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浚县古代建筑揽胜之:佛寺建筑
2014/9/8   热度:291
鹤壁市浚县古代建筑揽胜之:佛寺建筑 一、天宁寺 天宁寺原名大伾山寺,位于大伾山东半山腰。座西向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500年)。明代改为座北向南,更名天宁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绅邢本立又改为座西向东。今天宁寺占地2600平方米,有殿宇30余间,形成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布局。南北轴线一进四院,主体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水陆殿;东西轴线一进二院,有山门、藏经阁、大佛楼等。 山门五间,在高基平台上,邑绅邢本立建。硬山顶,覆盖灰色板瓦,通开一对朱红木板大门,门额横书“天宁寺”。山门内塑哼哈二将。南梢间为土地殿,北梢间为鬼王殿。山门前一对石狮子雄踞左右,左有古槐一株翳天蔽日。平台东有72级石阶直抵山下,石阶两侧曾出土东晋石雕狸羊一对,造形独特,系我国早期石雕造像艺术珍品,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穿过山门即天宁寺前院,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在此交会。院内宽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记周世宗柴荣令全国废除佛寺,特准大伾山寺不停废之事。原碑“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存碑为1981年复制新碑。院内原置一铁铎,高2.5米、口径2米,上铸铭文,年久不锈,1966年被砸毁。院南侧为地藏殿,面阔三间,高两层,内原塑地藏菩萨和十帝阎君;北侧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原塑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文化大革命”期间,塑像被砸毁清除。山门北侧原有眼光殿一间,早已不存。 迎面为藏经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57年),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下两层。阁顶用五色琉璃砌饰图案,脊端装鸱吻、海马、仙人等,辉煌壮观。朱漆檐柱,槅扇门,直棂窗,正门上方悬一木质横匾,上雕“藏经阁”三个描金大字。阁上层原存南藏经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图书馆(今新乡市图书馆)。下层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俗称“三皇姑”,毁于1966年。1984年对藏经阁进行了揭瓦整修。1989年重塑千手千眼佛像。高4米,左右各6只手,胸前两手合十,余10只手如扇状伸开,掌心有眼,各持法器。院内有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石经幢,历史价值颇高。 过藏经阁即天宁寺后院。迎面为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北魏,元末毁于兵。今大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建。倚崖筑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21米。原分两层,有楼梯可登。2000年大佛楼改造,拆除二棚楼板及楼梯。楼内依崖雕凿弥勒坐像一躯,两脚在地面以下丈余,通高22.29米,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奇观。大石佛始凿年代无确切记载,多有争论。旧县志载:“始凿于后赵石勒时期”。1985年经国内知名专家考察认定,浚县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大佛楼南北两侧皆陡壁悬崖,摩刻历代文人墨客题记、诗文50多方。其中有唐代河北黜陟使洪经纶题记、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和兵部尚书卢象升题诗等。 南北轴线前院即东西轴线前院,向北过天王殿为二院。居中为罗汉殿,殿内正面有石砌神台,上塑佛像一尊。两侧靠墙有十八罗汉塑像。原像毁于1966年,现存神像均系1989年重塑。院东侧有钟楼一间,内悬明景泰四年(1543年)铸铁钟一口。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约3000斤,钟身铸有铭文。过罗汉殿向北为三院。居中为大雄殿,面阔三间,前拜殿后正殿浑然一体,系清代建筑。殿内塑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像,通称三世佛,故此殿又称三佛殿。原像早毁,现存像为1993年重塑。两山墙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壁画,维妙维肖,形象传神,系清代作品。过大雄殿向北为后院。居中原有水陆殿,面阔三间,歇山顶覆琉璃瓦,前有拜厦,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重修,民国初年毁于兵燹。 天宁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颇高,故历代都很受重视,多有修葺。仅明、清至民国有碑可考的重修、增修就达九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加重视天宁寺的保护工作,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专款修葺。 二、太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简称兴国寺),位于大伾山东侧半山腰,座西向东,北与天宁寺毗连。始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今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殿、观音洞、朝阳洞、山门等,皆系明清及民国建筑。1978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三间,1995年县宗教局和兴国寺按宋代风格重建。门额为赵朴初题“太平兴国寺”,内塑四大天王像。进山门迎面为地藏殿,清代建筑,墙上嵌有数通碑刻,是研究兴国寺的重要资料。居中有大肚弥勒佛像,坐于莲花台上。 穿过地藏殿,拾级而上,为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槅扇门,直棂窗,系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殿内正中原有一木雕佛龛,内供释迦牟尼“堆沙像”。“堆沙像”和透雕木龛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毁于1965年。1985年又在殿内泥塑“三世佛”像。 大殿台前南侧有廊房三间,为僧人居处。大殿北侧有观音洞,内雕观音菩萨石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1989年洞内泥塑观音像,重修洞外拜殿三间,卷棚顶,槅扇门。观音洞对面有殿三间,清末建筑。殿内原塑孙膑、毛遂、黑风大仙像,1966年被毁。观音洞北有一小院,入院门迎面为朝阳洞,因洞口向阳而得名。凿于明代天启年间,洞深4.18米,宽1.38米,高2.5米,券形顶。天将下雨,四壁渗水,如晴雨表。洞内原塑文殊、普贤、观音三尊菩萨像,两侧石龛内雕有十八罗汉像,毁于1966年。今存雕像均为1985年重雕汉白玉像。洞口外有拜厦三间,内有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修建大伾山朝阳洞观音大士记》碑一通。洞前小院南北两侧各建陪房三间,为僧人居所。 1986年4月1日,县政府批准兴国寺为佛教活动场所,由僧尼管理。 三、千佛寺 千佛寺位于浮丘山巅碧霞宫北侧,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初年中奉大夫、巡抚、邑人宋明改千佛寺为浮丘书院。清康熙初年复为千佛寺。时有浮图力宫自大梁来浚,在此居留,重修寺内殿宇,一进三院,规模宏敞。嘉庆十八年(1813年)毁于战乱。道光前期,僧人庸会陆续募化修复千佛寺前院之前殿、佛洞、山门等,中院、后院不及修而圆寂。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839—1845),其徒侄寂林率徒孙普心广为募化,并请邑绅沈健路、方新首事监工,修复中院中殿、后院水陆殿及两厢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陶珙、教谕张 会同乡绅王恩桂、李承治等人于千佛寺创建浚县农业中学堂。民国五年(1916年)县长吴宝炜又改建为乙种蚕桑小学堂,后改名蚕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寺院被学校、医院改造利用。1989年底教师进修学校搬出,千佛寺归还文物部门管理。 千佛寺前院有山门三间、地藏殿三间。中院有西廊房三间,东侧有一突兀石峰,高约4米,面积约50平方米,俗称“山上山”。西壁有两个洞窟,南窟较大,洞壁四周有大小佛像996尊,人称“佛国”、“千佛洞”。后院有大雄殿5间,水陆殿7间,东西廊房各3间,院内有元代桧柏一株,枝繁叶茂,俗称唐柏。 千佛寺内千佛洞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观音岩 又名娃娃殿,在龙洞西,是大伾山上最北端一处古建筑。殿坐南向北,院内古柏参天。迎面山岩如屏,高数仞,上刻“观音岩”,岩下依岩建拜厦三间,卷棚顶、槅扇门,小巧别致。殿内依崖凿洞,内供观音菩萨,傍侍金童玉女。殿始建于元代,浚州知州刘友谅于此向观音求雨有应而于崖壁刻观音画像,因名观音岩。后于岩下凿洞雕像。本为求雨而凿观音大士,后逐渐变为送子观音,成为善男信女求子圣地,每年正月与八月古会期间,求子、还愿者络绎不绝。院内求子有应碑随处可见。东侧有陪房三间,西侧有两间,为僧人居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出现在世间,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貌是福报,有福的人一看那个相貌就不一样。佛修福是在最后修,先修慧,为什么?有慧纵然没有福,不会堕落,所以慧成就之后再修福,这是很聪明的做法。为什么要修福?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成了佛、成了菩萨,如果这个相貌不好看,很丑陋,人家一见就讨厌,你再好的佛法说给他,他不听,他跑掉了,不愿意亲近你。释迦牟尼佛,这是世间最好、最圆满的相貌。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出家,佛问他:你为什么出家?他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这样出家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