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四绝美名传扬
2014/9/8   热度:281
法海寺四绝美名传扬 大雄宝殿殿内的顶棚上有三个曼陀罗藻井,都是明代原物。藻井上圆下方,通高1米,周施斗拱,分作3层,层层上收,底层直径2.94米,上层直径2.45米。每层斗拱均用雕刻精美的小木块组成,小木块长33厘米、宽21厘米、厚5厘米,制作异常精细。大雄宝殿内的3个明代藻井曼陀罗,比较罕见,是法海寺独具的建筑特色。 1154人留名明代大钟 法海寺大雄宝殿东侧的大钟,高1.75米,外沿直径1.21米,重1068公斤。大钟用青铜精铸而成。钟钮为蒲牢一对,玲珑剔透。蒲牢4爪之下,铸有20片菩提树叶组成的叶环,犹如伞盖;在每片菩提树叶侧下方铸有菩萨,共20尊。菩提叶下铸有12行梵文偈咒:汉字题名25组,梵文经文共约1500字。 钟腰铸“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1447年)四月良日铸造”18字。钟腰下铸有助缘人氏1154名,共3400余字;字形工整,刚劲古朴。众助缘人名之下,铸有海浪,钟口铸饰莲花瓣。 钟体内壁铸有25组汉字题名的梵文经文,共18行,2070字。下圈铸藏文经偈。内壁唇口按“文王八卦方位”顺序铸有八卦卦符。 大钟上共铸有6970字,至今保存完好,无锈蚀、裂纹;钟声圆润浑厚,声音悠扬。 “白袍将军”来自辽金时期 法海寺大雄宝殿前,有古白皮松2株,高30余米。东边白皮松胸围4.22米,西边白皮松胸围5.56米。这两棵古松是辽金时期龙泉寺的遗存,至今已有千年以上。这的古白皮松为北京现存最年长的白皮松之一,挺拔伟岸,虬枝霜干,人称“白袍将军”。 工匠太监斗智“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护法金刚殿前100米处,有将南北连成一线的古桥一座。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令人称奇的是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人称“四柏一孔桥”。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 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相传,法海寺即将完工时,御前太监李童前来验收,接连五天没挑出半点毛病,心中虽喜,但不情愿付给工匠工钱。最后,他发现寺门外有条1丈多宽的小河,河面上有木板桥,顿生一计。 李童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对工匠们说:“今儿是八月十三,后天皇上要来,木板桥经不住皇上的车辇。两天内必须修好‘四百一孔桥’,‘四百’代表皇上威震四方,‘一孔’代表皇上是一国之君。两天内修好桥,不仅按规矩付给工钱,而且每人另赏5两银子;要是造不好桥,每人扣100两银子。” 匠人中有个江西姓路的工匠,看到夕阳映照的水面上有几棵树影,顿时眼前一亮。 十五大清早,李童就听到下人禀报:“工匠们把桥修好了。”李童急匆匆地来到小河边,只见青石板单拱桥已经修好,东西两边各有柏树两棵。他问工匠:“这儿只有一孔桥,那四百座桥在哪儿?”路工匠手指两侧的柏树数着:“一、二、三、四,这不正好是四柏吗?”李童只好照付工钱。 本专题撰文/官庆培陈康图片选自《北京石景山揽胜》 法海寺在石景山模式口28号。 轻车熟路 乘336路、396路、959路、746路首钢小区站下;乘337路、354路石景山站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