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文物遗址及出土文物


2014/9/8    热度:207   

  崇信文物遗址及出土文物

  作者:章国玺

  崇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关陇文化的交汇地之一,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民国《崇信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城池4座,古遗址8处,烽火台4处,名胜2处,寺观39处,祠宇22处,陵墓6处,牌坊4座,石碑57块,金石造像17尊,其它金石祭器20件”。还有大量的庙宇泥塑、壁画、石窟雕刻和墓碑、墓志铭等,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58年前后,铁造像、铁钟等铁器被打碎冶炼钢铁,石碑用于水电站基础和水池衬砌。“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存于民间的金石文物和艺术品,多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和废铜烂铁处理,使许多珍贵文物遭到毁坏。20世纪8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抢救、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文物,一些野外文物也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已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57处,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其中,始建于唐代贞元十三年的陇右节度使武康王庙,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于家湾西周墓群,是甘肃境内最大的周文化墓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处十六国前赵时期墓地;有被誉为“华夏第一槐”的关河古槐,有佛教圣树娑罗树和千年古柏等。县博物馆现藏各类历史文物1881件,其中陶器669件,铜器457件,石器128件,瓷器111件,玉器21件,铁器13件,木器13件,历代书法158件,绘画作品192件,其它11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219件。

  武康王庙 平凉市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崇信县的武康王庙和泾川县的南石窟寺。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

  李元谅(732-793),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唐德宗时著名将领,曾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功绩,升华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向大唐请和,双方商定会盟于平凉。吐蕃劫盟,骆元光率部接应,救出会盟主帅浑瑊,其余随行官员千余人皆被俘,当时如无骆元光的机智果断,则会全军覆没。故此,唐德宗予以嘉奖,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年),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不久又扩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因积劳成疾,长眠于这片他曾为此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享年六十二岁。根据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坟墓筑在崇信县城西北面的高山上。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他“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前后,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50年),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对武康庙进行修缮,利用殿宇储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康王庙划拨县粮食部门使用。1985年8月9日,崇信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武康王庙总体布局呈南北纵长形,建筑分别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武康王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内外两周柱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朴素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三间是格扇门,两端尽间的山墙和后部用厚实的土墙围绕。外廊两侧的檐柱略向中心倾斜并逐渐升高,在古建筑上将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和升起。柱上和开间中又置以形式庞大有力的斗栱,上面挑出屋檐,使人感觉屋顶非常雄壮有力,庄重和谐。

  武康王庙虽经明代迁建和续修,但大木构架还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色,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建筑中保留早期构件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庙底沟类型双耳彩陶罐 细泥红陶质,大口微敛,圆唇,深弧腹,腹中部有对称环耳,小平底。通体施红陶衣,上腹部饰一对称弧形三角和” “纹黑彩图案。搞2.5、口径17.4厘米。

  齐家文化青玉环 青玉质,夹有灰白瑕,青色中泛糖色斑。平面呈圆形,中有大圆孔,孔为两面对钻而成。表面不够光洁,留有线状切割痕。直径12、孔径6、厚0.6厘米。

  西周”父甲”铜觚 喇叭口,下收细颈,圆鼓腹,圈足。腹部上下各饰两道凸弦纹,之间浮雕两组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地。圈足内壁阴刻”册口册父甲”五字铭文。通高22.2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

  西周”癸父”铜爵铜爵 半圆槽状长流,三角形短尾,口沿略撇,流跟沿上分立二伞状柱;深腹,腹一侧置半环耳,圜底;腹下置三棱锥状长撇足。柱头表面饰阴刻弦纹两周夹以卷云纹;鋬上浮雕牛头饰,口沿下饰大小七组蕉叶纹,腹部有三个等距离扉棱,浅浮雕二组兽面纹,云雷纹衬地。耳鋬下阴刻”口癸父”三字铭文,通高21.5厘米,流至尾长17.5厘米。

  战国”卤市”菱格纹灰陶釜 泥质灰陶。侈口,方凹唇,微束颈,圆腹,圜底。腹上饰绳纹抹平,底饰模印菱格纹。肩部有阴文戳记”卤市”二字。高12.9厘米、口径13.6厘米。

  西汉”尚方”四灵规矩镜镜 面略呈弧形,镜背内区中心半球形纽,柿蒂纹纽座,其外方框内布十二乳钉,间以十二地支铭;中区布规矩纹以及四灵八乳钉、日月等纹样;外区双线环带内有”新有善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数金石如玉”五十五字铭文,次外一周栉蓖纹,宽缘,缘饰锯齿纹、弦纹、流云纹各一周。直径18.7厘米,缘厚0.6厘米。

  新莽”货泉”铜母范母范 高0.64厘米、周长24.5厘米。范平面略呈方形,周有边框。范面中间有一凸起的圆形平顶、底部呈x字状纽,正中一直棱,将范面分为两部分。左为钱背,右为钱面,篆书”货泉”两字。范面右侧上下各有三角形凹槽一个,左侧上下各有三角形乳突与之对称。范背面铸”月氏”二字铭文。为新莽时期铸钱母范。1964年出土,1982年进馆收藏。

  北魏一佛二菩萨石造像碑 平面呈长方形,正中为一拱形龛,主尊面目清癯,内著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衣摆覆座。两侧有胁侍二菩萨,各立于一方座上。龛上长方框内为五尊小佛,均通肩衣,禅定印,结跏跌坐。龛外两侧自上而下各有一金翅鸟、一半蹲式作承托状力士、一跪拜供养菩萨和一护法狮子。龛外下侧题记漫漶不清。高31、宽21、厚5厘米。

  宋乾德三年兴教院碑碑 砂岩质,略呈正方形,平面磨光,四边凿齐,阴刻行书铭文12行,每行字数不等,共107字。高36、宽39、厚7厘米。”大宋乾德三年岁次乙丑七月巳己/朔十四日壬午建立/小师善遵及内外社众等/善能善光善祥善随善威/善遂善真善实善琛/今奉为/殁故先师于/凤翔府崇信县南峦之下北宫之/前兴教院中谨造石印一所葬于/舍利灵骨然愿/诸官信心六道四生同沾胜果/石印下铭记”。

  清玫瑰紫釉天球瓶 直口,长颈,圆溜肩,鼓腹,弧壁下收,圈足较大。外表施玫瑰紫釉,圈足内及瓶内为白釉,釉下有冰裂纹。通高32.7、口径8.4、底径15.4厘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六根攀缘外面六尘境界,在一切境缘当中,争名夺利,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多苦!我们所有烦恼从哪里来?患得患失。众生之苦,苦在患得患失!只要你能看破,在一切境缘里面,没有得失的念头,你就会很自在。得失,说实在话,这是个妄念!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劝我们,要把眼前的人生宇宙看作是梦境、幻影。看作梦境、幻影,我们就不执着了;不执着,得失的妄念也就没有了。得失的念头没有了,这个心就很清净、很自在!事实上,一切法当中,世出世法里头,统统没有得失,真的没有得失,这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之所以痛苦烦恼,是因为把人生宇宙看作是真的,坏就坏在这里,所以在这里面患得患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