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雪域高原的传奇密码
2014/9/8   热度:242
唐卡:雪域高原的传奇密码 作者: 蔡萌 莲师净土 唐卡,是源自松赞干布时期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其本义有“平坦、展开、广阔”等多层含义。藏民对唐卡还有一个充满敬仰的称呼——“随身携带的庙宇”,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就成为他们随身携带的庙宇。大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小到仅有巴掌般大小的唐卡都能成为一种象征,借以修法、祈福。 因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藏学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唐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珍藏,许多人甚至惊呼其为“美丽的藏地密码”。唐卡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宗教绘画,还作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向世人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马头明王 历史起源:至今无从考证 唐卡分为“廓唐”(又译作“国唐”)和“止唐”两大类。“廓唐”“止唐”为藏语译音,分别指丝制类唐卡和绘画唐卡。作为藏族宗教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唐卡既是宗教画卷,又是历史民俗画卷,它不仅反映了藏民族的文化、历史、科技、神话传说以及雪域美丽的自然风光,还隐含着佛陀教法的密喻。但由于种种原因,唐卡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 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是现今所见的有关唐卡的最早记载。 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不足为凭,但就西藏绘画艺术而言,其历史大体上可以追溯到吐蕃早期。据藏史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全藏,揭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联姻,加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这前后,吐蕃王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扎玛宫、庞塘宫等华丽的宫殿,建筑规模空前雄伟,为装饰这些宏伟的宫室,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绘画活动,大大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 虽然传说中由松赞干布所绘的白拉姆女神像已不复传世,但有学者认为,从西藏绘画艺术上看,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不但有壁画艺术,而且在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特别是佛教的传入使佛画艺术随之发展。于是,唐卡作为一种作画随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易于收藏,且有利于宗教宣传的新的绘画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唐卡的历史源远流长,本应有为数可观的传世之作,但在吐蕃王朝末期,第42代赞普朗达玛兴起的灭佛运动让唐卡艺术陷入一场浩劫。“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所能收到的唐卡,几乎都是公元15世纪宗喀巴大师实行的宗教改革、创建了格鲁派以后明清两代的唐卡,宋元唐卡极为罕见,只能在早期寺院、宫殿中发现。至于唐代(吐蕃时期)的唐卡,更是凤毛麟角,只能从吐蕃遗留下的壁画的残痕以及在2002年出土发现的棺木画中,寻觅与见证早在1000多年前的绘画艺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叶星生说。 据叶星生介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这些措施使西藏社会趋于安定,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西藏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大量进入寺庙和民间的佛殿经堂;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 弥乐千佛 艺术价值: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经书上对佛菩萨、护法等都有严格的绘画标准,唐卡画师并不能任意对其进行绘制,但唐卡的表现方法却不断地发展衍变,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画派。叶星生介绍,从公元13世纪开始,先后形成了齐岗画派、曼唐巴画派、钦泽画派和噶赤画派,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唐卡画师。齐岗画派出现于公元13世纪。公元15世纪出现的曼唐巴画派,以画“文像”为主,其最大的优势是绘制端庄、慈悲的佛像和菩萨像。而与曼唐画派同时间创建的钦泽画派,极善于绘制护法一类的愤怒像及飘逸运动的火焰、祥云等物体。这两个画派被称为西藏唐卡绘画的“一文一武”,也是卫藏地区的主流画派。 明末,西康地区创立了嘎玛贡画派。由于西康地区与汉地接壤,其唐卡艺术受汉地艺术风格影响较多。表现为崇尚汉画中透视、讲究空间感、注重山水的渲染画法,画面雍容华丽。对佛像和装饰大量运用黄金,风格与汉地的宫廷画类似。由于画风独特、存世稀少,因此,在唐卡市场中价格最为昂贵。 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唐卡,明显受到西藏绘画的影响。尤其新曼唐巴画派,即门萨画派的影响,独具特色。最主要的特点是民间气息浓厚,世俗感强,颜色鲜艳跳跃。加入许多民间因素,如剪纸、刺绣等。它与中原、西藏画派的区别首先在颜色上,如在花卉上,特别是对莲花座的描绘,喜用桃红、湖蓝鲜亮的颜色。清代时,该画派喜用金线勾勒头光及一些细致的部分,如在佛像头光上用金线勾勒精美的龙凤图案。 进入新时代的唐卡艺术,也以师承流派的形式流传下来。制作唐卡的名家也不乏少数,其中有许多也获得了国家工艺美术师的称号。单从艺术上来说,这些艺术家绘制的新唐卡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对于许多真正钟情西藏文化的藏家而言,老唐卡一直占据着唐卡收藏的主要地位。叶星生说,老唐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宗教用品,更多的是西藏文化的载体,还凝聚着无数高僧大德,绘画大师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万民百姓顶礼膜拜的信息,这是新唐卡所不能比拟的。 在叶星生看来,唐卡在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根据多年的收藏、研究经验,他这样总结唐卡的独特优势:在表现方式上,唐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型制,有别于国内外其他画种;唐卡是中华绘画中的奇葩,表现手法上不像汉地传统绘画——汉画所展现的是淡雅、内敛的儒家风格,唐卡所展示的则是华丽、张扬的神圣特色。在材质上,唐卡是画在丝绢、布或者是皮质上,并用锦缎装裱而成;所用颜料是特殊的矿物质颜料,甚至是用珠宝研磨而成的颜料,绚丽浓重、永不变色。在内容上,唐卡主要为宗教题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给人艺术享受,还传递着一种信仰,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不但给人视觉冲击,还给人精神上较深的感染力。 三护法 三罗汉 噶玛巴 升值潜力:价格10年翻10倍 近年来,唐卡收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而且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 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了一幅《清普贤菩萨像唐卡》,成交价为5.5万元,为当年国内唐卡拍卖的最高纪录;2004年,北京翰海拍出的《清初五凤图唐卡》(5幅)为17.6万元;2005年,在诚铭国际秋拍上《清御制刺绣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价为82.5万元;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明初的《打籽绣岩传甘露漩明王》,以137.5万元成交;2006年,古天一拍卖公司拍出清乾隆的《莲花大师唐卡》,成交价为102.3万元;2007年,匡时国际秋拍,清《世亲大师唐卡》拍出了89.6万元的价格;2008年,明代唐卡《药师佛像图》以1540万元高价成交;去年12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幅估计百万港元的缎地《刺绣释迦牟尼佛》唐卡拍出了403.4万港元的高价……而目前唐卡拍卖的国内成交最高纪录要数2006年古天一秋季拍卖会上拍出的清代唐卡《宗喀巴大师一生》(15幅),以1815万元成交。 据了解,唐卡拍卖始于1994年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当时一幅明永乐御制的巨型《刺绣红夜魔唐卡》以1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而来自雅昌艺术网的统计信息显示,唐卡进入国内拍卖领域始于1999年,当年一组9幅创作于清代的绘画唐卡估价高达140万港元至160万港元,由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槌,这组作品虽以流拍告终,但唐卡的收藏价值可见一斑。 北京唐卡藏家吾要介绍,唐卡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走热,尤其是近些年在拍卖市场更见活跃,价格翻了10倍以上。根据雅昌艺术网10年来唐卡国内拍卖纪录,唐卡总拍品1547件,成交比率达45%,总成交额为8329.8万元,拍品包括老唐卡与当代唐卡,老唐卡集中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明代以前的老唐卡几乎无迹可寻。 然而,对于唐卡在拍市的走高之势,叶星生却并没有非常惊喜。“一方面,作为藏文化的研究者,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唐卡的价值;另一方面,唐卡最初的产生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品而产生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乃至精神信仰,收藏唐卡首先应看到文化价值,然后才是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 金刚萨多 鉴别之道:细节之处需留意 叶星生认为,唐卡首先是一个审美的对象。要真正了解唐卡,则需从各方面去感受唐卡的内涵,面对唐卡时才会有所感觉,精神上才会有沟通。叶星生说,看一幅唐卡好不好,一要看唐卡的画面功夫和艺术特色,线条美不美、比例对不对,尤其是佛像的“开脸”及“手印”特别重要,必须按照“佛像量度经”的标准来画,还要看衣服图案、飘带、背光等是否画得精细自然。一般来说,为寺院定制的唐卡、用黄金画的唐卡都比较精细,背光的金线细若发丝;二要看唐卡的背景,如山水、祥云、花卉等,看笔触的过渡、晕染是否自然,切忌生硬;三看品相,看有无折叠、破损等问题。 至于历史悠久的老唐卡,叶星生直言,这是一门极深的学问。除了上面所讲之外,重在年代的鉴别,老唐卡要注意两点:不要买赝品,不要买修复过的。即使真要买修复过的,也要买看不出修复痕迹的。藏族佛教有一个习惯,喜欢对陈旧的佛像重新描金,只要处理得当,仍不失为精品。 常见的老唐卡作假有以下几种手法:一是“老布新画”,将颜料做旧,在掉光色的老唐卡上再画;二是新布新画后再做成老旧残损的样子;三是在非常残旧破败的老唐卡上修补斑驳之处。背后是否有文字、活佛手印等可以作为鉴别老唐卡的一些细节因素。文字通常是朱砂所写的咒语、祈祷词。背后绘有佛塔、写有梵文的老唐卡极为稀少,有活佛鉴别加持并留下手印的老唐卡更是难得,要警惕造假。另外,布料、颜色也是识别新老唐卡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幅面较窄,手工编织的麻布或麻毛混合的布较为久远,幅面较宽的机织细布都是民国以后的;颜料上是矿物色、不易脱落、不起粉末,附着力强、包浆厚重则为古老。 叶星生说,目前他正在着手编写一本介绍唐卡基本知识的图书,希望借此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近唐卡、走近藏文化。“唐卡的鉴定须靠眼力和长期的经验,是建立在丰厚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专门学问,如各个时期的造像标准,艺术特征和流派等都是鉴定唐卡的重要依据。因此,编写的这本介绍唐卡的书,并没有站在学术的高度上去研究唐卡;而是站在大众的角度上普及唐卡知识。” 对于唐卡的鉴别和收藏,吾要也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大部分老唐卡都长期挂在寺庙等地方,会形成自然的陈旧色,用干羊毛排笔或干棉球拂扫表面上的灰尘就可以看到颜色沉着自然,色泽均匀;而造旧的唐卡虽然采取烟熏、烟土涂抹造旧,但手感粗糙干涩,陈旧色不自然,色泽也不均匀。画工上,老唐卡的风格朴素简单,采取矿物颜料,颜色强烈、厚重、生硬,色彩也不太丰富,人物面部颜色偏黑;当代唐卡多用植物提取颜料,比较柔和。” 吾要介绍,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收藏者购买时,首先在内容上进行筛选,选一些认知度较高的,如释迦像、白绿度母等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再有,唐卡的绘制时间较长,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价格也必然会高,因此,对于外行人来说,“画工”与“画幅”也是在决定购买时需考虑的基本因素。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喇嘛绘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价格较高。绘画功力则与经验积累有关,如颜色的调制是否均匀、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溢色和落色等。 武格萨尔 国外收藏唐卡的历史比国内几乎要早半个世纪。年代久远的、13世纪以前的精美唐卡,国外藏家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叶星生认为,国外收藏家更专业化些,大多是财团或家族收藏。在这些国外藏家手中的唐卡不轻易流通,更多是用来作研究和观赏。目前国内唐卡藏家将唐卡用作纯粹收藏或学术研究的并不多,投资还是占主要地位。 在西藏生活近40年又移居北京的叶星生,以北京为例,坦言真正懂得唐卡艺术的人还是凤毛麟角,特别是既懂得藏传佛教,又精通艺术鉴赏的人极少。但由于唐卡的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又让喜欢唐卡的人数正逐渐增多。叶星生说,目前北京唐卡收藏市场的状况主要有两点:第一,真正懂得唐卡的藏家要的是上年代的精品,而这类唐卡日益稀少,满足不了北京市场的需求。第二,相对于瓷器、玉器等文物艺术品种类的普及程度,北京对唐卡的宣传力度较弱、普及不够,北京唐卡的收藏人群还主要集中宗教信徒、对西藏文化感兴趣的收藏家。可以说,北京的唐卡收藏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另外,目前唐卡收藏市场上过分商业化的做法也让叶星生不无担忧。近几年,唐卡艺术流传范围逐渐扩大,甚至是一些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及欧美文化市场也对唐卡投来关注的目光。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收藏唐卡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老唐卡日渐稀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精品非常罕见,而且价格高到天价水平。而新唐卡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严格按照传统规范起稿、描色、装裱,投入的精力时间很长,并由经验丰富的老画师以一种虔诚的心理自始至终亲自绘制完成,这种唐卡由于花费时间多、难度大,故数量少、价位高;另一种现象是在金钱的驱使下,目前唐卡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唐卡已经从一种用于供奉的宗教圣品,成为一种艺术品,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盈利的商品。 “过去,绘制唐卡要先焚香沐浴,念经祈祷,静心入画。而现在心态和目的都变了,变得极不严肃、极不老实,甚至流水作业,一人面对多幅唐卡,同时绘制某一部分,剩余部分又转入其他人完成。而师傅只画最重要的部分。还有颜料上,以前的矿物质颜料由珠宝、珊瑚、绿松石磨制而成,色泽持久,长年保持鲜艳不掉色;而现在许多新唐卡绘制时常常混入廉价的广告粉,而导致大批量低劣、粗俗、廉价的唐卡进入市场,大大降低了唐卡的质量和神圣的形象。” 叶星生表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端正绘制唐卡的心态和动机,使他们意识到上千年的艺术传承比金钱更为重要。要想提升唐卡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就必须以诚实的劳动、虔诚的心理,一丝不苟地进行绘制。让一批批真正代表“唐卡”神圣意义的作品面向社会,才能让唐卡这一独特的艺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上师供奉图 释迦牟尼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修行人实在讲是进进退退的,如何能保持不退?天天认真读经,对于宇宙人生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对于事,愈转也愈真实,愈转与诸佛菩萨就愈相应。念转了,言语转了,行为转了,转凡成圣。可是对于我们很多学佛人来说,这好像是有道理,可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因为我们平时还是以烦恼作主。什么叫烦恼作主?“我”作主,这就转不过来。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这个方法妙绝了。我到这个世间来,我不是这个世间主,我是这个世间客,客随主便,这个转就容易了。我们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自己解脱出来。凡是转不过来的,都是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太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