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志》古建筑、石刻
2014/9/8   热度:534
《罗源县志》古建筑、石刻 陈太尉宫 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乡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贞明元年(915年)陈苏卒,入祠奉祀,乡人感陈苏德称之为“高行先生”,祠亦改名“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被追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其后,宫改称为“陈太尉宫”。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斗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结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圣水寺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郊莲花山腰,始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建。寺坐东朝西偏北,面宽14.24~19.6米,进深58.3米,面积1544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经回廊、“泻露池”、钟鼓楼至大雄宝殿,高差7.25米,上下高低有致,左右布局匀称。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面宽5间(19.6米),进深6间(13.5米)。殿右为僧舍、客堂;殿左通莲花山,有栖云洞、金钟磹、笔砚峰、紫月岩、眠鹤石诸景点,皆县内名胜。眠鹤石附近原有龙虎岩,镌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石刻,惜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碧岩寺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里乡碧里村附近双贵山中,初建于宋景德间(1004~1007年),重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仿明制建筑,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风格古朴,造型大方。寺建于岩洞中,洞口宽腹小,高30米,面积650平方米,洞内清泉沥沥,迎风散为微珠,古人名之为“匹岩飞雪”,列入邑中八景之一。 洪福寺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洋乡皇万村洪福山腰,初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现存山门、大殿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前殿、后殿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寺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至后殿高差6.64米,建筑总面积1531平方米。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宽5间,进深4间,面积437平方米,藻井明代彩画“丹凤朝阳”犹存,台陛青石构造,上有双龙抢珠浮雕。 曹山寺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飞竹乡丰余村西,初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拓基扩建。山门、两庑廊、钟鼓楼和大殿皆保存完好,寺后有宋元僧尼藏骨塔。 白马寺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鉴江镇东湾村,唐中和二年(882年)初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大雄殿。土木结构,总面积481平方米。大雄殿为单檐硬山顶,面宽5间,进深4间。山门屋顶有泥塑7层小塔1座,高0.53米,制作颇为精巧。 天后宫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于南陈桥头,清乾隆五年(1740年)移建于东郊江尾下。宫由宫门、戏台、两庑、大堂、后殿及梳妆楼组成,土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新中国成立后除戏台被拆除、宫门被改造外,余均保持原貌。 东山宫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中房乡林家村,正殿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殿及宫门建于清代。正殿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拱斗架叠成八角形藻井,绘有“双凤朝阳”彩画。 新福宫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中房乡沙坂村,始建于明代,民国13年(1924年)重修正殿续建两庑。建筑物包括宫门、两庑、戏台、正殿,总面积468平方米。戏台雕刻精细,彩绘鲜艳,颇有观赏价值。 小云宫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白塔乡小云村水尾,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筑面积413平方米。大殿单檐悬山顶,面宽5间,进深4间。戏台饰以花鸟人物浮雕,栩栩如生。 岐阳郑氏宗祠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凤山镇岐阳村,土木结构,分大门、大堂、祖殿3部分,建筑面积705平方米。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堂建于清代,均单檐悬山顶。大门为重檐歇山式,仿汉阙结构,单柱直上,檐角飞翘。 水尾亭桥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中房乡厚富村小溪水尾,明天启七年(1627年)建。桥架桥面皆为木构,长21米,宽4.5米,桥面有亭,由10扇木架组成,高3.5米,顶为歇山式,两旁有护栏和固定长凳。桥结构牢固,造型美观,历经300年,依然完好。 万寿塔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紧邻街心。塔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建,为八角形楼阁式花岗石结构,共13层,高13米(含塔基、塔座)。底层高0.77米,周长5.6米,其上各层高度宽度逐层递减,层与层之间隔以青石塔檐,色调分明,别具一格。1~4层为对开花岗石砌成,5~13层为整石,中间镂空。10层以下各层各面俱有佛像浮雕。塔刹为青石雕刻,形如覆钵,顶尖而长。整塔构思奇巧,美观大方,在清代被列为凤城八景之一,称“市心佛塔”。 巽峰塔 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郊莲花山主峰左侧小莲花山顶,俯视罗源湾,气势雄壮。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为花岗石结构,形如八角楼阁,共7层,高19.34米。基层高1.1米,周长20米,周边饰以花卉、动物浮雕。底层高1.9米,开一门面朝西北,旁立天王(塔神)石像两尊。各层之间都有短檐飞出,层内佛龛中置青石罗汉塑雕,共55尊(今存27尊),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塔年久失修,残破不堪,1987年5月经重砌后恢复原貌。 五、石 刻 才翁石 摩崖石刻,位于白塔乡白塔村走马岭下,题刻楷书“才翁所赏树石”6字,幅高0.6米,广0.78米。题者苏舜元,字才翁,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提点刑狱。南宋诗人陆游经此地见其字“奇古可爱”,请县令作栏护之。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知府李拔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于石刻旁立碑刻五律一首,首句云“千古才翁石、大书刻路旁。” 宋陈舆墓志铭碑 1970年于松山乡十一里自然村出土,碑文近2000字,记述历任知兴化军、临江军、融州的陈舆(1163~1229年)生平事迹甚详。碑藏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 十八罗汉石像 陈列圣水寺侧栖云洞内。其中16尊系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石匠陈曾缘刻,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石雕罗汉,另2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4~0.81米,年龄、体态、神情、衣饰各具特色,无不维妙维肖。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香炉 陈列在碧里乡廪头村昭佑王宫内。炉为元代制品,叶蜡石雕造,色泽莹白,温润如玉,因名“玉香炉”。通高1.4米,分炉身、炉座两部分。炉身圆形,高0.46米,围1.35米,饰龙纹浮雕,叩之铿然有声;炉座分3层高0.94米,浮雕图案活泼生动。炉边刻“至正六年四月造”字样。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对你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人, 尤其是每天所遇到的人, 都能对他们保持良好的善意, 这就是在实修慈悲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