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童子寺遗址
2014/9/8   热度:260
龙山童子寺遗址 李裕群 阎跃进 童子寺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龙山之北峰,海拔约1230米。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形似簸箕。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自然成为佛家选择修行的理想之所。寺院修建在东坡靠近山顶的平地上。站在寺院的遗址上,顺着硫磺沟,向东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晋阳古城遗址。 童子寺是北齐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据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一十里,天保七年(556年)北齐弘礼禅师栖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俨若尊容,即镌为像,遂得其名。”可知童子寺及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更为详细的记载是日本求法僧圆仁所著《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该书卷三记:唐开成五年(840年)圆仁到童子寺礼拜大佛,在大佛阁内见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记载:“昔冀州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嗽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陀佛像,颜容颐(然),皓玉端丽。趺坐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至各十二丈”。正由于龙山闪现出种种神奇和灵异,弘礼禅师便在此建寺造像。当然,雕造如此宏伟的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像,可以想象没有政府的支持,单凭弘礼禅师是不可能完成的。《北齐书·唐邕传》记载了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曾亲自登临童子佛寺一事。由此看来,童子寺大佛的雕造应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入唐以后,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视。唐高宗显庆六年(660年)春,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出晋阳城西门,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沟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礼大佛。同年四月回长安后,又令内官特制一领袈裟,派遣宦官使者为大佛披挂。披挂之曰,道俗瞻睹者数千万众,成为“众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报拾遗》)。既然童子寺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书中有唐玄奘《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绿,流水一条清。”玄奘是否到过童子寺已不可稽考,但他的大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曾从长安到此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在唐代童子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由于山寺地域局促,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在晋阳城常乐坊内又建立了童子下寺。金天辅元年(1117年)这座著名的寺院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清乾隆和嘉庆时曾作修葺。嘉庆以后,这座千年古刹逐漸荒废,并为灌木树林所掩盖。 童子寺遗址内现存有北齐大佛、中国现存最早的燃灯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该寺院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寺院的形制布局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太原童子寺佛寺遗址进行了4个年度的发掘,弄清了童子寺的形制与布局以及现存遗址年代。 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可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北齐大佛前的佛阁遗址,南部为寺院主体部分,两者相距65米。 南部寺院为明代所建,遗址保存基本完整。平面长方形,南北长31.8米,东西进深45.52米。中轴线上有山门、经幢和正殿,左右有配殿和钟鼓楼。在大殿中还发现了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铁钟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碑记。在大殿月台前竖立着一座唐代石经幢。 寺院西面约P 5米为自然山体,崖面上有石窟5个。窟内主尊造像均风化严重,形象不清,但壁面残存的佛龛样式和千佛像明显具有北齐造像特征。毫无疑问,这些洞窟开凿于北齐时期。因此,我们推测,明代可能是在早期寺院遗址上重建的。这样,童子寺初创时期,寺院与供禅修的石窟构成一个整体,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 佛阁遗址是童子寺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按唐代圆仁所记,佛阁为两重楼阁,规模十分宏伟。由于遗址上被大量从佛像和崖壁崩塌下来的大石头叠压,堆积厚达10余米。所以发掘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到目前为止,佛阁内部尚未清理完毕。 根据目前清理的情况看,佛阁依山而建,由前廊和阁主体部分组成。前廊面宽五间,深一间,通面宽30米,进深6.8米。现存檐柱柱础5个,均为大型宝装覆莲式,南北向排列。柱础覆莲部分直径达1米,覆莲较低平,为唐代样式。据此推断,现存前廊为唐代重修。台明为石筑,地面铺石板,但明间使用方砖。在前廊南部发现有台阶,说明当时是由南面进入佛阁的。 佛阁主体面宽35米,进深15米。墙体用条石垂直砌筑,厚2.5米,现存高度7.5至8米余。墙体的北部一部分直接砌筑在自然岩体上。墙体中部,即明间开门。墙体外部无雕刻,内部则满雕千佛,千佛形象与北齐佛像一致,说明佛阁主体的建造年代在北齐时期。即北齐大佛雕刻完成后就建造了佛阁,以庇护大佛。在北齐墙体的外侧以及阁内北墙外侧唐代增筑了护墙,阁外护墙从两次间中间开始直接依北齐墙体砌筑,起到加固原有墙体的作用。护墙有明显的收分,砌筑不如北齐那样精致。 佛阁内依山崖雕造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像。佛像居中,距前廊地面高度23米多,佛头高6.6米,有圆形头光,面部残,右耳尚存。身体宽12米,但风化十分严重。头后有较宽的裂隙使其与头后山体崖面分离,势若一危石矗立于崖壁前。不幸的是,2000年7月29日晚,佛头部遭雷击轰然倒塌。在大佛身体的北侧发现了被烧焦的木柱和多次重修大佛的遗迹。左右二菩萨像风化极为严重,形象不清。虽然大佛没有像唐人记载的那样高,但作为北朝时期的第二大佛,亦足以让世人惊叹。 佛阁前建一座高达5米余的燃灯石塔。石塔下为双束腰仰覆莲座,束腰处雕有双龙。中为六角形灯室,灯室三面开门,其他三面均雕刻二菩萨立像。塔顶为六角形屋顶样式,中有圆洞与灯室相通,便于散烟。从燃灯石塔正面对大佛的位置看,石塔是为供养大佛而建造的。 在佛阁遗址内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主要是唐代莲花瓦当、兽面瓦当、筒板瓦、鸱尾残块等。目前尚未发现晚于唐代的遗迹和遗物。虽然这些都是佛阁废弃后的遗物,并不能证明现存佛阁遗址的废弃年代,但可以说明佛阁的重修年代应在唐代。 遗址中同时出土了许多北齐的佛、菩萨和力士像等。北齐佛像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与河北响堂山、太原天尼山北齐造像一致,属于“而短而艳”的南朝张僧繇“张家样”;另一种则是脸型偏长,与邺城和太原出土的北齐陶俑、壁画的人物形象一致。这种现象是以前所没有的,对于研究北齐造像样式的类型提供了新资料。 童十寺属于石窟与寺院相结合的山地佛寺类型。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发掘过同类寺院遗址,尤其足大佛前的佛阁建筑还没有发现过。因此,童子寺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朝佛寺类型以及北朝、唐代佛阁建筑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 出自: 《中国文化遗产 》 2008年1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华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至少要把烦恼习气伏住。净土的成就,是靠念佛、靠阿弥陀佛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可是大家要知道,带业往生,带的是宿业,不带现行;换句话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所现行的都是清净心,都是清净业,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六道里面、十法界里面,这里面的居民,这一切众生,佛力也加持,佛力不加持的话,那不得了,这个世界还像样吗?佛力虽然加持,但是众生罪业很重,所以变出的这个境界,这个事相,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