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


2014/9/8    热度:481   

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

徐岩红 高 策

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和中国建筑史现象,与繁峙岩山寺壁画资料相印证,对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建筑图像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试图说明宋、金时期宫廷建筑的特色及结构特点,为研究宋、金时期宫殿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资料。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① 作为一种宗教题材的造型艺术,为了把那些抽象难懂的佛经变成生动可识的画面,画工们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提取丰富可视的形象资料作为创作素材。于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及各种事物的形象,如建筑、舟车、乐舞、工具等得以在壁画中大量再现。同时,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岩山寺壁画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佛教内容外,还有许多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各种人物活动,可以说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而所有这些都少不了对建筑的描绘,有相当多的画面以建筑画为主,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建筑科学技术内容。因此,岩山寺壁画艺术既是艺术史研究的直接对象,同时也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不仅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其高度的历史价值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画,主要分布在文殊殿的东、西、北三壁其内容主要以宫廷建筑为主,包括阙② 、宫殿,另外还有塔、庙、楼、阁等建筑类型。下面对岩山寺壁画中所表现的建筑内容,主要从建筑的形制以及特征方面研究探讨。

一、 文殊殿壁画中阙的建筑特征

金中都在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据《金史》载,“贞元(完颜亮年号)元年,海陵(即完颜亮)意欲徙都于燕……制度如汴,改号中都”③;又云,完颜亮“三年四月丙五,诏迁都燕京,辛酉,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④。由此可知,金中都的宫殿是仿照宋代汴梁的宫殿而建,其宫城正门端门(或应天门、通天门)应该与汴梁宣德门的样式相类似。

在《揽辔录》中有关于此门的记载,“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开两挟有楼……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檐,与挟楼皆极工巧”①;“应天门初名通天门,高八丈,朱五门……四角皆垛楼”②。由以上两段文字互相印证可知,宫门为双阙前引式,平面左右前伸的南端即“次第攒三檐”的“东西两角楼”,东北、西北的拐角处也是二角,上有建筑,因其挟持在面阔十一间的正楼左右,故称之为“两挟”,此二角和前二角共为四角。这样,两文皆可通。这样的四角皆有建筑,再加上正楼一座,一共是五座,如果其间再有廊庑相连,那就和现存明清午门相差无几。

岩山寺文殊殿东、西两壁金代壁画中的宫殿,其宫阙形象与宋朝汴梁的宣德楼不同的只是改变了子阙的方向,使之与正楼垂直③。

1. 文殊殿东壁壁画波罗奈国皇宫的阙

岩山寺文殊殿东壁画面采用通景式构图,波罗奈国的皇城宫殿位于东壁南侧。外围用砖砌城墙,正面开三个城门道,城门道上有三开间五脊顶的城楼一座,左右斜廊相连,斜廊外端与垛楼相触,垛楼前方有廊,与城门前左右两边的子母阙相衔接。垛楼外侧也设有廊庑,通向城门角楼,角楼基座恰是城墙的折角处。这种城门由外向内收缩,属于唐、宋以来宫廷门庑的固有建制规模。迟至明、清,北京故宫午门平面布局仍未超出这一规范。

2. 文殊殿西壁壁画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的阙

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④(图1)城门建在高大的城墙上,高耸的城门墩上开有三个方形门道,门道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一座,四周设有回廊相绕,两侧都建有单檐歇山式屋顶的挟屋,向外直通重檐歇山式的垛楼,垛楼向前有回廊与阙楼相连。城楼的总体平面呈“凹”字形,与明、清故宫午门相印证。此种城门与东壁的波罗奈国的皇城宫殿一样是我国近千年间宫城门庑的建制规模。城楼高137厘米,宽66厘米,与东壁的波罗奈国皇城宫殿的阙相比,规制相同,但建筑更为豪华。

3. 文殊殿西壁壁画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的南门西阙楼

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的南门西阙楼(图2),高97厘米宽46厘米,城墙自南门两侧向前延伸,西阙楼建在西侧城墙前沿的拐角处。西阙楼下有平座勾栏,上盖重檐歇山式屋顶,楼身透空,四周无壁,亦无隔扇装修,由十六根木柱支撑阙楼。西阙楼檐下斗拱承重,屋顶脊饰华丽。西阙楼形制壮丽,结构规整,是一座很完整的宋金时期的楼阁式建筑。

二、 文殊殿壁画中宫殿的建筑特征

北宋时期的宫殿,对五代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调整了宫殿建筑群组的主轴线。这条轴线一直延伸,经东京的州桥、内城南门朱雀门,而外城南门南薰门,使宫殿在东京城中成为最壮丽的建筑群(图3)。

东京宫殿又称大内、宫城,“宫城周四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明道二年改称宣德),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两门曰东华、西华,北一门曰拱宸”①。宫殿包括有外朝、内廷、后苑、学士院、内诸司等部分。宫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大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西侧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垂拱殿为接见外臣和设宴的场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举行宴会的场所,北侧紫辰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外朝以北,垂拱殿之后为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居住区。宫殿北部为后苑。后期又在东南部建明堂。从总体布局看,重要建筑群组未能沿一条中轴线安排,其原因是因旧宫改造所致。整个宫殿建筑群中,只有举行大朝的大庆殿一组建筑的中轴线穿过宫城大门。而外朝的文德、垂拱等殿宇,只好安排在大庆殿的西侧,中央官署也随之放在文德殿前,出现了两条轴线并列的局面。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中都城进行扩建,同时建筑宫殿。宫城位于皇城中部,总体布局分成中、东、西三路,中路为朝寝区,东路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和太后居住的寿康宫及内务府,西路有御花园,以及妃嫔居住的寝宫。从《金图经》、《北行日录》、《揽辔录》等文献记载可知,这组大朝正殿与东京大庆殿形制几乎相同,而规模则有所增加。大安殿十一间,两侧朵殿各五间。大庆殿七间,两者均为东西廊各六十间。前部为大安殿门九间,左右有日华月华门,而宋代宫殿原为大庆门及左右日精门。这一群组前为宫城大门应天门,相当于宋代宫殿的宣德门,两者均为城楼、朵楼、东西阁,其间连以行廊,只不过应天门十一间,而宣德门仅七间。仁政殿也是有东西廊各三十间的一座廊院式建筑群,殿两侧各有三间楼阁,称为东西上门,院内廊间并设有钟鼓楼。这是一座常朝便殿。仁政殿之北为昭明宫,内有昭明殿、隆徽殿,均为帝后之寝宫。中都宫殿绝大部分建筑为金代所建,明显地将中路做成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将东、西路做成后妃、太子寝殿及御花园,以突出中路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这对以后的元明各朝的宫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惜宫殿早已坍毁,但它的具体形象可以从山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所绘的宫殿图中得到较为具体的认识和印象。现存的山西繁峙岩山寺的壁画所绘的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1. 文殊殿西壁壁画中内净饭王皇宫内的宫殿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描绘的是佛传故事,其重点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宫廷生活和放弃太子地位后出家修行的经过。画面以一组宫殿建筑为中心,将整个故事安排在一个宫殿建筑群内。这组宫殿建筑群按其内容分析,应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的皇宫,从建筑的形制分析,实际上是宋、金时期宫殿建筑的缩影(图4)①。画面所给的宫城规模清楚,东、西、北三门有云气遮盖,或门道、或城楼、或脊饰,虽不全部显露在外,但隐约可见。四面设有门庑,并有环廊连绕。东、西、北宫门各一,只有南面开三道方形城门,并建门楼各一座,两边还有挟屋相胁。东、西二门较为醒目,位于宫内前殿两侧,门下台阶较高,台阶中间是“阶断砌”(门庑台基中心凹下,与室外地面相平,宋代称“阶断砌”。宫内主要殿宇分为前后两座,其间有廊连通。前殿面宽进深各三间,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台基高凸,勾栏环绕,前后明间筑有台阶,阶前设有月台,月台外沿亦设勾栏环绕,正面封闭,两侧开辟踏道通行。殿身前檐空廊一间,两层檐下皆施斗拱出挑,下檐五铺作一抄一昂,上檐六铺作单抄重昂。殿顶举折较高,劲健整饰,黄色琉璃瓦顶,脊饰吻兽皆备,翼角处小兽三枚,外端还装有套兽,全部饰以沥粉贴金,富丽精致。后殿为楼阁式,宽深各五间,两层三檐,上属重檐歇山式,中置平座,上下都设有勾栏,是这座宫城之中的主体建筑。后殿两侧挟屋相峙,前隅抱厦三间,后檐依殿筑二层楼阁一座,金、元宫中称之为“香阁”。后殿平面呈“十”字形。香阁东侧有一乌头门,勾栏、踏道、立柱等均与《营造法式》中所载内容诸多雷同。后殿前檐抱厦之上,置平座承托平台,周围装饰勾栏、望柱、云板和花牙,为帝后赏景、焚香、祈祷神灵之所。殿之上下两层皆环廊一周,内安格子门,门外又垂以竹帘,侍女正在作卷帘状,装饰意味尤浓。后殿斗拱四种,抱厦及下檐为五铺作单抄单昂,平座为六铺作三抄,上层下檐为四铺作一抄,上层上檐为六铺作单抄重昂。殿顶举折陡峻,鸱吻高竖,悬鱼、博风贴于两际,巍峨壮观之势冠于全宫,以示帝王之高贵尊严②。

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的布局为中路前朝后寝,东、西路为后妃、太子寝殿及御花园,从而突出中路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这种宫殿建筑布局与宋、金时期的宫廷建筑相似,并对以后元明清各朝的宫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在等级制度上低于皇宫,相当于诸侯国的建筑群。这是因为释迦之父净饭王所统治的是古印度境内若干个小邦之一,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

2. 文殊殿东壁壁画中的王舍城宫殿

岩山寺文殊殿东壁北隅有一组云雾缭绕之中的殿堂楼阁(图5),与画题内容“鬼子母本生”相印证,应为王舍城宫殿。主体建筑高二层,为二层重檐、十字九脊顶楼阁。在主体建筑前还有一个露出歇山式屋顶的宫门,宫门左右两侧设有挟楼,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略低于主楼。楼前左右两侧建歇山式配殿,左侧重檐歇山式顶,右侧单檐歇山式顶,并向后出龟头屋。各殿斗拱皆为五铺作,除平座上为双抄外,余皆一抄一昂。

三、 文殊殿壁画中其它建筑特征

1. 文殊殿北壁壁画中的塔

宋代的塔,形制由四边渐变为六边、八边或十边形,但以八边形最为普遍。这种肇源于八卦方位图式的塔,不仅轮廓曲线优美圆浑,而且更有利于结构的稳定,在塔的高度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岩山寺文殊殿北壁东稍间画有一座八角七层的塔院(图6),塔院前设山门,平面作“凸”字形,为七宝舍利塔院。画面下部周筑围墙、廊庑和殿阁,前设门楼、台基,形成一座壮丽的塔院。塔院当心矗有八角七级浮屠一座,高261厘米。塔平面为八角形,顶层及底层均为重檐,面阔三间,四周装方格眼的格子门。塔顶层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其上装置塔刹。塔中最为特殊的部分除了塔顶用重檐八角攒尖顶外,还在塔底层左右两侧加了挟屋。这种加了挟屋的塔的形象仅此一例,未见实物,是研究我国宋、金时期古塔的珍贵资料。

与繁峙岩山寺壁画中的佛塔形制类似的建筑实物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①(图7)。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各层屋檐上都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塔顶、塔刹,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佛塔。在结构上,木塔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中(称为“叉柱造”),这是唐宋时期建筑的重要的特征。

2. 文殊殿东壁壁画中的庙

波罗奈国王的皇城宫殿外向有一组较为小的庙宇,为“圣母庙”(图8,庙宇建置完备,前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正面当心间门上悬有“圣母之殿”竖匾一方。门内正殿及左右配殿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前面有三间向前突出的歇山式抱厦,在宋朝叫作“龟头屋”,四周敞明,是供奉圣母的场所。庙宇四周有廊庑拐角相连,整体布局仍然沿袭我国四合院的规制。此殿布局紧凑,结构规整,是一组近似宫殿的庙堂建筑。

现存宋金时期庙宇以河北正定隆兴寺(图9)为代表。其整体布局与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庙宇一样,仍然沿袭我国四合院的规制。它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的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寺院山门前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门内为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寺院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两侧的转轮藏殿与慈氏阁以及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最后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无疑是由于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着增高,反映了唐末至北宋期间佛寺建筑的特点。

3. 文殊殿东壁壁画中的天宫楼阁

岩山寺文殊殿东壁北侧王舍城左上隅有一组出没于云气变幻之中的宫殿式建筑(图10),基座式样不详,仅见建筑上部。有山门、正殿、配殿、挟屋等。正殿与配殿建筑为重檐九脊顶,山门与挟屋为单檐歇山式或悬山式顶,主体建筑全部为六铺作双抄单昂斗拱,吻兽瓦当沥粉贴金,呈辉煌之势。整组楼阁高62厘米,宽68厘米。根据建筑的位置(高于佛和菩萨)和云雾环绕的情景判断,当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中的天宫楼阁①。

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楼阁形象与宋画《滕王阁图》(图11)中的滕王阁建筑类型相似。《滕王阁图》反映了宋阁的形象,其体态之雍贵,结构之精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图所见,阁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结构精巧,造型华美。阁内各层虽硕柱林立,但空间宏敞流通,上下楼层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这种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国的楼阁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楼阁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环绕各层有走廊,供人登临眺望;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杆,大大减弱了总体竖高体形一味向上升腾的动势,使之时时回顾大地;凹曲的屋面、翘弯的屋角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楼阁的形制。

4. 文殊殿西壁壁画净饭王宫外的市井酒楼

西壁南隅的市井酒楼(图12),位于净饭王宫城南门外,古松曲伸,河水漫流。河流之上建酒楼一座,立永定柱于水中,柱上架平座,座上建造面阔进深均一间的小亭榭,单檐歇山式黄瓦屋顶,边置勾栏,四面敞明,形如方亭之制。酒楼高86厘米,外侧酒帘高悬。这幅壁画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北宋汴梁、金朝中都的社会街市建筑风貌。

5. 文殊殿北壁壁画中的海市蜃楼

岩山寺文殊殿北壁西隅描绘的是商船航海遇难的故事。画面中有一座采用墨线白描画法的重楼叠置的建筑,与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相联系,应为海市蜃楼(图13。画中云汽弥漫冲天,楼阁巍峨清晰,与北宋沈括①、苏轼以及明末清初黄宗羲、方以智等人的文字描述基本一致,堪称一幅完整的宋、金建筑的规划设计图,是当时建筑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此建筑不见楼基,可见者仅为前隅建筑三座,似乎都是平座以上部分,一座重檐九脊顶,两座单檐歇山式。中间一座面宽五间,中三间辟门,由此可进入庭院。院内正面为主楼,凸起的台基之上筑二层楼阁,下层四面围廊,每面当心间各凸出龟须座一间,平面呈“十”字形,腰间设平座勾栏,上层重檐歇山顶,格子门装修,上下略同。主楼东侧又筑以二层阁一座,左面凸出重檐歇山顶的龟头屋,平面形制和总体式样与山西介休玄神楼有些相像②,主楼西侧砖砌高墩之上设勾栏平台两层,宋代称作“露台”,有木梯蹬道可临,是瞭望或祭祀用的建筑。这一组建筑参差错落,变化丰富,是全殿壁画中建筑形象最复杂的一例③。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出自一个北宋入金的宫廷画匠之手,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金代宫廷壁画的一般面貌和风格,更具体的想象文献中所传说的北宋汴梁和金中都宫殿寺观中的那些辉煌巨制。同时,它也反映了北宋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为我们了解宋金时期的建筑及绘画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项目“地方科学思想史研究”(05JJD720011)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徐岩红,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高策,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责任编辑 金宁

出自: 《文艺研究 》 2008年6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哪怕造小小的恶因,都会留下种子,将来都会有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缘果报,他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真实的智慧,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