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松树寺遗址探胜


2014/9/8    热度:190   

  古香松树寺遗址探胜

  中山古香林寺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许多人都知道,可了解详情的不多。今年一个炎阳的夏日,笔者与几个伙伴约请刘生、刘东两位当在该寺出家的僧人,探访了中山古老名胜——古香林寺的遗址。

  风景

  我们从中山市城区乘车往南直走了5公里多路程,来到了东区新安村。两位老人领路上山。刘生虽年过七旬,但脚步稳健,高兴对我们说,30多年前在古香林寺做事的人所剩无几了,除我们两人健在外,其余几个师兄弟经已外出,生死未卜。能让你们知道古香林寺的历史,我算是还了心愿。

  原古香林寺位于五桂山山脉北部,小岭山西南一个叫雪山的山坡上,寺院座南向北,背靠大尖山,面对状如平台的卜鱼山及山脚的神仙井,左连上塘山,右接长命水(50年代建了水库)。原管属几平方公里范围,寺院占地50多亩面积。

  我们上了卜鱼山,一幅秀丽的景色立即展现在眼前:漫山的松林、杂树和野草,给大地披上了绿装,随风送来野花的清香。站在山巅遥望东南,迎面是个常流溪水的山涧,名叫古香林深水坑。从山腰至山肢 一条长百多丈的陡涧,涧水飞流直泻,银光闪闪,潺潺水声隔山可闻。远看西北,山下是古香林旅游区,金钟水象一面天然的明镜,碧绿的湖水映照着蔚蓝的天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闪煤油生辉:踞册再向西北方向远眺,掠过金钟水库前面两座树木葱茏的小山,从山坳往北远望,石岐西郊的国际、富华两座大厦赫然清晰在目。

  饱览了山野风光,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过几道弯,在半山亭山口远眺南面,一个绿树成荫的山窝,树木显得特别苍劲翠绿,一棵挺直的锦榔树耸立丛林中,树叶随风摇动,象向客人招手致意。山窝藏窝的地形又似天然的椅子,如稳坐大山,纵观四方的雄壮气势。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山青水秀,古香林寺遗址环境就是这样优美。

  开山建寺

  我们来到深水坑的上游,只见溪中一处大石上用正楷字体刻上“洗心”二个大字,铁画银钩,据说是惠普太师所书。刘东叔告诉我们,这溪水是优质的矿泉。夏天,过往的行人多在这里休息,饮上几口清甜的水才走。绕过深水坑,踏上走向古香林寺的阶梯,这段阶梯是历代僧人用人工修砌而成的,共一百多级石阶,故名“百步梯”,山路修得平滑而宽阔,我们步步登高,两位老人细说了建寺的来由。

  早在公元220年前,古香林寺一带原是岛屿,相传唐朝一名达官贵人携同眷属驾船由北南来,到达此处看到海岛风景秀丽,十分欣赏。遂在天王桥(今沙岗村内)附近舍舟登岸,徒步上山,行至小岭山一处叫雪山的地方,发现该处古木参天,景色宜,认为是风水宝地,加上泊说有仙人来过此地(现在入寺石拱山门一块大石上还保留着一只巨大的右脚印,长44公分,宽18公分)更加心欢,便在此结芦安居,盖起了两间大茅房,挂上佛祖像,定名“雪山古香林寺”,其妻也在邻近的山坡盖起了一间茅,挂历上观音袋子旬,定名“师姑坑”。夫妇同时削发,一为僧,一为尼。他们除参禅悟佛修行之外,还以医卜星相,善琴棋书画,兼且采野垦荒,耕种土地,过着平淡的生活。此间过去相传狐仙经常出现,但自从草建古香林寺敬奉佛祖、观音以后,狐仙逐渐消失。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前来古香林寺拜佛的人渐以增多。过了数年,这位达官贵人百年归老后,弟子们为永远纪念他,称之为“开山祖师”,并用石作,凿成骨塔,把他葬于寺后雪山洞旁。到明朝,慧庸和尚在敬奉佛祖`弘扬佛法的同时,为纪念仙人来游之事,特在寺院后山一块大石上用隶书字体刻上“天人来”三个大字。雪山古香林寺从此更加兴旺起来。

  历经重修

  登过百步梯,我们来到入寺的石拱山门。只见山门入口高达7尺,宽5.5尺,上方大石有正楷字体书刻的“雪山”二个大字,左方大石有隶书字体刻着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警句,右方大石有正楷字体书刻的“老实念佛”四个大字。字字刚劲有力,富有神韵。由此可见,当地僧人的文化素养是高深的。通过山门,再走几十丈远的路,便进入了古香林寺遗址。我们看到一幅长约20米`高2米`宽30公分的混凝土结构残墙,和一个石香炉、二张石台凳及其他物品,呈现出一片衰废和冷落。这时,两位老人向我们介绍了古香林寺兴衰的过程。

  据说宁朝时,古香林寺由摩呵和尚任主持,香火鼎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每天前往参拜的人往往过千。由于远近闻名,得到官府重视,把附近数千亩税山划归古香林寺所有(各种地契已于1955年烧毁)。这时寺山内的佛像由画像改用泥、石、木(部分檀香木)雕塑,九还和尚(该和沿已还俗了八次,由于一次不小心跌下山崖,悬挂于半山的树林中,被摩呵师傅救回,感恩之下,他发誓不再还俗,故改名九还和尚)继任主持后,以泥砖、瓦顶结构重建了古香林寺。宋末远初,国家动乱,寺中僧人有的参加了抗元复宋的斗争,有的云游四海,古林寺有近30年无人管理,因日久失修而倒塌。政局稳定后,由非石和尚任主持,用砖瓦结构重建了古香林寺,寺内的佛像部分改用铜铁铸成,古香林寺香火又兴旺起来了。非石和尚圆寂后,葬于寺院附近的山坡,弟子们称之为“开山祖”。明朝初年,因全国和尚找不到“真神”(神仙),皇帝朱元璋下令追杀僧人,古香林寺和尚被迫流离失散。朱元璋崩逝后,僧人回寺由庸和尚任主持,到了清朝,著名“十梅”和尚(十名和尚的法号均为梅字头)齐上古香林寺,扩建了寺院,并送梅石太师(石岐人,年令最小,排行第十)往四川峨媚山修经学艺,梅庄、梅菊、梅芳太师相继圆寂后才如其回寺接任主持。清朝末期梅石太师传位给淡霞太师(石岐人)任主持。那时,古香林寺仍香炎旺盛,每年农历正月和初一、十五,每天前往参拜的人多达一、二千人。民国早期,淡霞太师圆寂后,由惠普太师(名杨友谦、石岐人,1955年病逝)任主持。寺中僧人还有杨祥、郑赞、刘生等人。1930年,在美加、南洋、港澳等地乡亲的资助下,曾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扩建了一座面积为110平方米,高8米,平顶假瓦的古香林寺,并增建了部分生活设施.1950年后,古香林寺僧人逐渐离散,1955年后基本无人管理,1958年中山县在古香林寺开设精神病院,次年 即废.以后,古香林寺的竹简经书,铜铁佛像及其他物品逐渐散失,古香林寺于1968年初被拆毁.

  扶 危 解 困

  我们看过古香林寺遗址,继续登上寺院后山,找到了一 块只露出地面20公分的石碑文,为了看个究竟,挖开山泥,才看清是"开山主菩萨戒非石老师太墓".原来是元朝古香林寺主持 非石和尚的坟墓.两位老人回顾了古香林寺历代僧人慈善为怀,扶危解困的事例.

  据说民国期间任主持的惠菩太师,对佛学,武术研究高深,能书善写,是一为书法家.他在医学上还擅长治疗内外科,妇科,骨科等病.由于医术高明,免费为贫民治病,故求诊者众多.1949年前,中山没有治疗精神病的专门医院,许多精神病患者曾前往古香林寺治病,疗效甚好,深受赞 扬.病愈者,为酬谢古香林寺僧人的恩德,有的送花生油 有的送稻谷,有的挈佛许愿,逢年过节都来参拜.为方便群众医病,古香林寺僧人还在石歧华陀庙附近兴建了南山竹院(古香林寺下院),作为普救众生,救汲贫弱的服务点. 古香林寺僧人还继承古验方,制作"雪山古香林寺伤寒茶"出售,为中山历史上创制较早的凉茶,由于疗效较好,颇受珠江三角洲地区群众喜用,并用"金山庄"包装远销国外和港奥地区.古香林寺,也曾是避敌之,中山沦陷前后,有近千名侨属和群众到古香林寺避难,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也常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员到古香林寺借宿搭食,其时以欧初部队 的人为多,并有个别伤病员到寺治疗伤治病.寺中僧人总是热心向他们提供方便, 排难解忧,鼎力相助.

  值得开发的旅游区

  古香林寺地处丘陵,土地水源充足.寺中僧人没年都在冬春季节到附近山坡散播山松种子,育树造林,并种植了许多荔枝龙眼,批判,柿子,石榴,青酶,桃,香大焦,木瓜等果木,使山野四季常青.同时,每年有不少松桩,柴等出售,经济收入较好.古香林寺后山西面有一地下小河,从山涧溢出的水,流 量大,且象野马奔跑一样快速有力,故名"马踢水",又是优质的矿泉水.本世纪一十年代在美国留学归来的水电专家 严迪光先生(南郎镇人)曾利用这一水源,?资建立中山第一个水力发电战,以解决县城照明用电,可惜施工不久,严迪光先生被贼人绑架杀害,结果水力发电战未办成.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历届人民政府在古香林寺遗址一带植树造林种上了松,杉,按,竹等树木,绿化了荒山.从1960年至1967年,在"马踢水"下游筑提坝建起了金钟水库,库容量360多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600多亩,安装了发电机一台,可发电30个千瓦.1987年,中山市果菜出口公司在金钟的东面兴建了占地2800多亩的大型优质果菜场,至今年3月底,已投资近200万元,在山顶建起了3个灌溉用的水塔,种植了柑,桔,橙,沙田柚等9个品种优质水果共2300亩,去年饲养肉猪2000多头及三鸟一批,饲养鱼溏70多亩,还办起了竹职厂,加工出口果菜用的竹箩包装,成为林、果、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商品生产基地。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1981年人民政府在金钟水库的西面建设为古香林旅游区,修建了简便的道路,架起了供游人过往的铁索桥,栽植了不少观赏的花木,设置了游艇。现配套工程虽未完善,但每当节日余暇,城区及邻近游客常成群结队到此观赏山光水色,欣赏自然美景。近年来还有不少港澳乡亲和旅外侨胞前往游览、参拜,他们中不少人拟捐资重建古香林寺,使这一古迹保存下去,以促进中山市的旅游业发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