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石佛山摩崖石刻


2014/9/8    热度:276   

  解读石佛山摩崖石刻

  ⊙黄睦平

  在南平市区北都山中,千百年来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古时有兄弟三人,老三去挑水不慎溺死;老二俯身思救,化作一尊石人;老大悲痛不已,也变成一尊石人。这位老二化作的石人,就是我们通称的石佛,这山便叫做石佛山。

  然而,比传说更为诱人的是这山中的摩崖石刻。据说,这山中有摩崖石刻数十幅,可在二三十年前,它们仍遮遮掩掩在野灌蔓草、流土碎石之中,偶尔被进山采药、伐薪烧炭的老农所见。如今经过开发,已经有几幅摩崖石刻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这些已被发现的,应数陈宓的摩崖石刻最为著名。陈宓,字师复,福建莆田人。其父陈俊卿,曾任丞相。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任南剑州知州。任职期间,积极救灾减税赈民,在九峰山创建延平书院。他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爱百姓的好官。陈宓至少来石佛山旅游揽胜两次,并留下好几处摩崖石刻。该石刻二百余字,由于岁月的流逝,岩石风化剥蚀严重,许多字已经磨泐得不可辨认。经专家反复考证推敲,石刻的大意是:陈宓于宋嘉定十四年底任南剑州知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忙于救灾工作,难得有空休闲。听说延平山水名胜是距城关不远的石佛山,便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与王报忠等人一同去游玩。由黯淡滩西行五六里,沿途清泉、白石、云崖、烛峰景观,边走边看,心旷神怡,好象置身于庐山、武夷山、天台山、雁荡山之中……所谓石佛山,是因为有一山峰像笔一样直挺挺地屹立在西面……十余人在这里进行流觞品茶等游乐。于是将这峰题名为文笔……将洞题名为修禾契洞。怀念这游览的时光啊……风景名胜的显赫或晦暗并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在陈宓摩崖石刻的正对面,又有一幅摩崖石刻只有二十余字,系住持僧芝振立,其中刻有陈宓等六人的姓名。从这些历史陈迹来看,当是宋代古迹无疑了。

  在距陈宓摩崖石刻的不远处,有一旧院址,废基、柱石、瓦砾、驳岸随处可见。这里原是一座寺庙,叫莲花禅院。因门前有一巨石似莲花之柄,四面山峰如莲花之瓣而得名。据史载:宋绍兴、嘉兴年间,与莲花禅院先后建有弥陀庵、明秀庵、中岩庵、文惠王庙、追远堂、广教寺、黯淡寺、寝隐堂、钟山堂等十余所寺院,但真正吸引行人进山游玩的是“修禾契洞”。修禾契,也叫春禾契,古代民俗。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成群结队进山,在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而文人墨客则在修禾契洞附近聚会吟唱、流觞。无怪乎陈宓对这种游乐形式表示赞赏,并刻进了石崖,作为永久的纪念。可以想象,在久远的宋元时代,这里一度可是香火旺盛,善男信女、文人墨客摩肩接踵,往来于此,热闹非常。

  值得一提的是,石佛山公园进口不远处,还有一幅元代摩崖石刻,共五行40多字。由于岩石硬度不够,风化剥蚀严重,且树根在裂缝中膨胀生长,使部分字迹已经无法辨认。经有关专家认真考证,这些字的内容是:“承事朗延平路南平□□达鲁花赤兼劝农事□□□□□路壹百五十□□祈保□□显达。泰定三年四月吉日记。”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元朝时期蒙古族人统治中国,汉族人不能担任正官,由蒙古人担任各地行政机关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有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之意,翻译成汉语含有监临官、总辖官之意,是一个地方掌握实权的最高长官。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南剑州改名为延平路,剑浦县复名为南平县。别看这幅元代摩崖石刻内容十分简要,主要内容已无法搞清楚,但是,它却保留下具有元朝特色的许多史实。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佛像有两个重要的意义,这一定要懂得,第一个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现,课诵本里面大家常念到“一切恭敬”,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佛菩萨是一切恭敬,一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地恭敬,这是供养佛像的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供佛像的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而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我要向佛学习!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