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门每隔60年一开的普济寺
2014/9/8   热度:1442
正门每隔60年一开的普济寺 俗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你走到哪里的名山大川,都会见到香火鼎盛的寺庙道观。在国内,著名的佛教名山有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当然,道教在占据名山方面一点也不亚于佛教,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等都是有名的道教名山。 寺和观是有区分的,佛教场所称为寺,道教场所称为观。僧人和道士之所以把寺观建在名山大川,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景和风水都好,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另外,山清水秀的地方远离尘嚣,最适宜僧人和道士修炼。 佛教建筑受堪舆文化影响 自古以来,寺观都很讲究风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易学、阴阳五行学、堪舆学等都是道士的必修课,精通堪舆学的道士们本能地把道观建在他们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佛教是外来宗教,东汉明帝时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建寺庙都不讲究风水,往往把寺庙建在城市中,结果经常被毁,很难保存下来。唐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建筑也受到堪舆文化的影响,从此以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出现了一座又一座寺庙。 在众多佛教名山中,浙江的普陀山可谓别具一格。因为普陀山不仅山脉连绵高低起伏,而且四面环海,远远望去,形如海中蛟龙。史籍称:“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这一评论很恰当。普陀山的地理环境“胜”在水环山而山抱水,在一座座山体的环抱下,海水在普陀山四周形成一个个宁静的港湾,山体不高而藏风聚气,水流不急而生气旺盛,上佳风水格局纯属天造地设。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志》记载,梁朝贞明三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准备回日本供奉,岂料路经舟山群岛莲花洋时,被狂风巨浪阻止了归途,慧谔忽悟观音不愿东去,将观音像请上了海上一个小岛梅岑山,在岛民帮助下建了一座简陋的寺院供奉观音像,该寺院被人称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以后,梅岑山逐渐成为人们供奉观音的道场。因传说在南印度洋边的普陀洛伽山是观音菩萨的古道场,唐以后梅岑山改名普陀山。 普陀山上有佛教寺庙庵堂近百座,被称为“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佛国”。大多数寺庙庵堂建在半山腰,依山面海。在普陀山东南角,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南海观音像,在莲花座上,金黄色的观音像面向南方,左右有新罗礁、南天门诸山“拱卫”,前方有群山“来朝”,堂局十分开阔,使身临其中的人们对观音像肃然起敬。 慧济寺、法雨寺、普济寺被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其中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面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也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该寺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现有建筑为清康熙、雍正年间所建。寺内共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十大殿、十二楼、七堂等建筑。巍峨的大圆通殿“坐壬向丙”,是全寺主殿,里面正中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观音正身像,东西两壁各立有16尊观音以不同形象教化世人的法像,即著名的“观音三十二应身”。 普济寺前面正南方是一池莲叶点缀的碧水,称为“莲花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一座桥北接着济寺正门,桥中有八角亭一座。普济寺的正门与众不同,每隔60年才开一次,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每逢观音诞山上香客如云 在山环水抱之中,普济寺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连寺内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柏也生长得特别茂盛。很多人都认为普陀山有灵气,不少人每年都去普陀山拜观音,祈求家人平安、发财添丁。按传统习俗,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每逢这三天,普陀山上的香客如云,香烟缭绕,梵音四起。 来源:《广州日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知道,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整个虚空法界都在我们心里面包容着;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两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可不可怜!要怎样把心量拓开?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句话就是我们念念要想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诸佛菩萨他们的存心、他们的动念,无非都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谛”是谛实,实实在在,他那个心是实实在在帮助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开悟,希望众生都能够了解诸法实相,不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