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史话:名胜古迹篇二
2014/9/8   热度:1055
安阳史话:名胜古迹篇二 文 / 刘晓廷 郭朴祠 郭朴,安阳人,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郭朴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不畏邪恶,官声颇佳。郭朴后代,在老城北大街钟楼东南侧建一座郭朴祠,岁岁纪念。原建祠堂门前有一石牌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以交通不便为由拆除。祠堂为两进院落,建有大门、正殿,内塑郭朴画像石碑和灵龛,后有寝殿。前后两院厢房居住郭氏后代。1988年老城北大街改建时,由老城改建费中拨款将原建筑拆除重建。大门和五间正殿为仿明建筑,青砖青瓦,画梁雕柱,殿内将原郭朴石雕画像安置正中,两旁有郭朴生平画展。郭朴祠庭院南墙有浮雕石刻的仁义巷故事,对后人颇有教育意义。后殿改为工作人员办公室,院内还有古槐一株。整个祠堂端庄静穆,郭朴为后人所敬仰。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古城内西华门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王德模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经开封过安阳到北京时,曾在文昌阁住宿,所以后人又称此阁为慈禧行宫。原建筑有头门、二门、大殿、宅门、二殿、内殿、三殿、楼房和配房,四进院落。现有二门、东西配房、大殿和三殿。大殿为琉璃瓦顶,建筑美观大方。 小白塔 小白塔,位于古城内西冠带巷,原乾明寺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因系白色石料筑成而得名。塔高l 2米,塔基呈八角形,每面2米,每个转角有力士像,做承托用力之势。四面计有l 6幅浮雕图像,内容有“二龙戏珠”、 “观音送子”及“百花争艳”等。塔身呈瓶状,中部有一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此塔始建年代不详,但根据其造型别致,浮雕生动,工艺精湛等建筑特点和风格,可能为元代所建,距今600年。塔西20米处还有一清代建的大殿,为单檐硬山顶。 许三礼祠堂 许三礼祠堂,位于古城内西冠带巷路北,许三礼为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祠堂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现有四重殿,一、二重殿各三间,三、四重殿各五间。还有许三礼石碑浮雕像一座。1990年重修三、四两座大殿和东西厢房各5间。许三礼为官清廉,死后葬安阳城西北相台西。 相台遗址 相台遗址位于安阳城西5公里的柴库村西,也称拜相台、封相台。《续安阳县志》载:“在柴库村西,周世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苏秦合纵摈秦,盟六国于洹河之上,即其地也。台为盟坛旧址,高约二丈许,周围约十五丈,似小土山。也曰封相台,俗呼凤凰台盖转音也。”由于年长日久,烧砖掘土,已被破坏,现仅存六米多高的一小土台。 苏秦六国拜相。为何到此地?这要从相台始末谈起。经考证,相台最早是商侯上甲微迁殷之地。古本《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YIN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锦臣也。”今本《竹书纪年》载此事较详:“夏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夏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夏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锦臣”。“夏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自夏帝芒三十三年至帝孔甲九年,共l44年,商族先公即居此地,曰殷。殷侯王亥被有易国杀害之后,其子上甲微曾联合漳河北岸河伯国打败有易国。从上甲微起,商族首领和商王都以天干为名,说明这时的历法已经发展起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此形成,商族的首领逐步向国王转化,而部落组织也逐步变为国家政权,商族也把上甲微看作是能继承契的事业的先公,给予他隆重的报“祭”。 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春秋齐桓公在殷墟西今柴库村相台一带始筑城,称邺。故《水经注》引《管子·小匡》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据《史记·赵世家》唐朝正义注释曰:“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汤阴西五十八里有牟山,中牟邑在此山也。”此曰相州,即唐相州城。《水经注》又曰:“洹水自邺东巡安阳县故城北。”由此说明,古邺在安阳殷墟相地,即柴库相台。 战国时,魏文侯都邺。《水经注·浊漳水》云:“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 《读史方舆纪要》云:“魏文侯七年,始得此地,改曰魏。后复为邺。”《中国七大古都·安阳》云:“魏文侯七年(前439年)开始曾一度定都于此。”邺为魏都,还有佐证。《史记·魏世家》曰:“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作邺守,因此河内号称清平。”“君王(魏文侯)内心为邺都忧虑,我(翟璜)举荐西门豹作邺守”。《太平寰宇记》相州条载:“《史记》曰,魏文侯出征,西门豹守,即魏都也。” 《东周列国志》曰:“时邺都缺守,翟璜曰:邺介于上党、邯郸之间,与韩、赵为邻,必得强明之士以守之,非西门豹不可,文侯即用西门豹为邺都守。”以上古籍记载,都与古邺殷墟相地合。《史记·魏世家》还曰: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1年) “魏文侯向子夏学习经书,以容礼接待段干木,经过他的邑里,总是凭轼表示敬意”。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圣都居西河,“君王(魏文侯)都尊为老师”。今汤阴县东西河村有三圣庙碑记,而西河又距安阳魏都25公里,也为佐证。 安阳邺地,先属魏,后属赵。苏秦游说赵肃侯,劝他联合五国“合纵”摈秦。赵肃侯被他说动,拜他为国相,并派他出使齐、楚、燕、魏、韩,约六国王侯,于秋分之日结盟拜相。因赵国是盟主,又不便在赵国都城邯郸盟约,而原魏国洹南都城即成为理想会盟之地。既是赵国属地,又使其他五国王侯不失身价,且地理位置适中,北为赵、燕二国,东为齐国,南通韩、魏、楚三国。当时齐、楚、魏三国已称王,而赵、燕、韩三国则称侯,爵位不同,不便议事,苏秦建议赵、燕、韩三国一律改称王,并于会前各国在盟坛下按本国所处方位建王侯简易行宫。在苏秦的策划下,先拟好盟约条款。届时六王同登盟坛,赵王居中,齐、燕二王在右,楚、韩、魏三王在左,宣誓签约,六国合封苏秦为“纵约长”,佩带六国相印。由此,这里就称拜相台、卦相台。为了纪念苏秦拜相,后来村庄称相台村。 秦二世三年(前2 07年)七月,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秦将章邯派使求和。《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结盟,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其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仍率原秦军为前锋。此结盟处不会在一片废墟上举行仪式,当为紧连殷墟的苏秦拜相台上之宫地。 《水经注》曰:“汉高祖十二年(前l 9 5年),置魏郡,治邺县。”汉代大易学家京房为第一任太守。魏郡地望,《旧唐书·地理志》相州安阳条载:“汉、魏郡城在县(安阳)西北七里。”北宋《太平寰宇记》云:“魏郡城,即汉以来,为邺治所,故城,在今县(安阳)西北。” 《读史方舆纪要》彰德府安阳县相城条载:“魏郡城。刘煦曰:在安阳西北七里,汉郡治此。”清《汉书地理志详释》魏郡邺县条曰:“邺,本在安阳,以隆虑之水得名,曹操始徒邯沟,仍名曰邺。”由此可见,魏郡取战国魏都之名,命名为郡。宋安阳城比明安阳城大一倍,往西延伸三里,故魏郡城在当时宋安阳城西北七里。今临漳县邺墟,战国时疑为平阳城,《正义》引《地括志》注曰: “平阳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即后为冀州城。 建安九年(204年)2月曹操进军至洹水,攻占邺城。同年八月,曹操破冀州城,自领冀州牧。因曹操开漳水淹袁绍冀州城三个多月,城遭严重破坏,故建安十一年,曹操在原邺城北开挖洹水新河,至冀州城,将原邺城宫室建材粮草,向冀州城运送,并将原邺城移冀州城,将冀州城改称邺城,原邺城废。后因曹操在此屯聚建材粮草,故称柴库村。曹操升魏王,营建邺都。原冀州城后为邺都,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称六朝古都。 秦安阳城池设在今汤阴县东故城村,距今安阳城东南25多公里。汉高祖十二年,安阳废,入汤阴,隶魏郡。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始建今安阳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邺城,移相州、魏郡、邺县治所于安阳,安阳复改为邺。在今安阳东北设灵芝县,西南置灵泉县。 1988年,安阳考古队在柴库北洹水弯曲处,为电厂开挖河道时,曾发现一道长80多米的古代土墙,上宽5米,高8米,呈坡形,由夯土而筑。原以为是殷都城墙,但因是东西走向,故被否定,认为是古河堤坝。当时没有研究这是否春秋邺城。如果是大河坝,为何在此筑坝?需进一步研究。原相台呈四方形,周边各长十五丈,高二丈。据柴库村老人介绍,在解放前,农历三月二十六日苏秦生日前后,相台上可同时演二台戏。此台可能就是魏文侯魏都和苏秦拜相台宫殿遗址。台下有六国行宫遗址。相台东原有二龙寺、佛祖殿、白衣殿、桃花殿、僧房等。还有一棵古槐树,粗3米,昔在文革期间被伐,但主树干尚存。相台西有许天官茔墓、石人、石马、石牌坊,已毁。 l99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共同普查洹河两岸文物时,查明柴库村相台遗址周围,有丰富的仰韶文化至汉文化各代遗存。 邺都遗址 邺都遗址,位于安阳城北20公里的三台村。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升魏王,营建邺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相继在邺建都。曹魏建北邺城,东魏建南邺城,六朝在邺建都共计126年。北周灭北齐后,邺城被杨坚焚烧,邺官府及居民迁到安阳,安阳改为邺城。原邺城改为邺镇。后又因漳河改道,北邺城到漳河北岸,南邺城到河道南岸,而且城垣和宫室也都被冲毁。今邺城除存有“三台”遗址外,周围还有许多曹魏遗迹。 曹魏邺都 曹魏邺都,是东汉后期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占领冀州,改称邺,之后,将邺作为他的统治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营建邺都。邺城东西7华里,南北5华里,城墙环绕,外城7个门,内城4个门,城内一条东西大街,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王宫区,王室宫殿位于中轴线上,西部置苑,苑西北隅以城墙为基修金虎、铜雀、冰井三个高台。宫东是贵族官吏居住区。南区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武库马厩设三台之南。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棋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禁,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东汉建安十八年(2l3年),曹操为魏王后,他曾设尚书、侍中、大卿,建宗庙,着皇帝衣履,乘天子之马车,出入称“警跸”。他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天子的礼仪,而且在实质上也掌握了东汉末年中央的一切军政大权,内挟天子,外令群臣,邺在实际上已成为国都。建安二十五年(2l9年)曹操死,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第二年(220年)废汉帝,曹丕自立为魏帝,改元黄初,以长安、礁、许昌、邺、洛阳为五都。邺号称魏国北都。此时的政治中心虽移洛阳,但邺仍是魏都之一。以后历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到咸熙二年(265年),曹氏政权为司马炎代替,改国号为晋,曹魏都邺为52年。 三台遗址 曹魏时期,在邺北城西墙北部,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三座高台,即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这三台规模浩大,气势雄伟。三台相距各60步,上有浮桥式阁道相连结。曹丕曾赋诗曰:“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似承天。”此三台在当时名扬四海,万人瞩目。东晋十六国赵虎时,将三台加高和修饰,比曹魏初建时更加美丽壮观。金虎台,是建安十八年(2l3年)建起的,位处三台南端,高八丈,台上殿宇l35间。后赵石虎时,在金虎台上安金凤凰于台顶,把金虎台改名金凤台,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到明末,铜雀、冰井二台被漳河洪水全部或大部冲没,只有金凤台巍然独存。现在金凤台的南边有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修的文昌阁三间。1975年,在阁后新建碑廊七间,保存题咏三台和邺城的碑碣,还有历代修庙宇的碑刻,其中有一通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廊的后面,有53级的台阶,台阶尽处是门楼,进入门内便是金凤台的最高部。这里设有文物陈列室,陈列着三台和南北邺城附近出土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时期的文物。铜雀台是建安十五年(210年)所建,位处三台之中,高十丈,有殿宇百余间。台成后,曹操命令他的儿子们曾在这里登台赋诗。铜雀台不仅是曹操和宾客们宴饮赋诗的地方,同时也是战备的重要地点。明末被漳河冲没,现仅存一土台,长60米,宽20米,高5米,夯土台基。冰井台因台内有藏冰的井而得名,是建安十九年(214年)所建,位处三台北端,高八丈,上有殿宇1401间。冰井台上有三个冰屋,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粮食、食盐、煤炭等,实有战备意义。特别是煤炭方面的利用,对我国煤炭开发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冰井台在明末已被漳河冲没。铜雀、冰井二台虽被漳水冲没,但曹操、曹丕、曹植等文人登台赋的诗句却一直流传人间。 后赵、冉魏、前燕邺都遗迹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称王建国,史称后赵。石勒派其侄儿石虎镇守邺城。建武元年(335年),石虎废石弘后自立为帝,同年迁都邺,屡兴土木,大造新宫,扩建三台,荒YIN无度,穷奢极欲。之后石虎少子石世为帝,在位33天,被兄石遵夺去帝位后杀死。石遵在位183天,被冉闵的部下砍杀。石鉴继位,103天后被冉闵所杀,又杀石虎子孙28人。并亲率赵人大杀胡、羯,不论男女老幼,视高鼻多须者尽行诛杀,死者20余万。遂据邺城即皇帝位,改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冉闵本姓冉,因其父冉瞻为石虎养子,他就成为石虎养孙,称石阂,以善战而升为大将。篡权不到3年即公元3 5 2年,冉魏被前燕慕容亻隽 所灭。5年后即公元357年,慕容亻隽 将国都从蓟州(今河北蓟县)迁都于邺,重修铜雀台。公元360年,慕容亻隽 病死,慕容暐继位,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所灭。东晋十六国时期,从后赵(16年)、冉魏(3年)到前燕(13年),三朝共在邺建都32年,留下不少遗迹。如:安阳宫、凉马台、天井堰、栗园等。 东魏、北齐时期邺都遗址 公元528年,高欢由晋州起兵征伐尔朱兆,很快占领邺城,与尔朱兆对峙。公元531年,高欢在韩陵山东北栗园大战尔朱兆等,结果以少胜多,高欢以骑兵不足两千,步兵不满三万,战胜尔朱兆等部重兵20万。此“韩陵之战”奠定了北魏分为东西两魏的基础。公元534年,高欢挟魏孝静帝元善见及40万户迁都于邺,改元天平,是为东魏。公元535年,高欢在邺城南另筑新都,称邺南城,东西6里,南北8里80步。元善见在位17年。高欢死后,其子高洋于公元550年篡夺东魏政权,废孝静帝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改元天保,仍建都于邺,史称北齐。高洋奢华无度,扩建宫殿楼阁,胜于后赵。历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恒等帝27年,公元577年被北国攻灭。从东魏到北齐灭国前后共在邱南城建都4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钻探发掘,1986年发掘出邺南城正南门——朱明门遗址,东西长约36米,南北约20米,分为3门,中间门大,两侧次之。其城门垛地基向里延伸约1 5米,其上筑敌楼。 定国寺 定国寺,位于今安阳城东北6公里的韩陵山。相传汉代大将韩信在此屯兵时,因其义母暴病而死葬此,故称韩陵。东魏都邺后,高欢为宣扬自己战败尔朱兆等的功绩,大肆为其树碑立传,于北魏永熙年间,在韩陵山建一座定国寺,五进院落,五层大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占地面积66670平方米,闻名海内外。高欢并旌功刻碑,命御史温子昇撰文。南北朝时,南朝遣派使臣庾信出使北朝,见闻虽多,却多不赞誉。而到韩陵山定国寺时,看到温子昇撰写的“韩陵山寺”碑文,潇洒流畅,寓意深刻,文彩绚丽,赞不绝口,并将碑文抄录下来。回南朝之后,有文人学士问他:“北方文士如何?”他爽直地说:“唯韩陵片石,堪共语耳。”庾信赞誉,名传天下,故称此碑为“韩陵片石”,传抄碑文。游览学习人士络绎不绝,成为安阳八大景之一。1947年定国寺被毁,近几年群众集资重修。安阳县文化局在寺院东侧建一宋代地宫,仿发掘宋代墓室修建,为砖室结构,五彩斗拱,宫壁绘满壁画,有侍女、备轿、宴饮、郊游、堂会、化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富丽堂皇,历史悠久,距今900余年。同时,地宫还建有文物展厅,陈列安阳县各种珍贵文物。寺院周围还有“二仙庙”、韩信义母墓、明宰相郭朴墓、酸枣树王和现代骨灰公墓等。这里已成为一处风光优美、古迹丰富、交通便利的名胜风景旅游区。 西门大夫祠 西门大夫祠,位于安阳城北20公里的丰乐镇村东。西门豹为邺令时,很快使邺民富兵强,为人民所爱戴。后人为了纪念西门豹治邺的功绩,东汉时就在丰乐镇村东修造一座“豹神庙”,进行祭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邺令马益,把西门豹着帝王袍服冠冕的神像改为古县令的衣帽,把“豹神庙”换为“西门大夫祠”。祠庙坐北朝南,一串三院,建有三座大殿,各院东西两侧都建有厢房。第三个大殿内有西门豹塑像,两山内壁绘有西门豹故事画。马益还刻碑为记。后经历代修茸,每年庙会,人山人海。清代毁于水患,现遗址近40余亩。近年群众捐资,在西门大夫祠原址修建“西门豹纪念馆”,计划建成三行九院。第一个院,进馆门,修拱石桥,东为邺都仙都苑微缩景观,西为西门豹投巫微缩景观,中为三曹殿,东为蔡文姬祠,西为建安七贤祠。第二进院落,中为魏文候殿,东为后赵、冉魏、前燕帝王殿,西为东魏、北齐帝王殿。第三进院落,中为西门豹殿,东为马益祠,西为汉碑亭和碑廊。中轴线两旁建厢房,为六朝古都史展厅。西门豹纪念馆东侧l07国道,建l2米高的西门豹像,敬仰西门豹破除迷信之功德。纪念馆建成之后,展现西门豹和六朝古都邺之概貌。 西门大夫祠碑廊 西门大夫祠遗址西北高土台上有西门大夫碑廊。《西门大夫庙记》碑,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七月立的,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通高1.73米,宽0.9米,厚0.l8米。碑额篆书“西门大夫庙记”6字,碑文17行,行满34字,为宋代邺县令马益之兄马需撰文,马益立碑。碑文拓片曾于1978年赴日本展出。现存4通碑碣,1963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碑廊。其中嵌有明弘治七年(1494年)立《重修魏邺令二公庙记》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立《重修邺二大夫祠记》,还有一通地界牌。 近几年,修西门豹纪念馆,丰乐镇群众又搜集数通西门大夫祠碑。河南省碑石博物馆有西门大夫祠碑刻拓片6幅,计划复印刻制。其中一块汉碑,十分罕见。滑县博物馆有西门豹庙汉碑半块,天津市博物馆有半块,若能将拓片收集起来,复制成碑,建一座汉碑亭最好。 西门豹投巫处 西门大夫祠东北漳河南岸,有西门豹投巫处。在战国时,漳河东流过丰乐镇不远处即向东北方向流去。在河湾处遇到洪水,就会决堤泛滥成灾,那些搞迷信的人,编造说每年给河神爷娶个媳妇就可免患水灾,结果每年都要选一贫家未婚女子,扔进漳水。弄得人心慌慌,贫家女子都逃离他乡,田野荒芜。西门豹为邺令之后,调查清楚根源之后,在河伯娶妻之日,西门豹说选的贫家女子不美,便将老巫婆投进漳水,向河神请示,选好美人再娶。连投三个巫婆,不见回来。又要投三老下水,吓得他们跪地求饶。从此破除迷信,谁也不敢再提河伯娶妻活动了。游人来此,都想找见西门豹投巫处,追思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 漳河晚渡 漳河晚渡,位于西门大夫祠西北丰乐镇村北,约l公里。漳河源于太行山东麓林州市和涉县境内,向东蜿蜒曲直竞流,水位变化频繁。地处豫冀两省交界处的丰乐镇村北的漳河之上,古代是南北御路官道,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为漳河上的重要渡口。漳河水位变化无常,水涨时,汹涌澎湃,犹若无羁之马,吼声如雷,令人生畏。水降时,平静如鳞,状似彩虹,使人留恋。傍晚日落西山,霞光反射,五光十色,云气缭绕,驾舟晚渡,好似一张天然画图,甚有乐趣,故称“漳河晚渡”,为安阳八大景之一。现在南北通道已被铁路桥、公路桥代替,漳河上游有岳城水库蓄水断流,但唯有漳河晚渡处泉水涌流 ,风景如旧,每逢夏季,来此游泳戏水者甚多。 漳河三峡 漳河三峡位于岳城水库上游,安阳县都里乡西北郊,和河北磁县、涉县接壤。漳河三峡为漳河流经太行山间形成的峡谷,自东向西分别为吴家峡、皇岩峡、马鞍峡。 漳河三峡景区全长20公里,沿河风光绮丽,可与长江三峡比美。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水草丰盛,群山挺拔俊秀,刘秀岩、无底洞、马鞍绝、神牛峰等景点点缀其间,令人观止忘返。在皇岩峡高耸入云的山腰间有一个洞常年往外流红水,人们叫箭眼。传说是王莽追赶刘秀时,刘秀被山神保护,王莽用箭射中刘秀,红水系刘秀流出的血水。在马鞍峡可以看到邯郸人民在高山绝壁之上开凿出的跃峰渠。在郊口村西南行进,过三里湾、上寺平即达南天门。这里有两座庙宇 ,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登南天门,环暸群山,白云缭绕,如升天空,俯瞰漳河深峪,犹如一条青龙飞跃人间。这里物产丰富,稻田飘香,一派江南风光。牛羊成群,戏嬉其间,野酸枣、柿子、苹果、野葡萄和各种中草药满山遍野。山村农舍,依山傍水,水磨石碾,别具一格,风土人情,古风依然 ,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修定寺唐塔 唐塔,也称修定寺塔,位于水冶镇西北磊口乡清凉山村西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寺废塔存,距安阳城西北3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修定寺,传为僧人张猛创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原名天城寺。北齐时改为合水寺,隋代改称修定寺。唐太宗关于修复废寺的诏令颁布后,修定寺全面复修 。全寺倚山而建,座北朝南 ,三进院落,四进殿宇,前后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铁瓦殿及僧房等群体建筑。铁瓦殿是石柱、铁瓦,别具特色,现存殿基完好,尚有部分构件。修定寺塔位于天王、大佛两殿之间,因塔身表现遍涂一层桔红色,当地群众称“红塔”。此塔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到贞元十年(794年),故又称唐塔。此塔东面还有一座白塔,已废。 唐塔为一座单层砖砌浮雕方形舍利塔。由塔顶、塔身和塔基三部分组成,通高近20米。塔顶原为红、黄、绿三彩琉璃构件,基顶、塔座已毁,现存塔身9.3米,每面壁宽8.3米。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塔身从残存部分看,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的浮雕砖3775块嵌砌而成。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飞雁、帷幔、花卉、彩带等72种,形象逼真生动。不同图案和造形的砖雕有89种,发掘和收集到塔基砖雕30种,共计119种。雕砖嵌砌技术有:雕砖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犬牙交错,相互扣合牵拉;以雕砖的不同厚度呈榫卯,与内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桃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固定。南壁开拱券门,门框额,门券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两侧侍立四臂金刚。 塔身破坏严重,有1500余块浮雕残缺。当地群众为保护此塔,曾用白灰泥将四周浮雕掩盖起来,因此,塔的原貌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后此塔上部又被拆除。1973年秋和1978年冬,河南省博物馆会同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 员会及安阳县文物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剔剥、测绘、拍照、拓印、收集资料和散存的构件等工作,经过国家文物局拨款,省、地、县文物部门三期工程修复,塔顶也重修,这座佛塔华丽壮观的外壁浮雕全部重新显露出来。并在塔西建有7间展厅,供参观。这座古塔为研究我国古代艺术、建筑、宗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松柏葱茏,果树成林。山脚下两处山泉,形成两道小溪,蜿蜒东流。唐塔对面,隔路相望,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尼姑庵,为一3间卷棚顶庙宇和一道院墙组成。塔北还有一座水盆寺,建筑物保留比较完整。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修定寺唐塔北一公里的清凉山主峰之上。这里峰峦丛翠,顶峰海拔609米,是安阳县地势最高的一座寺院。清凉寺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古色古香,清静幽雅。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庙、九仙庙、老君庙、关帝庙、碧霞宫、佛殿等,曲径回旋,依山而建,以琉璃瓦盖顶。在最高处建“如来佛宝塔”一座。还有碑刻l l通,“极顶观日”、“金牛池”、 “回音壁”、 “鸡鸣石”、“犬叫石”、“鸳鸯鱼”、 “哇叫石”、“元宝石”、 “断梁桥”、“九仙洞”、“太师椅”、 “石爷爷”、 “捣米台”、 “二郎石”、“朝阳鼓”等许多名胜。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生动有趣。登临此山,雅趣万千,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始创年代无考,据碑碣考证,为明代重修。 珍 珠 泉 珍珠泉,位于安阳城西20公里的水冶镇,水面为1300多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原出水量每秒2.2立方米。这里周围地势较高,泉水平地涌出,清澈见底,并伴随有阵阵气泡,犹如珍珠,故名珍珠泉。它由拔剑泉、马蹄泉、卧龙泉等三个主泉组成。 这些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仁宗于庆历二年,派韩琦为元帅,抵御西夏国对宋朝边境的侵犯。兵马行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兵马干渴无水,韩琦派人四处找水,都没有找到,韩琦气急,将宝剑猛刺地下,泉水随剑上涌,将士你争我抢,取水解渴,遂名此泉为“拔剑泉”,也称“宝剑泉”。韩琦战马看到将士争水,轮不到自己饮水,心急如焚,前蹄猛刨地下,不料也有泉水上溢,战马喜出望外,饮个痛快,故名“马蹄泉”。又因韩琦宝剑为皇帝所赐,代帝西征,饮水解渴,在此休息,走后休息之处也有泉水上冒,故称“卧龙泉”。 现在珍珠泉由八泉组成。珍珠泉中心岛上有一小亭,幽雅秀丽,还有数株古柏,苍劲挺拔。其中有二柏相距二尺有余,向上四尺高处合为一株,形成柏门,游人可以通过,奇趣妖娆。由于“柏门”位于泉中岛内,故称“伯门珠沼”,为安阳八大景之一。古人赞诗曰:“传闻华岳倚云门,商柏周槐铁石根,此树一奇成一户,居然无佛处称尊”。 为开发旅游,水冶镇已将此处开辟为“珠泉公园”,新增建沿泉长廊,彩绘珍珠泉附近名胜古迹壁画,还有观泉亭、游乐厅等,彩梁画柱,曲径通幽,玲珑雅秀,绚丽多彩。群泉争涌与亭台楼榭交相辉映,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与其浑然一体,形成一幅天然画卷。 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安阳城西2 0公里水冶镇北街,珍珠泉东侧。水冶镇为古今中州重镇,地处豫北太行山下和华北平原交汇处,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古代山西商人来此经商者居多,便在珠泉河北岸建一山西会馆。同时建有以关帝殿为主体的古建群,始建年代无考,现从关帝殿东墙之壁龛内的刻石知道,清乾隆十六年(1 7 5 1年)九月,三晋士商管洪珠等人捐款重修。 山西会馆坐北朝南,山环水抱,环境幽雅。其主要建筑原有山门、戏楼、钟楼、鼓楼、牌坊、抱厦、关帝殿及东西厢房等,布局严谨,规模宏伟。但历经沧桑之变,不少建筑废圯,现仅存关帝大殿、抱厦和东配殿。大殿进深,面阔均为三间,硬山顶式,大殿前抱厦三间,卷棚顶式,檐部施五彩斗拱,华丽壮观。东西殿三间,硬山顶式,前带走廊,虽已残破,但典雅风韵未减。 山西会馆西墙外,原有一座天王庙,建筑已毁,但尚残存庙门之前“狮子嘴里流清泉”的人文景观。其对面,即河南岸遗有水冶著名的“九门十三券”之一的“天爷券”,与城门楼相似。下为券门,上建门楼三间,券棚顶式,创建年代失考,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清代风格。 马氏庄园 马氏庄园,位于安阳城西北2 2公里西蒋村东南隅,为清代中丞马丕瑶家族住宅区。其规模宏敞,格局严谨,整个庄园自南、中、北三个建筑群组成,共分6路,每路4个院落,建9个大门,为“九门相照”。以次由大门到9门,中间厅、堂、廊、后楼,两侧均通前插后建群房,共计有3 0 8余间。大部为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式,青砖兰瓦。庄园装饰丰富多彩。石柱础底部为方形,雕兽头、花草,上部为扁鼓形,刻联珠,部分门墩雕刻对狮。门窗上、房檐下,木刻砖雕,图案繁多,富丽堂皇。并留有家训屏风,马丕瑶“进土第”、马吉昌“太史第”众多匾额和二尺铜镜、长2.87米的慈禧“寿”字中堂、光绪御笔碑文。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是一处清代典型的地主官僚庄园。其建筑保存完整。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蔺相如故里 蔺相如故里,位于水冶西南l公里的古相村。战国初期,卓越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赵国宰相蔺相如,出生于此。据《安阳县志》记载:“相村在水冶西南,战国时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传蔺相如生于渐平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相村、渐平岗、岗西村,均为相府宅地。蔺相如故居,在岗西村有一个楼院,原庭堂宽敞,秀丽豪华。岗西村正北大路,直通蔺相如祖坟茔地,两旁松柏成荫,石人石马石羊石象成对,前有殿宇灵堂,后有莲花池塘,由玉带石桥连接。但因年久失修,现仅存楼院房基,莲花池也变成了莲花地。岗西村西头,还有蔺氏祠堂,家谱是布帛挂轴,上面画着蔺相如彩色遗像,下面排列着后世宗室,现已近百代世孙。蔺氏每家操办丧事,都要到祠堂先烧箔焚香祭奠祖宗,然后才殡埋下葬,传到如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葬礼仪式。 丈八佛塔 丈八佛塔,位于安阳城西南40公里的宝山西麓的兴阳禅寺旧址上。寺内建筑已毁,仅存此塔。据第一层壁刻石记,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三月十八日,李家场村修塔,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二十六换塔额石。塔为一座七级密檐式砖结构佛塔,通高36米。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第一层朝南辟门,塔心室内立一石佛,已无头,肢体残缺,石佛高一丈零八寸,故名。由第一层到第四层,从南壁起,各面开窗,人可登临,向外远眺。每层递减,唯第四层骤然缩小,犹如上下两个砖塔结合。塔檐呈方仿木斗拱外展,呈凌空欲飞之势。塔刹为相轮多盘,上置宝瓶,最上几层,八角均悬挂铁铃,随风摆动,声音悠扬。此塔为研究宋代古塔提供了实物例证。 赵河自然景观 赵河自然风景区,位于安阳城西南50公里的马家乡赵河村一带,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地处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二市一县交界处,是洹河从林州市进入安阳县境内的大峡谷。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景色迷人,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自然景观,是旅游度假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这一景区有四大特点: 山奇:层层山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像老人、像玉猴、像海螺、像城堡……。石爷爷、石奶奶隔山相望,流传许多民间传说。 水秀:洹河似一条玉带由西向东顺着峡谷缓缓流淌,清澈透底,回水湾形成数十个大水潭,人称黑龙潭、大瓮潭、金鱼潭、络丝潭、穿梭潭,深浅不一。有古老的鱼船用原始的捕捞方法捕捉鱼虾螃蟹。五龙洞庙旁天然矿泉水,汩汩涌出,冰清玉洁,清凉甘甜,爽人肺腑。若洗手洗脸,肤洁滑玉,容光焕发。经省级化验,水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天然矿泉水。当地群众根据民间传说和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黑龙腾飞到黑龙江一带开拓居住后,返乡祭祖的庙会日,赶会人群热闹非凡。 洞幽:这一带有奇特的天然溶洞,赵家河村东河南山崖上有一大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奇特的溶岩地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形成石龙、石狮、石猴、石笋……,各具神采。 景美:河谷两岸,千山一碧,松柏满山,绿草成茵,赵家”河村的千年皂角树,原始石碾、石风车,龙洞村的古枫树、古槐树古朴自然,野花芳香,四溢诱人。洹河南岸绝壁悬崖之上,有一千年古栈道。沿古栈道行进,抬头悬崖,低头峭壁,四周山峦叠翠,奇峰耸峙,登上山峰,鸟瞰全景,气象万千,似入仙境。 宝山灵泉寺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建筑规模宏大,号称“河朔第一古刹”。为高僧道凭法师创建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被封为国统,管理全国寺院僧尼。灵裕年老,请求回原寺,文帝取灵裕之名的第一个字,冠于八山之泉的泉字,亲自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寺院坐北朝南,大门前有一汉白玉石桥,桥洞门额雕刻二龙戏珠,雄壮逼真,栩栩如生。山泉雨水均从桥下而过。桥上原建一座石牌坊,两旁有隋代石狮一对。寺院大门建门楼,两旁墙壁取汉白玉石料浮雕图案。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玉皇殿。殿后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唐碑2通。院中为观音阁、大雄宝殿,后为千眼千手佛殿。寺东侧有3间石券庙,寺西侧为僧房院,寺门前有阎王殿。寺西北高岭有北齐单层方形石塔一对。塔西坡为和尚塔林和唐碑l通。在抗日战争期间寺废塔存。近几年,群众捐资修建,文物部门拨款整修寺院和塔林。 万佛沟 灵泉寺东西两侧千余平方米范围内,分层摩崖浅窟造像,雕刻殿宇塔龛。1983年7月至1984年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对其中主要的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清理和发掘。发现东区岚峰山石窟89个,西区宝山石窟158个,两山合计石窟247个,通称万佛沟。近几年,在清理两山石窟时,又发现8个,说明土埋处还有石窟。开凿于东魏、隋、唐最多,直至宋末,历经600余年。 这里被著名的石窟造像专家宿白教授命名为“宝山塔林”,塔旁刻有高僧生平,是一部石刻高僧传。多种塔形、浮雕和碑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史、石雕和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资料。其中大型石窟有二: 西山大住石窟 西山大住石窟开凿于隋开皇八年( 588年),位于灵泉寺西0.5公里的宝山南麓石灰岩断壁上,坐北向南,窟门呈圆拱状,门楣为尖拱形,上方刻隶书“大住圣窟”4字。门外两侧石壁上分别凿一拱形浅龛,内各浮雕一高大的护法神王立像,有学者认为此像可能是吴道子所画。两侧石壁刻有《叹三宝偈言》、《法华经》、《胜鬘经》、 《大集经》、《妙法华经偈言》等多部佛经。 窟室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皆为3.4米,高2.6米。门内东侧刻迦毗罗神王,西侧为那罗延;北、西、东三壁均凿拱形龛,雕琢佛像皆为结跏趺座于方形须弥座上;北壁为释迦牟尼像,二胁侍菩萨侍立两旁;西壁为阿弥陀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东壁为弥勒佛,侍立的二菩萨跣足立于圆形仰莲台上。窟顶刻莲花藻井,在莲花东、西、北雕6个飞天,体态轻盈,衣带迎风飘舞。 窟门外东壁刻开凿年代、用工数目及窟内造像内容等大幅隶书题铭。 东山大寺留圣窟 东山大留圣窟位于灵泉寺东0.5公里的岚峰山西麓断崖上,开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坐东向西,为当时著名高僧道凭法师所造。 窟内进深4.44米,宽3.78米,高3.5米,现存汉白玉坐佛3尊。东面为卢舍那佛,头部已毁,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及圆行光头。北为阿弥陀佛,头部、右手均失,左手前伸施以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佛座下基台前壁有4个小壁龛,龛内浮刻象、山、鱼、珠4神王。南为弥勒佛,头部也失,佛座下基也雕4个小拱形龛,内雕树风、火等神像。窟门前原刻有东魏时窟名及开凿年代的题记,今已不存。 北齐双石塔 北齐双石塔,位于灵泉寺东北山坡上。据现存碑文记载,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道凭法师创建。《续高僧传》卷九《齐邺西宝山寺释道凭传》记载:道凭原姓韩,12岁出家,“北齐天保十年(559年)三月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春秋七十有二” 。道凭法师骨灰置于西塔中 , 塔东又建造一座塔,为陪塔,故称北齐道凭法师双石塔。两塔东西并列,均为单层方形石塔,相距3.2米,皆坐北朝南。 西塔台基系下大上小两块素面方形青石垒砌。塔身高0.45米,宽0.53米,用两块青石雕凿而成,南壁火焰拱门。塔室素面无饰,地平下凿竖穴。门两侧刻方形倚柱,柱础呈覆莲状,柱头雕莲瓣3枚。门额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门东侧刻“大齐河清二年(563年)三月十七日”铭记。塔顶为宝盖式。塔通高2.22米。东塔造型、体积与西塔基本相同,但塔门形制,塔身花纹略有区别。塔室地平下无竖穴。通高2.14米,与西塔时代一致。 北齐道凭法师双石塔,为我国最早的石塔,对研究我国石塔艺术有着重要价值,被摄为中国七大古都览胜系列片之一。 唐代双石塔 灵泉寺院内旧址上有一对唐代双石塔。两塔东西相距8.6米,坐北朝南,系九层叠涩密檐式方形石塔,由基台、基座、塔身、塔檐、塔顶组成。塔身南壁开拱券门。东塔通高5.22米,西塔通高5.56米。两塔塔刹及东塔第一层塔檐被毁。两塔基座上方形束腰须弥座,四壁均雕刻不同姿势的乐妓。西塔塔身东壁有题记。塔基座上建有四面拱形双阶级踏道,室内拱有佛和菩萨像,室外两侧刻有护法天王、力士。是供人参拜的佛塔。 双石塔建成之后,唐太历6年夏4月,有4位文人到此游览,诗兴大发,是诗于东塔曰《题灵泉寺》: 竹园无外事,秘殿夕阳生。 云起灵峰隐,风来宝铎鸣。 焚香流玉户,听鸟度金楹。 静心归正法,方此谢尘缨。 高平徐源字太初 梵宇栖真所,寥寥世事稀。 老僧披面衲,童子学三归。 宝刹临香地,星宫隐翠微。 谁怜漂泊者,于此遂忘机。 东海徐淮字黄河 烟景尽寞寞,楼台隐翠屏。 猿攀太子树,鸟听法王经。 悟理心无著,求缘塔有灵。 迴本犹未远,日暮数峰青。 广平程序字土伦 物外经行处,远峰断复连。 散花飞讲席,轻翠淡炉烟。 稽首求真偈,观空息众缘。 有时闻法鼓,应是会诸天。 高平徐泳字太和 四首律诗,语意玄妙,生动描绘出唐代灵泉寺雄伟壮丽之蓝图,也为古石塔增添了深奥的文学色彩。西塔刻有唐咸通年间安阳县令郑儅及丞尉禹璜等人数次游览灵泉寺的题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小南海 小南海,位于安阳城西南2 5公里处。这里群山环抱,峰峦丛翠,群泉争涌,汇成巨潭。由于古代河道纵深,碧波浩荡,舟船如梭,犹如海洋,而又位于古邺城之南,故称小南海。 海南岸突起一牛头山,势若黄牛饮水,山顶古柏两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山腰绝壁上有一组古建筑群,名曰“南海古庙”,创建于唐代,玲珑雅秀,古色古香。掩映于丛林翠柏之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绚丽多彩,风光如画,故称这一景为“善应松涛”,为安阳八大景之一。金代游人诗云:“平岗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更得青山作重复,武陵何处觅仙家。”由于大自然的神工,这里还形成许多奇特风貌,如“络丝潭”、“龟蛇斗”、“珍珠泉”、“三磊虹桥”、“小脚岭”、“长春观”、 “万人泉”、“雪不落”等名迹胜景。 这里不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l处,即北齐石窟。省级2处,即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楼上村瓷窑遗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建于唐代的长春观、南海庙、元代善应瓷窑、元代储祥宫圣旨碑和宋代石羊等,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而且上有南海水库,下有彰武水库,其间五里水域,是一处很有开发前途的旅游区。 原始人洞穴遗址 原始人洞穴遗址,位于小南海西北北楼顶山之腰,坐西朝东,背依大山,面临开阔地带。洞口高2.5米,宽4米,深56米。l960年3月修小南海水库开山石时发现,同年4月,国家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主持发掘,l978年春,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经两次发掘查明,此洞为原始人洞穴,洞口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可分为五层,上层堆积物距今约l3000年,下层堆积物距今约25000年。其历史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相近。在这里,出土有大量的石器、各种动物化石、装饰品及用火灰烬等。在出土的7778件石质遗物中,有人工打制的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等。器形一般较小,未经磨制加工,却亦灵便锋利。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鬣狗、鼢鼠、猩猩、狗獾、刺猬、狼、驼鸟等。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命此为小南海文化。据发掘分析,原始人定居洞穴后,制造工具,烧食野兽,到小南海饮水、捕鱼,到河岸平地采摘野果,到西山猎狩野兽,为古人类生息繁衍的优越场所,从而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洞居生活岁月。这个洞穴遗址,是河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以来华北地区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对研究人类发展史,古动物发展史,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史,黄河以北地区的地质变化及水文气候演变等,都有重要价值。因此,引起国内外考古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纷纷来此参观考察。 l963年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化厅拨专款对洞穴进行了一次加固支托整修,加了水泥圈梁和铁门,可供游人观赏。据当地老人回忆,北楼顶山腰还有古石洞4个,l960年开山石时已毁掉3个,现还存1个约l 0平方米的小石洞,群众称龙洞。据说此洞和原始人洞穴相连,通道由顶部塌下的大石块堵塞。近年来在洞口雕塑了原始人群像,形象逼真,游人到此摄影留念。 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小南海西北北楼顶山之谷,东北一百多米处,为原始人洞穴。有诗曰: 青山绿水气温暖, 冬寒照常芳草鲜。 王母玉池盛玉浆, 金鱼戏游闪金光。 奇花异草散浓郁, 苑圃似从天上降。 此诗不仅说明长春观名称来历,而且描写了这里美妙神秘的自然风光。自山脚由下而上,一直砌筑有石阶,中筑平台,依山谷而建高大雄伟的古建筑群。在中轴线上,有四进院落,坐西朝东。建筑有山门、二门、佛祖殿、圣人洞、玉皇殿、老君洞、转花楼等。玉皇殿,覆盖以三彩琉璃瓦,内塑玉皇大帝像。玉皇殿下为圣人洞,后有老君洞,全用石条砌筑,为拱券顶式。老君洞上筑十八间转花楼,相互贯通,一律为白玉石建筑,精巧别致,巍峨壮丽。后有王母池。西登山顶,环顾四周,东眺安阳桥,南观小泰山,北望小龙门,俯瞰小南海,附近山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心旷神怡,耳目一新,有置身仙景之感。圣人洞前有佛祖殿,殿南侧有一玉泉井,也称“万人泉”,犹如龙井搬上天,千人喝万人用,始终不增也不减,众呼“圣水”,足为一大奇观。山门北有一龙洞,实则原始人洞,传说朱元璋曾在此洞避过难。现洞外雕塑一组原始人群像,回首原始人生活图景。 据历史资料记载,长春观为唐代创建,明清又经重修,现已残破。l987年春,善应乡政府和周围五村群众,集资修建。受到市旅游局和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原始人洞穴, 白玉山石、玉泉井、山青水秀等旅游资源优势,结合道教信奉中华祖先的心理,建原始社会神话馆,开发历史知识型旅游事业。计划在山顶利用山形雕塑盘古开天劈地、女娲炼石补天,南、北山峰雕塑牛郎织女等神话人物。山腰转花楼,雕塑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并设原始人洞穴文物陈列馆。现已整修老君洞、圣人洞、玉泉井,新修玉皇殿、观音殿、佛祖殿、关公庙、禹王台、四角亭、山门、停车场等。近年还建1 0间招待所,供游人食住之用, 已成一处最佳游览景区。 北齐石窟 北齐石窟,位于小南海北滨,依山开凿。这里原有灵山寺,现只剩石窟三座。乃属于北齐天保年间石窟造像,故称北齐石窟。 西窟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米。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为胁侍菩萨,两侧壁各立菩萨三尊。 中窟坐北朝南,洞内呈方形,面积约为1.6平方米,洞顶饰莲花图案,端庄古朴,为覆斗式藻井。正面雕释迦佛,火焰背光,周围刻六个飞天,轻歌曼舞,迎风飘落。左右有胁侍菩萨,帝刻佛名数段。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三尊,文雅虔诚。空间浅刻手拿莲枝的三个小型菩萨,为佛献花。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花枝菩提图案对应。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 中窟门两侧浮雕护法神王立像。其门额上方及右侧削平大片岩石,镌刻《方法师楼石板经记》,题云:“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等,率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至六年中,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帝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法,遂镂石班经,传之不朽。”接着刻《华严经偈赞》和《涅槃经·圣行品》,均为标准的北齐隶书,苍劲而浑重,委婉而秀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中窟石壁上的题刻记事,不仅证明此窟开凿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到乾明元年(560年),而且记载了少林武术开创者稠禅师原为安阳龙山云门寺和小南海灵山寺僧方法师,说明少林武术起源于安阳。 东窟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积1.66平方米。洞顶为覆斗形藻井,迎面雕琢释迦佛,左右为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塑三尊菩萨,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没有统一的布局,看来不是一次刻成。门外大面积的浅窟造佛,密密麻麻,星罗棋布,足可看出北齐崇佛成风。 这一珍贵文物,是研究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是古代民间石刻艺术的典型。这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西、中窟前围一院墙保护,并于1999年底将东窟迁至中窟院内。 永和桥 永和桥,亦称永定桥,位于安阳城东20公里永和集村,洹河故道。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拱券石桥,全长39.5米,宽6.8米,现露高8米。三个桥券,雕刻精秀。中间大券正中,雕刻一条巨形蛟龙头,怒目俯视,龙须倒竖,二爪各攥一火焰宝珠,形象逼真。两侧雕龙乘云,飞马腾空,雄狮怒吼,牛跃羊跳。两个小券正中,分别雕刻蛟龙头和王字虎,两侧雕刻蔓草卷叶。桥栏由石栏板、望柱、抱鼓石构成。栏板浮雕历史故事和各种花卉,望柱之上雕雄狮和仙桃,呈跳狮捕仙桃之势。该桥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该桥创建于隋代。《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载:“魏军屯于内黄,丙辰,帝与之接战,自内黄至永定桥。”《省通志》载:“永和桥在府城东四十里,即此桥,宋改永定县为永和,故桥也易名”。说明该桥原以永定县而称永定桥,宋改永定县为永和,而桥也改为永和桥。《嘉靖彰德府志》载:“大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府鲍恺重修东有永和桥。”永和集为平原,该桥千余立方的桥石全由百里之外的西山运来,修建此桥工程艰巨。千四百余年来,一直使用,充分展示出古代工匠造桥技术之高超。永和桥弧长略短于赵州桥,堪称中原第一桥。由于年深日久,桥面已被磨得铮光溜滑。中间有两道车辙痕迹,辙深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对研究古代车马工具演变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有慈悲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关怀、没有爱护的心,这就不是慈悲心,这个不能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自私自利,这更要远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