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宝林寺


2014/9/8    热度:477   

  涅槃重生宝林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出连江县城沿104国道北上,行约10余公里就是丹阳镇,再前行数公里,拐向一条乡间小道来到东平村,这里的宝林山山前有一座巍峨庄严的古寺,它就是千年古刹宝林寺,为连江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于2009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唐朝大中六年(852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几代住持僧众惨淡经营不改其志,他们白手起家,先后建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伽蓝殿、地藏殿、祖师殿、钟鼓楼、藏经楼以及法堂、斋堂、山门等十余座殿宇楼阁,鼎盛时占地面积30多亩,寺中僧众千余人。

  早在唐朝大和五年(831年),僧人独觉云游到此,他登上宝林山俯瞰,见群山连绵,绿树成阴,溪水清澈,旷达辽远,于是四处化缘筹措资金,经过不懈努力,数年间在群山绿水间建起一座禅院。独觉成为寺院第一代高僧。到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宝林寺住持法诠禅师召集众人再次扩建寺院,建普同塔、报亲塔和尊宿塔,使宝林寺规模再上新台阶,法诠禅师名列宝林寺第二代高僧。六百余年之后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宝林寺由于年久失修,风光不再,隆悟禅师担当新住持,决心让古刹重现辉煌。他四处募缘,对寺中建筑逐一修缮,历经十余年艰辛,寺院再次屹立于青山碧水间,迎接四方香客。由于贡献卓越,隆悟禅师位列第三代高僧。宝林寺法堂原建于唐代,因岁月经久坍塌,仅剩石构的基础建筑,还有15根高4米多的石柱,这些石构件雕刻精美,制作精致。比如石构基座,雕刻着大量动物花鸟及云纹图案,充分反映出唐代寺院的建筑风格。康熙十五年(1676年)隆悟住持主持修复寺院时,在原先石构件的基础上对法堂进行重建,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

  宝林寺内珍藏着两尊唐代石雕佛像,高约1米,人物形象逼真,面貌端庄严肃,衣饰裙裾飘逸。石雕佛像原有五尊,仅存的两尊石像历经千年雨雪风霜,依然透露出古朴典雅,它也是连江县仅存的唐代石雕,极具文物价值。宝林寺山门前尚有一座御碑亭,内供奉着一块石碑,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为宝林寺亲笔御书“敕赐大中宝林禅寺”八个字,寺中立即将皇帝御笔勒刻成碑,并专门建造御碑亭予以保护。由于这座皇帝亲笔御题,使得宝林寺与鼓山涌泉寺并为我省两座由康熙皇帝御笔题名的寺院。

  宝林寺还出了位读书人,唐朝时寺院附近杜棠村有位书生张莹,幼年曾借宝林寺僧房作为读书处,在这里伴随着晨钟暮鼓,度过数年不眠之夜,唐大顺元年(890年),张莹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这是连江县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后来官至礼部尚书。他在京城做官时,还没忘记故乡的山水,曾向当朝皇上恳请扩建宝林寺,得到恩准后,宝林寺又扩大规模,走向鼎盛。据《连江县志》载,皇帝曾下令福建侯官、连江、罗源三县停缴粮贡三年,作为宝林寺建寺及香火之用。

  朱熹也与宝林寺结下渊源。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为避伪学,四处云游讲学,路过宝林寺时,在这里驻步月余。期间徜徉山河林溪,遍访名人学士,问计学识,交流心得,当然也没有忘记宣传理学主张。他在宝林寺留下诗作一首:“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嵬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岩翠空蒙昼不开。一壑祇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连宵记,未许仙灵便却回。”此外,朱熹还在寺院中撰写半副对联:“建自唐朝,席跑雷移肇始皈入法界;”这半副对联被作者书于板额,让人续写,至今尚无人对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比喻人失人身,还能够得人身的,“如爪上土”。世尊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撒到大地,指甲上还有一点。学生们看到佛这个动作,就向佛请教这是什么意思。佛说:“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来世不能再得人身,堕三途的,就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