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
2014/9/8   热度:302
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周一良 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漫长悠久。以封建社会的历史而言,如采取西周封建论,到1840年就将近三千年;按照战国封建论,有两千三百年;即使认为魏晋时期才进入封建社会,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之久。所以,学术界往往把封建社会的历史按朝代进行分段研究。这不是尊重什么王朝体系,而是为了使研究能细致深入。因为每个时间比较长、比较重要的朝代,它的历史都各自有其丰富多采而又不同于其他王朝的内容。等到将来研究工作愈加深入,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和封建社会内部的阶段划分等问题,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按照封建社会内部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划分历史时期来进行研究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下限算到589年隋朝灭陈,统一中国,是没有疑义的。但上限却有不同看法。有人从184年黄巾起义算起,有人认为应当始于192年董卓之死和曹操镇压黄巾军。我个人以为,196年(建安元年)也许更合适。因为这一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于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名存实亡。魏虽尚未代汉,但正如翦伯赞同志所说:曹操已经“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了。如果从196年算起,到589年总共将近四百年,则魏晋南北朝时期之长,仅次于绵延四百余年的两汉,比起唐、宋、明、清等时期都更为长远。单从这一点看,魏晋南北朝也是古代史中应当重视的时期。 学习和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首先要弄清楚时、地、人。时,就是应该知道并且尽可能记住,这一时期中有哪些主要年代。主要年代记牢之后,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便有条不紊,了然于胸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历史事实,才有可靠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的若干重要年代,如果在头脑中构成一副框架,形成一个个路标,重大历史事件便有所归附。遇到发生在这些路标之间的史事,立即会察觉到,它是在哪些事件之前,哪些事件之后,因而比较容易寻找来龙去脉,当然也就比较容易记住它发生的年代。例如,记住曹操给袁绍以致命打击的官渡之战是在公元200年,那么,八年以后,曹操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所进行的赤壁之战在208年,就容易记忆了。记住苻坚大败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383年,因而苻秦统治下的北方各族人民纷纷思动,那么,三年之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自立称代王在386年,就容易联想起来。又如,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在265年,这显然是乘263年灭蜀的余威而采取的行动;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在581年,而周之灭北齐也只在四年以前的577年,情况与司马氏代魏很相似。因此,曹魏灭蜀和北周灭齐的两个年代,可以由司马氏建晋朝和杨氏建隋朝的年代联想起来。所谓时,就是从纵的亦即时间方面来建立框架,帮助记忆,理解历史。 地,是指历史人物所活动的地理舞台,亦即空间方面。对于所研究的时代的疆域四至、行政区划的沿革等等,都应当有所了解。西汉时,今天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福建两省,只设立了一个会稽郡。东汉在长江以南又设立了吴郡,会稽郡仍然包括今天的两省。经过孙吴和南朝,南方得以开发,经济大为发展,反映在地理建制上,就是郡县数目大为增加。魏晋南北朝不是汉唐宋明那样长期统一的局面,州郡建制和地理沿革特别错综复杂。汉代的十三部州到三国时,魏得其九,蜀得其一,吴得其三。西晋时,全国分为十九州,州下有郡和县。这些都还容易掌握。西晋末年,北方各族纷纷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汉族人民大批向淮南江南流移,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迁徙。由于流寓到南方的北方人怀念桑梓,同时享有豁免赋役的权利,所以,东晋政权在这些北人所居的南方州郡中,暂时建立了北方州郡名称。这些虚设的州郡,后来逐渐划定了实土。刘宋以后,又在地名前冠以南字。如兖州原在山东,在广陵设置了南兖州;徐州原在苏北,在丹徒设置了南徐州。雍州原来是关中的地名,南朝却从荆州分出了雍州,设在襄阳。西晋时司州在洛阳一带,南朝却在信阳立司州,所辖南及湖北的一部分。某些南方原有的州下面,又设有侨郡侨县。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与分合,错综复杂,当时的学者已经说,精于历算的人都难于搞清楚。北方的情况稍为单纯一些,但也有借南方建制之名来称呼北方土地的。如北魏在河南鲁山设置荆州,东魏又在鲁山设立广州之类。与此相关联,从东晋到陈朝,实行过九次规模和范围不等的所谓“土断”,即改变北来侨户的特殊身份,就地划归当地郡县管理,从而取消其免除赋役的特权,借以扩大政府的财源和兵源。侨州郡县与土断,是南朝历史上的特殊现象,为此前和此后各历史时期所无,研究魏晋南北朝史需要注意。 人,是指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是那些民族。这个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突出。中国虽然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在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中,各少数民族建立独立的地方政权,如此之多的,却仅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这个时期的汉族以外各族,北方塞外过着游牧生活的,先后有柔然、高车、突厥。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即当时所谓“五胡”,加上賨人称为“六夷”。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大夏这十六国中,除张氏的前凉、李氏的西凉和冯氏的北燕是汉族外,都是他们所建的地方政权。这些少数民族中,鲜卑所建政权最多。统一北方达百年之久的北魏,就是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和痕迹,一直存在到唐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说有:巴、蜀、蛮、僚、奚、俚、楚、越。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一系列有关民族的问题成为研究这段历史必须注意的对象。各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问题,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汉化政策或加强胡化政策问题,少数民族统治胡汉人民的各种制度问题,以及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以及西魏、北周改汉姓为胡姓问题,等等,都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时必然会触及到的。 在时、地、人这样的历史框架之外,还有类似骨骼的成分,这就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这些方面的典章制度问题。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赖以统治和实行剥削的主要制度,体现在封建政权的官制和法制上。汉代选拔官吏,是通过乡举里选和辟召察举方式登用人才。曹魏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作为南北朝特有的登用人才的办法,持续沿用了三百多年,到隋时才正式废止。这期间中正的作用颇有变化,逐渐趋于减弱,这是和皇帝与大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及势力消长有关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东晋、南朝大抵沿袭魏晋旧制。东晋时,门阀士族担任高官,掌握实权。南朝的大族虽也担任高官,而不能从事管理,因而出现一种现象,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不居高位而实际掌握国家机要。北朝在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以前,实行胡汉糅杂的制度。汉化以后所定官制,更接近于南朝。法制方面,皇帝统治的工具在刑律法典以外,汉代往往以皇帝诏敕形式来颁布行政法规。西晋时开始采用完整的形式,用“令”来表现行政法规,与“律”并称为“律令”,这种作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象任何封建王朝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代统治阶级内部政治上的矛盾不曾间断过。如魏末皇室曹氏与司马氏之争,西晋八王之乱,东晋皇室司马氏与大族王氏、桓氏的斗争,以及宋、齐、梁、陈王朝禅代的斗争。北朝统治阶级内部又有胡汉对立的因素,更形复杂。这些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共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各次禅代过程中有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都是值得探讨的。东晋渡江以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所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孙恩起义,直到八十年之后才爆发。在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不断发生以汉族人民为主的暴动和起义。到六世纪初的六镇大起义,则是鲜卑族下层所发动,并联合了广大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大起义,终于覆灭了拓跋氏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根源、发展和解决,都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上的课题。 经济和军事制度方面的资料,魏晋南北朝不如唐宋以后那样丰富,因而不少问题一时还难于彻底明了。但是,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显著发展,则是时代的特征。经济方面,曹魏的田租户调制度,北魏的均田制度;军事方面,曹魏的兵户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皆前代所未有,是这时期所创始。其中有的成为唐代租税制和兵制的原型,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必须结合这些制度在唐代的发展来进行研究,才能充分估计出这些制度的意义,从而给予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适当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门阀制度由形成到极盛发展的时期。社会上的不成文法约定俗成,区别士族与庶族,他们之间不通婚姻,甚至不相交往。在担任的官职,赋役的负担,刑罚的承受等方面,也有区别。所谓高门士族,一般广占田园,垄断山泽,但也不一定尽是富有之家。他们依靠家门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垄断某些属于所谓清官的官位(这个清官是与浊官相对的,和清官海瑞的清官不是一回事)。士族内部有高下不同阶层,在南朝,不同阶层一般也不通婚。士族中又有不同集团。如南朝士族中有来自北方的侨姓王谢袁萧诸家,又有江南孙吴以来的土著即吴姓朱张顾陆诸家。北朝有鲜卑贵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各家,又有中原旧族崔卢李郑诸姓。其中也有高下之别,如清河崔氏就自以为在博陵崔氏之上。庶族寒门社会地位低下,但不一定都贫穷,也可能经济上很富有而社会地位仍属寒庶。这就是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又有等级的区分。寒庶也分成许多阶层,包括依附身份的部曲、杂户,直到奴隶等等。南朝人喜欢说士庶之别实自天隔。我们只能把士庶之别理解为阶层的区别,要经过细致的研究来划分当时对立的阶级,因为封建社会里的阶级对立是远不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明白单纯的。研究魏晋南北朝史,门阀制度与士庶关系是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多问题的关键之一。士庶区别与两者内部的阶层,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各色人等,门阀制度的起源、发展,南北士族的异同,门阀与皇权的关系等等,都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必然会遇到的重要问题。 在文化思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具有灿烂成就的。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不少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而且出现了评论诗、文、书、画的著作。残缺不全的姑且不论,保存完整的就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羊欣、王僧虔、虞和、萧衍、陶弘景、庾肩吾、袁昂等论书法的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等。这些著作提出有关文学艺术作品的评论和一些初步形成的理论,说明这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阶段。史学也有较大发展,修成了不少史书。西晋时期开始改变了汉代把史书附于春秋之后的图书分类法,使史书成为四大部类之一,这种分类法一直沿袭到近代。历来被人称赞的前四史中,就有两部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对于汉儒谶纬神学和烦琐章句之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构成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章。印度佛经的翻译,这时进入高潮。小乘和大乘经典都广泛流传。不仅过去零碎不全的经、律、论三藏有了完整译本,而且开始了佛典的结集著录工作。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由于佛教的盛行,反佛教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如范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道教方面,对原始道教进行改造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也都是南北朝时的人物。至于马钧、刘徽、贾思勰、祖冲之等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云冈、龙门的雕刻,各地石窟壁画等等,都是人所共知的,不待列举。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当然不能忽略这些内容。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十分重要、值得研究的时期。过去往往被目为一团漆黑乱糟糟,显然是不正确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肯定欧洲中世纪巨大进步的名言,其精神恰恰也可以适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如果学习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最好先读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诸老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的魏晋南北朝部分。然后读有关这一时期或详或略的断代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柳春藩《三国史话》、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程应鏐《南北朝史话》。关于这一时期各方面问题的论著有:陈寅恪《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何兹全有关魏晋南北朝经济军事的论著、缪钺《读史存稿》、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等。关于这一时期专门问题的论著,社会经济方面有: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王伊同《五朝门第》、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韩国磐《南朝经济试探》、《北朝经济试探》;民族方面有: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北狄与匈奴》;文化思想宗教方面有: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及任继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任继愈《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陈国符《道教源流考》、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没有集结的论文,解放以前的可以查《中国史学论文索引》。解放以后,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各种问题的论文,就更多了。有几种经过编排整理的原始材料:唐长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魏晋南北朝)、张泽咸及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历史研究所《柔然史料辑录》。如果有志于进一步从事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就必须广泛阅读掌握原始材料,同时还应当参考国外特别是日本学者的著作,这些就不是本文所能细谈的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果一个人在家做不到 孝顺父母甚至伤害父母! 那么无论他在外面 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难堵住 这个不孝父母的漏洞! 因为积福没有折福快! 九月九重阳, 祝天下老人健康平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