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千佛洞壁画


2014/9/8    热度:81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敦煌西千佛洞壁画

  敦煌西千佛洞壁画窟址在甘肃敦煌县城西南30余公里处,现存编号洞窟共16个,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敦煌西千佛洞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 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

  敦煌西千佛洞壁画窟址在甘肃敦煌县城西南30余公里处,现存编号洞窟共16个。最早的洞窟开凿于北魏,最晚的洞窟建于唐代。洞窟的壁画,塑像有的经过后代重绘和改塑。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和艺术风格等都与莫高窟同期洞窟十分相似,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之谜

  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研究人员一直期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他们认为,莫高窟北区的243个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而最近来自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这使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 ,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画廊。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说,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 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 ,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他说,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专家认为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

  无法确定绝大部分敦煌壁画作者的另一个困难是,宋代以前的画师们一般没有落款。在壁画的所有题记中,也很难见到有关画师的记载。

  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首先是来自西 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 ;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在敦煌文献中,所有的画师都被称为画匠或画工,可见画师们主要来自民间,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创作壁画时很可能就住 在阴暗潮湿的洞窟里。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 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画中的婴儿车等生活用具,更是为神秘的佛教壁画增添了世俗社会色彩,给今天的参观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中国千年民间风俗画卷。也许,正因为画师 们熟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才使他们巧妙地把佛国的空灵与人 间的真实融为一体。

  敦煌画师们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而关于他们的记载又几乎是空白,所以,他们的生平总能激起现代艺术家的无穷想象。 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两部关于敦煌的著名舞剧,讲述的都是平民画师历经磨难、献身敦煌艺术的悲壮故事。

  也许敦煌壁画画工之谜永远无法解开,但辉煌的壁画已经为这些无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心,就是专心。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乱,要把它运用在社会上,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才管用。你一面开车,一面“一心不乱”念佛,好了,出车祸了;如果这样念佛的话,念佛这个法门会被整个社会批评,会被整个社会扬弃,为什么?不合人情。大家都学佛了,整个社会瘫痪了,这还得了吗?你学佛了,你家里人也不要吃饭了,你的太太、儿女天天挨饿,他们一定到外面宣传:千万不能学佛,学佛不得了,都变成神经病!所以一定要懂得这道理。做什么事情都专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乱”。吃饭就一心不乱地吃饭,穿衣就一心不乱地穿衣,接待客人就一心不乱地接待,世出世间法样样圆满,念佛对于整个社会才有贡献,大家才觉得佛法这是真正需要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