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为什么是十四粒?


2014/9/8    热度:788   

  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为什么是十四粒?

  张怀群

  1964年发现的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盖上,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大字,石函四周铭并序标题也是“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据铭文记载:唐代建大云寺前,发现了隋代大兴国寺塔基地宫,“遽开砖室,爰得石函,中有琉璃瓶舍利十四粒”。即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分了舍利14粒。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最不常用的数字是14,故40多年来人们多认为舍利应该是13粒,从数字角度讲,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常见的佛塔是13层,13是佛教的常用数,佛教13常指五方佛、八大菩萨或八吉祥。有的人则说,14是数字的“男奇女偶”之意,因武则天是女性,14是偶数。但14粒来自隋而非唐,此说不能成立。在大家的探讨中,14成了泾川大云寺遗产中极易引起人们兴趣的神秘数字。

  最直接的回答是:14是两个7

  佛教是无神论。佛教从缘起的理论出发,认为世界只是在一系列的条件下自然生成的。因而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众生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众生都是“条件”、“自然”,缺一不可。佛教认为生成世界最主要的条件(元素)有7种,7这个数字就成了佛教解释世界构成最常用的数字。

  千百年来,由生成之7而派生的7之佛教文化典故举不胜举,现仅列举一二。

  7之解释在佛教产生的前夜就出现了,当时的古印度兴起“沙门思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六师”,六师中的婆浮陀·伽旃那提出了7身(7种元素)理论。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身构成的。

  佛经和佛传故事《步步生莲》讲,佛祖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父亲净饭王是国王,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四月八日),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肋生出后,地上便马上长出大莲花,将太子托住。此时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会行走,每走1步,地上便长出1朵莲花,走了7步,足下步步生莲。而摩耶夫人生下太子7天后就去世了。这是7与佛祖的最早渊源。

  太子7岁时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

  最常见的佛家对7的解释是,7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7日证道。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即佛祖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经过7昼夜静思,终于觉悟成佛,佛教从此诞生。这就是7日成佛和佛与7的滥觞。

  佛家用数字来代表圆满(世界),7成了代表圆满的数字,具体如东、南、西、北、上、下、当中。佛家认为,7在大自然界里面,是个周期,7天是个周期,7个月是个周期,7年是个大的周期,这是自然界内部循环的周期,所以用7代表圆满。

  按世间道理讲,7是佛家最常用的数字起点单位,7是一个周期,一个组合,一个结构,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功能,谓之圆满。如东、南、西、北、上、下、当中,是宇宙空间,缺一便不完整。周期、组合、结构、系统不完整,功能便不完整,结果也就不完整。

  7与佛家的有趣解释和故事

  悉达多太子29岁那年4月7日夜里,决心离世出家。

  《佛本行集经》说,太子举象掷于城外,越7重墙,度7重堑,象坠地即为大坑。

  《箭穿7鼓》说,太子参加比赛射箭,每隔10里悬挂1铁鼓,共7鼓。诸名射手上场,都箭射不及1鼓,或箭穿1中2,或穿2中3,但均未射穿7鼓。太子上场,挽弓皆断,无一能射之弓。善觉王命人从天庙取来祖传巨弓。太子揽弓放箭,1箭即射穿7鼓,2箭穿7鼓而后入地,3箭穿7鼓而后射入靶后的铁围山上。

  佛家的“7”,有七圣财、七众、七灭诤法、7伤、7报、7佛、7宝、7方便、7觉支等,佛塔称为7级浮屠……

  7佛,又称过去7佛。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7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过去7佛,汉传佛教认为过去佛就是指燃灯佛。即“燃灯佛”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弥勒佛”为未来佛。

  7圣财:释迦牟尼在多世前称为善慧,他认为世间财富无法带到后世,无非苦谛而已。只有“七圣财”才能真正帮助自己和他人,于是他出家修行“七圣财”:正信、严守戒律、广学知识、获得智慧、布施财物、知惭之心、知愧之心。

  7众:佛教信徒分为7种,称为“七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7灭诤法:佛教戒律之八是“七灭诤法”,诤是人在一起的争执,7诤是处理诤事的7个方法: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痴毗尼、自言毗尼、觅罪相毗尼、多人觅罪相毗尼、如草履地毗尼。

  7地,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7位。

  还有7种布施、7重金山、7常住果、7菩提分、7陀罗尼……

  禅7与佛7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特殊修行方法。这种修正方法就是在7天之内从事集中的修行,其修行的内容主要有两类,即参禅与念佛。从事密集参禅的打7,谓之“打禅7”。专事念佛的打7,谓之“打佛7”。这两种7,各有一定的仪式与规矩。原则上,参与打7者在7日之中,必须共住在寺院或为打7专设的道场内,除了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参究或持名,打7的目标,是期使参与者在7天的密集训练中,得以获致较佳的修行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之7与佛教之7也有巧遇,据《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由此可见,倏与忽产生之前,宇宙原是浑沌的世界。“日凿一窍”,凿完七窍而人类有了“视听食息”时,也就是有了宇宙,于是“浑沌”死了。还有一些以“七”总领的集合名词,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和“七经(指“六经”加上《论语》)”等。

  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分舍利14粒的本意

  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隋国立佛舍利塔诏》书中说:“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

  大意是说,(让这些组织起来的僧人们)为朕与皇后及太子杨广、各位王子和他们的子孙;为京城内外的一切官吏,为天下一切黎庶,为万物生灵,各州分别作七日佛教法事,拜忏诵经,净化灵魂,改恶向善。

  舍利共14粒,14中的第1个7应是一个组合,即为隋文帝、皇后、太子杨广、各位王子和他们的子孙们祈福。14中的第2个7又是一个组合,为京城内外的一切官吏、天下一切黎庶、万物生灵祈福。

  也有旅游者问,为什么不分21粒、28粒及更多7的倍数?这肯定是缘于舍利总数,也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隋文帝内心深处的秘密。

  14与佛教也有很多的故事,如14在佛教中的意思是大无畏。一般的念珠(佛珠)起步粒数是14粒,表示《仁王经》所说14忍(三贤、十圣加正觉)。

  巧合的是,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隋国立佛舍利塔诏》诏书开篇,一一列出了30个州寺院全称或州名,泾州大兴国寺排序是第14位。30个州并未按今日地理概念中的西北、华北、东北等顺序排位,而是以陕、豫、苏、陕、湘、冀、鲁、苏、陕、晋、苏、泾州排列。隋文帝还在诏书中自注(圈点)一十六州,泾州也在隋文帝圈点的16州内。

  以上解释,甘肃学者杜斗城、河南学者温玉成、台湾高僧学者海云法师均表赞同。

  泾州大云寺舍利14粒之14这个数字,已完成了它的历史本来使命。14这个数字,在当代的泾川大云寺景区里,成了最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文化遗产经典、掌故、趣味,成了娓娓动听的文化故事,必将永远丰富这一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的文化内涵。

  来源:平凉新闻网-《平凉日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果自己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分别执着,就没有得一心;不但没有得一心,连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换句话说,这样念佛是无法往生的,真正要往生,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是非人我、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确实没有断;虽没有断,这句佛号起作用,能把烦恼压住。妄想才一起来,马上就换成佛号,二六时中只有佛号,没有妄想,这叫功夫成片。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这不行,这是很大的忌讳!那是古大德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在平常,我们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念佛功夫从哪里做?从起心动念上做。这个念头才起来,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正是邪,一律都换成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真正念佛人,心之所思、意之所念,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不攀缘,一切都放下。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