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云岩寺碑记


2014/9/8    热度:619   

  解读云岩寺碑记

  赵贵清

  云岩寺——寺名和建寺时间的考证

  明嘉靖26年编的《武安县志》记载:“圣泉寺在沙窝里,至正三年修。”明万历17年的《记事碑》中说:“圣泉山云岩寺,先代洪武之年而修齐整。”明正德12年的碑记中说:“沙沟里西井村,圣泉山云岩寺,东至轧水战,南至屈龙山,西至卧羊岭,北至双石窑。”明正德13年的一块石碑的标题为:“启建圣泉山云岩寺,无碍和尚浮圆锋塔碑”。

  综合以上史料和碑记不难推断,圣泉山云岩寺这一名字的使用应在正德以前,最早应在元代至正三年,退一步说也应在洪武年间。而张兰锁先生以明嘉靖26年的县志记载为依据,认为该寺在嘉靖以前应叫“圣泉寺”显然是不正确的。以我之见,明嘉靖年的县志记载并非准确,或是当时的一种叫法,或是编撰者出于主观臆断,认为有圣泉山就必有圣泉寺。在嘉靖26年前后的碑记中均使用“圣泉山云岩寺”一名,突然间在县志中冒出个“圣泉寺”,着实让人费解。

  通过明嘉靖县志记载“至正三年修”和万历17年碑记:“洪武之年修齐整”,我们可以推断建寺时间应在元代至正三年,因为目前寺中存在的所有文物均为石碑,最早的为明正德12年的,其他石碑均晚于正德12年。没有实物证实建寺时间,任何传说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人说“至正三年修”,“修”有重修之意,说明建寺时间更早,但“修”还有“兴建”之意,比如修建一条新公路。不管怎么说,以目前掌握的史料推断,我们暂且把建寺时间定为“至正三年”,待出土新的实物以后再进行新的论证吧。

  云岩寺里的和尚

  在云岩寺修行和居住过的和尚数以百计,时光荏苒,大浪淘沙,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如流星匆匆而过,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笔者通过对云岩寺历代石碑的梳理和解读,想告诉读者那些和尚在云岩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万历27年的石碑中记载了云岩寺历代和尚的法号,这法号好像家谱一样,编排了几个字或一首诗或一副对联,同辈人起名字必须都用家谱中排好的那个字。这法号的排列顺序是:佛、海、法、弘、悟、妙、智、普、圆、明、广、幸、清、净、道、觉、性、湛、缘、容。共编排了20代。笔者通过对嘉庆二年的碑文的研究,认为在“容”后应该再加两个字:满和真。这样有谱可查的法号就凑足了22代。嘉庆二年以后的石碑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不能看清,无法研究。不仅如此,“真”字辈以后的法号有些混乱,没有什么统一性,各行其是,比如“真”字辈儿的三个弟子在嘉庆二年的石碑中分别叫:明清,源会,行保。

  在云岩寺众多和尚中,有记载的最早的和尚要算正德12年石碑中记录的一个叫普耶折的和尚,此人在明景泰年间就在云岩寺“补缉旧址,”后派遣他的弟子圆太重修云岩寺。圆太的徒弟叫明玺,明玺的徒弟叫广顺,广顺德徒弟叫幸志。从景泰年间到正德12年,时间跨越近70年,经历了5代和尚,他们一代接一代,排除万难,和衷共济,坚持不懈,终于在正德12年,重修起一座“弘峻峥嵘,金碧辉煌“的寺院。碑文中记载:“此功始谋明玺,成就者后遣广顺,孙幸志。”看来广顺和幸志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我们也不可忘记最早的发起人普耶折和最早结庵重修,集众施工的圆太和尚。

  普耶折

  之上还有七代和尚,即佛、海、法、弘、悟、妙、智。因碑文没有记载,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以20多年为一代推断,七代共计140多年,从景泰年间向上推140年正好推到“元至正到洪武初年”。这正好佐证了建寺时间在至正三年的可能性。

  还有明真和尚(无碍和尚),其徒广迁、广隆、广喜(正德13年碑记)。幸霓和尚的弟子清海(万历27年碑文)。清海的徒弟:净口,净琴,净棋,净洁,净隆。徒孙:道仁,道玉,道靖,道慈,道能。重孙:觉荣,觉华(万历17、27年碑记)。20个法号当中的性、湛、缘三代和尚无碑文记载,到乾隆29年重修云岩寺碑记中出现了容敬和尚,及其门徒满施银,在嘉庆二年的碑记中出现了住持僧:满暮忠和满化亮,以及徒弟:真诚,真识,真许,真诠。徒孙:明清,源会,行保。据此笔者在20个法号后面加了满、真两代。

  罗列这么多和尚,只想让读者记住他们,记住他们曾经为云岩寺做出过贡献。同时别忘了云岩寺有记载的最早的和尚叫“普耶折。”

  无碍和尚

  在正德13年的碑记中记录了一位老和尚,他的名字叫无碍(明真)。如今的云岩寺保存比较完好的塔碑就是“无碍和尚浮圆锋塔碑”,而且仅此一块。在云岩寺众多和尚当中无碍和尚是很值得一提的一位。

  无碍和尚祖籍山西辽州和顺县南相里村,本姓付,排行老三,自幼出家。碑文中记载:“割爱辞亲,真正独陌,远涉他方,东游直隶,西到武安,初见云峰高妙,涧渊深投。”不难看出,他云游过好多地方,但当他云游到武安圣泉山云岩寺的时候,他竟被这里“云峰高妙,涧渊深投”的美景所征服,于是停止云游,定居在此,直到辞世。我可以想象,一个绕膝的小孩,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可他却早早地远离父母,进入山门,苦心修行,清静无为,暮鼓晨钟,孤灯为伴。以后又云游四方,吃苦耐劳,艰苦跋涉,专心事佛,以不屈不挠的意志遵从着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死后,因为无嗣,其宗侄广忽(“广”字辈和尚),继承了其叔叔的衣钵,命工匠刻石为其叔父建立灵塔,以实现其叔父生前的夙愿。

  正德12年的碑记中,提到了普耶折,圆太,明玺,广顺,幸志等和尚重修云岩寺的事情,但唯独没有提到无碍和尚,而在云岩寺修葺一新,树碑记事的八个月后,这位无碍和尚便与世长辞了。可以想象,在重修云岩寺的历程当中,无碍和尚不是没来,就是来得很晚,来得晚按说也应该参与到修寺这样的大事中来,而实事恰恰相反。我的估计是:无碍和尚到云岩寺的时间不是很早,有可能是在落成后到达的,再加之他年事已高(诗中称他为“白发禅公”),身体又有严重的疾病,所以未能参与修寺。

  在塔碑中有一首名为“无碍和尚辞世记”的七言诗,经大家共同揣摩,最终搞清了这首诗的内容。

  白发禅公已叹哉,

  恐骸拙骨无人埋。

  室中衣囊捐俱舍,

  命工刻石建灵台。

  碑刻菩提防结果,

  曼花逝怕落尘埃。

  总是百年身外逝,

  无常怎肯不皈来。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卧床不起的老和尚,雪白的胡须,斑白的两鬓和浅浅的白头发茬,这些是他历尽的沧桑的终点,也是他行将就木的暗示。他深感老之将至,忙把亲侄子叫到身边,颤抖着说:“我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是我死后我的老骨头无人掩埋,我把我的衣物都捐出去,我的衣钵传付给你,由你负责为我找匠人建一座灵塔,把我的尸体放进去。”顷刻间,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和尚便离开了人世。诗中告诉我们,不管人觉悟到什么境界,都会死的,害怕也没有用,转眼一生,匆匆而过,万事皆空。一切皆为身外之物,不要留恋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的,都会离开自己的亲人化为泥土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

  这首诗有律诗的特点,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禅意,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云岩寺是他人生的归宿。

  他是云岩寺历史的见证。

  我们不要忘记这位客死他乡的辽州付姓和尚。

  历代重修云岩寺

  通过大大小小残留的重修碑记便知,云岩寺至正三年始建以来,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弘治四年后的战乱,上世纪40年代的战乱,使云岩寺遭受过灭顶之灾,僧徒并散,建筑腐朽,荒烟荆棘,暮奔兔走,残碑横躺。但这些灾难都是暂时的,过上几年,几十年便有僧人或功德主主持重修,延续香火。明正德后到清末虽有自然腐朽,天火等灾害,但香火始终延续,未曾中断。

  始建:至正三年。

  重修:景泰年间,普耶折补缉旧址,有意重修。后遣徒圆太募游至寺,为住持,集众重修。

  重修:弘治四年十月,重修是刹佛像。

  重修:正德12年,经几代僧人共同努力,修成弘峻峥嵘,金碧辉煌的一座大寺院,有水陆殿五间,塑大佛三梵王帝释,阿难,迦叶。中殿三楹大佛,二护法,二西甘露王庙三间亦俱备......

  重修:嘉靖年间,建立三楹大殿,未完备。

  重修:万历17年,重修精蓝,建越香亭,粉金身。发心僧人清海,净洁,净隆等。

  重修:万历27年,诸殿宇焕然一新。发心僧人辽阳人清海。

  重修:乾隆29年,庙宇崩颓,佛像残缺,不堪入目。西井王璧,社首李辛堂于乾隆16年发起重修,主持僧容敬,重修正殿,对佛像施金粉,重修伽蓝宝殿,金丝圣像。焕然一新。

  重修:嘉庆二年,创修天王圣像四尊,殿宇三间,为伽蓝圣像重度金身。发起人社首王德凤等,住持满暮忠,满化亮。此时寺庙结构为:北有梵王宫殿,东有伽蓝圣像,西设龙神,以及天王圣像四尊。

  重修:嘉庆22年,咸丰六年,同治二年等。

  重修:公元2003年开始重修,发起人北西井支书申运书。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内有三尊大佛(三世佛)。前配殿东殿为伽蓝圣像,关王殿,西殿为龙神殿,后配殿东殿是地藏王菩萨,西殿为祖师殿。整个工程气势恢宏,殿宇林立,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超过历代。

  云岩寺在历史的风烟里经天灾人祸,风风雨雨,断断续续,修修补补走过了六七百载,在此期间,不知有多少僧人,社首,功德主,山主,施主为云岩寺的重修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慷慨解难,他们付出了汗水,付出了智慧,付出了资财,献出了一片爱心,收获了一份坦然。

  上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经历了近60多年的中断后,重修云岩寺的重任就落到了申运书的肩上,他多方筹资,几经设计,科学论证,亲自指挥,终于在一片荒芜的旧址上建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寺庙。

  申书记是继普耶折,圆太,明玺,幸志,清海,王璧,王光耀,李辛堂,王德凤等发心人和功德主之后的,又一位关注云岩寺命运的了不起的善心人,历史会记住这个人的名字的。

  圣泉山——云岩寺的古之美

  如今的圣泉山——云岩寺不管是自然之美,宫殿之美,人文之美都超过了前代。那么古代的圣泉山——云岩寺又是什么样的呢?笔者徜徉在寺中的碑林中,在石碑模糊的文字里找寻它的古之美,寻找过去的文人墨客留下的几分灵动。这美美在过去,今人如果不读碑文,恐怕是无法想象那时的景色的。

  正德12年:圣泉山云岩寺,东邻瑞泽村,甘露寺。北矗古定晋岩,白妇村,南观阳邑镇,西靠峰山绝顶为之左掩,中则峰峦叠秀,西面双泉而涌沸,松桧掩映,风气完固。

  正德13年:云峰高妙,涧渊深投。

  万历17年:山水而秀烟,云生于脚下,松柏美然。

  万历27年:秀岚隐隐,雅有奇致,询其处,则圣泉山云岩寺也,灵气优许,其地清洁温奥,茂林周迎,上则丰赡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汤窍然而深藏,中则清泉湛然而影映青龙,凡一经履者,靡不心爽神逸。

  乾隆29年:前有源泉滚滚,后倚巍石岩岩,即英贤俊公,农工商贾,游此寺中者,图不欣然称曰:“洋洋乎,斯地之盛众也。”

  以上就是我们能寻到的过去的圣泉山——云岩寺之美,其文采恐今人不能比也。读罢,你是否能产生更多的联想呢?但愿这些文字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

  西井王家

  万历17年重修碑记中提到两个重要的施主,一个叫王真(贞),一个叫王宝。在碑文中特别提到了功德主王真,说他诱众归依三宝之地。可见王真是十分热衷于修寺庙这样的善举的。王真不但号召别人修庙,他还带领他的四个儿子:王九思,王三思,王再思,王慎思,独家出资塑了一尊堂阳佛像,看来王真在西井也算一位有头有脸的人,要不怎么既“诱众”,又“塑像”呢?另一位王姓施主王宝,也比较大方,率儿子王志高和王志强,孙子王镇,与继城寺合作,共同塑了一尊正尊佛像。两位王姓施主如此慷慨,可见王姓在西井确实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的家族。

  到了万历27年,王三思的儿子王之文,邀请来安县的王世雍到其家中做客。两人谈话间,见村西北,秀岚隐隐,雅有奇致,询其处,则圣泉山云岩寺也。在修完云岩寺后,王之文遂邀请王世雍撰文作为记事碑文。这也算王家的一点贡献吧。

  大清乾隆8年,寺中的不少土地被周围村里的人们买走,寺中香火地日渐减少。此时,以井峪村张信为代表的施主皆发善心,把买走的寺中之地施给寺中。其中就有西井王家施主王璧,王天重,王天柱。这三人还刻石以记之。

  乾隆16年,还是那个王璧(此时称他为山主),和社首李辛堂风夜靡宁不忘其事,心发善念,恢然兴起重修之意,带头募化七寸善男信女,各出资财,随心布施,重修云岩寺。山主王璧的四个儿子:王罕,王从,王瑞,王纳皆出资。还有一位大功德主叫王光耀,率其子显英,显唐,重修了伽蓝宝殿,金丝圣像,焕然一新,灿然可观。王辛,乃万历17年独家塑堂阳佛像的王真(贞)的六世孙,王辛效仿祖先,念念不忘堂阳佛,对其进行了重塑。此次重修到乾隆29年才修完。

  到了嘉庆二年重修天王圣像时,王姓的大社首王德凤,王书,王多宝等出力颇多。

  在以后的重修云岩寺活动中,估计王家一定出力不少,可惜碑记残缺不全,无法考证。

  之所以介绍王姓,是想告诉人们,在历次的重修云岩寺活动中,王家人发起,出资,施地,塑佛,做了很多贡献,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有功劳的人们。

  幸亏有那些石碑,要不我们怎么知道在那遥远的过去兴,还有那么多民间的自发的功德主,社首,山主,施主,无私地结记着云岩寺的衰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几乎所有学佛的人几乎都知道自己业障习气很重,也很愿意消除业障,为什么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业障、念自己的习气,所以他的业障习气只有天天增长而不会消除。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