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志》石刻 造像
2014/9/8   热度:1525
《闽侯县志》石刻 造像 第一节 摩崖石刻 一、宋代五虎山摩崖石刻 在祥谦镇琯前村西南的五虎山第三峰悬崖顶。计有石刻3处,题刻5处。石刻一为阴刻仙人足迹,长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二为仙桃刻,径约18厘米;三为心形刻,径约22厘米。题刻一为“怡山良石”,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二为“神仙所居”,双行成方形,刻在心形石刻内,隶书,字径约10厘米,均为朱熹所书;三为“玉石”二字题刻、隶书,字径11厘米;四为“福”字题刻,刻在仙桃石刻内,字径约14厘米;五为“寿”字题刻,刻在仙人足迹石刻内,字径约20厘米。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有的字迹较模糊。 二、宋代灵凤山摩崖题刻 在南屿镇中溪村西的石松寺后山,刻于崖壁上。计有3处:一为“灵凤山”题刻,高1.5米,宽0.6米,字径约30厘米,楷书直下;二为“炉重香熏长生供,瓶具花敷无尽春,珍重尸迦已陈迹,不知谁识解空人”题刻高1.2米,宽58厘米,四行楷书直下,字径约12厘米;三为“远山万朵碧旋螺,□源一爪有余波,巍□静坐神不劳,鸟窠无端拈□毛”题刻,高90厘米,宽55厘米,四行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上三处题刻,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明清溪源宫摩崖题刻 位于上街镇罗汉洋村东北500米处。刻于磹壁上,计有四处:一为“溪源第一峰”题刻。上款:“闽吴□钦、孙恩舜作,蔡梦龙书”,下款:“嘉靖丙午岁仲冬吉旦同并识□山,莆田□人卓□刻石”,行楷直下,大字径约35厘米,小字径约17厘米;二为“威镇溪源”题刻,双行直下,隶书,字径约45厘米;上款:“时乾隆戊戍年孟冬吉旦”,下款:“十三都缘首杨昌范敬题”,行楷,字径约24厘米;三为“别有天地”崖刻,上款:“乾隆巳亥年蒲月吉旦”,下款:“沙堤信士赵芝伯敬书”行书,大字双行直下,字径约45厘米,小字直下,字径约12厘米;四为“光绪庚辰邑人郭柏苍重游旗山宿溪源宫,长乐梁億年书石”题刻。隶书直下,直径约16厘米。上述题刻1992年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其他石刻 宋代汤泉院摩崖题刻 在白沙镇汤院村西500米处。 宋代石柱湾摩崖题刻 在白沙镇汶溪村北1.5公里处。 宋代康山寺摩崖题刻 在竹岐乡白龙村西500米处。 宋代青坑摩崖题刻 在廷坪乡青坑村。 明代旗山摩崖题刻 在南屿镇中溪村西三公里的旗山仙石峰棋盘石上。 明代岭东摩崖题刻 在南屿镇岭东村。 民国时期思父岭摩崖题刻 在南屿镇五溪村边尾自然村。 灵芝山笔墨砚石刻 在上街镇蔗洲村灵芝山(年代不详)。 第二节 碑 刻 一、唐至明代枯木庵树腹题刻 位于大湖乡雪峰寺东南的枯木庵内。庵内有1株枯木,高3.32米,围7.13米,无枝梢,树腹中空。寺僧在树之腹壁刻三行左读的文字,文曰:“维唐天佑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阡馀功,于时廉主王大王”楷书直行,字径约13厘米。现比较完整的只剩下十九字。在末行大字下面,尚刻有“枕子一枚雀觜枚一条匕生庵子”14个小字。自宋至明,枯木内外续刻有20余段文字,题刻字小而浅,逐渐风化,可辨的尚有如下数段题刻:其一“怀安仁仕安、合肥李说、河南范□□、蔡审、毘陵邵□、郑兴、莆田方阳王康功,三月吉日。”刻于外壁,楷书直行,字径2.5厘米;其二:“至正壬辰(1352年)夏三月壬午,侯官县主簿阿里冈怀安,县尉赵君仁因公差到此”刻于外壁,楷书直行,字径约2.5厘米。树腹题刻已历一千余年,为国内所罕见,金石家称为“树腹碑”,认为这是“金石以外奇珍”。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明代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 位于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系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御制于南京。据传碑为郑和下西洋时由海上运来,动用军伕万人立碑,足见碑的高大雄伟,是福建省保留至今的最大古碑之一。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约0.6米;龟趺高1.9米,长4米,宽2.6米,石灰岩质地;碑额为半圆形,两边浮雕双螭图案,中间为篆体阴刻“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字径约12厘米。碑文记述重建灵济宫及敕封二徐真君的缘由,传为解缙所书,楷书直行,字径约3厘米。碑四周框以浮雕龙纹图案。碑刻下部因人为摸触等故,字迹已模糊。灵济宫御制碑于1991年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明代正德帝圣旨碑 位于青口镇大义村荣绣陈氏祠堂内。碑为端石、制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碑高约1.5米,宽0.7米,厚0.18米。碑额为弧形,两边阴刻双螭图案,中间阴刻“奉天诰命”四字,篆体,两行直刻,字径约9厘米。碑文共340字,柳体。碑文为制诰旌奖和褒封山西巡抚兼雁门关提督陈达父陈烓(1489~1527年)及母叶氏(陈烓,大义人,历任潮州推官、南京御史、广西佥事等职)。碑中间横向断裂,已修复。 四、清代凤山书院碑记 位于荆溪镇港头村凤山书院内,制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碑高2.15米,宽0.81米,厚0.13米,系青石所制。碑额为弧形,篆字阴刻“凤山书院碑记”。字径11厘米。碑文直行楷书阴刻,字径4厘米,记述凤山书院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落款为:“赐进士,中宪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内廷供奉詹事府少詹事,前输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广西、云南提督学政,历掌十一次文衡,闽县叶观国撰”,下面阴刻两个印章:一为圆形,篆体“毅庵”两字;另一为方形,隶书“叶观国印”四字,印章径长6厘米。碑中间纵向断裂。已修复。 五、其他碑刻 宋代五县寨巡检司碑 在大湖乡寨上村。 宋代石松寺碑刻 在南屿镇中溪村石松寺内。 宋代超山寺经幢碑刻 在上街镇超山村。 宋代瑞林院增开田记碑 在白沙镇汶溪村东北2公里处。 元代新建西隆寺碑 在洋里乡绅缙村。 元代圆明院记碑 在白沙镇汤院村西北800米处。 明代刘坦庵神道碑 在洋里乡仙洋村南1.5公里处。 明代陈达神道碑 在青口镇大义村东北的蔡庄边。 明代界碑 在青口镇东台村。 明代火葬碑 在洋里乡绅宅村。 明代孝子黄文会庐所碑 在南屿镇岭东村。 清代侯官县主胡公德政碑 在大湖乡雪峰村。 清代重建万工池路碑 在大湖乡雪峰村。 清代湖山书院碑刻 在大湖乡衙前村。 清代坂尾桥义渡碑 在青口镇沪屿村。 清代泽苗路碑 在南通镇泽苗村。 清代道(码)头碑 在南屿镇南前村福垆寺前江边。 清代创建观澜桥碑 在鸿尾乡奎石村。 清代修建岗源桥碑 在鸿尾乡奎石村。 福垆寺重修碑刻 在南屿镇南前村,计有清至民国时期重修碑20块。 民国时期萨公长寿碑 在南通镇苏坂村。 第三节 造 像 一、唐代文殊台石佛造像 位于大湖乡天洋村的银山顶峰。造像雕刻于唐五代,称文殊台,是雪峰寺二十四胜景之一。在一石室内有3尊石雕佛像,中间1尊为骑青毛狮的文殊菩萨造像,高1.13米;左右两尊为文武弟子造像,文像高0.6米,武像高0.58米。均花岗岩质地,形制甚为古朴,保存较完整。 二、元代白岩亭石佛造像 位于大湖乡上堡村东南500米处,俗称“三宝佛像”。据形制推断为元代雕刻,花岗岩质地,共3尊,由坐像和莲花座组成。一尊高约2米,另两尊高约1.7米。每尊佛像均头戴僧帽,身着僧服,坐于莲花之上,一尊两手合十,一尊两手交叉在大腿上,一尊一手举至胸前,似在念经,造像形态逼真。莲花座阴雕单朵径为0.1米的莲花。两尊佛像较完整,一尊佛像头部已断失,20世纪80年代重雕头部修复。1992年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石刻观音造像 在南屿镇龙泉村。 元代石刻观音造像 在竹岐乡榕岸村南1.5公里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我们学佛人该放下的放下,该提起的提记。该提起的是三学、六度、十波罗蜜,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觉悟的人,他不知道,他以为好人不得好死;觉悟的人知道,人没有生死,这身舍掉了,换一个身又来了,这菩萨精神。真正能看出门道的人不多,如果能够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断除了。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世间,要常常想到,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应该做的,一往直前。什么事情应该做?利益国家、利益众生,这事情该做。觉悟的人,绝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即使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死有什么可怕?哪个人不死?世间人贪生怕死,对于生死的实相他不了解;如果对于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