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的呼唤
2014/9/8   热度:600
法门寺的呼唤 1987年5月29日上午,季羡林(右一)在陕西省人民政府举行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新闻发布会上。 上午九点多,我正在整理《法门寺文化》,开头就是季羡林先生的《法门寺》。这时,手机里一位朋友告诉我:“季羡林先生逝世,快上网!”我心里一震,立即起身,向北京的方向三鞠躬,坐下来时,二十年来季老与法门寺的身影一下子涌到眼前,心声只有一句:“季老,你来法门寺吧!” 那是1987年5月中下旬法门寺唐代地宫面世之后,他与赵朴老率领全国相近学科的领军学者到法门寺鉴定这一重大发现并举行学术讨论会。季老说,自己多次看过“法门寺”这出戏,但何曾料到自己今天竟然来到法门寺,而且还同这一极其重要的考古发现联系到一起了。当时正落着蒙蒙细雨,快要收割的麦子湿漉漉的,大棵大朵的月季花却开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姿,告诉着春天还没有完全过去,夏天刚刚来临。在断壁残垣的法门寺,季老他们小心翼翼踩着泥泞的砖头,左歪右斜地走下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大唐地宫,丰富多彩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季老说,他从来没有想到唐宪宗“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的佛骨竟然还存在于宇宙间,而且现在就在自己的眼前,原以为是神话的东西就保存在地宫里,虚无缥缈的神话一下子变为现实。季老感到,这一阵阵佛骨旋风“会以雷霆钧之力扫过佛教世界,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了”。在学术讨论会上,季老回答各种问题左右逢源,不时引起赵朴老的会意笑声。在总结时,季老提纲挈领,提出研究法门寺会成为一门学问。5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在黄楼召开法门寺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的季老看到外国记者争抢麦克风,而日本记者死不放手,发出连珠炮式的提问,不禁想起在飞机上一群年轻人围过来,说法门寺的佛骨可以顶得上3个香港的议论,心底里生出了一篇《法门寺》的散文。后来,《光明日报》一登,海内外关注法门寺又现热潮。 自后,季老就与法门寺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不仅关心冷落僻远的法门寺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而且更重视法门寺文化研究和法门寺当代文化建设,将学术殿堂与社会事业发展紧紧地连在一起。他走后的第二年11月9日,修葺一新的法门寺和新建的法门寺博物馆对外开放,在如潮的人流中,法门寺文化研究的热流汇聚起来。在季老的倡导下,任继愈先生在法门寺振臂一呼,“再使文物生辉”;郭琦、张岂之、黄心川等先生提出对法门寺历史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海内外社会科学界、佛教佛学界为之响应。首届法门寺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就绪,我们走进北大朗润园季老的家。季老十分热情,像给自己的孩子讲话一样讲述着研究法门寺文化可以成为一门国际显学——“法门学”。他对比“敦煌学”曲折艰辛的经历,十分动情地讲:“我们一定要率先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由于他的感召力,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投身研究,法门寺文化研究分为历史、佛教、考古、文学艺术等四大领域进行,从佛指舍利到法门寺、到法门寺文化、到法门学,大大小小十多次学术会议,丛书专著40余部,论文近千篇,法门寺文化研究现象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二十多年间,由文物到学术,到文化,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到法门寺一个接一个的建设热潮,终于于2002年,由台湾同胞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起,法门寺文化热潮又一次越洋过海,在新世纪到来之初大放异彩。 二十年间,我多次去季老家拜谒,他是一位极为慈祥的老人,时时放射着智慧和道德的光芒,那年冬天,我们在北大勺园开“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讨论会,季老在主席台上,别人讲话时,季老正视前方,全神贯注,一会儿露出会心的微笑。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捅了一下我:“金科你看,季老一篇文章在心里已经成就了,这是‘特别标志’。”他告诉我,季老年近90,大家倾心爱护,对各界邀请与会,建议季老“请您别去,去了别讲,讲别精彩。”但季老一请就到,到了就讲,一讲就精彩。现在,季老讲话的腹稿早就有了,刚才的神态是他另外的文章已用“心”写好了,我们明白。又是一年的冬天,寒风刺骨,雪花满天,我到季老家时正逢他午睡,小保姆让我坐在书房里等一下。书桌上一大摞书,我近前一看是季老刚出的《万泉集》。书名季老在序里讲了是万泉河之意,而封面竟是季老那篇《法门寺》散文的手稿制版。手稿是被压皱了的稿纸,文章完全是不经意间从季老的脑海流出,顺手抽了几页稿子,用圆珠笔顺手写下去的。自然到这个程度,真是让人感到季老写文章是天下最幸福、最顺手的事了。其中的学问确是奇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一会季老过来,我已上完了季老这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谈了一阵,起身告辞,季老像往常一样坚持送到门口。门外大雪纷飞,季老坚持走下台阶,要看着我走。我走几步回头,见季老给我招手;我赶快走,再回头,季老还在那里招手;我就赶快跑,直至在湖那头拐弯了,看到季老还站在那里,一股热流涌动,我差一点哭出声来,跑着出了西校门。出门不到半小时,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先生打来电话,说他的《紫砂苑学步》一书在台湾即将出版,想让我求季老给他题写书名。我由于感情冲动,怕再打扰,就冒昧给季老电话告知,季老竟然一口应允。二十多年了,这类事情不时出现在季老身边。1990年,首届法门寺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之前,想请季老为即将成立的法门寺文化研究会题写匾牌,我写了快信给季老。一个月后,季老寄来题字,并附有一信:“金科同志,您的快信爬行了20多天,今天到我手,写了几字,不知可用否?”2001年,《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即将完成,我与北大王邦维、荣新江教授去季老家,季老十分高兴,不几天,寄来题写的书名,并附有题词:“法门寺的每一件文物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研究十年、二十年或几十年,才能取得比较圆满的成绩。我相信,同敦煌学一样,研究法门寺文物,也将成为一门国际学科——法门学。季羡林,2001年3月。” 季老走了,这是历史的真实。季老没有走,永远不会走,这是文化的真实。现在,当我们无法再与季老叙说的时候,法门寺的形象特别耀眼。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一半坍塌。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次震惊世界的大发现之前撼人心魄的沉钟,一个国际性新兴学科兴起和当代法门寺文化建设高潮的幕前曲。谁也没有想到,这里面竟是季老倡导的法门寺文化研究和法门学的开启之功,竟是法门寺文化的社会成果。如今,2平方公里的新法门寺20倍于二十年前法门寺的规模,以“千年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建设成就担当起如来家业。今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佛指舍利安奉大典,使法门寺成为朝拜圣地、文化盛地和旅游胜地。如今,由法门寺到西安,正像季老当年讲的那样,“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其中”。“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美妙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如今又出现了如来真身舍利,它将给这个诗和梦的世界涂上一层灵光,使它同西天净土、三千大千世界联系在一起,生为法门寺人、生为西安人、生为陕西人、生为中国人有福了”! 敬爱的季老,您来西安吧!您来法门寺吧! (法门寺博物馆 韩金科)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养就是放下,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净了。我们想修清净平等,为什么得不到?心里头有牵挂,放不下!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贤菩萨修供养,也是教我们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从身外之物放起。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贪恋之心,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你就自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