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僧名诗与东、西林寺


2014/9/8    热度:188   

  历代名僧名诗与东、西林寺

  撰文/ 李训刚

  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佛教重地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源地,兴起于东晋,唐代到达鼎盛时期,历代几经战火被毁与重建,可谓多灾多难,至今成为庐山名胜之一。近读谈会金的《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感慨颇深,作者从东、西林寺历代名人诗词600余首中遴选了192首。我读完后便写了《古代名人名诗与东林寺》一文,实际上并不能窥其全貌。其中不乏被贬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陆游等。他们大都向往这方净土,无奈于没有彻底摆脱世俗。实际上除了历史名人外,有许多出家的名僧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财富,他们则皈依佛门,独守青灯,写下对佛禅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慧远大师当年不远万里从山西来到九江庐山脚下,结“龙泉精舍”,创净土宗,“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然而庐山的美景却拨动了他的心弦。《庐山东林寺杂诗》中有:“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在《游石门诗并序》中再次表明自己的信念:“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到了唐代的释灵澈俗姓汤,遁入空门后从佛祖释迦牟尼姓,在唐代的和尚当中文才最高,曾一度寓居东林寺。释灵澈对白莲十八贤非常地景仰,他曾在《东林寺寄包侍御》中写过:“谁能来此焚香坐,共作炉峰二十人”。他希望包侍御(官名)能和他一起来东林寺。而在《题远公大师坟》中则可见他对慧远大师的思慕之情:“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他对自己长期皈依东林寺佛门的志向则表明在《题西林寺水堂寄武阳公》里了:“余身定寄林中老,心与长松片石期” 。

  唐代著名诗人释无可是贾岛的从弟,也曾露宿过庐山西林寺作《秋夜宿西林寺寄贾岛》,“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诗中作者提到自己在京都生病时和贾岛提过到南方来出家为僧,于是责怪他至今还未下决心南行到庐山来。可见他对西林寺的偏爱。

  身为东、西二林寺的监寺和寺僧的释修睦,与贯休、处默、栖隐三人为诗友。在《东林寺》一诗中盛赞东林寺美景:“水光秋 荡,僧好语寻常。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此诗以简炼的文字,把人物、古迹、山林景况都概括无遗,甚至将东林寺与南岳衡山作比,“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指出衡山缺少芳香的白莲,景色不如东林,表达出对东林寺的一片热爱之情。

  到了五代的释齐已也曾居东林,留下了数十篇有关二林寺的诗篇,释齐已是东林寺高僧,释修睦的至交。在《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中寄希望于友人能够“莫因贤想请,不返旧山椒”。在《寄匡阜诸公二首》中回忆了匡庐脚下东西两寺的幽静环境,勉励诗友道友办好莲社,专修净土之业。“峰前林下东西寺,地角天涯来往僧。泉月净流闲世界,松杉深锁尽香灯。”

  释大师虽然后来自己也离开东林寺远游,常居龙兴寺,但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当年在东林的日子,“何时听休讲,归漱虎溪流”,他还是在讲待回东林寺,再回虎溪畔生活。在《忆在匡庐日》中表达出想再来此隐居,进一步净化自己的心愿:“何当旧泉石,归去洗新脾”。甚至在回忆昔日好友乾画和尚一诗中,反思自己不该出游,表达出对东林寺的无比怀念之情:“ 蹭蹬三千里,蹉跎二十秋”。

  虽然释齐已大师在《将之匡岳过浔阳》中盛赞到:“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但这一切在后人看来都是时过境迁,正如释怀悟在《莲社图》中无限感慨到:“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东林寺中的白莲池池空露冷,白莲在秋风中摇影,虽写眼前景,实抒时过境迁之感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纵然是学佛,学了不少年,甚至于出家,也讲经说法,也做了大法师,可是到最后还是沦落在三途,还是要堕在阿鼻地狱,原因是什么?虽然天天读经,虽然天天在讲经教人,自己深入得不够,所以毛病习气改不过来。最大的毛病,就是欲望:一个是“嗜欲”,就是你的嗜好,你的爱好断不掉;一个是“爱欲”。这四个字,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断送掉了。这四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贪图名利,名闻利养,一般人讲的财色名利。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都具足,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往生是世出世间法里面第一殊胜,要求往生,地狱根要断掉。不但地狱的根要拔除,三界六道种种诱惑,你都能够不动心,你才有把握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