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2014/9/8   热度:278
南平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作者:黄远水、刘邓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关于“齐天大圣生于顺昌宝山”一说,对如何进行宝山的大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包括定位宝山旅游形象,深挖宝山文化内涵以及正确认识宝山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等,为日后开发大圣文化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圣文化;旅游资源;形象定位;文化内涵:生命周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的不断宣传报道,关于《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出生在顺昌宝山的相关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旅游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宝山这个原本深藏于“山中闺阁”的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景区已远近闻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前来观光、科考、探奇。 自古以来,八闽大地流传着“上四府有座石宝山,下四府有栋鱼骨庙”的说法。石宝山即顺昌宝山,位于顺昌县城西北部,主峰海拔1304米。北靠武夷山,东邻南平茫荡山,西与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毗邻,是全省闯西北绿三角旅游带和闽北大武夷生态旅游圈中的重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3O平方公里。奇峰、怪石、佛光、云海、日出,是宝山“五绝”。砂岩仿木石构古寺、千年银杏群、万亩毛竹林,是宝山“三宝”。宝山寺 2001 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元代全仿木砂岩石构建筑为全省唯一、全国罕见;该寺左侧“南天门”有一石构猴王庙,供奉孙悟空塑像及“宝峰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勒石神位,留下神猴文化的美丽传说。宝山寺大殿前,有《西游记》及神猴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实物见证南天门、大圣墓、猿祖石、水帘洞等诸多古迹,形成了宝山丰厚的人文景观。“五绝”及原始森林、奇花异草、珍禽走兽,尤其是成群山猴构成了宝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宝山属高山气候,夏季清爽宜人,与山下温差大,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早在西晋太康年间,这块风水宝地就被当地人称为“干仙”的道士陈紫干相中,并留下许多他炼丹布道的“仙迹”,以及与此相关的地名。宝山,既适于陶冶情操,又宜于猎奇探幽,已发现景点200余处,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新景区。其中最著名的是“五石、三庵、三洞” ,不仅奇险,而且独具风韵。游人抚石心宁,进庵神定,入洞情幽。若是清明景和之日,游人自山下竹林顺着树种界限分明的森林植被沿小径上山巅,犹如神仙自乐其间,尤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游人更似与天穹一体,恍若为仙牌。而宝山山顶的神猴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酷似猴头眺望远方,头下顶着粗大石柱,此场景如似《西游记》中孙大圣被压五行山下,当地人也称其“神针柱猴王”。另外游宝山不可错过“三洞”:滴水洞、水帘洞、山狸洞。 随着宝山大圣文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陆续吸引了国内许多游客甚至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客人前来朝圣和观光。人们对大圣文化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旅游行为,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如何开发宝山大圣文化旅游资源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宝山已有的自然资源,结合人们对《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文化信仰,以此作为开发宝山大圣文化旅游资源的起点,并从以下下面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宝山旅游形象定位 宝山旅游形象的定位无疑是开发大圣文化旅游资源的先导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宝山的旅游形象可以定位为:道教名山与道佛合一。此为大圣文化增加神话色彩和信服度,有利于大圣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早在西晋时期,宝山就曾是一座道教名山。在宝山北向连接干山的山巅一侧,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幹仙寮便是西晋太康年间道士陈紫干(干仙)的重要遗存。幹仙寮以一片天然巨石为瓦的石室,当地亦称一片瓦,室内主祀五谷神农(五谷仙),配祀水母娘娘,至今香火不绝。门额上方“石瓦”檐边摩崖阴刻的“幹仙寮”三字至今依稀可辩。宝山除干仙这一道教人物外,还流传着许多八仙等道教故事、以及八仙与孙悟空、哪咤、牛精(牛魔王)等故事和场景。宝山寺由上庵、下庵、半岭庵组成。现存的石庵包括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的全国仅见的元代全仿木砂岩石构殿堂建筑,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下庵),和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的附属文物,仿木全石构建筑南天门及双圣庙(上庵)。宝山寺大殿主祀三济祖师,亦称三佛祖师,为龚志道、刘志达、杨志远,象这种中国民间本土化了的神僧祖师,其本身就含有道教内容,系佛道相融的产物。大殿两侧梢间敬奉佛教菩萨观音和文殊,为佛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合一的殿宇。从其所处的中心位置及目前掌握的建筑年代来分析,宝山寺大殿应为宝山寺早期的主体建筑。时隔二十八年建成南天门和双圣庙,从南天门遗址散落的建筑构件中的石佛造像和浮刻阳文“观世音菩萨”字样及莲花柱础等分析,南天门为佛教殿宇,而双圣庙顺山势依附在南天门后,内为孙悟空兄弟合葬之神墓。孙悟空这个形象,从民间传说到文献皆能证明其先道后佛,由道向佛,道佛合一的转变历程。他的转变轨迹和佛教重心由中原地区南移,南方地区道佛相融的背景相一致,这也和宝山先道后佛,宝山寺道佛相融的布局契合。另外,在闽北、猴精崇拜显得特别突出,猴文化现象在顺昌周边县市至今普遍存在,仅顺昌县境内现今就还存在多处猴精崇拜的遗存。顺昌洋口天台山有一处“通天大圣仁济真君”神庙,庙虽后代重建,旧碑铭上的阴刻文字“大明万历十二年吉旦”年款和阴刻“通天大圣仁济真君”字样都仍依然可辩。天台山亦有一座仿木石构庙宇,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与宝山寺大殿大致为同期建筑,但规模较小。顺昌民间相传:“衢山头、宝山腰、天台山脚”,三山同期都建有仿木石构建筑,主祀三济祖师,配祀通(齐)天大圣。顺昌郑坊乡、大历镇、建西镇、高阳乡、水南镇至今保存敬奉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的坛庙。 开发大圣文化旅游资源,核心是需要旅游形象定位。《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形象深入人心,加之中国道教,佛教信仰的源远流长,闽北地区猴精崇拜自古相传,使之逐渐为世人认知,并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宗教信仰的寄托,这也成为吸引众多游客前往的主要因素。 二、宝山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环境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成为开发大圣文化旅游的后起力量。 宝山山名的来由民间有几种说法,其一是,宝山孕育石猴宝(宝,当地有婴儿意),因此也称石宝山。再是,很早以前宝山属将乐,那时候人们从将乐的高唐和现在顺昌的武坊方向来看宝山,群峰次第而列,其山形如三宝如来的五指,蕴含大千世界缩影之意。大千世界,万象齐备,应有尽有,因名宝山。而孙悟空总走不出如来佛手掌,其出生地固然就在三宝如来五指之一的宝峰之上。这虽然是民间的说法,但罗列其中的与孙悟空故事相关的场景以及至今仍在当地沿袭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却也着实让人无法排除和忽视它的存在。比如宝峰猿祖岩,该岩整体酷似北京猿人人头,当地相传乃宝峰齐天大圣的祖先;宝峰仙纹石,其石宽广丈许,如台突显于龙背岭的龙口部位,石纹路星裂四射,九窍八孔,极似九宫八卦,且四面更无树木遮阴,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与吴版《西游记》里描写的石猴出生地的那块仙石十分逼近,当地民间传为孕产石猴的仙纹石;神针柱猴王,猴王神形俱备,下巴由定海神针柱托着像是沉思入定,又象在极目瞭望;八仙洞(水帘洞),在仙纹石左下方悬崖下端,一字形并列八个深浅不一的岩洞,深者深不可测,内有地下河,在洞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遗物,且洞中有洞,交错芜杂,至今尚未全面开发。洞外景与吴版《西游记》描述的花果山水帘洞外景甚相衬。其间的溪涧草木,山花树果,猿猴獐鹿,石崖峰洞,松阴竹林之类无不都在八仙洞外的小环境中,实如同出一辙;雷神脚印,相传乃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兵天将下凡征讨孙悟空时,雷神落地留下的巨型脚印;卧牛石,相传乃牛魔王(牛精)被太白金星和弥勒佛制服后,被水母娘娘点化成石,还原水牛原形长卧宝峰东北侧山岗,看护南天门和双圣庙;还有位于峰顶松林间的练兵场、点将台、猴王靠(仙人床),相传为孙悟空练兵、点将、坐等孩儿们敬献美食的场所这些密集的场景,以南天门、双圣墓为中心,方圆不超过一公里。而众多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较具代表性和联系特征的如《哪咤查旱灾》、《水牛精恶性不改》、《龙之说》等。 除上述场景和相关景观外,宝山的名胜景观中,还有很多是以与孙悟空故事有关的神话内容来命名的,如南天门、观音殿、水母娘娘殿、蟠桃峰、猴子拜观音、精灵朝圣、八戒石、石宝峰、雷公脚印、神龟饮光、山狸洞、蝙蝠洞、蜘蛛洞、仙人棋盘等,各个景点名称几乎可串成一个猴行者故事。宝山自古多猴,它是孕育猴精故事的理想场所,也承载了人类聪明智慧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追求更深层次文化需求的人士来说,特别是在对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关注的今天,必定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三、宝山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认识 开发大圣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充分认识其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保持大圣文化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并保护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生长、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旅游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客观规律,不可避免,只因产品知名度、特色的文化内涵等条件不同,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吸引力辐射距离和强度有差异,而使这种周期长短有差别。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旅游文化产品其吸引力就必然会下降,因此保持和通过创新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就成为延长其生命周期的唯一途径。保持或强化其吸引力主要依靠对产品定期改建或更新来实现。大圣文化旅游的开发也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和不断增强其吸引力,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的开发,需要着力于大圣文化旅游资源的地位与功能,并通过对现状与市场充分认知和分析,建立开发的战略构想,以及开发的策略设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更高的保护大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蔡铁鹰《唐僧取经故事原生于西域之考证》[J],明清小说研究,2004。 2、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5、游昌松《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顺昌县分卷·谟武村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不知道尊敬人、不知道赞叹人、不知道礼敬人,总觉得自己比人高,总觉得别人不如我,贡高我慢,这个念头是地狱的念头——这是三途里面地狱的念头,还不是饿鬼道、畜生道,真可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