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壁丹青——漳县摩崖石刻探秘


2014/9/8    热度:430   

  千壁丹青——漳县摩崖石刻探秘

  王兴华

  漳县摩崖石刻对于外地人来说,也许并不为人所知,即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漳县人,也未必完全了解。我就是这样一个对漳县摩崖石刻了解不多却心存痴迷的人,正是因了这种未知和痴迷,才有了我对漳县摩崖石刻一次较为深入的探秘。

  镌刻在漳县山岩上的摩崖石刻,是古代文人墨客对漳县秀丽山川的永恒赞美,当镌刻艺人用独特的书法艺术和绘画技巧刻下佛像和诗文的时候,岩石和峭壁便被庄严地打上那个时代不灭的印记,并给予我们认识和了解漳县古代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珍贵资料,让我们在探寻中发现许多与漳县古老文明遥相呼应的因子。这些色彩朴素、笔法刚劲、线条流畅的摩崖石刻,因而也就逾显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漳县摩崖石刻分布地域广大,作品集中有序,时间跨度较为漫长,有资料记载,漳县摩崖石刻从汉唐开始,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迄今发现的漳县摩崖石刻,大都位于石奇水秀、风景如画的深山幽谷,并且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人文痕迹。

  以区域划分,漳县摩崖石刻有贵清山摩崖石刻群,遮阳山摩崖石刻群,石门关摩崖石刻群,石崖寺摩崖石刻群和木林山摩崖石刻群。这些摩崖石刻群除了地域分布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特征上,贵清山摩崖石刻群较多地体现了中原文化艺术特色,遮阳山摩崖石刻群融汇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精华,石崖寺摩崖石刻群则是藏传佛教文化在漳县金钟一带长期流传的集中反映,木林山摩崖石刻群显然又受敦煌石窟艺术影响,其代表性作品木林崖佛犹见大唐气魄,飞天神韵。漳县摩崖石刻群中,在文化层面上最难界定的是石门关摩崖石刻群。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是古代唐番的分界,从已发现的凤凰崖摩崖石刻、石门关摩崖石刻和独秀石摩崖石刻的题镌和诗文内容上,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既有雅士风流,文人抒怀;也有边塞风情,征人乡愁,因而,石门关摩崖石刻群在文化分类上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

  漳县摩崖石刻艺术的杰出范例,首推木林山摩崖石刻群中木林崖佛寺大佛。崖佛寺位于漳县武阳镇汪家河村的木林山上,我是在夏日一个晴朗的早晨走进木林山的,那天阳光很好,蓝天白云之下,远山近岭、绿树碧野交替显现浓淡有致的色调,日光穿越疏云直射木林山巅,崖佛寺所在的山腰间缀着明灿灿的一抹光华,我看到火红云霞之下崖佛寺的雄姿庄重安详,寺院平顶之上飘摇着五彩经幡,寺旁两排白杨如神雕矗立,古槐之冠随风摆动,摇落一地梵音佛语。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生联想且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崖佛清明的目光与我世俗的目光相遇的瞬间,仿佛是闪烁的雷电击中了我,使我意识到端庄吉祥的崖佛已将美的真谛告知于我,把善的情感传递给我,使我悠悠感觉到命运的脉动,体验出那种凡尘与佛界截然不同的生命滋味。

  木林崖佛寺摩崖石刻大佛高丈余,呈盘腿状端座于莲花之上。佛像面容肃穆安详,双目明澈,远视前方,恰如莲花宝盏上的西天古佛座姿。佛像顺山崖凹进处精刻而成,后背部与石崖融为一体,形态流畅完美,神情慈祥生动。崖佛雕刻线条富有力度和弹性,设色简约而鲜明,尤其难变的矿物色,在一片幽暗斑驳的氛围中更显赏心悦目。面对如此精美的摩崖石刻佛像,我除了从内心深处生发崇敬和敬畏外,感受更多的是佛教文化艺术高古弥珍的意境,这种斧凿与岩石碰撞出来的悲悯世界,正是漳县摩崖石刻艺术所独有的魅力。

  木林崖佛寺摩崖石刻大佛镌刻的年代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至今尚无定论,但从镌刻笔法、线条和着色推断,大约与敦煌千佛洞石窟艺术处于同一时代,那一时代的黄金岁月以辉煌的敦煌艺术为标志,并带着如同朝日初上的磅礴气势,沿丝绸之路行云流水般东迤,从此开创了历时千载的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岁月,可谓伽蓝灵胜,彩笔纷华,丹青千壁,盛极一时。处在丝绸之路上的漳县木林崖佛寺摩崖石刻,欣然接纳了西来之风,同时又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熔铸了中国绘画、书法、雕刻艺术成份,高踞山崖,俯瞰众生,观其形态不由人不为之怦然心动,从而记忆深刻。

  初识遮阳山摩崖石刻,应该说是在十年之前,那时遮阳山的秀美风光还隐藏在深闺之处,许许多多的摩崖石刻如奇花异草隐于山林,我所能看到并留下记忆的唯有“东溪”、“西溪”等有限的命名题镌。十年后的专门探寻,遮阳山摩崖石刻以其数量浩繁、绚丽多姿全方位展布在我的眼前。

  纵观遮阳山摩崖石刻,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有一大批宋、明历史名人刻石于此。如北宋大诗人、监察御史张舜民,龙图阁直学士李南公,卫尉少卿游师雄,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孙路,熙河钤辖、岷州太守张守约,元末明初武当派道教道拳创始人张三丰等都有题刻传世和发现。遮阳山摩崖石刻时间跨度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比较著名的有北宋张舜民的“石室”题镌和明代张三丰的诗文镌刻,犹以张三丰诗刻为游人、学者所称道。走进遮阳山景区西溪口,迎面而来的题诗崖上,张三丰那首流传数百年的预言诗醒目地展现在游人眼前:“芸叟亭成溪涧滨,有年陈事一更新。地灵方有吾人杰,亦古由来遗迹真。泉溜斜飞清俗虑,云崖壁立景洽神。表章自是属明世,好把高名并助珉”。张三丰题诗的发现,印证了清代《岷州志》和遮阳山当地传说中关于张三丰明洪武年间从宝鸡金台观西行,经成县金花洞、武都万象洞,到岷州城中居留一年后北行,最后在漳县遮阳山龙潭羽化升仙的史实。

  遮阳山摩崖石刻迄今发现的有30余处,还有相当一部分湮没在历史的荒草中等待着人们去找寻。翻阅《岷州志》等地方史籍,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历史名人对遮阳山“千丈潭”、“夷门洞”、“东溪”、“西溪”、“寒峡”、“星石门”、“云叟洞”等景点的命题镌刻的文字记载。其次遮阳山诗赋镌刻在《岷州志》里也有专门涉猎,除了张三丰诗刻让人沉醉外,张舜民描写和赞美遮阳山风物的诗赋镌刻也叫人着迷。这些摩崖石刻的发现充分说明,远在宋、明时期,漳县境内的遮阳山就已经成为陇上一处享有盛名的风景名胜。

  遮阳山摩崖石刻群的特别意义还在于,以自然景观著称于世而缺少人文景观的遮阳山由此增加了几帧文化风景,它曾经人为又大大自然化了,由名人雅士参与其中的古往岁月向今人传递着久违的信息、精神和灵气。

  陶醉在遮阳山摩崖石刻营造的历史氛围和人文意境中,给自己一个远离现实的空间,这种心态有助于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净化,正是一种超越现实,抛弃世俗杂念的心态引领我的幻想高飞,并挑动我内心吟诵和歌唱的欲望。然而,真实的生活总是游走于现实和幻想之间,面对遍布于遮阳山无数峭壁巨岩之上这些闪耀着人文光华的摩崖石刻,我深切感受到了艺术与心灵碰撞的力量。

  贵清山摩崖石刻群集中在贵清山西方景景点,从镌刻风格来看,还应该包括漳县新寺滴水崖北宋摩崖石刻。漳县境内的滴水崖远在唐朝时就是陇上著名的风景名胜,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赋《滴水崖》诗予以热情赞美,北宋时就有“滴水崖”命题镌刻出现,至清代刻石于此的名家诗文有十余处之多,漳县籍诗人成大猷《滴水崖观瀑歌》以诗文的瑰丽和书法的雄奇为后人所倾倒。时至今日,滴水崖依然是人们“款剥青苔寻题记,巧架人梯觅碑铭”的最佳去处。贵清山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是清朝曾做过河南布政使的漳县盐井人王宪所作并刻题石上的《游贵清山放歌》。步入贵清山西方景,仰望石崖之上清秀的榜书,诗人对于贵清山水的赞美历历在目:“乱山如抱复如环,不到山中不见山。到山始见山奇秀,三峰斗插万峰间。望中疑是神仙窟,蓬莱方丈在人间”。“当时秦人若识此,何必武陵始足仙”。诗人在极力赞美贵清山胜似蓬莱仙境、秀比武陵桃园的同时,还发出了:“千态万状难摹写,丹青画手陋荆关”的慨叹。贵清山摩崖石刻从北宋始,止于民国初年,除了游人僧侣留下的大量题镌诗刻,漳县籍人士杨国桢、陶叔重等地方名流也在此留下不少苍劲有力的笔迹。

  贵清山摩崖石刻中的题镌和诗刻,都是反映贵清山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作,无论是题镌还是诗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上无数石刻艺人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感受着绿水青山的滋润,他们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灵感无不得益于这片“如梦复如诗”的人间仙境。以诗赋为主要镌刻内容的摩崖石刻在贵清山摩崖石刻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题材的摩崖石刻从镌刻数量到镌刻水准,都标志着漳县摩崖石刻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石门关摩崖石刻群在漳县殪虎桥境内,由石门关、独秀石和凤凰崖三处摩崖石刻群组成。史料记载,石门关是汉代西部著名的关隘之一,关隘山峰壁立,河流湍急,气势雄浑,是东通秦陇、西达洮岷的咽喉,也是西上青海、南下四川的驿道,隘东是汉民族踞居的农耕区,隘西是羌藏少数民族的游牧区。自汉始历朝历代都有朝廷军队把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此地留下了大量抒发征人情怀和描绘边塞风情的摩崖石刻。站立关口,望东崖之上“雄关锁钥”题镌于醒目中流露出历史的苍桑;伫立西岩于荒草中寻觅明代诗人王任“过石门关”诗刻,似能听到士兵的呐喊、战马的嘶鸣、鼓角的震动、兵戈的撞击从这万仞石壁倾泻而下,让我的心为之震撼。“仗剑从军到石关,双峰对劈水潺潺”,望着关下昼夜不息滚滚东去的漳河水,竟能体味出千百年来守关将士“漳水波涛,边塞冷月”那悲壮的心境和难耐的凄凉。

  独秀石挺拔峻逸,兀立于漳河之滨,甘川公路从不远处穿过,便捷的交通让更多的现代人目睹过她的风采。独秀石高出地面约12米,略呈棱锥体,石灰岩质。因明清时期石门关一带为岷州辖地,所以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的《岷州志》及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的《岷州续志》都有关于漳县殪虎桥独秀石的记载。这里三峰插天,清流环绕,秀石独立,古往今来,曾使无数过往商旅、赴任官吏、骚人墨客、边关将士迷恋驻足,勒石题咏。

  因年代久远,且受雨浸风蚀,独秀石上多处摩崖石刻已经漫漶,唯有楷书“仙迹”二字清晰可见。从印迹和残刻来看,现如今在独秀石上能确定位署的题刻尚有120处之多,正如诗云:“石把诗人没奈何,满身污迹墨痕多。年年雨洗年年写,独立漳滨待大河”。从明朝官至御史的诗人孙昭《独秀石歌》“崔嵬中有数行字,云是宣和七年识。笔阵纵横蝌蚪文,诗篇绰有风人思。吟余不觉魂欲飞,徘徊石侧不能归。思之此石已奇特,此诗定是神人勒”的诗句推断,独秀石上最早的摩崖石刻当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至明代,独秀石上摩崖石刻已是声名远播,官至监察御史的诗人方新有诗作为证:“秀石嶙峋漳水隈,青天一柱倚中台。涛翻河底风雷动,日射松门锦绣开。修禊已非今日事,摩崖宁有古人材。西来对汝浑忘倦,徒倚空亭重举杯。”独秀石上现如今保留最完整的摩崖石刻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陶书重书题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各一首,并附题记。其中五言绝句诗云:“酽酽独秀石,巉巉入云端。风雨来天外,与君共岁寒”。书体工整,墨迹如新。千百年来,独秀石摩崖石刻延续不断, 使得独秀石成为漳县及具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

  凤凰崖与独秀石相距不远,甘川公路相携而过,应该说这是石门关摩崖石刻群中更为灿烂的一颗明珠。据考证,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晋江人黄志璋在赴任洮岷观察使途中路经漳县殪虎桥时,被凤凰崖独特的景色所倾倒,遂写下“顒瞻魏阕风云会,俯视秦关百三雄”的千古名句,镌刻于凤凰崖上。诗刻生动地措画出凤凰崖的雄壮气势,诗风大气磅礴,令人称绝。这些刚劲而优美的文字,高悬在石崖之上,跳动在我的眼前,撩拔着我的心弦,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一道躁动的波纹。凤凰崖上山风树叶的低语,漳河流淌的涛声就回荡在我激情奔涌的时刻,叫我心潮跌宕,起伏难平。我以自由的心态享受着凤凰崖摩崖石刻给予我的美妙时刻,正如一个躯壳里的灵魂需要安抚那样,我把这难得一见的诗的镌刻留存于记忆深处,化作永恒,终生回味。

  漳县西部的金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受藏文化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生息于这片沃土上的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形态,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西部风情的画面。我每一次走进这个地方,都会把它当做一次精神境界的磨炼和文化的积累,这样的磨炼和积累是个体生命和人文精神和高原风光的直面交流,是一颗崇尚人文思想的朝圣之心感知金钟自然之美和文化之奇的愉快过程。

  发现于1962年的漳县金钟石崖寺摩崖石刻,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也是我又一次走进金钟这片热土的动因。石崖寺摩崖石刻在漳县金钟石崖寺附近的南岩之上,镌刻年代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所刻文字系藏文六字真言,是研究藏文化在漳县金钟地区流传的珍贵资料。依藏文典籍,六字真言音译为“嗡玛尼呗咪哞”。六字真言集萃了常人难以理喻的东方精神与哲理,同时隐含了人们今生来世的一切祈愿,这也正是六字真言只所以在金钟地区代复一代不歇吟咏的真谛。六字真言蕴含的音律极富感染力,细细品味,犹如历尽沧桑者的一声叹息,那叹息里纵情流淌着万千难言之隐,又如草原上的一首无字歌,只字不现却容纳了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一切。

  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六字真言的含意,正如人文学者马丽华诗云:“费解的是六字真言,疑为天外来客所遗,至今犹是无底之谜”。正因为六字真言是谜,也就分外迷人,也就有了六字真言解疑的许多版本,最为诗意的六字真言解疑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于是六字真言于神秘中有了形态、光彩和清香。于是这自远古而来的原始先声,起初只在每一个个体的喉咙间低回,继而缓缓升高,最终交融成海洋般的和声,恒久回荡在青藏高原。

  现代人能够领受这一箴言渺远又美丽的意境,是否需要一些清纯、一份空灵、一次机缘?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幸运地在金钟的土地上目睹了镌刻在石崖寺南岩之上一朵盛开的莲花。

  面对遍洒于漳县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里的摩崖石刻群,我有限的知识无法找到何为源何为流,何为中心与边缘。我知道这类问题不是仅凭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寻觅和灵感的突然萌生就能得到答案,但这并不影响我思维向前疾驰的车轮,我的灵魂穿行在漳县历史的古代,它遍飞于脑际挥之不去:战争与和平、自然与人类、饥饿与死亡、宗教与信仰、文化与艺术,这许许多多盘旋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重大命题,由于摩崖石刻的一一发现和解读而变得明晰,古代漳县风情风貌就此真切地渐显轮廓,如同阳光驱散晨雾。在如此之多的漳县摩崖石刻前流连,我依稀感到了在那个老迈的时光中,承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漳县山川和谐的气息,迷幻的光影。由此,我们可以如是说:摩崖石刻,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尊当年在世,生活的方式是托钵,托钵总得要给人家添麻烦。实在说,世尊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毫的麻烦,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人家给肉就吃肉,但不是提倡肉食,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叫人家单独给出家人做素食,添一层麻烦,是这么个道理。佛在《楞伽经》里劝人素食,中国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自己就吃长斋,吃长素了。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又是帝王之尊,他这一提倡,我们佛门里头就响应,所以中国佛教素食是这么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