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与东、西林寺
2014/9/8   热度:285
古代名诗与东、西林寺 撰文/ 李训刚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也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 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 谈起与庐山东、西林寺有关的名诗,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可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并称为“庐山诗中的三颗明珠” 。 提到与庐山东、西两林寺相关的名人名诗,白居易是最有缘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时便游庐山大好山川,常往东西两林寺拜谒、借宿,留下诗歌18首。曾在庐山结草堂,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其实白居易当年的草堂并不是在现在的花径景点,而是离东林寺不远的半山腰上。有诗为证:《岁暮》:“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诗中说自己想做好官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只有寄情林泉的准备了。拟在东林寺盖一草堂。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中也验证了这一想法:“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寺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可见东、西两林寺对白司马的影响之深。 在九江期间,白居易非常景仰净土宗的佛学思想,特别是白莲社十八高贤。如“ 最惭僧社题墙处,十八名人空一人。”再有《春游二林寺》中有:“缅怀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白居易对东、西两林寺的情意可谓绵长,在后来被贬为杭州刺史,上任路过江州时特意故地重游,留下《重题》一诗:“ 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 。山水依旧,林疏僧稀,物是人非。诗人不免感慨万千道:“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相比在庐山结下草堂隐居的白居易,大诗人李白则显得固有的豪迈之情。在《别东林寺僧》中,诗人笑谈:“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唐代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孟浩然当年沿江东下经过浔阳时作过《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天晚了,东林寺虽近,看不清楚,只听见寺里的钟声传来。此诗意境栩栩如生。《唐诗别裁集》评到:“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 ‘ 望 ’意,悠然神远。” 东林寺除了李白笔下“虎溪三笑”的传说外,还有“聪明泉”的典故。“聪明泉”三字系唐太宗亲笔所提,又被佛教称为“东林圣水”。《庐山记》中载有,江州刺史殷仲堪常来东林寺访远公(慧远),远公赞其博学善辩,“君之辩如此泉涌矣。”此后该泉便称为“聪明泉”。皮日休有诗云《聪明泉》,“一勺如琼液,将愚拟望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贪泉在今广州城外,晋代吴隐之赴广州任职路过时曾饮过贪泉,但其人为官清廉。此诗引贪泉相比,正说明人的聪明与否与喝此水无关,含义深刻,是一首极佳的哲理诗。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九江驻防期间,数次游览了庐山东林寺,并与慧海僧人有很深的交往,在《寄东林慧海上人》中岳飞“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和岳飞同样忧国忧民的陆游先后两次来到东、西两林寺,在第二次来游时写下了《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诗中表现出作者对山寺清宵的喜爱和不以仕途挫折为介、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洒脱的胸襟。可见净土宗又称白莲宗的圣地东林寺是他们寄托情怀的地方,也是他们摆脱世俗的困扰,想往像白居易 “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隐居山林的一方净土。 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也题过《东林寺》一诗,盛赞东林寺道:“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 此正是:“过溪思陶令,临池摹远公。不恋聪明泉, 虔拜六朝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百卷《大般若》,可以归纳成九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