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2014/9/8   热度:2889
《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玄奘西行求法主要是为学习《瑜伽师地论》,为求得这部真经。当玄奘有了足够的把握后集中一切力量着手翻译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弥勒菩萨。对中国佛教信徒来讲弥勒和观音无疑是两位最重要的菩萨。按佛经里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但他比释迦牟尼更早化灭。他上升到兜率天,准备在四千年以后跟着释迦牟尼一起再降生到人间广传佛法救人于水火之中。这里说的四千年是指天上的时间折合成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此弥勒佛也叫未来佛,佛陀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之说。你也许会问:中国人有不知道弥勒佛的吗?现在大家知道的弥勒佛都是胖墩墩的肚子很大,整天笑嘻嘻的很可爱的一个形象。笑口常开,笑尽人间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下人间一切不平之事。其实历史上的弥勒佛并不是这么个形象。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编号为第169号的佛像就是弥勒佛像。这个佛像的制作年代是公元399年也就是后秦的弘始元年。早期的弥勒像是菩萨装,头带宝冠身披璎珞。璎珞就是由一颗颗珍珠串成的披风佛装。身材修长苗条,姿势基本上是两脚交叉而坐叫交脚坐式。早期的弥勒菩萨其形象并不亚于观音菩萨,面容姣好优雅修长。 这跟我们知道的弥勒佛,光头大胖佛是不是一回事呢?是一回事。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改变了一个菩萨的容貌?为什么一个非常漂亮婀娜的弥勒佛会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中老年僧人呢? 这就要说到布袋和尚。古代后梁明州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宁波。明州奉化岳陵寺有个僧人叫契此,字号长汀子。他个子很矮肚子不小,经常用一根棍子挑着一个布袋,装着他平时随身用的东西,经常有18个小孩子出没在他的周围嬉笑玩耍。因为他总是背着一个布袋,所以都管他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来无影去无踪,随地而卧。他睡在雪地里周围的雪都化了而身上不潮湿。下雪天他穿草鞋,出太阳的天他反而穿木屐。在古代木屐是下雪天穿的。能预言,很多都灵验了。最有名的是他做过一件事情:岳陵寺要建造一个佛殿需要很多木材,他说我去化缘。他到了福建一个地方走近一口井,从井里一根一根把木头拉出来,从而建造了岳陵寺的一个佛殿。 布袋和尚跟弥勒佛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出在契此和尚,也就是长汀子圆寂时,公元916年他端坐岳陵寺东面走廊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嘴里念出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念完后就圆寂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我随时都在向世人展示,可你们都不认识我。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大家认定他就是弥勒佛化生,从此以后就根据契此和尚的形象来塑造弥勒佛。真正弥勒佛的形象就被中国的佛教信徒忘却了。这个契此和尚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宋高僧传》里有他的传。据记载契此和尚是吃荤的。传记里有这么一段可以说明:他在吃鱼时只吃一点,剩下的就放在布袋里下次再吃。契此和尚在他圆寂后还不断的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他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背着一个布袋的和尚。泉州蒲田县县令王仁煦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个类似的人。可以说这是一个谜。于是身材苗条的弥勒形象就被大腹便便的契此和尚所替代。大家接受他是有佛教理论依据的,这就是著名的化身学。每个菩萨都会有很多化身来到人间开示大家,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机缘去认识他。这个中国特色的弥勒佛,因他还诞生了现代中国著名的一个地名,宁波。宁波原来叫明州,谁改的?朱元璋。他为什么要改?请大家不要忘了,朱元璋创立的王朝叫明朝。为什么叫明朝?因为朱元璋是明教徒,他只是在一个寺庙里出过家,由于闹饥荒他又离开了这个寺庙。明教的最高法王是弥勒佛。朱元璋是得到了明教徒的支持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创立了他的朱家王朝,他给自己的王朝起名叫明朝。朱元璋是依靠弥勒佛的号召力成事的,他非常知道民间弥勒佛的威望和影响。他利用弥勒佛推翻了元朝,当上皇帝后他不希望别人再利用弥勒佛来推翻他。中国弥勒佛化身显现的所在地就在明州,要命的是这个明字。朱元璋想来想去不放心,于是就自欺欺人下令不许再叫明州了改叫宁波。他希望风平浪静不要惹事。所以如果没有契此,今天的宁波可能还叫明州。 大家知道了弥勒佛的身世,那弥勒佛的道场在那呢?观音道场在普陀,弥勒道场就在宁波奉化雪窦寺。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和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是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显赫的女性,如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那弥勒信仰又是怎么逐渐衰亡的呢? 这里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但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早已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默默无闻。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信徒中急剧减少。弥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语念跟弥勒二字毫无关系。玄奘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玄奘说你们翻错了,从梵文翻译过来应叫梅旦利耶。玄奘认为弥勒应叫梅旦利耶菩萨。跟观自在菩萨的命运一样,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见还是叫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难题。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所以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比观自在菩萨更多的带有慈悲的意义。玄奘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认可不接受。 玄奘不仅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同时还把一些汉文经典翻译成梵文。贞观二十一年玄奘48岁,他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从汉文翻译成梵文。翻译《老子》为梵文,是由自居为老子后代的李唐皇帝的旨意。在玄奘的内心对皇帝交办的翻译《老子》为梵文的任务很不以为然,他实在不愿干,玄奘经常和道教拍桌子吵架。这部经确实是翻译了,是否传到印度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中印之间当时往来频繁,很多印度国王请求《老子》这部书,此书又是根据皇帝之命翻译的所以传入印度的可能性极大。 玄奘回归大唐后一心一意从事翻译经文工作。这时玄奘法师曾学习生活过十几年的印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和玄奘结下深厚友谊的一代明君戒日王在恒河不幸溺水身亡。当时唐朝有个使团正在印度访问。戒日王驾崩后新冒出一个国王叫阿罗那顺,拒绝唐朝使团。率团使臣王玄策以大唐名义调集吐蕃(今西藏),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军队一战而胜活捉阿罗那顺。不久将这个印度国王押回唐朝,这是一件多么奇特的事。那么我们的玄奘法师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还在从事哪些工作,而他最终是怎样走完他非常辉煌的在俗世间的一生,请看下讲晚年风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