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郊区志》佛教


2014/9/8    热度:1463   

  《福州市郊区志》佛教

  在南朝,从梁大通元年(527年)至太建元年(569年),境内先后建有法林尼寺、灵山院、祥光龙华寺、东禅寺、大乘寺、爱同寺、保福寺、升山灵岩寺和超功院等9个寺院。

  唐代,新建的寺院逐渐增多,先后兴建有飞泉院、圣泉寺、涌泉寺、九峰寺、高盖院(即妙峰寺)、西禅寺、芙蓉院、地藏院、龙瑞寺、北禅(寺)庵、竹林庵、甘泉院(连坂村)等寺院40个。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又建有贤沙寺(又名玄沙寺)、白泉院(又名白泉庵)、隐峰院、资贤院、翠微院、林阳院(又名林阳寺)、香炉院、凤池寺等25个寺院。其中,新店升山玄沙寺是师备法师在闽王王审知捐资相助下创建的。由于师备禅机很深,玄沙遂成丛林,四方僧众纷纷来寺朝圣,极盛时竟达千人。师备的徒弟孙文益是禅宗支派——法眼宗的祖师。该宗派在五代和北宋初期盛极一时,并曾传入高丽国(朝鲜)。

  宋代,建寺最多,先后建有河口弥勒院、闽山院、兴福院、佛国院(又名崇福寺)、华严院(又名华严寺)、鹫峰院、妙峰寺、云林寺、罗汉院、甘泉院(西边村)、金山塔寺等50个。鼓山的园中、东山村一带庵寺毗邻,有“九庵十八寺,路上行人半是僧”之说。宋代,境内佛教界已有经书出版。宋元丰三年(1080年)东禅寺雕印和刊行的《大藏经》,曾闻名于国内外。

  元代,新建寺院有平楚庵(在鼓山)、南山寺(在琅岐凤窝村)等4个。

  明代,佛教又有所发展,共建有双龙庵(又名双溪庵)、洪山寺(在洪山桥西)、栖云庵、洋头庵、华严寺、开元伽蓝寺和心泉庵等17个寺院。

  清代,新建的寺院较少,先后兴建有宝胜寺、种福寺、龙江寺(又名龙江祠)、瑞云寺和正心堂等11个寺院,而对旧有寺院进行重建、重修的较多。

  此外,始建于中华民国以前,但具体年代不详的寺院还有9个。

  民国时期,除对某些原有寺院给予重修或扩建外,没有创建新的寺院。但佛教信仰在群众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境内先后建成、且有文字记载的寺院165个,其中约有半数集中分布在洪山和鼓山两地。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兴废不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境内尚存寺院庵堂34个,共有僧(尼)众424人(其中常住寺庵修行的尼众163人)。农村土地改革后,佛教界进一步贯彻“禅农并举”方针,各寺院基本做到自食其力。少数佛教界代表人物还选任为省、市、区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高政治地位。如,鼓山涌泉寺盛慧法师为省人民代表,普雨法师为省和市人民代表,福慧法师为市政协委员,西禅寺梵辉和敏参法师为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等等。1958年后,由于受到“左”的影响,有的寺院被集体单位占用,部分寺院几乎停止佛事活动,全区僧众人数略有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寺院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破坏,殿宇被占,佛像被捣毁,部分僧尼被迫还俗,佛事活动基本停止。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归还被占的殿宇,修葺寺院,重塑佛像,恢复正常的佛事活动,先后正式开放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妙峰寺、灵山寺、龙瑞寺、白云寺、北禅寺、荷泽庵、甘泉寺(城门连坂村)、普觉寺、瑞云寺等14个寺院,作为广大佛教徒进行正常佛事活动的场所,并供国内外各界人士自由参拜、游览。同时,将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11个寺院(包括古建筑、古文物),列为省、市、区各级政府的保护单位;继续安排佛教界代表人士为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家大事。如,普雨法师(涌泉寺)为全国(六届)政协委员,德钦法师(地藏寺)为省政协委员,净慧(涌泉寺)、修性(林阳寺)、广贤(林阳寺)、修达(西禅寺)、照香(灵山寺)、日慧(瑞云寺)等法师为区人民代表或区政协委员。1979年后,全区先后修复(包括扩建)寺院32个,重建的9个。各寺院常住的僧尼、居士人数日渐增多,到1994年,全区共有寺院45座,僧众、尼众达794人,其中僧众428人,尼众366人。

  表29-1 历 代 寺 院 简 表

名  称

地  址

始 建 年 代

附  注

法林尼寺

金鸡山

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

唐朝改建为地藏院(寺)

灵山院(寺)

螺洲镇鳌山村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

祥光龙华寺

鼓山镇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

在原鼓山里

东禅寺

白马山

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

在原易俗里

大乘寺

鼓山镇东山村附近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唐大中十一年与爱同寺合并

爱同寺

同上

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年)

唐大中十一年与大乘寺合并

保福寺

洪山镇保福村

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

初名唐安寺

升山灵岩寺

新店镇赤星村升山

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

俗称升山寺

超功院(寺)

盖山镇跃进村

南朝·太建元年(569年)

飞泉院(寺)

亭江镇东街村

唐武德元年(618年)

圣泉寺

鼓山镇东山村

唐景龙元年(707年)

文殊般若寺

同上

唐景龙四年(710年)

金鸡寺

金鸡山

唐景龙中(707~709年)

甘泉院(寺)

城门镇连坂村

唐开元元年(713年)

楞枷寺

洪山镇祭酒岭

唐大历六年(771年)

涌泉寺

鼓山白云峰

唐建中四年(783年)

石泉寺

屏山之北龙腰苔泉

唐元和间(806~820年)

洪福院

洪山镇铜盘附近

唐太和三年(829年)

五代后唐时改为太平山地藏院

芙蓉院(寺)

红寮乡芙蓉村

唐太和七年(833年)

兴福文殊院

城门镇南

唐大中元年(847年)

九峰寺

红寮乡九峰村

唐大中二年(848年)

大乘爱同寺

鼓山镇东山村附近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由原大乘、爱同两寺合并

瑞迹寺

城门镇林浦村瑞迹岭

唐咸通元年(860年)

灵泉院

鼓山镇

唐咸通二年(861年)

在原瑞圣里

廊迥院

洪山镇茶园山

唐咸通五年(864年)

高盖院

盖山镇高盖山

唐咸通七年(866年)

清代改称妙峰寺

西禅寺

洪山镇双下村怡山

唐咸通八年(867年)

原名长庆寺

顺峰院

东门外

唐咸通九年(868年)

在原易俗里

西观音院

洪山镇柳桥附近

唐乾符六年(879年)

幽居院

日溪乡

唐广明元年(880年)

在原施化里

三昧院

东门外

唐中和五年(885年)

在原易俗里

大沩寺

洪山镇祭酒岭

同上

寿山广应院

红寮乡寿山村

唐光启三年(887年)

俗称寿山寺

莲花院

新店镇莲花山麓

唐大顺二年(891年)

又名莲花寺、莲华院

衡山院

亭江镇

唐景福二年(893年)

在原江右里

宝月院

东门外

唐乾宁元年(894年)

在原易俗里

地藏院(寺)

金鸡山麓

同上

真隐院

城门镇

唐光化二年(899年)

在原永福里

应真寺

洪山镇

同上

在原侯官县一都

龙瑞寺

城门镇梁厝村

唐天复元年(901年)

西报恩院(寺)

洪山镇祭酒岭附近

唐天复三年(903年)

东报国寺

东门外

唐天祐元年(904年)

又名报国资圣院

末山院(寺)

洪山镇祭酒岭附近

唐天祐四年(907年)

白云廨院

鼓山脚下

为涌泉寺的廨院

竹林庵

宦溪镇峨嵋村洋坑

玉泉寺

建新镇万安桥西

定光寺

高盖山南麓

抗战时毁,1982年移义序山重建

荷泽庵(寺)

洪山镇长汀村

北禅寺(庵)

洪山镇铜盘台后

玄沙寺

新店镇升山下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

又名贤沙寺

白泉院(庵)

仓山镇仓山村

同上

另说,建于唐天复三年

隐峰院

日溪乡

同上

东林院

鼓山镇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在原易俗里

资圣院

宦溪镇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

在原稷下里

西罗汉院

洪山祭酒岭附近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

瀑布院

宦溪镇

同上

在原稷下里

隐峰院

洪山镇铜盘附近

同上

保安净居万定尼院

洪山镇铜盘附近

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

香灯资福崇寿院

同上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太平山地藏院

同上

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

永和院

鼓山镇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

在原瑞圣里

翠微院

红寮乡芹石村

同上

幽居院

亭江镇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

林洋院(寺)

岭头乡石牌村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

后改名林阳寺

报慈院

鼓山镇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

大林洋院

日溪乡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

在原施化里

香炉院

亭江镇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在原合北里

天宫院

洪山镇泉塘村附近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

松山寺

洪山镇

同上

在原侯官一都

清凉院(寺)

城门镇青富村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

保寿院

仓山镇仓山村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

龙德外汤院

汤门外

五代·后晋天福十年(945年)

在原崇贤里

凤池寺

新店镇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年)

在原怀贤里

云岩院(寺)

亭江镇盛美村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无量寿院

鼓山镇

宋乾德二年(964年)

在原易俗里

河口弥勒院

台江镇南公村

同上

宝峰院

鼓山镇

同上

在原瑞圣里

闽山院

洪山铜盘附近

宋乾德四年(966年)

楞严院

鼓山镇

宋乾德五年(967年)

在原易俗里

弥陀院

盖山镇阳岐村

宋开宝二年(969年)

同庆院

鼓山镇

宋开宝三年(970年)

在原易俗里

兴福院

岭头乡

宋开宝四年(971年)

在原遵化里

华严院

洪山镇公正村

宋开宝七年(974年)

北天王院

洪山镇铜盘附近

同上

舶塔院

东门外

同上

曾号舶塔天王寺

太平兴国院

洪山镇柳桥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佛国院

建新镇洪塘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崇福院(寺)

新店镇象峰村

同上

崇福院

东门外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在原易俗里

华严院(寺)

东门外浦头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即地藏塔院。在原易俗里

香严院(寺)

洪山祭酒岭附近

宋淳化元年(990年)

又名香岩寺

崇寿院

鼓山镇

宋咸平元年(998年)

南院

鼓山舍利窟前

宋天禧四年(1020年)

罗汉院

鼓山镇

同上

在原易俗里

鹫峰院

日溪乡

宋天圣二年(1024年)

在原施化里

翠峰罗汉院

洪山镇茶园山

宋天圣五年(1027年)

妙峰寺

建新镇洪塘妙峰山

宋天圣间(1023~1031年)

幻住庵

洪山镇西禅寺后山头角

同上

弥勒院

盖山镇高湖村附近

宋天圣九年(1031年)

清泉院

洪山镇祭酒岭

宋景祐四年(1037年)

马鞍山地藏寺

洪山镇马鞍

宋宝元二年(1039年)

广福院(寺)

螺洲镇

宋康定元年(1040年)

在原仁惠里

兴圣院

洪山镇兴圣坑

宋庆历三年(1043年)

在原太平里

招善院

亭江镇

宋庆历六年(1046年)

在原合北里

闽山塔院

鼓山镇东山村附近

宋庆历七年(1947年)

普贤院

鼓山镇

宋庆历八年(1048年)

在原瑞圣里

螺峰院

北郊太平里(螺峰)

宋嘉祐二年(1057年)

龙卧院

城门镇

宋嘉祐八年(1063年)

在原仁惠里

石山院

洪山镇祭酒岭

宋熙宁元年(1068年)

罗汉院

宦溪镇捷坂附近

宋元丰元年(1078年)

释迦尼院

洪山镇铜盘

宋元祐八年(1093年)

圆通庵

鼓山镇

宋绍圣二年(1095年)

云林寺

城门镇湖际村

宋绍圣三年(1096年)

甘泉院

亭江镇西边村

宋政和四年(1114年)

在原江右里、今西福寺

崇福院

红寮乡寿山村

宋政和六年(1116年)

观音台寺

洪山祭酒岭附近

宋建炎三年(1129年)

深翠庵

鼓山海会塔下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白云寺

琅岐镇海屿村

同上

又名白云般若庵

金山塔寺

建新镇洪塘

同上

另说,建于元朝

别峰庵

西禅寺准提坛后

甘泉寺

城门镇胪雷村

华峰寺

岭头乡石牌村

明万历初年改建为石牌庵

天竺寺

琅岐镇劳丰村

垫仙庵

鼓山

平楚庵

鼓山卓锡峰西

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

普度塔院

鼓山白云廨院前

元·大德八年(1304年)

南山寺

琅岐镇凤窝村

元·至治元年(1321年)

海印庵

东门外东禅寺旁

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

双溪庵

台江镇鹤林村溪口

明初(1368年)

又名双龙庵

三塔庵

鼓山镇

明·洪熙元年(1425年)

洪山寺

洪山桥西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栖云庵

东门外金鸡山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元真庵

鼓山白云洞前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普觉寺

建新镇淮安村

同上

洋头庵

盖山镇高湖附近

同上

能仁寺

台江镇东岳村

同上

寺址在东岳庙西

转华庵

洪山祭酒岭附近

同上

华严寺

螺洲镇洲后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积翠庵

鼓山白云洞下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

调象庵

鼓山小顶峰下

明·天启四年(1624年)

般若庵

鼓山涌泉寺附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在原老保洋

兴善庵

鼓山半山

心泉庵

洪山镇马鞍山

开元伽蓝寺

新店镇茶园村

宝胜寺

城门镇谢坑村

明末清初(1643年)

鹅峰寺

宦溪镇创新村后坪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种福寺

仓山镇先锋村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瑞云寺

台江镇象园村

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

积善寺

城门镇胪雷村

龙江寺

建新镇淮安村

清(原为小祠)

系儒道释三教合一寺观

正心堂

新店镇赤桥村

广化寺

台江镇登云村

又名灯泡寺

万亿堂

城门镇胪厦村

石林寺

新店镇涧田村

观音亭(寺)

同上

真性堂

台江镇东岳村

鹤巢寺

盖山镇盘屿村

始建年代不详

九云寺

城门镇黄山村

始建年代不详

源头寺

台江镇鹤林村

同上

文殊寺

盖山镇吴山村

同上

云卧庵

宦溪镇

同上

在原怀安县五都、六都

安国寺

洪山镇

同上

在原怀安县二都

西稳寺

洪山镇茶园山

同上

灵峰寺

宦溪镇桂湖垅头

同上

为林阳寺廨院

五峰寺

宦溪镇桂湖湖山

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四年重建

为林阳寺廨院

 表29-2 1994 年 寺 院 一 览 表

寺  名

所在乡村

始 建 年 代

僧众数

尼众数

附  注

涌泉寺

鼓山镇

唐(783年)

160

全国重点寺院,1979年开放

西禅寺

洪山镇双下村

唐(867年)

140

同上

林阳寺

岭头乡石牌村

五代·后唐(931年)

65

同上

崇福寺

新店镇象峰村

宋(977年)

110

省重点寺院,1979年开放

地藏寺

洪山镇东门村

唐(894年)

60

全国重点寺院,1979年开放

妙峰寺

盖山镇首山村

唐(866年)

10

1984·7开放

灵山寺

螺洲镇鳌山村

南朝·梁(535年)

35

同上

龙瑞寺

城门镇梁厝村

唐(901年)

12

同上

白云寺

琅岐镇海屿村

宋(1131~1162年)

2

2

同上

北禅寺

洪山镇五凤村

20

同上

荷泽庵(寺)

洪山镇长汀村

9

同上

金山寺

建新镇洪塘村

宋(或元)

3

升山寺

新店镇赤星村

南朝·陈(562年)

10

5

原名升山灵岩寺

九峰寺

红寮乡九峰村

唐(848年)

2

甘泉院(寺)

城门镇连坂村

唐(713年)

12

1984·7开放

甘泉寺

城门镇胪雷村

7

瑞云寺

台江镇象园村

清(1896年)

7

1989·5开放

天竺寺

琅岐镇劳丰村

5

普觉寺

建新镇淮安村

明(1573~1619年)

5

1988·9开放

龙江寺

同上

4

儒道释三教合一

正心堂

新店镇赤桥村

13

双溪庵

台江镇鹤林村溪口

明代初期

7

万亿堂

城门镇胪下村

5

南山寺

琅岐镇凤窝村

元(1322年)

6

定光寺

盖山镇竹榄村

5

原建在高盖山,1982年迁义序山

种福寺

仓山镇先锋村

清(同治)

5

宝胜寺

城门镇谢坑村

清(道光)

5

鹅峰寺

宦溪镇创新村

清(1655年)

4

积善寺

城门镇胪雷村

3

云岩寺

亭江镇盛美村

五代·后周(959年)

8

西福寺

亭江镇西边村

宋政和四年(1114年)

5

原甘泉院,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名西福寺。

衡山寺

亭江镇前洋村

唐景福二年(893年)

云林寺

城门镇湖际村

宋(1096年)

1

广化寺

台江镇登云村

1

又名灯泡寺

九云寺

城门镇黄山村

4

瑞迹寺

城门镇林浦村

唐(860年)

5

文殊寺

盖山镇吴山村

2

源头寺

台江镇鹤林村

1

12

保福寺

洪山镇保福村

南朝·陈(561年)

现由军区后勤部使用

圣泉寺

鼓山镇东山村

唐(707年)

现由省生物药厂使用

鹤巢寺

盖山镇盘屿村

3

石林寺

新店镇涧田村

3

5

观音亭(寺)

新店镇涧田村

2

超功寺

盖山镇跃进村

五代·陈(569年)

清凉寺

城门镇青富村

五代·后晋(940年)

1

3

  附:主要寺院简介

  一、涌泉寺

  该寺位于福州市东郊鼓山白云峰(俗称小顶峰)山腰。据传,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现于山之灵源洞,因建寺镇之,号称华严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名僧神晏来居,号“国师馆”,“徒千五百,倾国资给之”。乾化五年(915年)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宋咸平二年(999年)赐额“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赐《御藏》4柜,乾隆七年(1742年)又赐《御藏》1240卷。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御赐“銮驾”复制品半副,“黄袍”、“黄伞”及《清御藏》一部。涌泉寺为福州五大禅林之首,清康熙年代僧众常有千人之盛。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该寺方丈妙莲到南洋弘法,在马来西亚槟城创建极乐寺,作为该寺的廨院。到民国18~23年(1929~1934年),该寺僧众仍有近千人,并拥有田地500余亩。

  该寺曾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火,宣德七年(1432)重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毁于火,僧众迁居廨院。后经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和天启七年(1627年)相继修复。清代曾经几次重修、扩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多次维修并保存至今。现存寺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布局,主体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等3座大殿,两侧辅以其他殿堂楼阁,有钟楼、鼓楼、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学戒堂、法界学苑、东际楼、明月楼以及回龙阁、岁寒楼等大小殿堂25座,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11423平方米。

  该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主要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叙藏等,另有明清两代本山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7500多册;明、清经版万余方,以及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675册。

  寺门之上悬挂着清康熙皇帝手书的“涌泉寺”金字寺额。寺门前两侧矗立一对紫铜色千佛陶塔。该塔烧造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8角9层,高8.3米,造型精美,形象逼真,为国内少见,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寺附近有灵源洞、白云洞等胜迹。有许多由宋代以来的摩崖题刻(共约500多段,以灵源洞最为密集),是集萃和研究中国古今书法的宝库之一。寺西南为登山石板路,长3公里,石磴达2500余级,沿途青松夹道,曲径通幽。1954年,另辟盘山公路直达寺前。从涌泉寺直上屴崱峰,便感“眼底沧海小,衣上白云多”。“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福州市委和市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寺宇主要建筑和所有文物基本保全,但不久,寺院被市建设局鼓山园林管理处接管,寺残僧减,有的还俗,有的就业。1979年以后,殿宇又修缮一新。同时,又开辟喝水岩后山的环山道路,建了向阳寺和望江寺等。1983年涌泉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现有僧众160人。

  二、西禅寺

  原名长庆寺,是福州五大禅寺之一,位于福州西郊凤湖村怡山。怡山,形似“飞凤落坡”,又名凤山。此地原为南朝梁炼丹道人王霸所居,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建冲虚观祀之,后圮废。咸通八年(867)福建观察使李景温延请湖南沩山名僧大安(懒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首开法席,为此山鼻祖。两年后,该寺定名“清禅”,号“信首”。不久,又改名“延寿”。到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名“长庆”,俗称“西禅”。宋景祐五年(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寺”。明宣德二年(1427年)重建。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明末寺废,清朝重建。光绪三年(1877年)御赐佛经全部。光绪十年重修。该寺规模宏伟壮观,共有4进。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丈室、念佛室、库房、斋堂、明远楼、钟楼、鼓楼等36座大小建筑,另有放生池、寄园等处,总计占地100亩。现存寺宇除祖堂为宋代建筑外,大部分是清光绪二年至十七年(1876~1891年)由微妙禅师往南洋各地募金重建的和民国17年(1928年)住持智水、证亮等再建的。民国30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从福州败退时,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方丈室曾被日机炸毁,后由寺监证亮、梵辉及各僧众募捐修复。1956年,又由原该寺旅居南洋各寺的僧人证亮、清禅等寄款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遭受破坏,佛像全毁;僧众被迫离散;殿宇分别被工厂、学校等3个单位占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着手整修寺宇,恢复正常佛事活动。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4年,由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拨款135万元给市无线电二厂作为搬迁费用,同时由侨僧谈禅、达贤和华侨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郭宅村旅居马来西亚的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创建玉佛楼,供奉从缅甸运回的两尊大玉佛:一尊侧卧,一尊正坐。卧佛长3.7米,重10吨;坐佛高2.95米,重8吨。1986年,新加坡双林寺住持谈禅和尚又在寺后东侧建造高15层、67米的报恩塔,寺貌更显壮观辉煌。1989年10月,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为方丈。1994年有僧众140人。

  西禅寺在国外的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

  三、林阳寺

  该寺位于福州市北郊岭头乡石牌村瑞峰南麓,距城区25公里,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1986年和1992年先后被列为福州市郊区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创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原名林洋院,又称瑞峰院。开山祖师为志端禅师。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名林洋寺。后又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再次重修。现存寺院为清末至民国初期由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及其徒净然和尚赴南洋募缘修建的,并改名林阳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与鼓山涌泉寺相埒,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衬禅堂、僧室、客厅等,共有大小房舍80余间。1988年又在天王殿西侧新建一座2层楼的地藏殿,有24个房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大雄宝殿有清末陈宝琛题写的“大雄宝殿”横匾和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书写的“证无上法”匾额。法堂保存有6大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印的藏经几千册和明刻善本《大广佛华严经》。钟楼有一口两人合抱的大铜钟,铸造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有千斤重。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该寺附近有石牌村宋代黄勉斋墓、朱熹讲学处(华峰寺),有汤泉、纱帽石、灵峰、五峰、大冥、石竹垅诸胜。

  该寺几经兴废盛衰,清末在古月和尚住持时期较为兴盛,梵宇壮观辉煌,常有僧众百数十人,拥有田地200余亩,以批佃收租或僧众自行耕作。民国时期,山中兵匪横行,僧众四散奔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余17人。土地改革时,分得田地12亩,由僧众耕作,自食其力。1957年,新加坡龙华寺当家慧观和尚(与古月和尚适派相称)被聘为该寺名誉方丈,并汇款新建大悲楼,僧众也增至3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禅寺遭受严重破坏,佛像基本被毁,寺宇的主要殿堂被市商储公司用作仓库,正常的佛事活动被迫停止,全寺仅留下老弱僧众三、五人,挤住在寺侧小殿维持日常佛事。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寺院逐步恢复。1979年9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开放的寺院。1980年该寺广贤法师旅美弘法,后频频汇款修复寺院。1981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该寺,并题写寺额。1994年有僧众65人。

  四、崇福寺

  旧称崇福院,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镇象峰南麓,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后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跬存和尚在该院旧址创建“养母堂”,辟地基时发现“崇福禅院”石额,遂发愿重兴,最初仅建小屋3间。崇祯五年(1632年)在鼓山涌泉寺永觉禅师赞助下募缘续建大殿、法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扩建,后逐渐发展,梵宫林立,殿宇巍峨。现存旧建筑多为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冬由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缘重建的,占地面积3816平方米。民国时期曾拥有山田130余亩。批佃收租,供养僧众。

  1957年,福州市佛教协会创办佛教安养院于寺内,作为市区各寺院老弱、生活无依无靠的教徒归依之处(现有40人在此安度晚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佛像全毁,佛事中断。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寺院获得新生,1979年被列为开放寺院,着手整修殿堂,重塑佛像,恢复正常佛事活动。1983年,福建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作为培养爱国爱教的接班人基地。此后至1988年,新建观音阁、五观堂、佛学院、住寮、厨房、藏经阁等殿堂。新、古建筑群以大雄宝殿为核心,由弥勒殿、法堂、方丈堂、客堂、禅堂、五观堂、玉佛殿、佛学院等22座殿、堂、寮、阁组成,古朴雄伟,建筑总面积5452平方米。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尼众113人,另有佛学院女众班学员50人。

  福州崇福寺还是日本长崎崇福寺的祖寺。明崇祯二年(1629年),该寺超然和尚东渡日本长崎圣寿山建“圣寿山崇福寺”,并为该寺第一代住持。以后,该寺与祖寺时有往来,关系密切。

  五、地藏寺

  该寺位于福州东郊东门村金鸡山南麓。前身为法林尼寺,始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是全省最早的尼庵。后尼散寺废。唐乾宁元年(894年)重建,号“地藏院”。五代后晋时(936~946年)又改建为金鸡山报恩寺。地藏寺(院)历经宋、元、明各代修建,规模雄伟。后毁于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乡耆魏杰等捐资重建。迨至清末民初,沦为民间停柩之所。抗日战争前夕,双溪庵比丘尼德钦率女众来寺住持,出资徙棺出葬,重修殿宇,寺貌焕燃一新,尼众近百人。民国33年(1944年)又于后山建造化身窑,设置骨灰寄存塔,为福州市最早的火葬场所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众积极从事手工生产,自食其力,佛事活动较为正常。“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尽毁,尼姑还俗,寺宇被改作印刷厂和纱厂。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收回殿宇,并逐渐进行全面修复,对原来的地藏殿、观音厅等殿堂进行改建,恢复正常佛事活动,现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藏经阁、念佛堂、德钦法师纪念堂等,错落有致,十分幽雅,为我国东南女佛教徒的修行中心道场。1994年有尼众56人。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慈悲引导,往往容易走上错路或会绕远路。因为在修行的路上,半路风光其实就是一重又一重考验我们道心的关卡,而善知识的智慧慈悲引领,能启发我们领悟自心幻化梦境的虚妄本质,直指究竟的归家之路,令修行人真正烦恼尽除,回返清净的自性。阿弥陀佛,六时吉祥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