学识。

  殷家汇作为古石城县的中心地带,作为秋浦河上最大的渡口之一,作为古徽道上最重要的一截,载满了多少商贾的离愁别绪,造就了这里佛教文化深厚的底蕴,也奠定了这里作为佛教文化圣地的地位,实为一般人所不知。古殷汇人普遍信佛,大概是佛教中的很多思想深受百姓欢迎的缘故,这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为六种纲领,也历来备受统治者欢迎。在古代除唐朝尊崇道教为国教以外,以后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没有忘记传承佛教。宋朝将该寺改名为嘉祐寺。嘉祐,宋仁宗赵祯年号(1010年-1063年),嘉祐元年为1056年,相传仁宗皇帝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守成贤主”,后人赞扬:“仁宗虽百事不参,却会做官家。”仁宗在位近五十年,全国佛教寺院得以维修,佛文化得以弘扬,和龙山也不例外。

  历史宛如秋浦之水流走了便一去不回,留给后人的只有水流的痕迹。现在的嘉祐寺住持是一位来自闽南的僧人,不知为何,去年又云游他乡去了。好在白云寺、东山寺的住持一直坚守阵地,使这里的佛教文化得以传承,使这里的香火得以继续。灵山圣水古寺,岚光辉映、百鸟和鸣、翠嶂清泉、龙神降伏,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对于佛法要有信心,没有怀疑的,一门深入的人,确实有效果。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的身体健康、相貌丰满、气色好了,往往学佛三、五个月,他就变了,这是真正得到法的利益。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不是的,是他心理产生变化。以前心里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多,人身体不健康,气色不好,对佛法有了坚定的信心,一门深入,他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健康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